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前端电路、无用波抑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51831发布日期:2018-06-08 21:59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高频前端电路、无用波抑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进行无线通信的高频前端电路、以及进行无线通信时的无用波抑制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已设计出各种为了有效利用在无线通信中所使用的频带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利用TV空白频段进行无线通信的系统。

利用TV空白频段的无线通信是指,将电视广播所使用的频带开放,并将该频带用于无线通信的技术,即将电视广播中未使用的空闲信道(空闲的通信信道)用于无线通信的技术。无线通信设备使用由数据库所分配的、电视广播的通信频带中的空闲的通信信道,来进行无线通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9016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目前普及的电视广播等系统中,电视广播所使用的信道根据接收区域等而不同,因此在利用TV空白频段的无线通信中,对于无线通信的无用波的频率不限于是一定的。

因而,在如现有的一般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进行的那样,利用固定滤波器对无用波进行抑制的情况下,在成为无用波的原因的频率(电视广播等系统正在使用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的频率)发生变化时,有时会无法完全对应。

另外,无用波不仅有该信道的电视广播信号对无线通信产生不良影响的信号,还有多个信道的电视广播信号发生干扰所产生的信号。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在系统所使用的通信信道的频率发生变化时,也能抑制无用波的高频前端电路以及无用波抑制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频前端电路,该高频前端电路在由位于系统所利用的特定的频带内的多个通信信道构成的通信频段中,从多个通信信道中的系统未使用的空闲通信信道中决定无线通信用信道,进行使用了无线通信用信道的无线通信。高频前端电路包括滤波器和可变滤波器。滤波器使特定的频带外的高频信号衰减。可变滤波器使成为在包含无线通信用信道的附近频域内所产生的干扰波的原因的系统正在使用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中的至少1个高频信号衰减。

在该结构中,通过使成为干扰波的原因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中的高频信号衰减,从而能抑制干扰波。从而,即使干扰波的频率接近无线通信用信道的频率,无线通信用信道的接收灵敏度也不会劣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高频前端电路中,优选为下述结构。系统是利用了TV空白频段的无线通信系统。特定的频带是电视广播所使用的频带。通信信道是电视广播所使用的信道。

在该结构中,能抑制由电视广播的多个信道所产生的干扰波,在电视广播所使用的特定的频带中,能抑制无线通信用信道的接收灵敏度的劣化。

此外,本发明的高频前端电路中,优选为使干扰波产生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是电视广播所使用的通信信道。

在该结构中,在利用了TV空白频段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能抑制无线通信用信道的接收灵敏度的劣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高频前端电路中,优选为通信信道的频带的宽度为20MHz以下,附近频域是从无线通信用信道隔开3个通信信道以内的频域。

在该结构中,即使在通信信道的频带宽度较窄,接近的通信信道的频率间隔较窄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由于干扰波导致无线通信用信道的接收灵敏度的劣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高频前端电路中,优选为下述结构。高频前端电路还包括弹性波可变滤波器,该弹性波可变滤波器使在附近频域内产生的无用波衰减,且具备弹性波元件和可变电容器,可变滤波器是具备电感器和电容器的LC可变滤波器。可变滤波器使弹性波可变滤波器中未被衰减的成为干扰波的原因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的高频信号衰减。

在该结构中,利用弹性波可变滤波器使无线通信用信道附近的无用波衰减。而且,在利用弹性波可变滤波器无法使由远离无线通信用信道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所产生的干扰波所形成的无用波衰减的情况下,能通过可变滤波器来抑制干扰波。由此,能进一步抑制无线通信用信道的接收灵敏度劣化。

另外,本发明的高频前端电路优选为下述结构。高频前端电路还包括RFIC。RFIC获取与系统所使用的通信信道相关的信息,对干扰波是否在附近频域内产生进行检测。在附近频域内产生的干扰波存在的情况下,RFIC对成为干扰波的原因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进行确定。RFIC根据确定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对可变滤波器指定要衰减的频率。可变滤波器对由RFIC指定的频率进行衰减。

在该结构中,根据信息获取成为干扰波的原因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能进一步抑制干扰波。

另外,在本发明的高频前端电路中,优选为下述结构。RFIC对无线通信用信道的接收灵敏度进行检测,在接收灵敏度在为了建立无线通信所需要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RFIC对可变滤波器指定要衰减的频率。

在该结构中,能根据接收灵敏度仅实现所需要部分的干扰波的抑制效果。由此,能抑制可变滤波器的滤波特性的不需要的变更。

另外,在本发明的高频前端电路中,优选为下述结构。可变滤波器包括:输入端子;输出端子;串联臂LC滤波电路;第1并联臂LC滤波电路;以及第2并联臂LC滤波电路。串联臂LC滤波电路连接在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之间。第1并联臂LC滤波电路是将串联臂LC滤波电路的一端与接地电位设为两端的电路。第2并联臂LC滤波电路是将串联臂LC滤波电路的另一端与接地电位设为两端的电路。第1并联臂LC滤波电路和第2并联臂LC滤波电路具备串联连接的可变电容器和电感器。串联臂LC滤波电路具备固定电容器、LC串联电路以及LC并联电路,固定电容器与LC串联电路并联连接。LC串联电路将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设为两端,并且具备串联连接的固定电容器和电感器。LC并联电路具备并联连接的可变电容器和电感器。包含于LC串联电路中的电感器与输出端子直接连接,或经由其他电感器连接至输出端子。

在该结构中,能提高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的滤波特性。

此外,在本发明的高频前端电路中,系统所使用的无线通信用信道也可以用于发送信号的频率与接收信号的频率不同的FDD方式的无线通信。

示出了将FDD用于无线通信用信道的情况,即使在例如电视广播那样的TDD系统中,也能实现FDD的无线通信。

此外,本发明的无用波抑制方法包括下述各工序。无用波抑制方法包括获取位于系统所利用的特定的频带内的多个通信信道的工序。无用波抑制方法包括:从多个通信信道中系统未使用的空闲通信信道中决定无线通信用信道的工序。无用波抑制方法包括:对与系统正在使用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相对应的干扰波是否在包含无线通信用信道的附近频域内产生进行判定的工序。无用波抑制方法包括:若判定为干扰波在包含无线通信用信道的附近频域内产生,则调整可变滤波器的衰减特性以使成为干扰波的原因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中的至少1个高频信号衰减的工序。

在该方法中,即使无用波是远离无线通信用信道的多个使用中的通信信道的干扰波,也能抑制该干扰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系统所使用的通信信道的频率发生变化时,也能抑制无用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的功能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的IMD波的抑制效果的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的功能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的功能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的通过特性(S21)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IMD抑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频率可变LC滤波器的一个方式的电路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频率可变滤波器的通过特性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谐振滤波型的频率可变滤波器的一个方式的电路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频率可变滤波器的通过特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的功能框图。

高频前端电路10包括:天线ANT、天线匹配电路20、频率固定滤波器30、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分波电路50、发送侧放大电路71、接收侧放大电路72、以及RFIC80。另外,高频前端电路10至少包括频率固定滤波器30、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分波电路50即可。频率固定滤波器30与本发明的“滤波器”对应,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与本发明的“可变滤波器”。

天线ANT与天线匹配电路20相连接。天线匹配电路20与频率固定滤波器30相连接。天线匹配电路20可以是固定匹配电路,也可以是可变匹配电路。频率固定滤波器30与分波电路50的天线侧端子相连接。分波电路50的发送侧端子与发送侧放大电路71相连接。分波电路50的接收侧端子与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相连接。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与接收侧放大电路72相连接。发送侧放大电路71、接收侧放大电路72连接至RFIC80。发送侧放大电路71是所谓的PA(功率放大器),对从RFIC80输出的发送信号进行放大并输出至分波电路50。接收侧放大电路72是所谓的LNA(低噪声放大器),对从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输出的接收信号进行放大并输出至RFIC80。

高频前端电路10适用于在由多个通信信道构成的通信频段中,利用空闲的通信信道发送接收高频信号的系统。例如,高频前端电路10基于TV空白频段的规格发送接收高频信号。在TV空白频段的规格中,将设定在电视广播的UHF带、即470[MHz]到790[MHz]的通信频带中的频率带宽分别是6[MHz]或8[MHz]的多个通信信道内、未传输电视广播的信号的信道用作为空闲通信信道。另外,频带宽度并不限于6[MHz]或8[MHz],只要是20[MHz]以下,根据电视广播的规格,适当设定即可。

天线匹配电路20对天线ANT和从频率固定滤波器30到RFIC80侧的电路进行阻抗匹配。天线匹配电路20由电感器和电容器构成。例如,天线匹配电路20中,对电感器和电容器的元件值进行设定,使得在整个通信频段中,天线ANT的反射损耗在希望值以下。

频率固定滤波器30由电感器和电容器构成。即,频率固定滤波器30是频率固定型LC滤波器。或者,频率固定滤波器30也可以由使用了电介质的谐振器来构成。即,频率固定滤波器30是频率固定型的电介质谐振器滤波器。频率固定滤波器30中,对电感器和电容器的元件值或电介质谐振器的形状进行设定,使得通信频段的频带在通频带内,通信频段外的频带在衰减频带内。例如,频率固定滤波器30由低通滤波器构成。由此,频率固定滤波器30低损耗地传输通信频段内的高频信号,并使通信频段外的高频信号衰减。

分波电路50由循环器、双工器等构成。分波电路50将从发送侧端子输入的发送信号(高频信号)输出至天线侧端子,并将从天线侧端子输入的接收信号(高频信号)输出至接收侧端子。

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至少具备可变电容器,还具备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1个。即,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是频率可变型LC滤波器。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是带通滤波器、陷波滤波器等具有衰减极的滤波器。

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根据无线通信用信道和导致IMD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的频率,来使通频带和衰减极变化。无线通信用信道是指在空闲通信信道内、用于无线通信的信道。使用中的通信信道是指用于电视广播的通信信道。

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使高频信号在无线通信用信道的频带中低损耗地通过,使高频信号在导致IMD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的频带中,以希望的衰减量进行衰减。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使导致IMD的多个使用中的通信信道中的至少1个使用中的通信信道的高频信号衰减。

具体而言,由带通滤波器形成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在该情况下,无线通信用信道的频带设定在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的通频带内。此外,形成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的带通滤波器在通频带的低频侧具有衰减极。另外,该带通滤波器也可以在通频带的两侧具有衰减极。此处,决定带通滤波器的低频侧或高频侧的衰减极的频率和衰减的深度,以使得在导致产生IMD波的多个使用中的通信信道中的至少1个使用中的通信信道的频率,获得所希望的衰减量。该所希望的衰减量是指对IMD波进行抑制,并且无线通信用信道中的接收灵敏度成为能执行无线通信的接收灵敏度以上的衰减量。

通过设为上述结构,能抑制在包含无线通信用信道的附近频域上产生IMD波,能提高无线通信用信道的接收灵敏度。另外,附近频域例如在电视广播的通信频段中,通过从无线通信用信道的频率到隔开3个通信信道为止的频域来进行定义。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的IMD波的抑制效果的图。图2是表示从天线ANT侧到接收侧放大电路72的通过特性(S21)的图。另外,在图2中,示出通信信道CH15是被选择作为无线通信用信道的信道的情况。

如图2的滤波特性SF30所示,通过频率固定滤波器30,使得通信频段BAND[TV]的频带在通频带内,高于通信频段BAND[TV]频带的频带在衰减频带内。

如图2的滤波特性SF40所示,通过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将作为无线通信用信道的通信信道CH15调整成在通频带内。而且,如滤波特性SF40所示,通过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将在电视广播中所使用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即通信信道CH1、CH2调整成在衰减频带内,获得所希望的衰减量。

通信信道CH1、CH2是由接近通信信道CH15的频率形成的成为IMD波的产生原因的通信信道。然而,通过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对通信信道CH1、CH2的高频信号(电视广播信号)进行衰减,因此能抑制产生由高频前端电路10内的通信信道CH1、CH2导致的IMD(互调失真)

由此,如图2所示,即使IMD的频率接近无线通信用信道CH15,在频率固定滤波器30和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的通频带内,也能抑制产生IMD,因此能抑制无线通信用信道CH15的接收灵敏度的劣化。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系统中,用于电视广播的信道根据接收地区等的接收状况而不同。然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10能对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的通频带的频率、衰减极的频率进行调整。从而,即使接收状况、即用于电视广播的信道发生变化,导致IMD的通信信道的频率发生变化,高频前端电路10也能根据该变化使通信信道的高频信号衰减,来抑制产生IMD。

由上述结构构成的高频前端电路10的RFIC80具备以下功能。

RFIC80获取与系统所使用的通信信道相关的信息。该通信信道信息包含:电视广播的通信频段的频带、用于电视广播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空闲信道。此外,在通信信道信息中也可以包含在空闲信道内用于无线通信的信道(无线通信用信道)的指定信息。通信信道信息可以利用高频前端电路10的接收系统的电路获取,也可以利用另外设置的通信系统获取。

RFIC80根据使用中的通信信道的频率推定IMD波的频率。另外,IMD波的频率通过多个使用中的通信信道的频率的加法、减法、多个使用中的通信信道的高次谐波的频率的加法、减法等已知的方法来算出。

RFIC80进行推定,对IMD波的频率是否在包含无线通信用信道的附近频域内进行检测。在IMD波的频率在附近频域内的情况下,RFIC80确定导致产生该IMD波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RFIC80对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的衰减极的频率和衰减的深度进行设定,以使得在该特定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中获得所希望的衰减量

通过设为上述结构,能更可靠地抑制IMD波的产生。

而且,RFIC80也可以对接收灵敏度进行检测,根据该检测结果,进行对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的设定。具体而言,RFIC80对无线通信用信道的接收灵敏度进行检测。RFIC80预先存储对于接收灵敏度的阈值。在接收灵敏度在阈值以下的情况下,RFIC80执行上述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的设定。另一方面,在接收灵敏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RFIC80保留上述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的设定,维持现状的设定。

通过设为上述的结构,可以不进行不必要的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的滤波特性的调整。由此,能抑制用于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的滤波特性调整的电力消耗,能实现高频前端电路10的省电。

另外,在上述的方式中,虽然示出了利用带通滤波器构成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的方式,但也可以利用陷波滤波器来构成。在该情况下,将陷波滤波器的衰减极置换成上述的带通滤波器的低频侧或高频侧的衰减极即可。

接着,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进行说明。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的功能框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10A相对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10的不同之处在于: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的位置。

在高频前端电路10A中,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连接在频率固定滤波器30与分波电路50之间。随之,分波电路50的接收侧端子与接收侧放大电路72相连接。

即使采用这样的结构,也能获得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10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分波电路50是使用了LC滤波器的双工器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构成分波电路50的至少接收侧的LC滤波器具有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的功能。

接着,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进行说明。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的功能框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10B相对于实施方式2的高频前端电路10A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替换为频率可变LC滤波器40B,并追加频率可变滤波器61、62。

频率可变LC滤波器40B是具有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的功能,并且提高了通频带的高频侧的衰减特性和低频侧的衰减特性的滤波器。具体而言,频率可变LC滤波器40B是能在维持通频带的高频侧和低频侧的衰减特性的陡峭性的状态下,调整通频带的频率的滤波器。另外,频率可变LC滤波器40B的具体的电路结构在下文中阐述。

频率可变滤波器61、62至少包括谐振器和可变电容器,而且根据滤波特性,至少还具备电感器和电容器中的至少1个。即,频率可变滤波器61、62是频率可变型谐振滤波器。频率可变滤波器61、62是利用了谐振器的谐振点和反谐振点的带通滤波器。频率可变滤波器61、62的具体的电路结构在下文中阐述。

频率可变滤波器61、62根据无线通信用信道(所选信道)使通频带和衰减频带变化。此时,无线通信用信道的频带包含于通频带中。

频率可变滤波器61、62在频率轴上的通频带的两侧具有衰减极。频率可变滤波器61、62是谐振器滤波器,因此通频带两侧的衰减特性比LC滤波器更陡峭。

由此,频率可变滤波器61、62低损耗地传输所选信道的高频信号,并使相邻的通信信道的高频信号衰减。另外,频率可变滤波器61、62可以用于不仅使相邻的通信信道的高频信号衰减,还使相邻信道的相邻信道、相邻信道的相邻信道的相邻信道、即接近通信信道的3个信道(在频带的低频侧和高频侧一共6个信道)的频带的高频信号衰减。另外,在该范围内根据系统的规格适当设定该进行衰减的频带的宽度即可。

另外,在将无线通信用信道设为发送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的FDD方式的通信的情况下,使频率可变滤波器61的通频带与频率可变滤波器62的通频带不同即可。

通过设为上述的结构,高频前端电路10B能实现如图2所示的通过特性。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的通过特性(S21)的曲线图。另外,在图5中,示出通信信道CH15是被选择作为无线通信用信道的信道的情况。

如图5的滤波特性SF30所示,通过频率固定滤波器30,使得通信频段BAND[TV]的频带在通频带内,高于通信频段BAND[TV]频带的频带在衰减频带内。

如图5的滤波特性SF40所示,通过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将作为无线通信用信道的通信信道CH15调整成在通频带内。而且,如滤波特性SF40所示,通过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将在电视广播中所使用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即通信信道CH1、CH2调整成在衰减频带内,并获得所希望的衰减量。

如图5的滤波特性SF61、SF62所示,通过频率可变滤波器61、62,将作为无线通信用信道的通信信道CH15调整成在通频带内。此外,将通信信道CH15相邻的通信信道CK16、CH17调整成在衰减频带内,并获得所希望的衰减量。

通过上述的结构,能抑制与无线通信用信道相接近的频率的IMD波的产生,并且能使与无线通信用信道相邻的通信信道的信号衰减。由此,能低损耗地发送接收无线通信用信道的高频信号,尤其是在接收的情况下,能抑制接收灵敏度的劣化。

尤其是,如图5所示,IMD波的频率在无线通信用信道与相邻信道之间的情况下,存在频率可变滤波器62无法以所希望的衰减量使IMD波衰减的情况,通过使用高频前端电路10B的结构,能抑制上述的IMD波的产生,能改善无线通信用信道的接收灵敏度。

另外,在频率可变滤波器62的衰减频带内存在IMD波的频率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特意对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40的滤波特性进行调整,也可以调整成进一步获得衰减量。

更详细地说,上述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10B能根据图6所示的流程进行IMD波的抑制。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IMD抑制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高频前端电路10B决定无线通信用信道(S101)。如上所述,无线通信用信道能使用与系统所使用的通信信道相关的信息来决定。

高频前端电路10B检测接收灵敏度,对接收灵敏度是否高于能进行无线通信的阈值进行判定。若接收灵敏度高于阈值(S102:是),则高频前端电路10B开始无线通信(S115)。

若接收灵敏度为阈值以下(S102:否),则高频前端电路10B获取无用波频率(S103)。无用波是指与无线通信信道不同的信道的电视广播信号等,能使用与系统所使用的通信信道相关的信息等来获取。

若无用波接近无线通信信道(S104:是),则高频前端电路10B调整频率可变滤波器62的滤波特性,来使无用波衰减(S105)。若无用波不接近无线通信信道(S104:否),则高频前端电路10B提取与无线通信信道接近的IMD波的频率(S107)。

若在进行无用波的衰减处理的状态下检测灵敏度,且接收灵敏度高于阈值(S106:是),则高频前端电路10B开始无线通信(S115)。若接收灵敏度在阈值以下(S102:否),则高频前端电路10B提取与无线通信信道接近的IMD波的频率(S107)。如上所述,与无线通信信道接近的IMD波的频率的提取能使用与系统所使用的通信信道相关的信息来决定。

高频前端电路10B从使提取出频率的IMD波产生的多个使用中的通信信道中,提取第1干扰源无用波(S108)。第1干扰源无用波是该多个使用中的通信信道中的对IMD波的影响较高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

高频前端电路10B调整具有频率可变滤波器40功能的频率可变LC滤波器40B的滤波特性,来使第1干扰源无用波衰减(S109)。

若在进行第1干扰源无用波的衰减处理的状态下检测灵敏度,且接收灵敏度高于阈值(S110:是),则高频前端电路10B开始无线通信(S115)。若接收灵敏度为阈值以下(S110:否),则高频前端电路10B提取第2干扰源无用波(S111)。第2干扰源无用波与第1干扰源无用波成对,是在产生IMD波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并且是在对IMD波的影响较低的使用中的通信信道。若是例如TV空白频段的系统,则该阈值为-90[dBm]等,根据系统的规格适当设定即可。

高频前端电路10B调整频率可变LC滤波器40B的滤波特性,来使第2干扰源无用波衰减(S112)。

若在进行第2干扰源无用波的衰减处理的状态下检测灵敏度,且接收灵敏度高于阈值(S113:是),则高频前端电路10B开始无线通信(S115)。若接收灵敏度在阈值以下(S113:否),则高频前端电路10B提取下一个IMD波的频率(S114),重复步骤S108之后的滤波处理。

通过进行上述的处理,能可靠地将无线通信信道的接收灵敏度确保得较高。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电路10、10A省略图6所示的步骤S103到步骤S106的处理即可。

接着,对于各实施方式的高频前端电路的LC滤波型的频率可变滤波器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频率可变LC滤波器的一个方式的电路图。

频率可变LC滤波器40B包括串联臂LC滤波电路41、第1并联臂LC滤波电路42、第2并联臂LC滤波电路43以及连接端子P401、P402。连接端子P401和连接端子P402与本发明的“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相对应。

串联臂LC滤波电路41连接在连接端子P401和连接端子P402之间。第1并联臂LC滤波电路42连接在串联臂LC滤波电路41的连接端子P401侧与接地电位之间。第2并联臂LC滤波电路43连接在串联臂LC滤波电路41的连接端子P402侧与接地电位之间。

串联臂LC滤波电路41包括电容器411、413、电感器412、414、可变电容器415。电容器411与电感器412串联连接在连接端子P401、P402之间。此时,电感器412直接连接至连接端子P402。电容器413与电容器411和电感器412的串联谐振电路并联连接。电感器414和可变电容器415并联连接。该并联谐振电路连接在电容器411和电感器412的连接点与接地电位之间。

第1并联臂LC滤波电路42具备电感器421和可变电容器422。电感器421和可变电容器422的串联谐振电路连接在串联臂LC滤波电路41的连接端子P401侧与接地电位之间。

第2并联臂LC滤波电路43具备电感器431和可变电容器432。电感器431和可变电容器432的串联谐振电路连接在串联臂LC滤波电路41的连接端子P402侧与接地电位之间。

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使可变电容器415、422、432的电容值变化,从而能实现通频带变化的带通滤波器。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频率可变滤波器的通过特性的曲线图。如图8所示,通过使用频率可变LC滤波器40B,通频带宽度约为100[MHz],能实现在通频带的两侧具有衰减极的滤波特性。尤其是,如图7所示,通过将串联臂LC滤波电路41的电感器412不经由电容器而直接连接至连接端子P402,能使衰减特性陡峭。

换言之,通过将串联臂LC滤波电路41的电感器412与连接端子P402直接连接,或者经由其他电感器与连接端子P402连接,从而能使衰减特性陡峭

这是考虑到由于以下的理由。

与电感器直接连接的电容器的频率特性是使低频衰减,而使高频通过,即高通滤波器那样的特性,因此成为使高频中的衰减恶化的主要原因。

此外,与连接端子直接连接的电感器的频率特性是使高频衰减,而使低频通过,即低通滤波器那样的特性,因此成为使高频的衰减改善的主要原因。

而且,在将电感器经由其他电感器连接至连接端子的情况下,成为使高频的衰减进一步改善的主要原因。

另外,频率可变LC滤波器40B可以在连接端子P401侧还连接有LC谐振电路、串联或并联的电感器、电容器,也可以在连接端子P402与接地电位之间连接有LC谐振电路、电感器、电容器。

接着,对于各实施方式的高频前端电路的弹性波谐振滤波型的频率可变滤波器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谐振滤波型的频率可变滤波器的一个方式的电路图。另外,以下的谐振器是例如SAW谐振器等压电谐振器。

频率可变滤波器61包括:串联臂谐振电路601、第1并联臂谐振电路602、第2并联臂谐振电路603以及连接端子P601、P602。

串联臂谐振电路601连接在连接端子P601和连接端子P602之间。第1并联臂谐振电路602连接在串联臂谐振电路601的连接端子P601侧和接地电位之间。第2并联臂谐振电路603连接在串联臂谐振电路601的连接端子P602侧和接地电位之间。

串联臂谐振电路601包括电容器610、谐振器611、电感器612以及可变电容器613。谐振器611、电感器612和可变电容器613并联连接。电容器610与该并联电路串联连接。该谐振电路连接在连接端子P601和连接端子P602之间。此时,电容器610连接至连接端子P601,即连接至第1并联臂谐振电路602。

第1并联臂谐振电路602包括:谐振器621、电感器622以及可变电容器623。谐振器621、电感器622和可变电容器623串联连接。该串联谐振电路连接在连接端子P601和接地电位之间。

第2并联臂谐振电路603包括:谐振器631、电感器632以及可变电容器633。谐振器631、电感器632和可变电容器633串联连接。该串联谐振电路连接在连接端子P602和接地电位之间。

串联臂谐振电路601、第1并联臂谐振电路602、第2并联臂谐振电路603是利用了谐振器611、621、631的谐振点和反谐振点的带通滤波器。而且,通过使可变电容器613、623、633的电容值变化,从而频率可变滤波器61能起到通频带变化的带通滤波器的作用。

谐振器621的阻抗低于谐振器631的阻抗。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频率可变滤波器的通过特性的曲线图。如图10所示,通过使用频率可变滤波器61,能实现通频带宽度为约10[MHz],且在通频带的两侧具有衰减极的滤波特性。尤其是,如图9所示,通过在串联臂谐振电路的第1并联臂谐振电路602侧连接有电容器,换言之,在具备阻抗较低的谐振器的谐振滤波器侧连接有电容器,从而能在频率轴上的通频带的两侧形成具有陡峭的衰减特性,且衰减量较大的衰减极。由此,能使所选信道的相邻信道的频带的高频信号大幅地衰减。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以IMD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根据接收状况频率发生变化的其他干扰波,也能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来获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标号说明

10、10A、10B、10C:高频前端电路

20:天线匹配电路

30:频率固定滤波器

40:干扰波抑制用可变滤波器

40B:频率可变LC滤波器

41:串联臂LC滤波电路

42:第1并联臂LC滤波电路

43:第2并联臂LC滤波电路

50:分波电路

61、62:频率可变滤波器

71:发送侧放大电路

72:接收侧放大电路

80:RFIC

411、413:电容器

412、414:电感器

415、422、432:可变电容器

421、431:电感器

601:串联臂谐振电路

602:第1并联臂谐振电路

603:第2并联臂谐振电路

603:并联臂谐振电路

610:电容器

611、621、631:谐振器

612:电感器

613、623、633:可变电容器

622:电感器

632:电感器

ANT:天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