一种机柜组及其集中散热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129935阅读:来源:国知局
风歧管301和回风歧管401分别与机柜1连通。或者,当机柜1的数量比较多,比如4台或4台以上时,那么就可将温控设备2设置在位于中央位置的相邻的两个机柜1之间,比如将温控设备2侧壁分别紧贴在中央的相邻两个机柜1的侧壁上。如此设置,送风管道3和回风管道4的分布形式即为从中间向两边延伸的方式,在向两边延伸的过程中,送风歧管301和回风歧管401分别与机柜1连通。
[0030]请参考图2和图3,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中箭头表不气流流动方向)。
[0031]此外,不论温控设备2在机柜1上如何安装或者安装位置如何变化,其送风管道3和回风管道4对各个机柜1的散热冷却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下送上回式”和“前送后回式”。对于前者,主要将送风管道3设置在机柜1的底部,而将回风管道4设置在机柜1的顶部,同时将每个送风歧管301与各自对应的机柜1的底部开口连通,而将每个回风歧管401也与各自对应的机柜1的顶部开口连通。而对于后者,主要将送风管道3设置在机柜1的前表面,而将回风管道4设置在机柜1的后表面,同时将每个送风歧管301与各自对应的机柜1的前表面的开口连通,每个回风歧管401与各自对应的机柜1的后表面的开口连通。如此设置,能够充分利用送风管道3和回风管道4的长度,便于安装施工,有利于规范化设计和推广,提高对机柜1的散热冷却效果。
[003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机柜组的集中散热冷却系统,在机柜1上设置温控设备2,再在温控设备2上设置送风管道3和回风管道4形成冷却循环回路;然后在送风管道3和回风管道4上分别设置多个并联的送风歧管301和回风歧管401,每个送风歧管301与其所对应的回风歧管401为一组,而每一组送风歧管301和回风歧管401则对应一个机柜1 ;最后将一组送风歧管301和回风歧管401分别与一个机柜1的两端开口连通,使得机柜1被纳入到温控设备2的散热冷却循环系统中。如此,在机柜1长期运行发热时,温控设备2检测到各个机柜1的温度,然后开始产生冷风,将冷风送入到送风管道3中,再通过各个并联的送风歧管301输送到各个机柜1内;当冷风在各个机柜1内吸收足够的热量后,流动到回风歧管401中,然后统一进入到回风管道4内返回到温控设备2中进行热交换,将热风重新变为冷风,进入下一次散热冷却循环。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机柜组的集中散热冷却系统,由于只需使用同一个温控设备2,对所有的机柜1采用集中散热冷却的方式,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每一个机柜1都需要配置一个温控单元的缺陷,降低了前期生产建设时的投入成本;同时方便了操作人员的维修保养作业,降低了日常维护作业所需时间;而温控单元的减少,使得集中散热冷却系统发生故障的几率降低,节省了后期维修保养的成本。
[0033]此外,为了提高集中散热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本实施例中的各个送风歧管301的管径大小并非完全相同,具体地,每个送风歧管301的管径大小跟自己所连通的机柜1的散热量需求(散热量需求又跟机柜1的尺寸和类型有关)有关,即当机柜1的散热量需求较大时,那么送风歧管301的管径尺寸就较大,反之亦然。比如,电源柜的发热量较小,其散热量需求自然较小,那么与其连通的送风歧管301的管径可以较小,节省材料;而设备柜的发热量较大,其散热量需求自然较大,那么与其连通的送风歧管301的管径就需较大,方能满足其散热需求。当然,由于送风歧管301的管径扩大,单位时间内进入到机柜1中的气流量增大,因此也需同时将回风歧管401的管径适当增大,避免热空气富集在机柜1无法迅速消散。
[0034]基于同样的考虑,本实施例还在各个送风歧管301内设置了导流风机5。该导流风机5能够根据各自所连通的机柜1的散热量需求大小而分配气流量。如此设置,将大幅提高集中散热冷却系统的散热效率,冷风气流量如需分配,提高了冷风的利用率,减轻了温控设备2的负荷。
[0035]进一步的,为了应对突发的紧急事故,本实施例还在各个机柜1内设置了应急通风器6。当温控设备2出现故障时,应急通风器6即立刻开启,并迅速从机柜1外部吸进大量冷空气,对机柜1进行散热。虽然应急通风器6的持续运作时间不算太长,但能够应对温控设备2的突发故障,足以在操作人员赶来维修之前保证机柜1的散热需求。
[003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机柜组,包括至少一个机柜1和设置在机柜1上的集中散热冷却系统,其中,该集中散热冷却系统与前述任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集中散热冷却系统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0037]其中,机柜组所包含的机柜的数量并不一定,可以仅是一个独立单元,也可以是多个,比如3个、4个或更多机柜1并列设置等。当机柜组包含多个机柜1时,相邻的两个机柜1之间通过紧固件并排连接,比如通过螺栓和螺纹孔等方式。
[003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中散热冷却系统特别适应于户外通信机柜组,但是,还可以在室内、终端等机柜组上使用。
[0039]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机柜组的集中散热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机柜(1)上的温控设备(2),所述温控设备(2)上设置有用于输送冷风的送风管道(3)和用于集中回风的回风管道(4),所述送风管道(3)上并联设置有多个送风歧管(301),所述回风管道(4)上相应地并联设置有多个回风歧管(401),且每一个所述机柜(1)的两端均分别与一组所述送风歧管(301)和回风歧管(40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中散热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设备(2)设置于首端或尾端的所述机柜(1)的侧壁上,或者设置于位于中央位置的相邻两个所述机柜(1)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中散热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道(3)设置于所述机柜(1)的底部,所述回风管道(4)设置于所述机柜(1)的底部,且每个所述送风歧管(301)均与各自对应的所述机柜(1)的底部开口连通,每个所述回风歧管(401)均与各自对应的所述机柜(1)的顶部开口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中散热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道(3)设置于所述机柜(1)的前表面,所述回风管道(4)设置于所述机柜(1)的后表面,且每个所述送风歧管(301)均与各自所对应的所述机柜(1)的前表面的开口连通,每个所述回风歧管(401)均与各自所对应的所述机柜(1)的后表面的开口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集中散热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送风歧管(301)的管径大小与各自所连通的机柜⑴的散热量需求大小相匹配。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集中散热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送风歧管(301)内均设置有用于根据各自所连通的机柜(1)的散热量需求大小而分配气流量的导流风机(5)。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中散热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各所述机柜(1)内并在所述温控设备(2)发生故障后对所述机柜(1)输送冷风的应急通风器(6)。8.一种机柜组,包括至少一个机柜(1)和设置于所述机柜(1)上的集中散热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散热冷却系统为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集中散热冷却系统。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组包括多个所述机柜(1),且相邻两个所述机柜(1)之间通过紧固件并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柜(1)具体为电源柜或设备柜,所述机柜组具体为户外通信机柜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柜组的集中散热冷却系统,包括设置在机柜上的温控设备,所述温控设备上设置有用于输送冷风的送风管道和用于集中回风的回风管道,所述送风管道上并联设置有多个送风歧管,所述回风管道上相应地并联设置有多个回风歧管,且每一个所述机柜的两端均分别与一组所述送风歧管和回风歧管连通。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集中散热冷却系统,采用集中散热冷却方式,无需在每一个机柜上都配置一个温控单元,降低了前期投入成本,同时方便了维修保养作业,缩短了维护时间;同时温控单元的减少,使得冷却系统发生故障的概率降低,节省了维修保养成本。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集中散热冷却系统的机柜组,其有益效果如上所述。
【IPC分类】H05K7/20
【公开号】CN205040137
【申请号】CN201520734461
【发明人】曾庆镇, 刘军
【申请人】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