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闭装置用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85105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开闭装置用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闭装置用盖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对将形成在壳体上的开口部阻塞的盖进行驱动的开闭装置用盖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由可携带终端装置代表的可携带终端装置由配设有数字键等的第一壳体、以及配设有该液晶显示装置等并相对第一壳体可开闭的第二壳体构成。另外,作为使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开闭的构造,一般是利用铰链装置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并通过使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转动而开闭的类型(折叠型)的构造,以及通过使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滑动而开闭的类型(滑动型)的构造。另一方面,近些年可携带终端装置的多功能化取得了进展,另外还提出了可接收地面数字播放的装置,并且液晶显示装置的大型化也取得了进展。另外,随着多功能化,对可携带终端装置进行输入处理的键盘的按键个数也有增多的趋势,因此键盘也有大型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一成不变希望的是对可携带终端装置的便携性的提高,在液晶显示装置及键盘的大型化方面存在限度。在上述折叠型的可携带终端装置中,在折叠状态下液晶显示装置变成隐藏的状态,存在在折叠状态下不能使用液晶显示装置的问题。另外,在滑动型的可携带终端装置中,尽管未发生上述折叠型的问题,但在打开状态下必然产生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重叠的部分,存在不能有效利用空间的问题。因此,提出了在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打开的状态下,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为同一平面状(完全平面:full flat)的开闭装置(参见专利文献I 3)。由此结构,即便在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关闭的状态下也可使用液晶显示装置,并且在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打开的状态下两壳体无重叠的部分,可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1867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059102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0715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为同一平面状(完全平面)的以往的开闭装置中,如专利文献I 3所示,其构成为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配设臂,随着该臂的转动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进行开闭动作。在以往的开闭装置中,该臂在第一及第二壳体的侧部露出并设置(参见专利文献I 3)。然而,由于在壳体侧部露出并设置臂的结构中,美观上并不能令人满意、并且在臂配设位置上操作者不能够握持壳体,因此操作性变差。为了避免此问题,也考虑将臂配置在壳体的内侧。然而,在该结构中,需要在第二壳体上设置使臂躲避的躲避部(开口状的凹槽),以使当为完全平面时变成大致水平状态的臂与第二壳体不干扰。该躲避部是为了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为完全平面状态所必须的结构。然而如图18所示,以往并未设置阻塞该躲避部7的盖。因此,在第二壳体3重叠于第一壳体2上的状态下,如该图所示躲避部7为向外部露出的状态。因此,存在尘埃有可能从躲避部7侵入到电子设备IA内,并且美观上也不另人满意的问题。鉴于上述问题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从躲避部的尘埃侵入、并实现美感提高的开闭装置用盖结构。<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提供一种开闭装置用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装置用盖结构设在开闭装置上,所述开闭装置具有:固定板,安装在第一壳体上;移动板,安装在第二壳体上,并可相对于所述固定板移动;铰链臂,配设于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移动板之间,并通过转动而使所述移动板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重叠的关闭位置、与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以及躲避部,形成在所述第二壳体上,以使所述铰链臂与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打开位置上不干扰,所述开闭装置用盖结构对所述躲避部进行开闭,所述开闭装置用盖结构具有:盖,设置在所述移动板上,当所述移动板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堵塞所述躲避部,并且通过与转动的所述铰链臂卡合并被移动施力而从阻塞所述躲避部的位置移动;以及施力单元,对所述盖向阻塞所述躲避部的方向施力。〈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防止从躲避部的尘埃侵入并实现美感的提高。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可通过参照附图并阅读以下详细的说明而一目了然。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立体图,图1 (A)是表示移动板为关闭状态的图,图1(B)表示移动板为打开状态的图。图2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对向电子设备安装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图4(A)是表示安装了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关闭状态的立体图,图4(B)是表示打开状态的立体图。图5㈧是表示组装铰链臂、滑动臂、及连接臂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B)是用于对铰链臂、滑动臂、及连接臂的组装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图6㈧是表示在外侧板上安装锁闩凸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B)是用于说明对外侧板安装锁闩凸轮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在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中组装入的移动板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用于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动作(其一)进行说明的概要结构图,图8 (A)是电子设备的侧视图,图8 (B)是安装有晃动防止结构的开闭装置的侧视图,图8(C)是拆下晃动防止结构后的开闭装置的侧视图。图9是用于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动作(其二)进行说明的概要结构图,图9 (A)是电子设备的侧视图,图9 (B)是安装有晃动防止结构的开闭装置的侧视图,图9(C)是拆下晃动防止结构后的开闭装置的侧视图。图10是用于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动作(其三)进行说明的概要结构图,图10(A)是电子设备的侧视图,图10(B)是安装有晃动防止结构的开闭装置的侧视图,图10(C)是拆下晃动防止结构后的开闭装置的侧视图。图11是用于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动作(其四)进行说明的概要结构图,图1l(A)是电子设备的侧视图,图1l(B)是安装有晃动防止结构的开闭装置的侧视图,图1l(C)是拆下晃动防止结构后的开闭装置的侧视图。图12是用于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的动作(其五)进行说明的概要结构图,图12(A)是电子设备的侧视图,图12(B)是安装有晃动防止结构的开闭装置的侧视图,图12(C)是拆下晃动防止结构后的开闭装置的侧视图。图13是用于对晃动防止结构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图13(A)是表示锁闩压靠锁闩凸轮的圆周部状态的图,图13(B)是表示锁闩的突出部与锁闩凸轮的凸轮部卡合状态的图。图14是用于对晃动防止结构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图14(A)是表示未发生晃动状态的图,图14(B)是表示发生了晃动状态的图。图15是用于对构成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用盖结构的盖进行说明的图,图15(A)是盖的平面图,图15(B)是盖的侧视图,图15(C)是盖的立体图,图15(D)是用于对盖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图16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用盖结构的立体图。图17是用于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用盖结构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图18是未设置开闭装置用盖结构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图1至图18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及图2是用于对使用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用盖结构的开闭装置10进行说明的图,图3及图4是用于对设有开闭装置10的电子设备I进行说明的图。电子设备I例如为可携带终端装置,由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3、及开闭装置10等构成。在第一壳体2的上表面2a上设有键盘5等。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也可在第一壳体2的上表面2a上设置液晶显示装置等,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配设键盘的例子进行说明。另夕卜,在第二壳体3的上表面3a上,设有液晶显示装置4等。另外,对于可携带终端装置,需要在携带时使其形状变小而提高可携带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I被构成为,通过开闭装置10而使第二壳体3相对于第一壳体2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图4(A)表示第二壳体3在关闭位置的状态(以下称为关闭状态),图4(B)表示第二壳体3在打开位置的状态(以下称为打开状态)。在关闭状态下,第二壳体3为重叠在第一壳体2的上部的状态,因此为仅液晶显示装置4在表面3a上露出的状态。因此,即使是在关闭状态下也能够从外部看到液晶显示装置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壳体2及第二壳体3的平面观察的形状为同一形状,因此在关闭状态下电子设备I的平面观察时的面积为打开状态下的面积的一半。因此,在关闭状态下,电子设备I为小型形状并确保携带性。在此,如果注意观察图4(A)中的第二壳体3的X2方向侧的侧面3c的两侧附近(Y1、Y2方向侧),在该处形成有躲避开口 7,该躲避开口 7由盖50阻塞。对于该盖50及驱动盖50的盖结构25,为便于说明,后面将叙述。另一方面,在打开状态下,如后面将详细叙述,通过构成开闭装置10的铰链臂18、滑动臂20、及连接臂22等(参见图2)转动,第二壳体3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第一壳体2的上表面2a与第二壳体3的上表面3a变为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在该打开状态下,如图4(B)所示,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为不重叠而并排设置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另外在打开状态下,为各壳体2、3的上表面2a、3a的整个面向着上方露出的状态。因此,能够将第一壳体2的上表面2a的整个面作为电子设备I的构成部件的设置位置来使用,同样能够将第二壳体3的上表面3a的整个面作为电子设备的构成部件的设置位置来使用。通过这样,在设有本实施方式的开闭装置10的电子设备I中,由于能够将第一壳体2的上表面整个面及第二壳体3的上表面整个面作为构成部件的设置位置来使用,因此能够提高各壳体2、3的空间的使用效率。接着,对开闭装置10进行说明。如图1、图2、图8 图12所示,开闭装置10具有固定板12、移动板14、支撑板16、铰链臂18、滑动臂20、晃动防止结构21、连接臂22、铰链单元30、以及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盖结构25等。固定板12及支撑板16固定在电子设备I的第一壳体2上。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固定板12及支撑板16固定在安装凹部2b上,该安装凹部2b形成在第一壳体2的第一下部半体2B上。第一壳体2为将第一上部半体2A与第一下部半体2B组合的结构,因此第一壳体2为与固定板12及支撑板16 —体的结构。该固定板12及支撑板16为将金属板材压制成形的板。如图2所示固定板12具有固定在第一下部半体2B(参见图3)上的基座部12a、以及在其两侧形成的起立部12b。在外侧(Yl方向侧)的起立部12b上形成有安装有轴销19的轴孔12c,另外在内侧(Y2方向侧)的起立部12b上形成有下述的轴支承铰链臂18的轴承部18d的轴孔12d。另外,支撑板16与基座部16a及起立部16b—体地形成。基座部16a是在第一下部半体2B(参见图3)上固定的部位。另外在起立部16b上形成有下述的安装有轴销19的轴孔16c。移动板14为可相对于固定板12移动的结构。该移动板14固定在电子设备I的第二壳体3上。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移动板14固定在安装凹部3b上,该安装凹部3b形成在第二壳体3的第二下部半体3B上。第二壳体3为将第二上部半体3A与第二下部半体3B组合的结构,因此第二壳体3与移动板14为一体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将移动板14沿Yl、Y2方向分离而配置的结构。然而,以可以使各移动板14连续而为一个构成部件。另外,移动板14具有将金属板材压制成形的内侧板23及外侧板24。如图1、2及图7所示,内侧板23为将基座部23a、起立部23b、顶板部23c、及盖体部23d —体地形成的结构。基座部23a固定在上述的第二下部半体3B上。另外,在起立部23b上形成有下述的铰链臂18的轴部18a轴支承的轴孔14a。另外当内侧板23与外侧板24组合而构成移动板14时,顶板部23c与外侧板24的顶板部24c重合。如图1、2及图6、7所示,外侧板24为将基座部24a、起立部24b、顶板部24c、及锁闩容纳部24d—体地形成的结构。基座部24a固定在第二下部半体3B上。在起立部24b上形成有轴孔14a、14b。轴孔14a轴支承下述的铰链臂18的轴部18a。另外,轴孔14b轴支承与滑动臂20连接的滑动臂轴44。另外,当如上所述内侧板23与外侧板24组合构成移动板14时,顶板部24c与内侧板23的顶板部23c重合。并且,通过在重合状态下将两顶板部23c、24c焊接,内侧板23与外侧板24被一体化。另外在锁闩容纳部24d中,下述的构成晃动防止结构21的锁闩41沿X1、X2方向可滑动地被容纳。再有,再内侧板23与外侧板24为一体化的状态下,在各板23、24的内侧形成有铰链臂18随着转动而被容纳于其内部的臂容纳部14e(空间部)。如图5所示,铰链臂18具有在上端部形成的轴部18a、在下端部形成的轴孔18c、以及在该轴部18a与轴孔18c之间的位置上形成的滑动孔18b (长孔)。在铰链臂18的上端部上形成的轴部18a如上所述与形成于移动板14的轴孔14a可转动地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将铰链臂18的轴部18a与移动板14可转动地连接的部位称为第三轴部A3。另外,在位于图中箭头Yl方向的铰链臂18的下端部上形成的轴孔18c上安装有基轴26。具体来说,在位于图中箭头Yl方向的铰链臂18上形成有轴承部18d,轴孔18c形成在该轴承部18d上。基轴26的Yl方向侧的端部在被插入到轴承部18d的轴孔18c后,通过销29被固定在轴承部18d上。由此,Yl方向侧的铰链臂18可与基轴26 —体地转动。另一方面,在位于图中箭头Y2方向的铰链臂18的下端部上形成的轴孔18c,在其内部容纳铰链单元30的一部分结构。具体来说,将构成铰链单元30的顶部凸轮(head cam)及铰链板35容纳于轴孔18c的内部。在顶部凸轮31及铰链板35的外周形成凸部,在铰链臂18的轴孔18c内形成与该凸部对应形状的凹部。因此,在顶部凸轮31及铰链板35被容纳于轴孔18c内的状态下,顶部凸轮31及铰链板35与铰链臂18 —体地转动。在基轴26的Y2方向侧的端部上,配设有构成铰链单元30的铰链轴28。具体来说,在将基轴26插入形成于铰链轴28的座部28b后,通过用销29卡合,从而基轴26与铰链轴28 —体地转动(在以下说明中,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当说到基轴26时为包括铰链轴28)。另外,在铰链轴28的Y2方向顶端部上,形成有椭圆形状部28a。另外,在配设在轴部18a内的铰链板35上,形成有与椭圆形状部28a对应的形状的椭圆形状孔35a。椭圆形状部28a嵌入到该铰链板35的椭圆形状孔35a中。由此,铰链臂18通过铰链板35、铰链轴28与基轴26 —体地转动。另外,下述的铰链单元30具有固定在第一下部半体2B (参见图3)上的铰链盒34。基轴26由该铰链盒34轴支承。由此,基轴26通过固定在第一下部半体2B(第一壳体2)上的固定板12及铰链盒34而被轴支承在第一壳体2上。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将基轴26与铰链臂18连接的部位称为第一轴部Al。另外,在铰链臂18的轴部18a与轴孔18c之间形成的滑动孔18b上,如图5放大所示,连接有滑动臂20及连接臂22的一个端部。滑动孔18b以沿纵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铰链臂18的内侧侧面。在将滑动臂20及连接臂22连接于滑动孔18b时,对在滑动臂20的下端部上形成的轴孔20a与在连接臂22的上端部上形成的轴孔22a进行位置对齐,将轴销17穿插进各轴孔20a、22a及滑动槽18b。接着,利用轴销17的滑动槽18b在朝内侧突出的端部穿插滑块36及垫圈(spacer) 37。在此基础上,在轴销17的端部固定E形垫片(E washer)。由此,滑动臂20及连接臂22与滑动孔18b连接。此时,在连接臂22上如图5 (B)所示形成套筒部(boss part) 22c,该套筒部22c可滑动地与滑动孔18b卡合。因此,滑动臂20及连接臂22与滑动孔18b连接的位置可沿滑动孔18b移动。在以下说明中,将该滑动臂20及连接臂22与铰链臂18的滑动孔18b连接的部位(即轴销17的位置)称为第五轴部A5。上述构成的铰链臂18,通过以与固定板12连接的第一轴部Al为中心转动,从而起到使移动板14相对于固定板12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功能。另外,当移动板14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时,第五轴部A5在滑动孔18b内滑动。滑动臂20如上所述其下端部与第五轴部A5连接。另外,在形成于滑动臂20的上端部的轴孔20b中,穿插滑动臂轴44。该滑动臂轴44可转动地由形成于移动板14上的轴孔14b轴支承(参见图6(B))。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将滑动臂20与移动板14可转动地连接的部位称为第四轴部A4。如图2所示,连接臂22为将连接臂主体22A与连接臂盖22B组合的结构。连接臂主体22A为金属制,连接臂盖22B为树脂制。连接臂主体22A在连接臂盖22B内插入(insert)成形。通过该结构,可利用连接臂主体22A实现连接臂22的强度,并且可利用连接臂该22B来实现连接臂22表面上的平滑性。如上所述,在连接臂22的上端部上形成的轴孔22a通过轴销17而可转动地连接于滑动孔18b。另外,在连接臂22的下端部形成的轴孔22b通过轴销19而与固定板12上形成的轴孔12c或支撑板16上形成的轴孔16c连接。在以下说明中,将连接臂22的下端部与固定板12或支撑板16连接的部位称为第二轴部A2。由此,连接臂22的上端部与第五轴部A5可转动地连接,下端部与第二轴部A2可转动地连接。由此,由于连接臂22的上端部也与第五轴部A5连接,因此可沿滑动孔18b滑动。接着,对铰链单元30进行说明。铰链单元30具有铰链轴28、顶部凸轮31、滑动凸轮32、铰链弹簧33a、33b、铰链盒34、及铰链板35等。
铰链轴28如上所述与基轴26连接。该铰链轴28相对于铰链盒34沿Y2方向被插入。顶部凸轮31及滑动凸轮32等配设在铰链轴28的向铰链盒34的内侧突出的部分上。顶部凸轮31及铰链板35被配设在铰链臂18的轴孔18c内(参见图2)。此时,铰链臂18、基轴26、铰链轴28、顶部凸轮31、及铰链板35如上所述一体地转动。另一方面,在滑动凸轮32的外周也形成突起部,并且在铰链盒34的内侧也形成与该突起部卡合的凹部。因此,在滑动凸轮32被容纳在铰链盒34内的状态下,滑动凸轮32的相对于铰链盒34的转动被限制。然而,在滑动凸轮32上形成的轴孔为可使铰链轴28转动的轴径。因此,基轴26可相对于滑动凸轮32转动,并且可沿基轴26的轴方向(箭头Y1、Y2方向)滑动。铰链弹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将外铰链弹簧33a与内铰链弹簧33b组合的结构。铰链弹簧33a、33b其一端与铰链盒34的内壁抵靠,其另一端与滑动凸轮32抵靠。由此,铰链弹簧33a、33b的弹性力作为对滑动凸轮32向着顶部凸轮31按压的力起作用。在上述构成的铰链单元30中,在顶部凸轮31与滑动凸轮32的抵靠面上,分别形成相互嵌合的凸面与凹面。在各凸轮31、32的各凸面的顶点部彼此抵靠的位置(称为中立位置)上,不产生转动扭矩。然而,如果凸部从中立位置偏离,则由于铰链弹簧33的弹性力在各凸轮31、32之间产生转动扭矩。尽管如上所述铰链臂18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设定为各凸轮31、32的中立位置。因此,在铰链臂18位于关闭位置与中间位置之间的状态下,由于铰链单元30铰链臂18被向着关闭位置转动施力,在铰链臂18位于中间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的状态下,铰链臂18被向着打开位置转动施力。由此,上述结构的铰链单元30构成所谓的凸轮式的半自动铰链。因此,当相对于固定板12 (第一壳体2)打开移动板14 (第二壳体3)时,如果从关闭位置到中立位置进行打开操作,则之后移动板14自动地向着打开位置移动。反之,当相对于固定板12关闭移动板14时,如果从打开位置到中立位置进行关闭操作,则之后移动板14自动地向着关闭位置移动。这样,通过设置半自动铰链式的铰链单元30,从而能够提高开闭装置10 (电子设备I)的操作性。接着,对晃动防止结构21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6、图7所示,晃动防止结构21由滑动臂20、锁闩凸轮40、及锁闩41等构成。如图14(A)所示,当移动板14移动到打开位置时,该晃动防止结构21起到防止移动板14沿图14(B)中箭头S所示方向移动的动作(晃动)发生的功能。换言之,在图14(A)所示的状态下,当对移动板14沿箭头D所示方向作用力时,有可能在移动板14上产生以第三轴部A3为中心的转动力、并有可能由于部件之间的间隙(clearance)而在移动板14上产生晃动(参见图14(B))。此时,作为滑动臂20与移动板14的连接位置的第四轴部A4,沿图中S方向位移。晃动防止结构21起到防止这样在移动板14上发生晃动的功能。锁闩凸轮40 (参见图6)大体来说是具有大致圆柱形状、并具有在圆周部40a的一部分上形成凸轮部40b的结构的凸轮。另外,在锁闩凸轮40上形成轴孔40c及安装孔40d。该锁闩凸轮40固定在滑动臂轴44上。滑动臂轴44是如上所述由形成在移动板14 (外侧板24)上的轴孔14b轴支承的轴(shaft)。在该滑动臂轴44的两端部上,形成椭圆形状部44a、44b。滑动臂轴44的椭圆形状部44a与滑动臂20连接。在滑动臂20的上端部上形成的轴孔20b为与椭圆形状部44a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由此,通过将椭圆形状部44a固定在轴孔20b上,滑动臂轴44与滑动臂20 —体地转动。另外,滑动臂轴44的另一端部穿插进锁闩凸轮40的轴孔40c中。在锁闩凸轮40的外侧的侧面上,安装锁闩板43。在锁闩板43上,形成有椭圆形状部43a、以及一对安装臂43b,该一对安装臂43b安装在形成于锁闩凸轮40上的安装孔40d中。椭圆形状部43a被构成为与滑动臂轴44的椭圆形状部44b的形状对应。由此,通过将滑动臂轴44穿插进安装孔40d中、并固定在安装在锁闩凸轮40上的锁闩板43的椭圆形状部43a上,从而锁闩凸轮40与滑动臂轴44 一体地转动。因此,滑动臂20与锁闩凸轮40 一体地转动。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的锁闩41具有棱柱形状,并在与锁闩凸轮40对峙的端部上形成有突出部41a。该突出部41a为与在锁闩凸轮40上形成的凸轮部40b卡合的形状。该锁闩41与锁闩弹簧42 —起被安装到形成在外侧板24上的锁闩容纳部24d内。在锁闩41的Xl方向侧的端部上形成弹簧支承部41b,锁闩弹簧42被安装在该弹簧支承部41b 上。如上所述,通过将形成有锁闩容纳部24d的外侧板24与内侧板23焊接而构成移动板14。此时,在将内侧板23与外侧板24组合的状态下,在内侧板23上形成的盖体部23d被构成为覆盖锁闩容纳部24d的上部开口部分。这样,通过用盖体部23d闭盖锁闩容纳部24d的上部开口部分,从而能够防止锁闩41的从外侧板24(移动板14)的脱落。如上所述,锁闩凸轮40随着滑动臂20的转动而转动。另外,由于锁闩弹簧42的弹簧力,锁闩41 一直对突出部41a沿向着锁闩凸轮40的方向(XI方向)按压。如图13(A)所示,在锁闩41的突出部41a压靠锁闩凸轮40的圆周部40a的状态下,锁闩凸轮40可转动,因此滑动臂20也为可转动的状态。与此相对如图13(B)所示,在突出部41a与凸轮部40b卡合的状态下,由于锁闩41锁闩凸轮40(滑动臂20)的转动被限制。如使用图14(B)所说明的那样,当在移动板14上发生滑动时,连接有滑动臂20的第四轴部A4沿S方向位移。通过用晃动防止结构21对滑动臂20的位移进行限制,本实施方式的晃动防止结构21构成为在打开位置上于移动板14不发生晃动。接着,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盖结构25进行说明。盖结构25起到当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为关闭状态时,阻塞在第一壳体2上形成的作为铰链臂18的躲避部的躲避开口 7的功能。这里为了便于说明,在盖结构25的说明之前,先对躲避开口 7进行说明。图12表示打开状态下的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在该打开状态下,第一壳体2的上表面2a与第二壳体3的上表面3a为位于同一平面上(为完全平面状态)。此时,铰链臂18的轴部18a由在第二壳体3上配设的移动板14轴支承,轴承部18d由在第一壳体2上配设的固定板12等轴支承。由此,铰链臂18被配设在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之间。通过铰链臂18以第一轴部Al为中心转动,从而移动板14相对于固定板12及铰链盒34移动,随之第二壳体3相对于第一壳体2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
在此,如果注意图12 (B)、(C),由于在打开状态下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为完全平面状态,因此为铰链臂18的大致水平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铰链臂18不是在第一壳体2及第二壳体3的外侧(参见专利文献I 3),而是配设在内侧。这样,在各壳体2、3上形成成为铰链臂18的躲避部的躲避开口 7、8 (参见图3),以使铰链臂18可在打开状态下以水平状态位于第一及第二壳体2、3内。由此,在打开状态下,可使第一壳体2的上表面2a与第二壳体3的上表面3a为同一平面状(完全平面状态)。如上所述,躲避部7、8是为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为完全平面状态的必须的构成。但是在未设置该结构25的构成中,在关闭状态下躲避开口 7、8为开口的状态。其中,对于在第一壳体2上形成的躲避开口 8,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其附近配设有铰链臂18的轴承部18d,并且躲避开口 8被该轴承部18d的外周部分覆盖,因此不会发生问题。然而,对于在第二壳体3上形成的躲避开口 7,如图18所示为开口的状态,产生尘埃等侵入以及美观降低等问题。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盖结构25被构成为在关闭状态下阻塞躲避开口 7。以下,对盖结构25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7、图15及图16所示,盖结构25具有盖50及扭力弹簧60 (相当于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施力单元)。盖50为树脂成型品,如图15(A) (C)所示,为将盖主体51、臂部52a、52b、转动轴53a、53b、及引导销54(相当于权利要求中记载的销部件)一体地形成的结构。盖主体51是在关闭状态下阻塞躲避开口 7的部位。因此,盖主体51的前面51a的形状与第二壳体3的侧面3c的形状(图15(D)的箭头P所示的侧面形状)对应。因此,当躲避开口 7由盖主体51阻塞时,如图4(A)所示,前面51a与侧面3c为大致同一平面(flush surface)的状态,因此能够实现美观度的提高。臂部52a、臂部52b被形成为从盖主体51的两侧部延伸出。在一个臂部52a上形成转动轴53a及引导销54,在另一个臂部52b上形成转动轴53b。转动轴53a与转动轴53b被形成在同一轴上,因此盖50为可以转动轴53a、53b为中心转动的结构。该转动轴53a由形成在内侧板23 (起立部23b)上的轴孔14c轴支承,该内侧板23构成移动板14,转动轴53b由形成在外侧板24 (起立部24b)上的轴孔14c轴支承。因此,盖50以可在内侧板23与外侧板24之间转动地方式被轴支承。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内侧板23与外侧板24的内侧,形成铰链臂18进入并被容纳的臂容纳部He。由此,盖50被配设在盖臂容纳部14e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臂部52a、52b间的距离(由图15(A)中箭头W2所示)被设定为比铰链臂18的宽度尺寸(由图5(B)中箭头Wl所示)更大(W2>W1)。由此,当铰链臂18进入臂容纳部14e内时,铰链臂18可进入盖50的一对臂部52a、52b之间。引导销54被形成在从转动轴53a偏离的位置上。另外,在起立部23b的形成有轴孔14c的位置附近,形成有月牙状的引导槽14d。弓丨导销54可在该引导槽14d内移动。换言之,通过盖50以转动轴53a、53b为中心在移动板14(臂容纳部14e)内沿图中箭头El、E2方向转动移动,使得引导销54也在引导槽14d内以转动轴53a为中心沿El、E2方向转动移动。扭力弹簧60被构成为位于中央的缠绕部60c由转动轴53a轴支承的同时,一端部60a与引导销54连接,另一端部60b与基座部23a抵靠。该扭力弹簧60对引导销54向着箭头E2方向弹性施力。因此,利用扭力弹簧60,盖50以转动轴53a、53b为中心沿E2方向(图16及图17中的逆时针方向)被转动施力。然而,通过引导销54与引导槽14d的E2方向侧的端部抵靠,其以上更多的转动被限制。另外,引导销54与引导槽14d的E2方向侧的端部抵靠,并且在移动板14移动到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盖50的前面51a为移动到了阻塞第二壳体3的躲避开口 7的位置的状态(以下,将盖50阻塞躲避开口 7的位置称为闭塞位置)。再有,在盖50处于该闭塞位置的状态下,铰链臂18为从该50离开的状态。图16表示出铰链臂18从盖50离开的状态。如该图所示,在铰链臂18从盖50离开的状态下,盖50由于扭力弹簧60的弹性力而沿E2方向转动,因此盖50位于闭塞位置。这里,预想移动板14从图16所示的状态沿图中箭头F所示的方向移动的情形(该移动相当于移动板14向着关闭位置移动的情形)。通过移动板14沿F方向移动,铰链臂18相对地沿G方向移动,因此铰链臂18在移动板14内前进。通过铰链臂18在移动板14内前进,铰链臂18与盖50的盖主体51卡合。由此,盖50被相对地沿G方向前进的铰链臂18施力,并抗拒扭力弹簧60的弹力而进行以转动轴53a、53b为中心从闭塞位置沿箭头El方向的转动移动。此时,引导销54也在引导槽14d内沿El方向移动。另外,扭力弹簧60的弹力也被设定为仅可对盖50朝阻塞位置移动施力的比较小的弹力。因此,即便在臂容纳部14e内配设盖50,当铰链臂18在臂容纳部14e内前进时盖50也不会妨碍该移动。图1(B)表示出铰链臂18被容纳在臂容纳部14e内的状态。如该图所示,在铰链臂18被容纳在臂容纳部14e内的状态下,通过盖50转动,盖主体51位于铰链臂18的上部。另外在此状态下,铰链臂18为进入盖50的一对臂部52a、52b之间的状态。接着,使用图8至图12对上述构成的电子设备I及开闭装置10的具体动作进行说明。图8至图12表示出第二壳体3及移动板14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移动的动作。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A)表示电子设备I的动作,(B)表示设有晃动防止结构21的开闭装置10的动作,(C)表示拆下晃动防止结构21的状态的开闭装置10的动作。图8表示出关闭状态的电子设备I及开闭装置10。在此关闭状态下,如图8(A)所示,电子设备I的第二壳体3为重叠在第一壳体2的上部的状态。另外,如图8(B)、(C)所示在关闭状态下,关闭装置10的铰链臂18从直立的位置观察为以第一轴部Al为中心沿图中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另外在关闭状态下,第五轴部A5位于滑动孔18b内的第三轴部A3侧的端部(靠近移动板14侧的端部)。另外,铰链臂18、滑动臂20、及连接臂22在大体的一条直线上排列,因此为小型的状态。另外,在关闭状态下,铰链单元30 (参见图1)对铰链臂18以第一轴部Al为中心沿图中逆时针方向施力。另外,晃动防止结构21为如图8所示锁闩41压靠锁闩凸轮40的凸轮部40b的状态。因此,滑动臂20为可转动的状态。再有,通过在关闭位置上盖50与铰链臂18分离,盖结构25沿箭头E2方向移动。另外,如图1(A)所示,移动板14处于相对于基轴26沿X2方向移动的位置,在此状态下盖50(盖主体51)位于阻塞躲避开口 7的闭塞位置。由此在关闭状态下,如上所述躲避开口 7由盖50闭塞,尘埃侵入的防止及美观性提高被实现。如果从该关闭状态使第二壳体3抗拒铰链单元30的施力而向着打开位置移动操作,则第二壳体3从第一壳体2离开并如图9(A)所示向着打开位置移动。随之,铰链臂18以第一轴部Al为中心沿图9(B)中箭头P所示的方向开始转动,由此滑动臂20及连接臂22也以各轴部A2、A3、A4、A5为中心开始转动,由此移动板14开始从关闭位置移动。此时,滑动臂20的下端部及连接臂22的上端部与第五轴部A5连接,该第五轴部A5可移动地与铰链臂18卡合。由此,通过铰链臂18沿P方向转动,滑动臂20及连接臂22使第五轴部A5沿着滑动孔18b沿向着第一轴部Al的方向(图中由箭头Z所示的方向)移动。这样,由于第五轴部A5沿着滑动孔18b移动,因此各臂18、20、22可进行顺利的转动动作。该移动之时,移动板14由滑动臂20相对于铰链臂18被支撑,铰链臂18由连接臂22相对于固定板12及铰链盒34被支撑。因此,移动板14的移动姿态稳定,相对于铰链18移动板14不会产生多余的位移。图10表示出第二壳体3 (移动板14)移动到中立位置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定为铰链臂18从关闭状态直立的位置变为中立位置。如上所述在中立位置上,为铰链单元30的顶部凸轮31与滑动凸轮32的各凸面的顶点部彼此抵靠的状态。在此中立位置上,由铰链单元30产生的铰链臂18的转动施力瞬间地变没。接着,通过从该中立位置对第二壳体3 (移动板14)向着打开位置进一步地操作,在顶部凸轮31与滑动凸轮32的抵靠面产生的转动扭矩反转,移动板14向着打开位置沿移动的方向对基轴26转动施力。由此在中立位置之后,铰链臂18以第一轴部Al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打开方向)被移动施力。因此,在由中立位置对第二壳体3(移动板14)向着打开位置进行若干操作之后,如图11 图12所示,第二壳体3 (移动板14)自动地向着打开位置逐渐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在中立位置,如图10(B)所示,晃动防止结构21的锁闩41也与锁闩凸轮40的圆周部40a压靠,滑动臂20的转动被维持。图11表示出铰链臂18从中立位置进一步转动,转动到打开位置附近的状态。如果铰链臂18过了中立位置,则以对第三轴部A3向着下方按下的方式产生作用。因此,如图11所示,随着铰链臂18的朝P方向的转动,第二壳体3 (移动板14)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倾斜角Θ)逐渐变小。换言之,第二壳体3 (移动板14)的姿势接近沿上述水平平躺的状态。接着,如图12所示在第二壳体3 (移动板14)移动到打开位置的时间点,第一壳体2的上表面与第二壳体3的上表面为同一平面。在此打开状态下,各臂18、20、22为一条直线状,另外各臂18、20、22为沿基轴26的轴方向(Yl、Y2方向)重叠的状态。因此,开闭装置10在打开状态下也为小型的状态。另外,晃动防止结构21中,在移动板14移动到关闭位置的状态下,锁闩41的突出部41a与锁闩凸轮40的凸轮部40b卡合。因此,在移动板14移动到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利用晃动防止结构21滑动臂20的转动被限制。由此,如参见图14所说明的那样,能够防止因为移动板14的第四轴部A4沿箭头S所示方向位移而引起的晃动的产生。因此,能够防止在打开状态下第二壳体3晃动,并能够提高电子设备I的使用性。在此,对于第二壳体3 (移动板14)从图11所示的状态到图12所示的打开位置移动时的盖结构25的动作,使用图17进行说明。图17(A)所示的状态是与图11所示的状态等价的状态。在此图17(A)所示的状态下,铰链臂18为从盖50离开的状态,盖50为由于扭力弹簧60的弹力而沿箭头E2方向移动的状态。如果移动板14从图17(A)所示的状态沿箭头P方向移动,则如图17⑶所示,盖50的盖主体51的下端部51b与铰链臂18的上表面抵靠。通过之后移动板14沿P方向进一步地移动,盖主体51被相对地朝上方向移动施力,由此盖50开始以转动轴53a、53b为中心朝箭头El方向转动移动。图17(C)表示打开状态的盖结构25,为与图12所示的状态等价的状态。在关闭状态下,如上所述铰链臂18被容纳在臂容纳部14e内,通过盖50转动从而盖主体51变为位于铰链臂18的上部的状态。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盖结构25中,当第二壳体3 (移动板14)为关闭状态时,由于盖50(盖主体51)阻塞躲避开口 7,因此能够防止尘埃的向第二壳体3内的侵入并能够实现美观性的提高。另外,在打开状态下,由于盖50通过被铰链臂18施力而移动,因此不会妨碍铰链臂18的 向臂容纳部14e的容纳。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使第二壳体3(移动板14)从图12所示的打开状态向着关闭位置移动的操作及动作与使用图8及图12、图17说明的上述的操作及动作相反,因此省略其说明。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特定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本国际申请以2010年9月2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0-211522号作为要求优先权的基础,本申请援弓I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符号说明I电子设备2第一壳体3第二壳体7、8 躲避开口10开闭装置12固定板14移动板16支撑板18铰链臂20滑动臂22连接臂25盖结构26基轴(base shaft)30铰链单元
34铰链盒40锁円凸轮(latch cam)41锁闩(latch)50盖51盖主体52a、52b 臂部53a、53b 转动轴54引导销60扭 力弹簧
权利要求
1.一种开闭装置用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装置用盖结构设在开闭装置上,所述开闭装置具有: 固定板,安装在第一壳体上; 移动板,安装在第二壳体上,并可相对于所述固定板移动; 铰链臂,配设于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移动板之间,并通过转动而使所述移动板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重叠的关闭位置、与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躲避部,形成在所述第二壳体上,以使所述铰链臂与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打开位置上不干扰, 所述开闭装置用盖结构对所述躲避部进行开闭, 所述开闭装置用盖结构具有: 盖,设置在所述移动板上,当所述移动板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堵塞所述躲避部,并且通过与转动的所述铰链臂卡合并被移动施力而从阻塞所述躲避部的位置移动;以及施力单元,对所述盖向阻塞所述躲避部的方向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装置用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具有: 盖主体,阻塞所述躲避部并与所述铰链臂卡合; 轴部,形成在从所述盖主体的两侧延伸出的臂上,可转动地由所述移动板轴支承;以及 销部件,设置在从所述轴部的形成位置偏离的位置上,并连接所述施力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装置用盖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板具有将所述铰链臂容纳于内部的臂容纳部, 所述盖在所述臂容纳部内移动。
全文摘要
一种开闭装置用盖结构,设在开闭装置上,所述开闭装置具有固定板,安装在第一壳体上;移动板,安装在第二壳体上,并可相对于所述固定板移动;铰链臂,配设于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移动板之间,并通过转动而使所述移动板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重叠的关闭位置、与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以及躲避部,形成在所述第二壳体上,以使所述铰链臂与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打开位置上不干扰,所述开闭装置用盖结构对所述躲避部进行开闭,所述开闭装置用盖结构具有盖,设置在所述移动板上,当所述移动板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堵塞所述躲避部,并且通过与转动的所述铰链臂卡合并被移动施力而从阻塞所述躲避部的位置移动;以及施力单元,对所述盖向阻塞所述躲避部的方向施力。
文档编号H04M1/02GK103119919SQ20118004478
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2日
发明者佐山博信 申请人:三菱制钢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