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声变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17540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声变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于助听器等的电声变换器。
作为这种电声变换器,例如特开昭58-99099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的电声变换器已为人所知。该特开昭58-99099号公报所公开的电声变换器具有作为外壳的壳体、配设该壳体内的驱动单元部。驱动单元部由板状构件、线圈、一对磁铁、轭铁构成。板状部件有基板部、从基板部的两端部平行延伸的侧板部、从基板部的中央部向侧板部间延伸的衔铁组成。线圈与板状构件的侧板部的内面接触安装,一对磁铁分别固定在轭铁内部的相对的面上。板状构件的侧板部的前端部内面上固定着轭铁的两侧面。在板状构件和轭铁固定着的状态下,衔铁的前端部与一对磁铁不接触地插入磁铁间。驱动单元部通过轭铁的下面固定在壳体的底面上而被固定在壳体上。
线圈的两端分别通过形成在壳体上的孔而与作为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的端子板连接着。该端子板固定在壳体的侧面上。在这种电声变换器中,作为构成线圈的导线,通常采用25微米左右的极细的铜线。
但是,在上述构成的现有的电声变换器中,(1)由于构成线圈的导线极细,因此导线的端部的操作处理困难,(2)由于信号输入端子部(端子板)固定在壳体上,导线的端部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端子板)连接时有可能发生断线,由于这些理由,因此具有不能容易地进行导线端部的对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端子板)的连接作业的问题。
另外,在现有的电声变换器中,由于到线圈和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端子板)的间隔长,因此有着如下的问题、即,由于来自外部的振动或产品的落下等有可能使到线圈和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端子板)间的导线部分发生断线。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声变换器,该电声变换器可以容易地进行构成线圈的导线向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的连接作业,并且可以抑制发生导线断线的事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声变换器备有线圈和信号输入用端子部,该线圈是通过缠绕导线而构成的,该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用于连接导线的端部,其特征在于,具有通过缠绕导线而构成线圈的线圈骨架,在线圈骨架上设有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固定导线的端部并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电连接的线圈侧端子部,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线圈侧端子部分别设在线圈骨架的不同端部上。
在本发明的电声变换器中,由于在线圈骨架上设有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线圈侧端子部,在将导线的端部固定在线圈侧端子部上时,成为导线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电连接的状态。由此可以容易地进行构成线圈的导线端部向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的连接作业。另外由于线圈侧端子部设在线圈骨架上、并且线圈形成在线圈骨架上,线圈和线圈侧端子部间的导线部分的长度变短,由此可以抑制线圈和线圈侧端子部间的导线断线。
在本发明的电声变换器中,由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线圈侧端子部分别设在线圈骨架的不同端部上,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线圈侧端子部分离地被设置着。由此,例如在用电弧焊将导线的端部固定在线圈侧端子部上时,从使用于电弧焊的电极的前端部到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的距离比从使用于电弧焊的电极的前端部到线圈侧端子部的距离长。其结果,可以抑制在电极前端部和信号输入用端子部之间产生电弧,可以确保在电极前端部和线圈侧端子部之间产生电弧。因此,在将电弧焊使用于导线的端部和线圈侧端子部的焊接时,可以可靠地进行导线端部向线圈侧端子部的固定。
另外,还具有衔铁部,该衔铁部具有基板部、从该基板部延伸的至少一个侧板部、从基板部向与侧板部间同方向延伸的衔铁,线圈骨架具有形成有供衔铁部的衔铁贯通的孔部的基部、缠绕导线的线圈缠绕部、定位磁铁的磁铁定位部、用于在将磁铁定位在磁铁定位部的状态下保持磁铁的磁铁保持部,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线圈侧端子部分别设在夹着基部的孔部的相对的位置上。因此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线圈侧端子部可以容易地配置在形成有孔部的基部上,该孔部供衔铁部的衔铁贯通。
另外,通过将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线圈侧端子部分别设在夹着基部的孔部相对的位置上,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线圈侧端子部相分离地被设置。由此在例如用电弧焊将导线的端部固定在线圈侧端子部时,从用于电弧焊的电极的前端部到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的距离比从用于电弧焊的电极的前端部到线圈侧端子部的距离长。其结果可以抑制在电极前端部和信号输入用端子部之间产生电弧,可以确保在电极的前端部和线圈侧端子部之间产生电弧,由此,在将电弧焊用于导线的端部和线圈侧端子部的固定时,可以可靠地进行导线端部向线圈侧端子部的固定。
另外,衔铁部通过侧板部固定在磁铁保持部上而被固定在线圈骨架上,在衔铁部被固定在线圈骨架上的状态下,在线圈骨架的基部和衔铁部的基板部之间形成着规定的间隙。由此可以避免衔铁部的基板部和线圈骨架的基部的接触,可防止线圈骨架的基部给衔铁部的振动带来坏影响。
另外,最好是基部、线圈缠绕部、磁铁定位部由树脂材料一体地成形,由此可以减少零件个数,并且可以容易地进行导线向线圈骨架上的缠绕以及磁铁的固定等的组装作业。
另外,最好还具有在其内部配设着线圈骨架的壳体,在壳体的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对应的位置形成着开口部,在线圈骨架配设在壳体内时,信号输入用端子部通过开口部突出到壳体的外侧。由此,可以容易且低成本地实现将信号输入用端子部与壳体的外部相临的构造。
本发明的电声变换器备有由缠绕导线而构成的线圈、连接导线的端部的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缠绕导线而形成线圈的线圈骨架,在线圈骨架上设有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固定着导线端部并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电连接的线圈侧端子部,导线的端部由电弧焊固定在线圈侧端子部上,信号输入用端部和线圈侧端子部设在从用于电弧焊的电极的前端部到线圈侧端子部的距离比从用于电弧焊的电极的前端部到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的距离短的位置上。
在本发明的电声变换器中,由于在线圈骨架上设有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线圈侧端子部,在将导线的端部固定在线圈侧端子部上时,导线处于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电连接的状态。由此,可以容易地进行构成线圈的导线的端部向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的连接作业。另外,由于线圈侧端子部设在线圈骨架上、并且线圈形成在线圈骨架上,线圈和线圈侧端子部间的导线部分的长度变短。由此,可以抑制在线圈和线圈侧端子部之间导线发生断线的现象。
另外,在本发明的电声变换器中,在电弧焊接时,用于电弧焊的电极的前端部到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的距离比从用于电弧焊的电极的前端部到线圈侧端子部的距离长。其结果,可以抑制在电极前端部和信号输入用端子部之间产生电弧,可以确保在电极的前端部和线圈侧端子部之间产生电弧。因此,可以用电弧焊确实地进行导线的端部向导线侧端子部的固定。
另外,最好还具有在其内部配设着线圈骨架的壳体,在壳体的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对应的位置形成着开口部,在线圈骨架配设在壳体内时,信号输入用端子部通过开口部突出到壳体的外侧。由此,可以容易且低成本地实现将信号输入用端子部与壳体的外部相临的构造。
本发明的电声变换器备有由缠绕导线而构成的线圈、连接导线的端部的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缠绕导线而形成线圈的线圈骨架和在其内部配设着线圈骨架的壳体,在线圈骨架上设有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固定着导线端部并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电连接的线圈侧端子部,在壳体的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开口部,在线圈骨架配设在壳体内时,信号输入用端子部通过开口部突出到壳体的外侧。
在本发明的电声变换器中,由于在线圈骨架上设有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线圈侧端子部,在将导线的端部固定在线圈侧端子部上时,导线处于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电连接的状态。由此,可以容易地进行构成线圈的导线的端部向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的连接作业。另外由于线圈侧端子部设在线圈骨架上、并且线圈形成在线圈骨架上,线圈和线圈侧端子部间的导线部分的长度变短。由此可以抑制线圈和线圈侧端子部之间导线断线。
另外,在本发明的电声变换器中,在线圈骨架配设在壳体内时,信号输入用端子部通过开口部突出到壳体外侧,因此,可以容易且低成本地实现将信号输入用端子部与壳体的外部相临的构造。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切去了壳体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取掉了上壳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所包含的驱动单元部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所包含的驱动单元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所包含的驱动单元部的构造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所包含的驱动单元部的构造的正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所包含的驱动单元部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所包含的线圈骨架的正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所包含的线圈骨架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所包含的线圈骨架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中的将导线固定在线圈侧端子部的工程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所包含的振动膜单元部的俯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所包含的振动膜单元部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所包含的振动膜单元部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所包含的振动膜单元部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变形例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变形例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变形例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的变形例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所包含的衔铁部的变形例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2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所包含的衔铁部的变形例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电声变换器的最佳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在图的说明中在同一要素上标注着相同的符号,省略其重复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电声变换器1具有壳体2和振动膜单元部3。壳体2包括上壳体4和下壳体5。上壳体4和下壳体5在夹着振动膜单元部3的状态下通过用激光焊接及粘接剂等而相互固定着。下壳体5是上面开口的箱状,该上面开口部如图4所示地用振动膜单元部3覆盖着。如图3和图5所示,在由下壳体5和振动膜单元部3划分的空间中配设着驱动单元部10。驱动单元部10在通过隔板6载置在下壳体5的底部上的状态下由激光焊接等固定在隔板6上。隔板6使用激光焊接以及粘接剂等固定在下壳体5(底部)上。
振动膜单元部3的上面由上壳体4覆盖着。在上壳体4上在其一部分上形成着缺口部7。如图3所示,由振动膜单元部3和上壳体4划分的空间与壳体2外的空间通过缺口部7连通。另外,如图2和图5所示,在下壳体5的底部形成着一对贯通孔8、8(开口部)。
接着,根据图6~图13对驱动单元部10的构造进行说明。驱动单元部10具有衔铁部11、线圈骨架21、一对磁铁31、31以及驱动销41。
如图10所示,衔铁部11是将金属板弯曲加工为俯视是大致E字状的板状构件。衔铁部11具有基板部12、从基板部12的两端部延伸的一对侧板部13、13、从基板部12的中央部在侧板部13、13之间延伸的衔铁14。衔铁部11的形状也可以如图23和图24所示地是俯视为大致U字形的形状。
如图11~图13所示,线圈骨架21具有基部22、缠绕导线33用的线圈缠绕部23、定位一对磁铁31、31用的磁铁定位部24。基部22和线圈缠绕部23以及磁铁定位部24由树脂材料一体成形。
如图5所示,基部22构成着与衔铁部11的基板部12基本平行的面。如图13所示,在基部22的中央部形成着供衔铁14贯通的孔部25。另外在基部22上,在基部22的夹着孔部25的相对的端部上设有用于固定导线33的端部的线圈侧端子部34、34和用于从外部输入信号的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线圈侧端子部34、34和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在基部22的内部电连接着。线圈侧端子部34、34和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如图11所示,在一体成形线圈骨架21时,通过将构成线圈侧端子部34、34和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的具有导电性的一对金属板P、P插入构成基部22的部分中而设在基部22的夹着孔部25的相对的端部上。
如图6、图8、图11以及图13所示,基部22的设有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的部分一体地形成着朝向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的端部突出的突部26、26。贯通孔8、8形成在下壳体5的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和突部26、26对应的位置上。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和突部26、26,在驱动单元部10与下壳体5组装时,插入到形成在下壳体5的底部的贯通孔8、8中(图2中所示的状态)。通过突部26、26插入在贯通孔8、8中,进行驱动单元部10相对下壳体5的定位。在驱动单元部10固定在下壳体5上的状态下,如图3和图2所示,突部26、26的一部分和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突出到壳体2的外部。在突部26、26和贯通孔8、8之间涂布粘接剂。
如图12图13所示,线圈缠绕部23由隔着规定距离设置的一对臂部23a、23b构成。一对臂部23a、23b与基部22和壁部29连接着。通过在一对臂部23a、23b上缠绕导线33形成线圈36。在本实施例中,导线33使用的是线径是25微米左右的铜线,在线圈缠绕部23上缠绕着1000圈导线33,导线33的端部捆在线圈侧端子部34、34上,其后通过电弧焊与线圈侧端子部34、34固定连接。
如图14所示,通过使地线用导通销61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接触,并且使作为用于电弧焊的电极的电弧焊用电极62与线圈侧端子部34、34接近,由此在从电弧焊用电极62的前端部到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的距离比从电弧焊用电极62的前端部到线圈侧端子部34的距离长的状态下进行电弧焊。这样在进行电弧焊时,通过使从电弧焊用电极62的前端部到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的距离比从电弧焊用电极62的前端部到线圈侧端子部34的距离长,抑制在电弧焊用电极62的前端部和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之间产生电弧。其结果,可以确保在电弧焊用电极62的前端部和线圈侧端部34之间产生电弧,可以将导线33的端部可靠地固定在线圈侧端子部34、34上。
如图12和图13所示,磁铁定位部24从壁部29延伸地设置着。在该磁铁定位部24上形成着间隙形成部27、27,该间隙形成部27、27用于将一对磁铁31、31在具有规定间隔的状态下进行定位。通过磁铁31、31夹持间隙形成部27、27,在磁铁31、31之间构成用于插入衔铁14的前端部的间隙。磁铁31、31由粘接等相对设在磁铁定位部24的外侧的磁铁保持部28固定。该磁铁保持部28由与磁铁定位部24(线圈骨架21)不同的材料的磁性体构成。磁铁保持部28在一体成形线圈骨架21时,通过配设在构成磁铁定位部24的部分的外侧,与磁铁定位部24(线圈骨架21)一体地设置。另外,磁铁保持部28在一体地成形线圈骨架21时也不一定必须与磁铁定位部24(线圈骨架21)一体设置地构成,也可以在一体地成形了线圈骨架21后由粘接等固定在线圈骨架21上。
驱动销41具有振动板侧平面部42和衔铁侧平面部43。振动板侧平面部42基本上与后述的振动板52平行地延伸着。衔铁侧平面部43沿与振动板侧平面部42基本垂直的方向延伸并固定在衔铁14的端部。振动板侧平面部42和衔铁侧平面部43是通过将金属板弯曲成大致L字状而成形为一体。
衔铁部11和线圈骨架21在衔铁14从基部22的孔部25插入,贯通形成在线圈36内和磁铁31、31之间的间隙,如图6~图9所示地,衔铁14的端部从线圈骨架21(磁铁定位部24)的端部突出的状态下被组装。衔铁部11和线圈骨架21的组装通过将衔铁部11的侧板部13、13由激光焊接等固定在磁铁保持部28上而进行的。在衔铁部11和线圈骨架21组装了的状态下,在线圈骨架21的基部22和衔铁部11的基板部12之间形成着规定的间隙。由此防止基部22和基板部12的接触,可以防止线圈骨架21(基部22)给衔铁14的振动带来坏的影响。
如图6~图9所示,驱动销41的衔铁侧平面部43由激光焊接等固定在从线圈骨架21(磁铁定位部24)的端部突出的衔铁14的端部。在驱动销41上一体地形成着固定在衔铁14的端部时的定位部(未图示)。该定位部在衔铁侧平面部43固定在衔铁14的端部后,从驱动销41(衔铁侧平面部43)被切断而切离。
接着,根据图15~图18对振动膜单元部3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5及图18所示,振动膜单元部3具有作为框体的振动板框51、作为大致平面状的振动板的振动板52以及作为振动膜的热塑性的树脂薄膜。该振动膜除了树脂薄膜以外,也可以由硅酮橡胶等形成。
如图15所示,振动板52配设在振动板框51内,树脂膜53固定在振动板框51和振动板52的上面上。树脂膜53可相对振动板框51振动地支撑着振动板52。树脂膜53向振动板框51和振动板上的固定是在将粘接剂涂布在振动板框51及振动板52的上面上后通过加热压接来进行的。树脂膜53的振动板框51和振动板52之间的部分如图17所示形成为朝向由下壳体5和振动膜单元部3划分成空间凸或凹的大致圆弧状。这样,通过将树脂膜53的振动板框51和振动板52之间的部分形成为大致圆弧状,确保振动板52的振动幅度,可以抑制妨碍振动板52的振动的现象。
振动板52俯视呈基本长方形,形成有用于确保刚性的凹部54、54。在振动板52的固定树脂膜53的平面部分上形成着孔部55和用于固定驱动销的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形成在与驱动销41的振动板侧平面部42对应的位置上。孔部55和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在振动板52的长边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在振动板52的短边附近的位置。
形成在振动板52的固定树脂膜的平面部分上的孔部55被树脂膜53覆盖着。树脂膜53的与孔部55相对应的部分上形成着通气孔57。通气孔57用于调整由振动膜单元部3和上壳体4划分成的空间(与壳体2外的空间连通的空间)与由下壳体5和振动膜单元部3划分成的空间的气压差、即夹着振动膜单元部3(振动板52及树脂膜53)地划分形成的空间的气压差。通气孔57是通过照射激光束而形成的。在本实施例中,通气孔57的直径设定为30微米左右。
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在树脂膜53固定在振动板52上的状态下也与孔部55同样地被树脂膜53覆盖。但是,树脂膜53的覆盖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的部分通过照射激光束被比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的外径大地被除去。
在将树脂膜53固定在振动板框51和振动板52上时,振动板框51和振动板52为了振动板框51不会妨碍振动板52的振动而在振动板框51和振动板52之间如图16所示地在形成着规定间隙的状态下被定位。振动板52的定位是通过将定位销(未图示)插入孔部55和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而进行的。另外,振动板框51的定位是通过将其外侧由定位夹具(未图示)夹住而进行的。
这样,作为定位板52的定位用的孔可以利用孔部55和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在将树脂膜53固定在树脂膜框51和振动板52上时,可以确实地进行振动板52的定位。另外不需要另外形成定位用的孔部,可以实现用于形成振动板52的制造工程的简单化。
在由振动膜单元部3覆盖着固定有驱动单元部10的下壳体5的上面开口部的状态下,下壳体5和振动膜单元部3使用激光焊接及粘接剂等进行固定。由于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形成在振动板52的与振动板侧平面部42对应的部分上,在下壳体5和振动膜单元部3(振动板框51)被固定着的状态下,振动板侧平面部42位于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的下方。在振动膜侧平面部42位于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的下方的状态下,通过从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涂布(注入)粘接剂而固定振动板侧平面部42和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
为了牢固地固定振动板侧平面部42和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在固定了下壳体5和振动膜单元部3(振动板框51)的状态下,最好在振动板侧平面部42和振动板52之间形成用于流入粘接剂的规定间隙。
由于各种部件成形时所产生的误差、或组装固定时所产生的位置偏移等,在例如下壳体5和振动膜单元部3(振动板框51)被固定了时,振动板侧平面部42和振动板52抵接,有时成为振动板侧平面部42(驱动销41)推压振动板52的状态。即使在振动板侧平面部42(驱动销41)推压振动板52的状态下,通过在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内涂布(注入)粘接剂,也可以确实地固定振动板侧平面42和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另外由振动板侧平面部42(驱动销41)产生的振动板52的推压也可以由振动板52的移动吸收。另外,即使在振动侧平面部42和振动板52之间产生了规定以上的间隙也可以由粘接剂填埋其间隙。
这样,由于在振动板52上形成着用于涂布(注入)粘接剂的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通过该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可以确认振动板52和驱动销41是否被固定着,并且在振动板52和驱动销41的固定不充分时,也可以从驱动销固定用孔部56再次涂布(注入)粘接剂。可以更加确实地进行振动板52和驱动销41的固定。
下面,对上述构成的电声变换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电声变换器1中,由一对磁铁31、31构成磁回路,在磁铁31、31之间产生直流磁场。在此,在通过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给线圈外加信号时,产生交流磁通。通过所产生的交流磁通流过由衔铁14、磁铁31、31、磁铁保持部28、侧板部13、13、基板部12构成的磁回路,在磁铁31、31和衔铁14之间产生交流磁场。交流磁场与上述直流磁场重叠的结果是衔铁14进行振动。衔铁14的振动通过驱动销41传递到振动板52,振动板52进行振动。由于该振动板52的振动,由振动膜单元部3和上壳体4划分成的空间内的压力发生变动,该压力变动变为音波,而从上壳体4的缺口部7传递到电声变换器1的外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1中备有线圈骨架21,该线圈骨架21具有基部22和线圈缠绕部23。该基部22设有固定导线33的端部的线圈侧端子部34、34、与线圈侧端子部34电连接着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该线圈缠绕部23用于缠绕导线33来形成线圈36。通过在设在线圈骨架21的基部22上的线圈侧端子部34、34上固定导线33的端部,导线33成为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电连接的状态。由此,可以容易地进行构成线圈36的导线33的端部向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的连接作业。另外,由于线圈侧端子部34、34设在线圈骨架21的基部22上,线圈36形成在线圈骨架21的线圈缠绕部23上,可以缩短线圈36和线圈侧端子部34、34之间的导线部分的长度,可以抑制在线圈36和线圈侧端子部34、34之间导线33断线。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1中,线圈骨架21具有基部22、线圈缠绕部23、磁铁定位部24、磁铁保持部28,衔铁部11具有基板部12、一对侧板部13、13、衔铁14。另外,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和线圈侧端子部34、34分别设在夹着基部22的夹着孔部25地相对的端部上,由此可以容易地相对形成着孔部25的基部22进行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和线圈侧端子部34、34的配设。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1中,由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和线圈侧端子部34、34分别设在夹着基部22的夹着孔部25地相对的端部上,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和线圈侧端子部34、34相分离地被设置着。由此在用电弧焊将导线33的端部固定在线圈侧端子部34、34的情况下,从电弧焊用电极62的前端部到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的距离比从电弧焊用电极62的前端部到线圈侧端子部34、34的距离长。其结果,可以抑制在电弧焊用电极62的前端部和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之间产生电弧,可以在电弧焊用电极62的前端部和线圈侧端子部34、34之间确实地产生电弧。由于以上,可以确实地进行导线33的端部向线圈侧端子部34、34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1中,基部22、线圈缠绕部23、磁铁定位部24由树脂材料一体成形。由此可以减少线圈骨架21的零件数量,并且可以容易地进行导线33向线圈骨架21(线圈缠绕部23)的缠绕、以及磁铁31、31向线圈骨架21(线圈缠绕部23)的固定的作业。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1中,具有在其内部配设着线圈骨架21的下壳体5(壳体2),在下壳体5的底部的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贯通孔8、8。在线圈骨架21作为驱动单元部10配设在下壳体5内时,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通过贯通孔8、8从下壳体5的底部突出到外侧。由此可以容易且低成本地实现使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与下壳体5(壳体2)的外部相临的构造。
接着,根据图19和图20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9及图20所示的电声变换器101与图1~图18所示的电声变换器1在贯通孔108和突部126的构造上不同。在图19中仅表示了下壳体5和线圈骨架21,省略了其它的构件的图示。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电声变换器1中,用于进行驱动单元部10相对下壳体5定位的定位部由一体地形成在线圈骨架21的基部22上的突部26、26构成。由此,可以简易且低成本地实现定位部,该定位部可将驱动单元部10(衔铁部11)和线圈骨架部21相对下壳体5(外壳2)适当的位置。
在电声变换器101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突部126在与衔铁部11的基板部12相对的面上与基部22形成为一体。突部126夹着孔部25位于与线圈侧端子部34、34相反侧。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沿相对形成着突部126的面(与衔铁部11的基板部12相对的面)基本垂直的方向延伸。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设在夹着孔部25与线圈侧端子部34、34相对的位置上。另外,在线圈骨架21的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和突部126对应的位置形成贯通孔108(开口部)。
突部126具有第一台阶部126a和第二台阶部126b,形成为阶梯状。如图20所示,突部126配设在形成在衔铁部11的基板部12上的缺口部130内。另外,在衔铁部11的基板部12和基部22之间、以及衔铁部11的基板部12和第一台阶部126a之间形成着规定的间隙。由此防止基部22和基板部12的接触,可防止线圈骨架21(基部22)给衔铁14的振动带来坏影响。
突部126的第二台阶部126b在驱动单元部10相对下壳体5安装时,插入下壳体5的贯通孔108中(图20所示的状态)。通过第二台阶部126b(突部126)插入贯通孔108中,进行驱动单元部10相对下壳体5的定位。
如图20所示,在突部126的第一台阶部126a上抵接着下壳体5的侧面部,衔铁部11的基板部12和下壳体5的侧面部之间形成着规定的间隙。由此,防止基板部12和下壳体5侧面部接触,可以防止下壳体5(壳体2)对衔铁14的振动带来坏影响。
以下,根据图21和图22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21和图22所示的电声变换器201和图1~图18所示的电声变换器1在切口部208和突部226的构造以及衔铁部11的朝向(相对衔铁14上下反转)上不同。在图21中,仅图示了下壳体5和线圈骨架21,省略了其它的构成零件的图示。
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电声变换器201中,突部226在基部22的与衔铁部11的基板部12相对的面上与基部22形成为一体。突部226设在夹着孔部25与线圈侧端子部34、34相对的位置上。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沿相对形成着突部226的面(与衔铁部11的基板部12相对的面)基本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着。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位于夹着孔部25与线圈侧端子部34、34相反的侧。另外下壳体5的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以及突部226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着缺口部208(开口部)。
突部226具有突部226a、形成在突部226a上的槽部226b、226b。如图22所示,突部226a配设在形成在衔铁部11的基板部12上的缺口部230内。另外,在衔铁部11的基板部12和基部22之间、以及衔铁部11的基板部12和第一突部226a之间形成着规定的间隙。由此防止基部22和基板部12的接触,可防止线圈骨架21(基部22)给衔铁14的振动带来坏影响。
在突部226的突部226a上形成着槽部226b、226b。在驱动单元部10相对于下壳体5组装时,通过在该槽部226b、226b中嵌入下壳体5的缺口部208而进行驱动单元部10相对下壳体5的定位(图22所示的状态)。
形成槽部226b、226b的位置以在将下壳体5的缺口部208嵌入了槽部226b、226b的状态下在衔铁部11的基板部12和下壳体5的侧面部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的方式被设定。这样,通过设定形成槽部226b、226b的位置,可防止基板部12和下壳体5的侧面部的接触,可防止下壳体5(壳体2)对衔铁14的振动带来坏影响。
上述的变形例的电声变换器101、201具有与图1~图18所示的电声变换器1相同的作用效果,可以容易地进行构成线圈36的导线33的端部向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的连接作业,并且可以抑制在线圈36和线圈侧端子部34、34之间发生导线33的断线。
另外,在电声变换器101、201中,由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设在夹着基部22的孔部25与线圈侧端子部34、34相反侧的位置,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和线圈侧端子部34、34相离地被设置。由此在用电弧焊将导线33的端部固定在线圈侧端子部34、34上的情况下,从电弧焊用电极62的前端部到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的距离比从电弧焊用电极62的前端部到线圈侧端子部34、34的距离长。其结果,可以抑制在电弧焊用电极62的前端部和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之间产用电弧,可以在电弧焊用电极62的前端部和线圈侧端子部34、34之间确实地产生电弧。由于以上,可以确实地将导线33的端部固定在线圈侧端子部34、34上。
另外,在电声变换器101、201中,在线圈骨架21作为驱动单元10配设在下壳体5内时,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通过贯通孔108或缺口部208从下壳体5的侧面部突出到外侧。由此,可以简单且低成本地实现使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与下壳体5(壳体2)的外部相临。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和变形例中,将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和线圈侧端子部34、34分别设在夹着基部22的孔部25相对的端部上、或者将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设在夹着基部22的孔部25与线圈侧端子部34、34相反侧的位置上,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它们分别设在基部22的不同端部上。另外,也可以将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和线圈侧端子部34、34相接近地设置、例如将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设在基部22的线圈侧端子部34、34和孔部25之间的部分上。
但是,在将导线33的端部由电弧焊固定在线圈侧端子部34、34上时,最好将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和线圈侧端子部34、34设在从电弧焊用电极62的前端部到线圈侧端子部34、34的距离以从电弧焊用电极62的前端部到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的距离短的位置上。这样,通过设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和线圈侧端子部34、34,可以抑制在电弧焊用电极62的前端部和信号输入用端子部35、35之间产生电弧,可以确实地在电弧焊用电极62的前端部和线圈侧端子部34之间产生电弧。其结果,可以将导线33的端部确实地固定在线圈侧端子部34、34上。
权利要求
1.电声变换器,备有线圈和信号输入用端子部,该线圈是通过缠绕导线而构成的,该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用于连接导线的端部,其特征在于,具有通过缠绕导线而形成线圈的线圈骨架,在线圈骨架上设有上述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固定上述导线的上述端部并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电连接的线圈侧端子部,上述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上述线圈侧端子部分别设在线圈骨架的不同端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声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衔铁部,该衔铁部具有基板部、从该基板部延伸的至少一个侧板部、从基板部向与侧板部间同方向延伸的衔铁,上述线圈骨架具有形成有供衔铁部的衔铁贯通的孔部的基部、缠绕上述导线的线圈缠绕部、定位磁铁的磁铁定位部、用于在将磁铁定位在磁铁定位部的状态下保持磁铁的磁铁保持部,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线圈侧端子部分别设在夹着上述基部的上述孔部的相对的位置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声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衔铁部通过侧板部固定在磁铁保持部上而被固定在线圈骨架上,在衔铁部被固定在线圈骨架上的状态下,在线圈骨架的基部和衔铁部的基板部之间形成着规定的间隙。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声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基部、线圈缠绕部、磁铁定位部由树脂材料一体地成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声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其内部配设着线圈骨架的壳体,在壳体的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对应的位置形成着开口部,在线圈骨架配设在壳体内时,信号输入用端子部通过开口部突出到上述壳体的外侧。
6.电声变换器,备有线圈和信号输入用端子部,该线圈是通过缠绕导线而构成的,该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用于连接上述导线的端部,其特征在于,具有缠绕导线而形成上述线圈的线圈骨架,在线圈骨架上设有上述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固定着上述导线端部并与上述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电连接的线圈侧端子部,上述导线的端部由电弧焊固定在上述线圈侧端子部上,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线圈侧端子部设在从电弧焊用的电极的前端部到线圈侧端子部的距离比从电弧焊用的电极的前端部到上述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的距离短的位置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声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其内部配设着线圈骨架的壳体,在上述壳体的与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对应的位置形成着开口部,在线圈骨架配设在壳体内时,信号输入用端子部通过开口部突出到壳体的外侧。
8.电声变换器,备有由缠绕导线而构成的线圈、连接导线的端部的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通过缠绕导线而形成线圈的线圈骨架和在其内部配设着线圈骨架的壳体,在线圈骨架上设有上述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和固定着上述导线端部并与上述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电连接的线圈侧端子部,在上述壳体的与上述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开口部,在上述线圈骨架配设在上述壳体内时,上述信号输入用端子部通过开口部突出到上述壳体的外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电声变换器的线圈骨架具有基部、缠绕导线的线圈缠绕部等。在基部的中央部形成着贯通衔铁用的孔部。在夹着基部的孔部相对的端部上设有固定导线端部的线圈侧端子部和从外部输入信号用的信号输入用端子部。线圈侧端子部和信号输入用端子部在基部的内部电连接着。在线圈缠绕部上通过缠绕导线而形成线圈。导线的端部绑在线圈侧端子部上,其后通过电弧焊而固定在线圈侧端子部上。
文档编号H04R25/00GK1314771SQ0110322
公开日2001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00年3月16日
发明者漆畑洁, 铃木智也 申请人:星精密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