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75841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读取器,所述图像读取器能够同时读取原稿两个面上的图 像。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装备有这样的图像读取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能够自动读取沿着原稿路径经过的原稿的两个面上的图像的图像读取器包括装 配在该路径上的单个读取单元。在该读取单元读取原稿的一个面上的图像之后,原稿被翻 转并沿着一部分原稿路径被传送回,使得读取单元能够读取另一面上的图像。JP-2002-354201-A公开了一种包括装配在原稿路径的两侧上两个读取单元的图 像读取器。读取单元中的每一个读取沿着原稿路径经过的原稿的一个面上的图像。该读取 器可以高速读取原稿的两个面上的图像,而无需翻转原稿。然而,当读取单元读取卡片或其他厚原稿的两个面上的图像时,一个面上的图像 可能会失焦(out offocus)。通常,当图像读取器读取沿着原稿路径经过的厚原稿上的图像时,读取器使其引 导构件远离该路径平移,从而根据原稿的厚度来加宽其读取单元与引导构件之间的间隙。 如果该技术被应用到用于同时读取被传送的原稿的两个面的图像读取器,则在原稿的一个 面上可能不能实现焦距稳定。这很大可能会发生那个面上的图像失焦。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图像读取器,所述图像读取器能够在原稿被传送时在 图像焦点对准(in focus)的情况下读取任何厚度的原稿的两个面上的图像。本发明的另 一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配备有这样的图像读取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包括原稿路径、第一读取单元、第二读取单元、第一读取 引导部和第二读取引导部。所述原稿路径将给纸盘上的原稿引导至第一排纸口。所述读取单元被设置在所述原稿路径的相对侧。所述第一读取单元可以在第一读 取位置处读取沿着所述原稿路径传送的原稿的第一面上的图像。所述第二读取单元在第二 读取位置处读取沿着所述原稿路径传送的原稿的第二面上的图像。所述读取位置中的每一 个在另一个的上游或下游。所述读取引导部因此在所述原稿路径两侧彼此面对,以便引导所述原稿同时在所 述读取位置处读取原稿上的图像。所述第一读取引导部包括第一引导构件,所述第一引导 构件可以绕横穿所述原稿路径延伸的第一轴转动,并且所述第一引导构件被设置成面对原 稿的第一面。所述第二读取引导部包括第二引导构件,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可以绕横穿所述 原稿路径延伸的第二轴转动,所述第二引导构件被设置成面对原稿的第二面。所述第一读取位置与基准位置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读取位置与所述基准位 置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轴被设置在所述基准位置的设有所述第一读取位置的一侧。所述第二轴被设置在所述基准位置的设有所述第二读取位置的一侧。


图1是示意性示出实现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图。图2是示意性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原稿读取部件的结构的示图。图3A和图IBB是示意性示出原稿读取部件的第一读取引导部和第二读取引导部以 及引导部附近的部件的结构的示图。图4A和图4B是示出第一读取引导部的结构的示图。图5A和图5B是示出读取引导部的操作的示图。图6是示出读取引导部的操作的另一示图。图7A和图7B是示出读取引导部的第一轴和第二轴与引导部中的第一读取位置和 第二读取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装置100根据从外 部传送至该装置的图像数据而在记录纸上形成多色或单色图像。装置100包括原稿读取部 件20和图像形成部件10。原稿读取部件20可以同时读取在其中传送的原稿的两个面上的图像。读取部件 20具有透明玻璃的原稿平台22,原稿可以被手动放置在原稿平台22上。读取部件20还具 有自动原稿读取器M,自动原稿读取器M为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读取器M被装配在平 台22的上侧。读取器M沿着原稿路径36将给纸盘沈上的原稿顺次传送至用于普通纸的 薄原稿的第一排纸口观或用于厚原稿(卡片、信封等)的第二排纸口 30。第一读取单元32和第二读取单元34分别被装配在原稿路径36下方或上方。第 一读取单元32读取沿着路径36经过的原稿的一个面上的图像或者原稿平台22上的原稿 上的图像。第二读取单元34读取经过的原稿的另一面上的图像。读取单元32和34中的 每一个包括包含CXD的缩小光学系统。替代地,读取单元32和34中的每一个可包括CIS。 原稿读取部件20的结构将稍后详细描述。图像形成部件10被设置在原稿读取部件20下方,并且具有光学扫描器210、四个 图像站、中间转印带单元106、定影单元107、给纸盒181和排纸口 191。图像站中的每一个 包括显影单元102、感光鼓103、清洁单元104和充电单元105。图像形成装置100按黑色⑷、青色(C)、品红(M)和黄色⑴处理彩色图像上的 图像数据。图像站分别形成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潜像。充电单元105将感光鼓103的柱状表面均勻充至预先设定的电位。充电单元105 是如图1所示的充电器,但也可以是诸如辊型或刷型充电器这样的接触型充电器。光学扫描器210根据输入到扫描器的图像数据而在四个图像站的感光鼓103的柱 状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扫描器210将稍后详细描述。显影单元102用相关的颜色(Y、M、C或K)的调色剂将静电潜像在相关的鼓103上 显影为调色剂图像。在鼓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之后,清洁单元104除去并回收相关的鼓103的柱状
6表面上残留的调色剂。中间转印带单元106被装配在感光鼓103上方并包括中间转印带161、驱动辊 162、从动辊163、四个中间转印辊164和清洁单元165。为每一个图像站提供一个中间转印 辊 164。驱动辊162驱动中间转印带161,中间转印带161在驱动辊162、从动辊163和中 间转印辊164上运转。对中间转印辊164施加转印偏压,以便将感光鼓103上的调色剂图 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1上。中间转印带161的外侧与感光鼓103的柱状表面接触。中间转印辊164将感光鼓 103上的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逐一顺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1,从而在带上形成多色调 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带161是环形的并且包括厚度可以为100-150 μ m的膜。如上所述,对中间转印辊164施加转印偏压,以便转印调色剂图像。转印偏压为高 电压(具有与调色剂所带的电的极性(_)相反的极性(+))。每个中间转印辊164包括金 属轴,所述金属轴被导电性弹性材料所包覆。金属轴可以由不锈钢制成且具有8-lOmm的直 径。导电性弹性材料可以是EPDM或聚氨酯泡沫,并使得能够将高压均勻地施加于中间转印 带161。中间转印辊164是转印电极,其可以是电刷。如上所述,显影单元102将相关的鼓103上的静电图像显影为相关的颜色的调色 剂图像。然后,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161上被叠印成多色调色剂图像。转印辊110被支撑在驱动辊162附近,并且被压接在中间转印带161的外侧。随 着中间转印带161运转,转印辊110将带161上的多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经过带161与辊 110之间的辊隙的记录纸上。为了保持中间转印带161与转印辊110之间的辊隙恒定,转印辊110和驱动辊162 中的一个由诸如金属的硬质材料制成,且另一个由诸如弹性橡胶或发泡树脂的弹性或软质 材料制成。对转印辊110施加高电压(具有与调色剂所带的电的极性㈠相反的极性(+)), 以便将调色剂转印到记录纸上。清洁单元165将在中间转印带165与感光鼓103接触运转时粘附在带上的调色剂 和/或如果转印辊110未将带161上的调色图案转印到记录纸上而残留在带上的调色剂除 去并回收。否则,粘附的调色剂和/或残留的调色剂会在下一步导致调色剂混色。清洁单 元165被装配在驱动辊163附近,并且包括与中间转印带161的外侧接触的清洁刮板或其 他清洁构件。给纸盒181被装配在光学扫描器210下方,并容纳用于图像形成的记录纸。图像 形成部件10装配有手动给纸盒182,手动给纸盒182可以容纳用于图像形成的记录纸。排 纸口 191为一托盘,被装配在图像形成部件10的上部中,并且面朝下容纳印完的纸张。图像形成部件10具有基本上垂直的送纸路径200,记录纸沿着该送纸路径200从 给纸盒181或手动给纸盒182经由转印辊110和定影单元107而到达排纸口 191。路径 200从盒181和182引至口 191。路径200上布置有拾取辊11IA和111B、成对的传送辊 112A-112D、一对对版辊(registering roller) 113、转印辊 110、定影单元 107 等。传送辊112A-112D沿着送纸路径200被支撑。这些辊112A-112D是小辊,用于促 进并辅助记录纸的传送。
拾取辊IllA被支撑在给纸盒181的前端附近,从该盒中逐一拾取记录纸,然后将 它们馈送到送纸路径200。同样地,拾取辊IllB被支撑在手动给纸盒182的前端附近,从该 盒中逐一拾取记录纸,然后将它们馈送到送纸路径200。对版辊113暂时保持沿着送纸路径200经过的记录纸。然后,对版辊113在纸张 的前端与带161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前端对准时将纸张馈送到转印辊110与中间转印带161 之间的辊隙。定影单元107包括加热辊171、加压辊172和外部加热带173。这些辊171和172 夹着通过它们之间的辊隙的记录纸转动。控制单元(未示出)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未示 出)的信号而将加热辊171的温度保持在指定的定影温度。加热辊171与加压辊172配 合,以将纸张上的调色剂热压附到纸张上,从而使转印到纸张上的多色调色剂图像溶融、混 合并压接。这将调色剂图像热定影在纸张上。加热带173从加热辊171的外侧对该辊进行 加热。送纸路径200将在下面详细描述。如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00装配有预先容纳有记录纸的给纸盒181和手动给纸 盒182。拾取辊IllA和IllB中的每一个将纸张从相关的盒181或182逐一馈送到送纸路 径 200。在按照单面印刷要求从盒181或182馈送记录纸之后,传送辊112A将纸张沿着送 纸路径200传送至对版辊113之间的辊隙。对版辊儿3在纸张的前端与带161上的图像的 前端对准时将纸张馈送到转印辊110与中间转印带161之间的辊隙。转印辊110将图像转 印到纸张的一个面。随后,纸张通过定影单元107,在定影单元107中,用热将纸张上的未定 影的调色剂溶融并定影。然后,被支撑在定影单元107下游的传送辊112B将纸张排出到排 纸口 191。同样地,按照双面印刷要求,转印辊110将图像转印到记录纸的一个面,该记录纸 之后通过定影单元107。当纸张的尾端到达最终的传送辊112B之间的辊隙时,这些辊开始 反向转动,以将纸张导向传送辊112C和112D。然后,在纸张再次通过对版辊113之间的辊 隙之后,转印辊110将另一图像转印到纸张的另一面。最后,最终的传送辊112B将纸张排 出到排纸口 191。下面,将参照图2描述原稿读取部件20的结构。如图2所示,原稿路径36从给纸盘沈到路线切换构件38向下方直线倾斜(图2 中向左下方倾斜)。切换构件38被可枢转地支撑并将沿着路径36经过的原稿引导至排纸 口观和30其中之一。切换构件38将可具有0.6mm或更大的厚度的卡片或其他厚原稿引 导至第二排纸口 30。切换构件38将可具有小于0. 6mm的厚度的较薄原稿经由路径36中的 曲线部分而引导至第一排纸口观。第一读取引导部40和第二读取引导部42被装配在文路径36上的路线切换构件 38的上游,并且被分别设置在该路径的下侧和上侧。引导部40和42基本上平行于路径36 倾斜。引导部40和42使正在由读取单元32和34读取的原稿稳定。下面,将参照图3A和图;3B描述读取引导部40和42及其附近的部件的结构。读取引导部40和42引导原稿,所述读取单元32和34分别在第一读取位置50和 第二读取位置52处从该原稿读取图像。引导部40和42在原稿路径36两侧彼此面对。引导部40和42之间的间隙可以根据通过该间隙的原稿的厚度而在大约0. 6mm和大约1. 3mm 之间变化。然而,引导部间隙可在其他范围内变化。第一读取引导部40包括具有第一轴406的保持部402。第一轴406横穿原稿路径 36水平延伸,并且被装配到靠近第一读取位置50的保持部402的下游边缘。保持部402被 可枢转地支撑在第一轴406上,并且支撑第一引导构件400,原稿在所述第一引导构件400 上面经过。第一引导构件400采用板状形式,其可以由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制成。同样地,第二读取引导部42包括具有第二轴426的保持部422。第二轴似6横穿 原稿路径36水平延伸,并且被装配到靠近第二读取位置52的保持部422的上游边缘。保 持部422被可枢转地支撑在第二轴似6上,并且支撑第二引导构件420,原稿在所述第二引 导构件420下面经过。第二引导构件420采用板状形式,其可以由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制 成。读取引导部40和42分别装配有压缩弹簧410和430,所述压缩弹簧410和430分 别将保持部402和422朝向彼此偏置,以缩窄引导部40与42之间的间隙。下面,将参照图4A和图4B更加详细地描述第一读取引导部40的结构。因为读取 引导部40和42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所以将省略对第二读取引导部42的结构的描述。如图4A和图4B所示,保持部402具有靠近其远离第一读取位置50的上游边缘端 部形成的一对夹持部408。夹持部408通过保持第一引导构件400的端面及其原稿引导表 面的一部分来夹持第一引导构件400的端部。夹持部408的位于引导构件400的原稿引导 表面上的顶部用作用于限定读取引导部40与42之间的间隙的间隔件。夹持部408的顶部 的厚度是引导部40与42之间(实际上是引导构件400与420之间)的最小间隙(0.6mm)。保持部402具有开口 404,所述开口 404为通过其形成的狭槽的形式。保持部402 还具有位于其上侧的、用于黑点校正的白色基准片412。片412位于开口 404外侧并与其 平行。与图3B所示同样地,第二读取引导部42的保持部422具有开口 4M和白色基准片 432。读取引导部40和42的开口 404和片432分别被设置在第一读取位置50处。引导部 40和42的开口似4和片412分别被设置在第二读取位置52处。第一读取引导部40的部 件与第二读取引导部42的部件相同但也可与其不同。下面,将参照图5A和图5B描述读取引导部40和42的操作。图5A示出了引导部 40和42的部件在厚度大约为0. 1-0. 2mm的普通纸原稿通过引导部之间的间隙时所呈现的 位置。图5B示出了引导部40和42的部件在厚度大约为0. 8mm的卡片通过引导部间隙时 所呈现的位置。图5B用虚线示出了引导部40和42的部件在没有卡片通过引导部间隙时 所呈现的位置。图5B还用实线示出了引导部40和42的部件在有卡片通过引导部间隙时 所呈现的位置。如图5A所示,读取引导部40与42之间的间隙通常被设定为大约0. 6mm的小值,以 在读取单元32和34同时读取原稿的两个面时使焦距稳定。当引导部40和42引导厚度大 约为0. 1-0. 2mm的普通纸原稿时,小的间隙使得原稿的两个面上的图像相对清晰地聚焦。当厚于0. 6mm的原稿通过读取引导部40与42之间的间隙时,如图5B所示,原稿 迫使引导部40和42分别抵抗压缩弹簧410和430的偏置力而彼此枢转远离,从而使引导 部间隙加宽。因为引导部间隙可以一直加宽到1. 3mm,所以即使卡片具有大约0. 8mm的厚度 也能够在很好地通过间隙传送卡片的同时读取该卡片两个面上的图像。
如图6所示,读取引导部40和42分别在其上枢转的轴406和似6分别被设置在 读取位置50和52附近。因此,即使当厚原稿使引导构件400和420彼此移位时,构件400 和420的引导表面也可以分别在读取位置50和52处非常轻微地平移。这使得即使在读取 单元32和34同时读取厚原稿两个面上的图像时也能够使焦距稳定。焦距稳定使得图像能 够与普通纸原稿的情况一样较为清楚地聚焦。第一引导构件400的上游边缘和第二引导构件420的下游边缘可以分别相对于第 二引导构件和第一引导构件较大地移位。这使得即使在厚原稿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原稿的 厚度来加宽引导构件400与420之间的间隙。因而,可以确保用于普通厚度的普通纸原稿的焦距,并且即使在读取单元32和34 读取卡片或其他厚原稿时也可以确保焦距稳定。这使得读取单元32和34能够在图像焦距 对准的情况下同时读取任何厚度的原稿的两个面上的图像。自动原稿读取器M只经由原稿路径36的直线部分将卡片或其他厚原稿排出到第 二排纸口 30,而不经由该路径的曲线部分传送原稿。这使得厚原稿不太可能被不良传送。读取单元32和34中的每一个均被容纳在框体中。无需为了形成卡片或其他厚原 稿可以直接通过的原稿路径而使第一读取单元32的框体凹进。在设计上将难以使框体凹进。轴406和似6分别被装配在引导构件400和420的边缘,但也可以分别被装配在 离读取位置50和52不远的其他位置。参照图7A,第一读取位置50与基准位置60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读取位置52与 基准位置60之间的距离。第一轴406可以被设置在基准位置60的设有第一读取位置50 的一侧。第二轴4 可以被设置在基准位置60的设有第二读取位置52的一侧。轴406和 426以及读取位置50和52的这种布置在读取单元32和34同时读取厚原稿两个面上的图 像时将能够使焦距稳定。由此,图像将能够如普通纸原稿的情况一样被相对清晰地聚焦。参照图7B,中心线62和64分别通过引导构件400和420的中点延伸。第一轴406 和第一读取位置50可以在第一引导构件400的中心线62的下游。第二轴4 和第二读取 位置52可以在第二引导构件420的中心线64的上游。同样地,轴406和426以及读取位 置50和52的这种布置在读取单元32和34同时读取厚原稿两个面上的图像时将能够使焦 距稳定。由此,图像将能够如普通纸原稿的情况一样被相对清晰地聚焦。如上所述,厚原稿迫使读取引导部40和42枢转。可替代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 操作面板上的用户的设置可以预先使引导部40和42枢转。例如,通过基于用户所输入的 原稿类型(尺寸、厚度等)的设置来驱动步进电机、螺线管等,可以使引导部40和42枢转。本实施例是本发明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应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图 像形成部件10和原稿读取部件20。然而,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不带有图像形成部件的图像 读取器。如上描述了本发明,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以多种方式改变。这样的变形不会 被认为是脱离了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并且旨在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所 有这样的修改都包括在随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读取器,其能够读取被传送的原稿的两个面上的图像,所述读取器包括 原稿路径,用于将给纸盘上的原稿引导至第一排纸口 ;第一读取单元,被设置在所述原稿路径的一侧;所述第一读取单元能够在第一读取位置处读取沿着所述原稿路径传送的原稿的第一 面上的图像;第二读取单元,被设置在所述原稿路径的另一侧;所述第二读取单元适合于在第二读取位置处读取沿着所述原稿路径传送的原稿的第 二面上的图像,所述第二读取位置在第一读取位置的上游或下游;第一读取引导部和第二读取引导部在所述原稿路径两侧彼此面对,以便引导所述原稿 同时在所述第一读取位置和所述第二读取位置处读取原稿上的图像;所述第一读取引导部和所述第二读取引导部在它们之间限定有间隙,所述间隙可根据 原稿的厚度而变化;所述第一读取引导部包括第一引导构件,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可绕横穿所述原稿路径延 伸的第一轴转动,所述第一引导构件被设置成面对原稿的第一面;所述第二读取引导部包括第二引导构件,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可绕横穿所述原稿路径延 伸的第二轴转动,所述第二引导构件被设置成面对原稿的第二面;其中,当基准位置定义为使所述第一读取位置与所述基准位置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 二读取位置与所述基准位置之间的距离时,相对于所述基准位置,所述第一轴被设置在设 有所述第一读取位置的一侧,所述第二轴被设置在设有所述第二读取位置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器;所述原稿路径适合于引导原稿通过直线路径和曲线路径到达所述第一排纸口,所述直 线路径从所述给纸盘向下方倾斜,所述曲线路径在所述直线路径下游; 所述第一读取引导部和所述第二读取引导部沿着所述直线路径倾斜; 其中,能够将沿着所述直线路径经过的原稿从所述原稿路径中的所述曲线路径的上游 端排出到所述第二排纸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器;所述第一读取引导部进一步包括可转动地支撑的第一保持部,所述第一保持部保持所 述第一引导构件;所述第二读取引导部进一步包括可转动地支撑的第二保持部,所述第二保持部保持所 述第二引导构件;其中,所述保持部中的每一个包括间隙限定部,用于限定所述读取引导部之间的所述 可变间隙的最小值。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取器;所述第一读取引导部进一步包括可转动地支撑的第一保持部,所述第一保持部保持所 述第一引导构件;所述第二读取引导部进一步包括可转动地支撑的第二保持部,所述第二保持部保持所 述第二引导构件;其中,所述保持部中的每一个包括间隙限定部,用于限定所述读取引导部之间的所述 可变间隙的最小值。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读取器;所述第一保持部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读取单元通过所述第一开口读取原稿;所述第一保持部进一步具有第一白色基准构件,所述第一白色基准构件位于所述第一 开口外侧;所述第二保持部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读取单元通过所述第二开口读取原稿;所述第二保持部进一步具有第二白色基准构件,所述第二白色基准构件位于所述第二 开口外侧;其中,所述第一白色基准构件和所述第二白色基准构件是被设置在所述原稿路径两侧 的、用于所述第一读取单元和所述第二读取单元的黑点校正构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读取器;所述第一保持部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读取单元通过所述第一开口读取原稿;所述第一保持部进一步具有第一白色基准构件,所述第一白色基准构件位于所述第一 开口外侧;所述第二保持部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读取单元通过所述第二开口读取原稿;所述第二保持部进一步具有第二白色基准构件,所述第二白色基准构件位于所述第二 开口外侧;其中,所述第一白色基准构件和所述第二白色基准构件是被设置在所述原稿路径两侧 的、用于所述第一读取单元和所述第二读取单元的黑点校正构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器;所述第一轴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读取单元的第一边缘处,所述第一边缘靠近所述第一读 取位置;所述第二轴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读取单元的第二边缘处,所述第二边缘靠近所述第二读 取位置。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取器;所述第一轴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读取单元的第一边缘处,所述第一边缘靠近所述第一读 取位置;所述第二轴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读取单元的第二边缘处,所述第二边缘靠近所述第二读 取位置。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读取器;所述第一轴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读取单元的第一边缘处,所述第一边缘靠近所述第一读 取位置;所述第二轴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读取单元的第二边缘处,所述第二边缘靠近所述第二读 取位置。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读取器;所述第一轴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读取单元的第一边缘处,所述第一边缘靠近所述第一读 取位置;所述第二轴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读取单元的第二边缘处,所述第二边缘靠近所述第二读 取位置。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读取器;所述第一轴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读取单元的第一边缘处,所述第一边缘靠近所述第一读 取位置;所述第二轴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读取单元的第二边缘处,所述第二边缘靠近所述第二读 取位置。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读取器;所述第一轴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读取单元的第一边缘处,所述第一边缘靠近所述第一读 取位置;所述第二轴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读取单元的第二边缘处,所述第二边缘靠近所述第二读 取位置。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装置。第一读取引导部包括第一引导构件,所述第一引导构件能够绕第一轴转动并且被设置成面对原稿的第一面。第二读取引导部包括第二引导构件,所述第二引导构件能够绕第二轴转动并且被设置成面对原稿的第二面。第一读取位置与基准位置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读取位置与所述基准位置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轴被设置在所述基准位置的设有所述第一读取位置的一侧。所述第二轴被设置在所述基准位置的设有所述第二读取位置的一侧。
文档编号H04N1/028GK102137214SQ20111003048
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1日
发明者中谷浩史, 为平正人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