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拾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07215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拾取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拾取设备,例如数字照相机。
背景技术
在用于图像拾取设备的一种自动聚焦(AF)技术中,根据预定 准则从多个AF区中选择聚焦目标区,然后使所选择的AF区中的对 象进入对焦状态(例如参见日本待审专利申请公报No. 2007-171298 )。

发明内容
当到多个AF区中的各个对象的距离(即,对象距离)彼此接近 时,所选择的AF区往往因为例如距离测量传感器的测量精度而频繁 变化。
在此例如假设在执行AF控制以使最近(最短距离)对象(即, 最靠近图像拾取设备的对象)进入对焦状态(即,最近优先AF控制 或最近范围优先AF控制)的过程中,在布图(构图)中一个人位于 左侧而另一个人位于右侧,他们的距离彼此接近(即,具有几乎相等 的对象距离)(见图13)。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两个人的对象距离彼 此接近,因此所选择的AF区往往会由于例如距离测量传感器的测量 误差而频繁改变。更具体来说,在一个时间点选择位于相对朝向左侧 并且对应于左侧的人的AF区(FR1)作为选定的AF区(见图13), 而在另一个时间点选择位于相对朝向右侧并且对应于右侧的人的AF 区(FR2)作为选定的AF区(见图14)。
然而,所选择的AF区的频繁变化会导致各种缺点。 例如,当执行AF控制以选择一个AF区作为选定的AF区时, 选定的AF区频繁地在左侧区和右侧区间交替移动。具体来说,当一个选定的AF区显示在显示部分(例如,背面监视器)上时,该显示 部分上的选定AF区的显示频繁地在左侧和右侧间交替移动,因而使 得用户(操作者或拍摄者)很窘迫。此外,当基于选定的AF区的亮 度来执行曝光操作时,曝光控制的结果会与选定的AF区的变化相对 应地大程度地变化。
因此,需要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其能够抑制从多个AF区中选择 的选定AF区的不期望的变化。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包括光接收装置,用于 对经由成像透镜引入的对象图像执行光电转换,该光接收装置在第一 定时产生第一信号,并在所述第一定时之后的第二定时产生第二信号; 获取装置,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获取用于检测场景变化的第一参数, 并且基于所述第二信号获取用于检测场景变化的第二参数;确定装置,
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参数和所述第二参数来确定是否存在场景变化;选
择装置,用于从多个AF区中选择聚焦目标AF区;以及聚焦控制装 置,用于通过利用与由所述选择装置所选择的AF区相关的聚焦信息 执行聚焦控制,其中,当所述确定装置确定不存在场景变化时,所述 选择装置在所述第二定时继续选择在所述第一定时已经选择的AF区 作为聚焦目标AF区。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包括选择装置,用于从 多个AF区中选择聚焦目标AF区;聚焦控制装置,用于通过利用与 由所述选择装置选择的AF区相关的聚焦信息执行聚焦控制;光接收 装置,用于对经由成像透镜引入的对象图像执行光电转换,该光接收 装置在第一定时产生第一信号,并在所述第一定时之后的第二定时产 生第二信号;获取装置,用于基于所述笫一信号获取用于检测场景变 化的第一参数,并且基于所述第二信号获取用于检测场景变化的第二
参数;确定装置,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参数和所述第二参数来确定是否 存在场景变化;以及离焦量计算装置,用于计算在所述第一定时已经 被选择为聚焦目标AF区的第一 AF区与在所述第二定时根据预定准 则被确定为聚焦目标AF区的候选的第二 AF区之间的离焦量,其中当所述确定装置确定不存在场景变化并且当所述离焦量在预定值内
时,所述选择装置在所述第二定时继续选择所述第一 AF区作为聚焦 目标AF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抑制从用于进行聚焦控制的多个AF区 中选择的选定AF区的不期望的变化。


图1是图像拾取设备的正面外观图; 图2是图像拾取设备的背面外观图; 图3是例示了图像拾取设备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4是图像拾取设备(在构图操作的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5是图像拾取设备(在实际(真实)拍摄的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6是例示了图像拾取设备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7是例示了图像拾取设备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8是详细例示了操作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9是详细例示了操作的另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10例示了在计算对比度值的过程中的目标(感兴趣的)像素 和相邻像素;
图11例示了针对每个划分的部分区域来确定色调(tint)的情况; 图12例示了多个AF区;
图13例示了选择位于相对朝向左侧的AF区作为聚焦目标AF区 的情况;
图14例示了选择位于相对朝向右侧的AF区作为聚焦目标AF区 的情况;
图15例示了被摄图像的一个场景;
图16例示了被摄图像的另一场景;
图17例示了被摄图像的又一场景;
图18例示了根据一个修改例的图像拾取设备;以及
图19例示了根据另一修改例的图像拾取设备。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描述。 <1.结构概要>
图1和2均例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1的外观。 更具体来说,图l是图像拾取设备l的正面外观图,图2是图像拾取 设备1的背面外观图。图像拾取设备1是带有可互换透镜的单透镜反 射数字照相机。
如图1所例示,图像拾取设备1包括照相机主体单元(照相机本 体)2。可互换成像透镜单元(即,可互换透镜)3可拆卸地接合到照 相机本体2。
作为主要组件,成像透镜单元3包括筒体36、透镜组37(见图3 ) 以及孔,透镜组37和孔设置在筒体36内部。透镜组37(成像光学系 统)包括例如可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以改变焦点位置的聚焦透镜。
照相机本体2包括基本上位于其正面中央的圆环形安装体Mt, 成像透镜单元3被安装到其上;和被设置在圆环形安装体Mt附近的 锁定/解锁按钮89,用于接合和分离成像透镜单元3。
此外,照相机本体2包括设置在其左上部(从正面观看)的模式 设置转盘82。通过操作模式设置转盘82,用户(或拍摄者)可以执行 操作以设定(切换)照相机的各种模式,包括各种拍摄模式(如个人 拍摄模式、景色拍摄模式以及全自动拍摄模式)、用于再现被摄图像 的再现模式、以及用于向外部设备传送数据和从外部设备传送数据的 通信模式。
此外,照相机本体2包括位于其左端(从正面观看)的由用户抓 持的把手14。在把手14上设置有释放按钮11以指示曝光的开始。在 把手14内形成有电池容纳室和卡容纳室。在电池容纳室中可拆除地容 纳有电池(例如锂离子电池)作为照相机电源,在卡容纳室中可拆除 地容纳有用于记录被摄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存储器卡90 (见图3)。
释放按钮ll是能够检测两种状态(即,半按压状态(Sl状态)和完全按压状态(S2状态))的两步检测按钮。当释放按钮11被半 按压到S1状态时,执行准备操作(如AF控制操作),使得照相机准 备好获取对象的记录静态图像(即,通过实际(真实)拍摄的图像)。 当释放按钮11被进一步按压到S2状态时,执行用于通过实际拍摄来 获取图像的主操作(其包括从通过使用(后述)图像拾取元件5针对 对象图像(对象的光学图像)的曝光操作到对使用曝光操作获得的图 像信号的预定图像处理的一系列操作)。换句话说,图像拾取设备1 在释放按钮11被半按压到Sl状态时检测拍摄准备命令的发出,并在 释放按钮11被完全按压到S2状态时检测拍摄命令的发出。
在图2中,在照相机本体2的顶部基本上在其背面的中央处设置 有取景器窗口 (目镜窗口 ) 10。在通过取景器窗口 IO观看时,用户可 以可视地确认通过成像透镜单元3引入的对象的光学图像,并且可以 确定构图。这样,用户可以通过使用光学取景器来确定构图。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1中,用户还可以基于在(后述) 背面监视器12上显示的实时观看图像来确定构图。
在图2中,在照相机本体2的背面基本上在中央处设置有背面监 视器12。背面监视器12是例如彩色液晶显示器(LCD)。背面监视 器12例如能够显示菜单屏幕以允许用户设定拍摄条件等,并且能够在 再现模式下再现并显示已经拍摄并记录在存储器卡90中的图像。此 外,背面监视器12能够作为实时观看图像来显示由(后述)图像拾取 元件7所拍摄的多个时间序列图像(即,运动图像)。
在相对于背面监视器12的左上位置处设置有电源开关(主开关) 81。电源开关81是双接触滑动开关。当开关被操作以滑动从而在左侧 的"OFF"位置处建立一个接触时,断开电源,而当开关被操作以滑 动从而在右侧的"ON"位置处建立另一接触时,接通电源。
在背面监视器12的右侧设置有方向选择键84。方向选择键84 具有圆形操作按钮,该按钮不仅检测在四个方向(即,上、下、左以 及右方向)上对其的按压操作,而且检测在另外四个方向(即,右上、 左上、右下以及左下方向)上对其的按压操作。除了上述8个方向的
10按压操作以外,方向选择键84还可以检测对位于其中央的推压按钮的 按压操作。
在背面监视器12的左侧,存在设置按钮组83,其包括多个按钮 以例如对菜单屏幕进行设置以及对图像进行删除。 <2.功能块>
以下将参照图3对图像拾取设备1的功能概要进行描述。图3是 例示了图像拾取设备l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如图3所示,图像拾取设备1包括AF模块20、操作部件80、 总体控制单元101、聚焦驱动控制部件121、镜驱动控制部件122、快 门驱动控制部件123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电路43和53等。
操作部件80包括各种按钮(包括释放按钮11 (见图1))以及 各种开关等。总体控制单元101响应于用户对操作部件80进行的输入 操作而执行各种操作。
总体控制单元101与AF模块20和聚焦驱动控制部件121进行 协作以执行用于控制聚焦透镜的位置的聚焦控制。更具体来说,总体 控制单元101根据由AF模块20检测到的对象对焦状态,通过使用聚 焦驱动控制部件121来实现AF操作。AF模块20可以例如通过利用 经过镜机构6进入的光基于相差型对焦状态检测方法,来检测对象的 对焦状态。而且,AF模块20检测与在图像内形成的多个AF区FR1 到FRll (见图12)相对应的多个对象的相应对焦状态。此外,AF模 块20可以检测多个AF区的相应对焦透镜位置(即,与所述多个AF 区相对应的多个对象进入对焦状态的相应透镜位置)。通过使用相差 型AF模块20,特别的是,可以非常高速地确定对焦透镜位置。
总体控制单元101由微型机算计组成,作为主要组件,该微型机 算计包括CPU、存储器以及ROM (例如EEPROM)。总体控制单元 101读取ROM中存储的程序,然后使用CPU执行该程序,由此实现 各种功能。
具体来说,总体控制单元101包括AF区选择部件111、 AF控制 部件112、参数获取部件113、确定部件115、离焦量计算部件ll6、显示控制部件117等。
参数获取部件113基于由图像拾取元件7产生的信号等(即,图 像信号等)来获取用于检测场景变化的参数。更具体来说,参数获取 部件113获取与亮度、对比度以及色调有关的参数值,如稍后将详细 描述的那样。
确定部件115基于由参数获取部件113获得的参数(参数值)来 确定是否存在场景变化。
离焦量计算部件116计算所述多个AF区中的两个之间的离焦 量。更具体来说,离焦量计算部件116计算作为与一个AF区相对应 的对象进入对焦状态的聚焦透镜位置和与另一 AF区相对应的对象进 入对焦状态的聚焦透镜位置之差的离焦量。
AF区选择部件111从所述多个AF区中选择聚焦目标AF区。例 如,AF区选择部件lll原则上选择所述多个AF区中的其中存在最接 近于(最靠近)照相机的对象的一个AF区,作为聚焦目标AF区。 注意,如下所述,AF区选择部件111根据例如是否存在场景变化来 改变聚焦目标AF区的选择方法。
AF控制部件(聚焦控制部件)112通过利用关于选定AF区(即, 已由AF区选择部件lll选择为聚焦目标AF区的AF区)的聚焦信息 来执行聚焦控制。将该聚焦信息提供为例如由AF模块20检测到的对 焦透镜位置。
聚焦驱动控制部件121与总体控制单元101协作地完成聚焦控制 操作。更具体来说,聚焦驱动控制部件121通过基于从总体控制单元 101输入的信号产生控制信号并且通过驱动电机Ml,来移动包括在成 像透镜单元3的透镜组37中的聚焦透镜。此外,由成像透镜单元3 中的透镜位置检测器39来检测聚焦透镜的位置,然后将表示聚焦透镜 的位置的数据发送给总体控制单元IOI。这样,聚焦驱动控制部件121 对例如聚焦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的移动进行控制。
显示控制部件117在背面监视器12的屏幕上或者在光学取景器 的视场中的预定位置处显示选定AF区。此外,总体控制单元101对实现实时观看功能(即,在例如液晶 显示部件上连续显示对象的时间序列图像的功能;即,以运动图像的 方式在例如液晶显示部件上显示对象的图像的功能)的操作进行控制。 显示控制部件117对例如在背面监视器12上显示实时观看图像(其中 每一个都包含叠加在其上的一个或更多个AF区)的操作进行控制。
此外,总体控制单元101包括用于执行自动曝光控制操作(AE 操作)的AE控制部件118。 AE控制部件118基于与已经从所述多个 AF区中选择的选定AF区相对应的区域的亮度来执行AE操作。更具 体来说,AE控制部件118从(后述)测光元件40中的多个划分部分 区域中选择与选定AF区相对应的一个区域,然后基于所选区域的亮 度来执行AE操作。
镜驱动控制部件122对从光路中收回镜机构6的状态(即,镜向 上(mirror-up)状态)与镜机构6被定位成切断光路的状态(即,镜 向下(mirror-down)状态)之间的切换进行控制。镜驱动控制部件 122通过基于从总体控制单元101输入的信号来产生控制信号并通过 驱动电机M2,来切换镜向上状态和镜向下状态。
快门驱动控制部件123通过基于从总体控制单元101输入的信号 来产生控制信号并通过驱动电机M3,来控制快门4的打开/关闭。
图像拾取元件(在此也称为CCD传感器,或者更简单地称为 CCD) 5是用于通过光电作用将经由成像透镜单元3引入的对象的光 学图像(对象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的光接收元件,并且它产生通过真 实拍摄而获取的图像的图像信号(即,要记录的图像信号)。还可以 将图像拾取元件5表达为用于捕获记录图像的图像拾取元件。
响应于来自总体控制单元101的驱动控制信号(包括累积开始信 号和累积结束信号),图像拾取元件5对聚焦在光接收平面上的对象 图像执行曝光(即,通过光电转换进行的电荷累积),然后产生有关 对象图像的图像信号。此外,响应于来自总体控制单元101的读取控 制信号,图像拾取元件5将图像信号输出给信号控制部件51。
在由图像拾取元件5获得的图^f象信号经过了信号处理部分51的预定模拟信号处理之后,由A/D转换电路52将从模拟信号处理得到的 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数据(图像数据)。将该图像数据输入给数字信 号处理电路53。
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对从A/D转换电路52输入的图l象数据执行 数字信号处理,以产生所拍摄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 包括黑水平校正电路、白平衡(WB)电路、Y校正电路等,并且执行 各种类型的数字信号处理。将由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处理的图像信号 (图像数据)存储在图像存储器55中。图像存储器55是暂时存储所 产生的图像数据并且可以被高速访问的图像存储器。图像存储器55 具有足以存储多帧图像数据的容量。
在实际拍摄中,暂时存储在图像存储器55中的图像数据在总体 控制单元101中经过了合适的图像处理(如压缩处理)之后被存储在 存储器卡卯中。
此外,在总体控制单元101中的显示控制部件117的控制下将暂 时存储在图像存储器55中的图像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中。这例如实 现了用于响应于拍摄命令而显示观看后图像(即,用于确认实际拍摄 的图像)的确认目的显示(即,观看后显示),和用于再现已拍摄图 像的再现目的显示。
除了图像拾取元件5以外,图像拾取设备1还包括图像拾取元件 7 (同样参见图4)。图像拾取元件7充当用于捕获所谓的实时观看图 像(即,运动图像)的图像拾取元件。图像拾取元件7也具有与图像 拾取元件5相同的结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图像拾取元件7只需 具有刚好足以产生实时观看的图像信号(即,运动图像)的分辨率, 并且通常由比图像拾取元件5更少数量的像素组成。
由图像拾取元件7捕获的图像信号也例如按与对由图像拾取元件 5捕获的图像信号执行的处理类似的方式,进行了 A/D转换电路52和 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的处理,由此产生图像数据。在显示控制部件 117的控制下将由图像拾取元件7连续地捕获的多个时间序列图像按 顺序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结果,实现了允许用户确定构图的运动图像方式的显示(即,实时观看显示)。
此外,图像拾取设备1包括用于接收通过成像透镜单元3引入的对象图像(的全部或一部分的)光的测光元件40。测光元件40对该对象图像执行光电转换,以测量对象图像的亮度(照度)。更具体来说,测光元件40通过光电转换将对象图像的亮度转换成具有对应的电平的电信号。此外,通过模拟信号处理电路41、 A/D转换电路42、数字信号处理电路43等,使由测光元件40获得的信号进行信号处理。<3.图像拍摄操作的概要>
以下将描述图像拾取设备1的包括构图操作的图像拍摄操作。在图像拾取设备l中,如上所述,用户不仅可以通过使用包括取景器光学系统等的光学取景器(也称为光学观看取景器(OVF)),而且可以通过使用背面监视器12上显示的实时观看图像,来执行构图。也可以将实时观看图像表示为连续地显示在显示部分(例如背面监视器12)上的对象的时间序列图像;即,按运动图像方式显示的对象图像。使用图像拾取元件7和背面监视器12实现的取景器功能也称为电子观看取景器(EVF),这是因为该取景器功能将对象的光学图像在转换为电子数据之后可视化。
图4和5均为图像拾取设备1的剖视图。图4例示了构图操作的状态,图5例示了通过实际(真实)拍摄(即,在曝光过程中)而拍摄图像的状态。
如图4等所示,将镜机构6设置在从成像透镜单元3到图像拾取元件5延伸的光路(即,成像光路)上。镜机构6包括将从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向上反射的主镜61 (主反射表面)。将主镜61的一部分或全部形成为例如半镜(half mirror ),使得从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部分地透过主镜61。此外,镜机构6包括将通过主镜61的光向下反射的副镜62 (子反射表面)。由副镜62向下反射的光被导引以进入AF模块20,并被用于相差型AF操作。
在释放按钮11进入拍摄模式中的完全按压状态S2之前,即,在构图操作过程中,镜机构6位于镜向下状态(图4)。此时,经由成
15像透镜单元3引入的对象图像被主镜61向上反射,并作为用于观察的光束进入五角镜65。在这种状态下执行构图操作。
另一方面,当释》文按钮11进入完全按压状态S2时,镜机构6#皮驱动到镜向上状态,并开始曝光操作(见图5)。在实际中,如图5所示,在曝光过程中从成像光路中收回镜机构6。更具体来说,将主镜61和副镜62向上收回到不千扰来自成像光学系统的光(对象图像)的位置,使得从成像透镜单元3进入的光在不被主镜61反射的情况下前进,并在快门4打开期间到达图像拾取元件5。图像拾取元件5基于所接收到的光束,通过光电转换来产生对象的图像信号。这样,来自对象的光束(对象图像)通过成像透镜单元3然后被引入到图像拾取元件5,由此获得对象的被摄图像(被摄图像数据)。<4.构图操作>
以下将更详细地描述构图操作。
如图4所示,当将镜机构6的主镜61和副镜62设置在从成像透镜单元3进入的对象图像的光路上时,通过主镜61、五角镜65、半镜66以及目镜透镜67将对象图像引入到取景器窗口 10。换句话说,包括主镜61、五角镜65以及目镜透镜67的取景器光学系统可以将从成像光学系统引入并被主镜61反射的光束(即,用于观察的光束)引入到取景器窗口 10。
更具体来说,从成像透镜单元3进入的光被主镜61反射以向上改变其传播路径,并在聚焦在焦平面板63之后穿过焦平面板63。穿过焦平面板63的光进入五角镜65以改变其传播路径,然后通过半镜66和目镜透镜67。最后,光朝着取景器窗口 IO前进。按这种方式,经过取景器窗口 IO的对象图像到达用户(观察者)的眼睛以进行视觉确认。这样,用户可以通过看取景器窗口 IO来确认对象图像。
此外,由五角镜65反射并到达半镜66的部分光被半镜66的反射表面反射以向上改变其传播路径,接着到达半镜69。
到达半镜69的部分光经过半镜69并到达图像拾取元件7,以再聚焦在图像拾取元件7的图像拾取平面上。图像拾取元件7基于到达图像拾取元件7的对象图像来产生实时观看图像。更具体来说,图像拾取元件7按小时间间隔(例如1/60秒)连续产生多个图像。按顺序将所拍摄的时间序列图像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结果,用户可以可视地确认背面监视器12上显示的运动图像(实时观看图像),并可以在观看该运动图像时确定画面(即,进行构图)。
所述光的到达半镜69的剩余部分被半镜69的反射表面反射以向右改变其传播路径,并到达测光元件40。测光元件40基于到达测光元件40的对象图像来测量对象的亮度。
此外,经过主镜61的光被副镜62反射以向下改变其传播路径,并进入AF模块20。 AF模块20、聚焦驱动控制部件121等进行协作,以通过利用经由主镜61和副镜62引入的光来实现AF操作。<5.图像拍摄操作的详述>
以下将参照图6到9的流程图对图像拾取设备1中的图像拍摄操作进行详细描述。图6和7是例示了主操作的流程图。图8和9是例示了图6中例示的主操作的各个部分的详细操作的流程图。
如图6所示,在检测到释放按钮11被按压到半按压状态Sl之前,重复执行相差AF传感器进行的距离测量操作(步骤SPll)。在步骤SP11中,对所有AF区FR1到FR11中的各个目标执行距离测量操作(具体来说,确定与各AF区相对应的对象进入对焦状态时聚焦透镜的位置的操作)。换句话说,在步骤SPll中,执行"距离测量操作",而不是执行聚焦透镜的"驱动操作,,。如后所述,在将释放按钮11按压到半按压状态Sl之后,对聚焦透镜进行实际驱动(步骤SP20)。
作为示例,以下对选择所述多个AF区FR1到FR11中的一个作为聚焦目标AF区的情况进行描述。
如果检测到将释放按钮11按压到半按压状态Sl,则本处理从步骤SP12进行到SP13。
在步骤SP13中,确定是否存在场景变化。
图8例示了步骤SP13中的详细操作。在步骤SP31 (图8)中,由图像拾取元件7等产生图像信号(图像数据)。更具体来说,在时刻T20获得图像数据G20。时刻T20代表通过对释放按钮11的当前操作将释放按钮11按压到半按压状态Sl时的时刻(步骤SP12)。
此外,在此假设还预先产生并且获得了在时刻T20之前的时刻T10时的图像数据GIO。时刻T10代表通过对释放按钮11的前一操作将释放按钮11按压到半按压状态Sl时的时刻(T10 < T20)。时刻T20例如可能是在时刻T10之后几秒到几十秒。图像(数据)G10代表在前一处理例程中在步骤SP31中响应于对释放按钮ll的前一操作而已经获得的图像。图像(数据)G20代表在当前处理例程中在步骤SP31中响应于对释放按钮ll的当前操作而获得的图像。
因此,在此假设如下情况在已经暂时解除了对释放按钮11的前一半按压操作的情况下发出拍摄准备命令的状态之后,在对释放按钮ll的当前半按压操作的情况下再次发出拍摄准备命令。
准确地说,存在从将释放按钮ll按压到半按压状态Sl到由图像拾取元件7产生图像的时间滞后。在本说明书中,然而,在如下假设下进行描述不考虑时间滞后,并且图像拾取元件7在释放按钮11被按压到半按压状态Sl的同时产生被摄图像。例如,将被摄图像G20视为在时刻T20时由图像拾取元件7等响应于对释放按钮11的当前半按压操作而产生的。类似的是,将被摄图像G10视为在时刻T10时由图像拾取元件7等响应于对释放按钮11的前一半按压操作而产生的。
此外,作为示例,结合如下情况对本实施例进行描述通过使用在时刻T10和T20时已经由图像拾取元件7产生的图像信号(即,图像G10和图像G20)获得了用于检测场景变化的参数。
在随后的步骤SP32到SP36中,确定在时刻T10时拍摄的图像GIO与在时刻T20时拍摄的图像G20之间是否存在场景变化。换句话说,确定在时刻T10时拍摄的场景与在时刻T20时拍摄的场景之间是否存在场景变化。在此,通过利用三个参数(即,亮度、对比度以及色调)来确定
场景变化的存在与否。更具体来说,计算表示被摄图像GIO的亮度、对比度以及色调的参数值(即,三个参数的值)作为场景确定参数。类似的是,还计算表示被摄图像G20的亮度、对比度以及色调的参数值(即,三个参数的值)作为场景确定参数。
在步骤SP32中,通过使用"亮度"来确定图像G10与G20之间是否存在场景变化。
更具体来说,将图像G10的总体亮度与图像G20的总体亮度进行相互比较。如果各总体亮度水平之差大于预定值,则本处理进行到步骤SP36,其中确定存在场景变化。
另一方面,如果各总体亮度水平之差不大于预定值,则作为基于"亮度,,的确定处理的结果而确定不存在场景变化,并且本处理进行到步骤SP33。
在步骤SP33中,通过利用"对比度"来确定在图像G10与G20之间是否存在场景变化。
更具体来说,将图像G10的对比度值与图像G20的对比度值进行相互比较。如果两个对比度值之差大于预定值,则本处理进行到步骤SP36,其中确定存在场景变化。例如,如图10所例示,获得如下得到的值作为对比度值对于多个像素(例如所有像素)计算目标(感兴趣的)像素的像素值P(i,j)与相邻目标像素的像素值P(i+l,j)之差的绝对值(P(i+l, j) - P(i,j))的总和而得到的值。
另一方面,如果两个对比度值之差不大于预定值,则作为基于"对比度,,的确定处理的结果而确定不存在场景变化,并且本处理进行到步骤SP34。
在步骤SP34中,通过利用"色调(色相)"来确定在图像GIO与G20之间是否存在场景变化。
更具体来说,将图像G10的色调与图像G20的色调进行相互比较。例如,获得如下比率作为图像G10的色调有关图像中包含的多个像素(例如所有像素)的R分量值的总和Sr、其G分量值的总和Sg以及其B分量值的总和Sb中的两个总和之间比率。还获得类似的比率作为图像G20的色调。
如果图像G10和G20中的每一个的相应颜色分量值(R,G以及B)的总和中的两个总和之间的比率在预定范围内,则确定图像G10的色调与图像G20的色调相当,并且不存在场景变化。
更具体来i兌,如果两个图^f象G10和G20之间的比率Rrg的差大于预定值,或者如果两个图像G10和G20之间的比率Rbg的差大于预定值,则本处理进行到步骤SP36。在步骤SP36中,确定存在场景变化。在此,比率Rrg(-Sr/Sg)表示各图像中的值Sr与值Sg之比,比率Rbg (= Sb/Sg)表示各图像中的值Sb与值Sg之比。
另 一方面,如果两个图^象G10和G20之间的比率Rrg的差不大于预定值,或者如果两个图像G10和G20之间的比率Rbg的差不大于预定值,则作为基于"色调"的确定处理的结果确定不存在场景变化,并且本处理进行到步骤SP35。
尽管在此将本实施例描述为利用图像G10和G20的每一个中的所有像素的相应颜色分量值的总和Sr、 Sg以及Sb,但是确定是否存在色调变化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可以在两个图像G10与G20之间比较所有像素中的一部分像素的相应颜色分量值中的两个之间的比率。作为另一种选择,如图11所例示,可以将图像划分成多个(图11中为3个)部分区域GR1、 GR2以及GR3,并且可以确定各划分部分区域的色调。更具体来说,可以将该处理修改成针对每个划分部分区域确定是否存在色调变化,并且在所有划分部分区域中都不存在色调变化的情况下确定不存在场景变化。
在步骤SP35中,确定不存在场景变化。
进而,在下一步骤SP37中,存储在步骤SP32到SP36中的确定处理中使用的当前参数。
如上所述,将与在当前时刻T20获得的图像信号有关的参数PR(T20)和与在前一时刻T10获得的图像信号有关的参数PR(T10)进行比较,由此确定是否存在场景变化。
20再次参照图6继续进行描述。
在步骤SP14中,本处理根据关于是否存在场景变化的确定结果 而分支。如果确定存在场景变化,则本处理进行到步骤SP15,其中对 分配给AF区的权重进行初始化。另一方面,如果确定不存在场景变 化,则本处理在不改变分配给AF区的权重的情况下(即,在分配给 AF区的权重保持原样的同时)进行到步骤SP16。
在此,将100。/。或0y。的加权系数设定为分配给各AF区的"权重" 以对其进行加权。例如,只为从11个AF区FR1到FR 11中选择的一个 (例如AF区FR1 )设定"100%,,的加权系数,而为其余10个AF区(例 如FR2到FR11)设定"0%"的加权系数。结果,表示了将最高优先级 赋予选定AF区FR1的状态。
如果存在场景变化,则在步骤SP15中将AF区FR1到FR 11的 加权系数均设定为"0%"。换句话说,对所有AF区FR1到FR 11的加 权系数进行初始化。另一方面,如果不存在场景变化,则将先前为AF 区FR1到FR 11设定的加权系数保持原样。例如,当响应于对释放按钮 11的前一操作而选择了 AF区FR1作为选定AF区时,只为一个AF区 FR1设定"100%"的加权系数,而为其余10个AF区FR2到FR 11设 定"0%,,的加权系数。
在下一步骤SP16中,执行AF区选择处理以选择要被设定为聚 焦目标AF区的一个AF区。换句话说,步骤SP16确定要将哪一个 AF区作为聚焦目标AF区进行处理。
图9是例示了步骤SP16中的详细操作的流程图。如图9所例示, 在步骤SP51中首先从多个AF区中确定其中与AF区相对应的对象的 位置最靠近图像拾取设备l的这样一个AF区(也称为"最近AF区")。 换句话说,根据预定准则(例如"最近优先准则")从所述多个AF 区中将"最近AF区,,确定为新聚焦目标AF区的"候选"。然后, 在步骤SP52中,确定该AF区的加权系数是否处于初始化状态(即, 未通过"加权,,来设定加权系数的状态)。以下处理基于该确定结果 而分支。例如,紧接于在步骤SP15中将所有AF区FR1到FR11的加权 系数设定为"0。/。"之后,在步骤SP52中确定这些AF区的加权系数处于 初始化状态。
如果在步骤SP52中确定这些AF区的加权系数处于初始化状态, 那么本处理进行到步骤SP55。在步骤SP55中,选择"最近的"AF区(例 如FR2 )作为聚焦目标AF区。然后,本处理进行到步骤SP56。
另一方面,例如,当为一个AF区FR1设定"100%"的加权系数 并且为其余10个AF区FR2到FR11设定"0%"的加权系数时,这被确 定为表示通过"加权,,设定了加权系数。注意,因为对其设定了"100%" 的加权系数的AF区是被选择为聚焦目标AF区的AF区,因此有关AF 区也被称为"选定AF区"。
如果在步骤SP52中确定通过"加权"设定了加权系数,则本处 理进行到步骤SP53。
在步骤SP53中,计算离焦量ADF,即,"最近AF区"(例如AF 区FR2)中的对象进入对焦状态时的聚焦透镜位置与"选定AF区"(例 如AF区FR1)中的对象进入对焦状态时的聚焦透镜位置之差(准确地 说,是该差的绝对值)。然后,确定离焦量ADF是否不大于预定阈值Th。 换句话说,在步骤SP53中,确定所述多个对象中的两个之间沿远离照相 机的方向的相对位移是否小于预定程度。将该预定阈值Th设定为例如 100 jam,其由焦深(focal d印th )本身的值或者通过将焦深乘以预定系
数00(>1)(例如00=1.5)而获得的值来给出。
如果离焦量ADF大于该阔值Th (即,如果所述多个对象中的两个 之间的相对位移大于所述预定程度),则本处理进行到步骤SP55。在步 骤SP55中,选择"最近AF区"(例如FR2 )作为聚焦对象AF区。然 后,本处理进行到步骤SP56。
另一方面,如果离焦量ADF不大于所述阈值Th (即,如果所述多 个对象中的两个之间的相对位移不大于所述预定程度),则本处理进行到 步骤SP54。在步骤SP54中,继续选择"选定AF区"(例如FR1)作为 聚焦目标AF区。例如,在第二定时(更准确地说,在第二时刻T20或紧接在第二时刻T20之后)也继续选择在第一定时(更准确地说,在第 一时刻T10或紧接在第一时刻T10之后)已经选择过的"选定AF区" (例如FR1)作为聚焦目标AF区。然后,本处理进行到步骤SP56。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定时"并不仅限于关于时基的一个点 (即,在严格意义上的"某个瞬时时刻"),术语"定时"意味着关 于时基的某个时段(时间范围)。例如,第一定时不仅包括与第一时 刻T10完全相同的时间点,而且包括从第一时刻T10起经过非常短的 时间At (例如,几毫秒到几百毫秒)直到达到时刻Tll的时段。类似的 是,第二定时不仅包括与第二时刻T20完全相同的时间点,而且包括 从第二时刻T20起经过非常短的时间At(例如,几毫秒到几百毫秒) 直到达到时刻T21的时段。
在步骤SP56中,为每个AF区设定加权系数。
更具体来说,为聚焦目标AF区设定"100。/。"的加权系数,而为其 他AF区设定"0%"的加权系数。
例如,当新选择"最近AF区"FR2作为聚焦目标AF区时,为 AF区FR2设定"100%"的加权系数,而为其他AF区FR1和FR3到 FRll设定"0。/。"的加权系数。结果,将"最近AF区"FR2确定为新的 "选定AF区"。
另一方面,当继续选择"选定AF区"FR1作为聚焦目标AF区时, 为AF区FR1设定"100%"的加权系数,而为其他AF区FR2到FR11 设定"OV。"的加权系数。在此情况下,继续保持AF区FR1作为"选定 AF区"。
这样,如果确定不存在场景变化(步骤SP14),并且如果确定离焦 量ADF不大于阈值Th (步骤SP53 ),则继续选择前一 "选定AF区"(例 如FR1)作为聚焦目标AF区(步骤SP54)。换句话说,在第二定时还 继续选择在第一定时已选择为"选定AF区"的AF区(例如FR1)作为 "选定AF区"。因此,抑制了选定AF区的频繁变化。
再次参照图6,在下一步骤SP17中,对选定AF区的显示进行更新。 该选定AF区(即,聚焦目标AF区)以与有关对象图《象重叠的关系显示在光学取景器的视场中。该选定AF区还以与实时观看图像重叠的关系 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的屏幕上。
图12例示了图像内的多个AF区的相应位置。在图12中,设定 多个AF区FR1到FRll。图13例示了选择AF区FR1作为聚焦目标 AF区的情况。在图13中,作为选定AF区的AF区FR1以与对象图像 重叠的关系显示在对象图像中的对应位置(更准确地说,左侧的人的腰 部附近)处。此外,图14例示了选择另一 AF区FR2作为聚焦目标AF 区的情况。在图14中,作为选定AF区的AF区FR2以与对象图像重叠 的关系显示在对象图像中的对应位置(更准确地说,右侧的人的腰部附 近)处。
尽管作为示例结合如图13和14所例示的仅显示图12中例示的 所有AF区中的选定AF区的情况描述了本实施例,但是显示选定AF 区的方式并不限于所描述的方式。在一个修改例中,在如图12中那样 显示所有AF区的同时,可以通过釆用不同的颜色或形式以与其他AF 区在视觉上区分开来的突出显示的方式来显示聚焦目标AF区。更具 体来说,例如,可以仅将聚焦目标AF区以与其他AF区的颜色不同 的颜色加以显示。
在步骤SP17中显示的AF区是已经在步骤SP16中(更准确地说 是通过步骤SP54、 SP55以及SP56)确定的(单个)聚焦目标AF区, 并且避免了聚焦目标AF区频繁改变。结果,可以抑制聚焦目标AF 区的显示的频繁移动。
在下一步骤SP18中,基于与已从所述多个AF区中选择的选定 AF区相对应的区域的亮度来执行自动曝光控制(AE控制)。在实际 中,从测光元件40的多个划分部分区域(未示出)中选择与选定AF 区相对应的区域,并且基于所选择的区域的亮度执行AE控制操作。 更具体来说,计算选定AF区的亮度值Bv (APEX值),并且基于所 计算出的亮度值Bv来确定合适的快门速度(Tv值)、合适的ISO灵 敏度(Sv值)以及合适的光圏值(Av值)。
在此,由于在步骤SP18中使用的AF区是在步骤SP16中已确定的聚焦目标AF区,因此避免了聚焦目标AF区频繁改变。因此,可 以使利用聚焦目标AF区的曝光操作稳定。
在步骤SP19中,确定是否解除了对释放按钮11的半按压状态 Sl。如果解除了对释放按钮11的半按压状态Sl,则本处理返回到步 骤SPll。另一方面,如果对释放按钮ll的半按压状态Sl持续,则本 处理进行到步骤SP20 (图7)。然后,执行驱动聚焦透镜的操作(即, AF驱动操作)(步骤SP20),然后由AF模块20等对所述多个AF 区执行测距操作(步骤SP21)。然后,本处理进行到步骤SP22。在 步骤SP22中,确定释放按钮11是否被按压到完全按压状态S2。如果 释放按钮11未被按压到完全按压状态S2,则本处理再次返回到步骤 SP16。另一方面,如果释放按钮ll已被按压到完全按压状态S2,则 本处理进行到步骤SP23。在步骤SP23中,在照相机处于图5所例示 的状态的情况下,执行通过实际(真实)拍摄来拍摄图像的操作。
如上所述,如果确定不存在场景变化,则在第二定时继续选择在 第一定时已选择的选定AF区作为聚焦目标AF区。
更具体来说,如果确定不存在场景变化(步骤SP14)并且如果 确定离焦量ADF不大于阈值Th(步骤SP53 ),则继续选择"选定AF区" (例如FR1)作为聚焦目标AF区(步骤SP54)。换句话说,除了场景 变化的存在与否以外,在此还考虑离焦量ADF的大小。例如,假设在图 13所例示的情况中将释放按钮11按压到半按压状态Sl之后,用户在(与 图13所例示的情况)相同的情况下再次将释放按钮11按压到半按压状 态Sl。在这种情况下,继续选择与当释放按钮11第一次被按压到半按压 状态S1时选择的AF区相同的"选定AF区"(例如FR1),作为当释放 按钮11第二次被按压到半按压状态Sl时的聚焦目标AF区。因此,抑 制了聚焦目标AF区的频繁变化。这样,可以抑制选定AF区的不期望的 变化。
此外,如果确定存在场景变化(步骤SP14),则无论离焦量ADF的 大小如何,都选择"最近AF区"(例如FR2)作为聚焦目标AF区。换 句话说,在第二定时选择根据预定准则(例如,此处的"最近优先准则")而已经被确定为聚焦目标AF区的"候选"的"最近AF区"(例如FR2) 作为"聚焦目标AF区"。因此,如果存在场景变化,则可以合适地改变 聚焦目标AF区。
例如,现在假设在图15所例示的情况中将释放按钮11按压到半按 压状态Sl之后,用户在图16所例示的情况中将释放按钮11再次按压到 半按压状态Sl。图15例示了其中左側的人位于阴影中而右侧的人位于 阳光下的情况。图16例示了其中左侧的人和右侧的人都位于阴影中的情 况。将图15的被摄图像与图16的被摄图像进行相互比较,在这两个图 像之间参数值(例如亮度)有很大变化,因此会检测到场景变化。因此, 当在图16的情况中将释放按钮11再次按压到半按压状态Sl时,根据预 定准则(例如,最近优先AF控制(也称为最近范围优先AF控制))通 过AF控制来再次确定聚焦目标AF区。此外,如果在新场景中右侧的人 更靠近照相机,则选择与右侧的人相对应的AF区作为选定AF区。以这 种方式,可以适当地改变聚焦目标AF区。
类似的是,假设在图15所例示的情况中将释放按钮11按压到半按 压状态Sl之后,用户现在在如图17所例示的情况中将释放按钮11再次 按压到半按压状态Sl。图17例示了其中以放大比例来拍摄两个人的图 像的情况。将图15的被摄图像与图17的被摄图像进行相互比较,在这 两个图像之间参数值(例如亮度、对比度以及色调)有很大变化,因此 会检测到场景变化。此外,如果在新场景中右侧的人更靠近照相机,则 选择与右侧的人相对应的AF区作为选定AF区。以这种方式,可以适当 地改变聚焦目标AF区。
如果确定离焦量ADF大于阈值Th (步骤SP53 ),则无论是否存在 场景变化,都选择"最近AF区"(例如FR2)作为新的聚焦目标AF区 (步骤SP55)。换句话说,在第二定时选择才艮据预定准则(例如,此处 的"最近优先准则")而已经^L确定为聚焦目标AF区的"候选"的"最 近AF区,,(例如FR2)作为"聚焦目标AF区"。因此,即使未检测到场 景变化,也可以例如在对象沿更靠近或远离照相机的方向移动了很大程 度时适当地改变聚焦目标AF区。
26<6.其他>
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尽管结合基于相差AF技术执行AF操作的情况描述了上述实施例, 但是本发明并不在实际形式上限于这种类型的AF操作。例如,本发明 也可以应用于执行所谓的爬山AF控制(即,自动聚焦控制,其中,通 过利用预定评价值(例如,由例如图像拾取元件7获得的图像信号的对 比度值)作为用于进行聚焦的信息,来执行聚焦操作)的情况。在这种 修改例中,更具体来说,在由例如图像拾取元件7拍摄的图像中设定多 个AF区,然后基于预定评价值(例如对比度值)来确定每个AF区的对 焦透镜位置。此外,当从所述多个AF区中选择聚焦目标AF区时,利用 确定部件115关于是否存在场景变化的确定结果。
尽管结合利用所有所述三个参数(即,亮度、对比度以及色调)作 为用于进行场景确定的参数的情况描述了上述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在实 际形式上并不限于该情况。例如,可以使用所述三个参数中的一个或两 个作为用于进行场景确定的参数。作为另一种选择,还可以使用除所述 三个参数以外的一个或更多个参数作为用于进行场景确定的参数。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将释放按钮11持续保持在半按压状态Sl时, 本处理从步骤SP22 (图7)返回到步骤SP16 (图6),因此重复执行从 步骤SP16到步骤SP22的操作。因此,除了离焦量ADF大于预定值Th 的情况(步骤SP55)以外,不改变聚焦目标AF区。然而,本发明在实 际形式上并不限于这种类型的处理。例如,即使当将释放按钮ll持续保 持在半按压状态Sl时,也可以在检测到场景变化时改变聚焦目标AF区。 更具体来说,如果在步骤SP22中确定结果是"否",则本处理可以从步 骤SP22返回到步骤SP13而非步骤SP16。根据这种修改例,在步骤SP13 中再次执行场景确定。如果存在场景变化,则对赋予AF区的权重进行 初始化(步骤SP14和SP15 )。因此,本处理从步骤SP52进行到步骤SP55, 并且改变聚焦目标AF区。
在上述实施例中,即使在确定不存在场景变化时,如果离焦量ADF 大于预定值Th,也特别地重置并重新选择选定AF区。然而,本发明在
27实际形式上并不限于这种类型的处理。例如,可以将该处理修改成使得
当确定不存在场景变化时,即使离焦量ADF大于预定值Th,也不重新 选择选定AF区(即,继续选择前一 AF区)。
尽管结合选择所述多个AF区FR1到FR11中的一个作为聚焦目标 AF区的情况描述了上述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在实际形式上并不限于这种 类型的处理。例如,可以从所述多个AF区中选择两个或更多个特定数 量的AF区作为聚焦目标AF区。在这种修改例中,可以将加权系数设定 为除100%以外的合适的数值(例如"50%")。
尽管结合在将释放按钮11暂时操作为半按压状态之后将释放按钮 11再次操作为半按压状态的情况描述了上述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在实际 形式上并不限于这种情况。
该实施例的上述概念还可以应用于例如如下情况在对释》文按钮11 的完全按压操作之后经过了预定时段(例如,在几十毫秒到几十秒的量 级)之后,将释放按钮ll操作为半按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更具体来 说,可以通过利用紧挨在完全按压操作之前对释放按钮11的半按压状态 Sl下获得的图像信号以及根据该图像信号而导出的用于场景确定的参数 值,和在再次将释放按钮11操作为半按压状态时获得的图像信号以及根 据该图像信号而导出的用于场景确定的参数值,来检测场景变化。
作为另一种选择,在连续拍摄过程中,可以与通过每次实际拍摄拍 摄图像的定时相匹配地获得用于检测场景变化的参数值,并可通过利用 这些参数值来检测是否存在场景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上述实施例中 那样,根据场景变化的检测结果来执行选择"选定AF区"的操作和AF 操作,接着可以通过实际拍摄来获取图像。
尽管结合响应于对释放按钮11的按压而执行AF驱动操作的情况描 述了上述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在实际形式上并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 可以响应于对AF按钮85 (见图2)(其为输入(或接收)AF执行命令 的操作部件)的按压而执行AF驱动操作(包括驱动聚焦透镜的操作)。 按独立的方式,将AF执行命令用作拍摄准备命令的一部分(即,与AF 操作有关的部分)。尽管结合通过利用由图像拾取元件7产生的信号(图像信号)来获 得用于检测场景变化的参数值的情况描述了上述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在 实际形式上并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可以通过利用由图像拾取元件5 产生的信号(图像信号)来获得用于检测场景变化的参数值。作为另一 种选择,可以通过利用由测光元件40产生的信号来获得用于检测场景变 化的参数值。更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利用由测光元件40产生的亮度信号 来获得对象的"亮度信息"。利用这种修改例,可以根据是否存在"亮度 信息"的变化来确定是否存在场景变化。
特别的是,上述概念可以应用于图18所例示的数字单透镜反射照 相机,其不包括充当副成像器的图像拾取元件7。在这种数字单透镜反 射照相机中,可以通过利用由测光元件40产生的信号来获得"亮度信息", 并且可以根据是否存在"亮度信息,,的变化来确定是否存在场景变化。
作为另一种选择,上述概念还可以应用于图19所例示的数字照相 机,其中可以使用充当图像拾取元件(主成像器)的图像拾取元件5, 通过实际拍摄获取对象的图像,来获得实时观看图像。在这种数字照相 机中,可以通过利用由图像拾取元件5产生的信号(图像信号)来获得 至少一个合适的参数的值,并且可以根据是否存在该参数值的变化来确 定是否存在场景变化。此外,如图19所例示,可以在从副镜62朝着AF 模块20延伸的光路上设置半镜72,从而将由半镜72反射的光的一部分 引入到测光元件40。此外,可以通过利用由测光元件40产生的亮度信号 来获得用于场景确定的参数值(例如对象的亮度信息)。
本申请包含与2008年4月22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 申请JP 2008-110980中公开的主题有关的主题,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 并入于此。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做出各 种修改、组合、子组合以及变更,只要它们落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 物的范围内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光接收装置,用于对经由成像透镜引入的对象图像执行光电转换,该光接收装置在第一定时产生第一信号,并在所述第一定时之后的第二定时产生第二信号;获取装置,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获取用于检测场景变化的第一参数,并且基于所述第二信号获取用于检测场景变化的第二参数;确定装置,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参数和所述第二参数来确定是否存在场景变化;选择装置,用于从多个AF区中选择聚焦目标AF区;以及聚焦控制装置,用于通过利用与由所述选择装置所选择的AF区相关的聚焦信息执行聚焦控制,其中,当所述确定装置确定不存在场景变化时,所述选择装置在所述第二定时继续选择在所述第一定时已经选择的AF区作为聚焦目标AF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还包括 操作装置,用于输入拍摄准备命令,其中,响应于通过所述操作装置输入的第一拍摄准备命令而在所 述第一定时产生所述第一信号,并且其中响应于通过所述操作装置输入的第二拍摄准备命令而在所 述第二定时产生所述第二信号。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在已经暂时解除了通过所述操作装置施加所述第 一拍摄准 备命令的状态之后,再次通过所述操作装置施加所述第二拍摄准备命 令。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 其中所述操作装置包括释放按钮。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操作装置包括用于输入AF执行命令的操作构件。
6、 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还包括显示装置,用于显示从所述多个AF区中选择的聚焦目标AF区 的位置。
7、 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还包括曝光控制装置,用于基于与由所述选择装置选择的AF区相对应 的区域的亮度来执行曝光控制操作。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参数中的每一个均表示与所述第一和第二 信号中对应的一个的对比度、亮度以及色调中的至少一个有关的值。
9、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还包括 第一图像拾取元件,用于捕获通过实际拍摄而获取的对象图像, 其中所述光接收装置包括用于捕获对象的时间序列图像的第二图像拾取元件,并且其中所述获取装置基于由所迷第二图像拾取元件产生的图像信 号来获取所述第一和第二参数。
10、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光接收装置包括用于捕获通过实际拍摄而获取的对象 图像的图像拾取元件,并且其中所述获取装置基于由所述图像拾取元件产生的信号来获取 所述第一和第二参数。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光接收装置包括用于测量对象的亮度的测光元件,并且 其中所述获取装置基于由所述测光元件产生的信号来获取所述 第一和第二参数。
1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还包括 相差AF装置,用于基于相差技术为所述多个AF区中的每一个检测与每个AF区相对应的对象进入对焦状态时的聚焦透镜位置。
13、 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选择装置,用于从多个AF区中选择聚焦目标AF区;聚焦控制装置,用于通过利用与由所述选择装置选择的AF区相 关的聚焦信息执行聚焦控制;光接收装置,用于对经由成像透镜引入的对象图像执行光电转 换,该光接收装置在第一定时产生第一信号,并在所述第一定时之后 的第二定时产生第二信号;获取装置,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获取用于检测场景变化的第一 参数,并且基于所述第二信号获取用于检测场景变化的第二参数;确定装置,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参数和所述第二参数来确定是否存 在场景变化;以及离焦量计算装置,用于计算在所述第一定时已经被选择为聚焦目 标AF区的第一 AF区与在所述第二定时根据预定准则被确定为聚焦 目标AF区的候选的第二 AF区之间的离焦量,其中当所述确定装置确定不存在场景变化并且当所述离焦量在 预定值以内时,所述选择装置在所述第二定时继续选择所述第一 AF 区作为聚焦目标AF区。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当所述确定装 置确定存在场景变化以及当所述离焦量大于所述预定值时,所述选择 装置在所述第二定时选择所述笫二 AF区作为聚焦目标AF区。
15、 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光接收单元,被配置成对经由成像透镜引入的对象图像执行光电 转换,该光接收单元在第一定时产生第一信号,并在所述第一定时之 后的第二定时产生第二信号;获取单元,被配置成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获取用于检测场景变化的 第一参数,并且基于所述第二信号获取用于检测场景变化的第二参数;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基于所述第一参数和所述笫二参数来确定是 否存在场景变化;选捧单元,被配置成从多个AF区中选择聚焦目标AF区;以及聚焦控制单元,被配置成通过利用与由所述选择单元选择的AF 区相关的聚焦信息执行聚焦控制,其中,当所述确定单元确定不存在场景变化时,所述选择单元在 所述第二定时继续选择在所述第一定时已经选择的AF区作为聚焦目 标AF区。
16、 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选择单元,被配置成从多个AF区中选择聚焦目标AF区; 聚焦控制单元,被配置成通过利用与由所述选择单元选择的AF区相关的聚焦信息执行聚焦控制;光接收单元,被配置成对经由成像透镜引入的对象图像执行光电转换,该光接收单元在第一定时产生第一信号,并在所述第一定时之后的第二定时产生第二信号;获取单元,被配置成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获取用于检测场景变化的 第一参数,并且基于所述第二信号获取用于检测场景变化的第二参数;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基于所述第 一参数和所述第二参数来确定是 否存在场景变化;以及离焦量计算单元,被配置成计算在所述第一定时已经被选择为聚 焦目标AF区的第一 AF区与在所述第二定时根据预定准则被确定为 聚焦目标AF区的候选的第二 AF区之间的离焦量,其中当所述确定单元确定不存在场景变化并且当所述离焦量在 预定值以内时,所述选择单元在所述第二定时继续选择所述第一 AF 区作为聚焦目标AF区。
全文摘要
在一种图像拾取设备中,光接收单元在第一定时产生第一信号,并在第一定时之后的第二定时产生第二信号。分别基于第一和第二信号来获取用于检测场景变化的第一和第二参数。基于这两个参数来确定是否存在场景变化。该设备还包括被配置成从多个AF区中选择聚焦目标AF区的选择单元,和被配置成通过利用与由选择单元选择的AF区相关的聚焦信息执行聚焦控制的聚焦控制单元。当确定单元确定不存在场景变化时,选择单元在第二定时继续选择在第一定时已经被选择的AF区作为聚焦目标AF区。
文档编号H04N5/232GK101567972SQ20091013514
公开日2009年10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2日
发明者岸本刚司, 片山俊郎, 祖川久茂, 长畑纯子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