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联系人的存储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10149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联系人的存储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联系人的存储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移动终端与联系人进行通信。通常,移动终端中具有通讯录,通讯录中记录有联系人的通话号码和姓名等信息。当接收到来电时,对于通讯录中已有记录的通话号码,移动终端将读取通讯录中与该通话号码对应的姓名等信息并进行显示,以提示用户。

但是,当来电是未保存至通讯录中的陌生号码时,经常出现用户在通话过程中想着要保存正在通话的电话号码及联系人信息,而为了保证通话不受干扰,未在通话过程中进行保存,但通话结束后,却又忘记保存该通话号码及联系人信息,造成联系人信息未及时保存,给用户造成一定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系人的存储方法,以解决通话过程中想保存而不便保存陌生号码,通话结束后忘记保存的问题。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实施该联系人的存储方法的移动终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联系人的存储方法,其应用于移动终端,联系人的存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通话过程中,获取用户输入的保存当前通话号码的保存触发指令;

在检测到本次通话结束后,输出显示联系人保存界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输出显示联系人保存界面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获取当前通话号码并将其录入至联系人保存界面;

获取用户在联系人保存界面输入的联系人相关信息,以创建联系人;

存储联系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移动终端包括第一操作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保存触发指令为用户输入的指纹触发指令,指纹触发指令包括第一目标指纹信息;存储联系人的步骤,包括:

判断第一目标指纹信息是否与第一指纹信息或第二指纹信息匹配;

若第一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一指纹信息匹配,将联系人存储至第一操作系统;

若第一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二指纹信息匹配,将联系人存储至第二操作系统。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移动终端包括第一sim卡和第二sim卡,保存触发指令为用户输入的指纹触发指令,指纹触发指令包括第二目标指纹信息;存储联系人的步骤,包括:

判断第二目标指纹信息是否与第一指纹信息或第二指纹信息匹配;

若第二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一指纹信息匹配,将联系人存储并标记为第一sim卡联系人;

若第二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二指纹信息匹配,将联系人存储并标记为第二sim卡联系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移动终端包括第一sim卡和第二sim卡;联系人的存储方法还包括:

获取移动终端待呼出的呼叫号码;

判断呼叫号码是否被标记为第一sim卡联系人或第二sim卡联系人;

若呼叫号码被标记为第一sim卡联系人,则使用第一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

若呼叫号码被标记为第二sim卡联系人,则使用第二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

若呼叫号码既未被标记为第一sim卡联系人,也未被标记为第二sim卡联系人,则获取用户输入的第三目标指纹信息;

判断第三目标指纹信息是否与第一指纹信息或第二指纹信息匹配;

若第三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一指纹信息匹配,则使用第一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

若第三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二指纹信息匹配,则使用第二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

保存指令获取模块,用于在通话过程中,获取用户输入的保存当前通话号码的保存触发指令;

保存界面输出模块,用于在检测到本次通话结束后,输出显示联系人保存界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其还包括:

通话号码处理模块,用于获取当前通话号码并将其录入至联系人保存界面;

联系人创建模块,用于获取用户在联系人保存界面输入的联系人相关信息,以创建联系人;

联系人存储模块,用于存储联系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移动终端包括第一操作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保存触发指令为用户输入的指纹触发指令,指纹触发指令包括第一目标指纹信息;联系人存储模块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第一目标指纹信息是否与第一指纹信息或第二指纹信息匹配;

第一联系人存储单元,用于若第一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一指纹信息匹配,将联系人存储至第一操作系统;

第二联系人存储单元,用于若第一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二指纹信息匹配,将联系人存储至第二操作系统。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移动终端包括第一sim卡和第二sim卡,保存触发指令为用户输入的指纹触发指令,指纹触发指令包括第二目标指纹信息;联系人存储模块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第二目标指纹信息是否与第一指纹信息或第二指纹信息匹配;

第三联系人存储单元,用于若第二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一指纹信息匹配,将联系人存储并标记为第一sim卡联系人;

第四联系人存储单元,用于若第二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二指纹信息匹配,将联系人存储并标记为第二sim卡联系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移动终端包括第一sim卡和第二sim卡;移动终端还包括:

呼叫号码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移动终端待呼出的呼叫号码;

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呼叫号码是否被标记为第一sim卡联系人或第二sim卡联系人;

第一呼叫处理模块,用于若呼叫号码被标记为第一sim卡联系人,则使用第一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

第二呼叫处理模块,用于若呼叫号码被标记为第二sim卡联系人,则使用第二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

指纹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若呼叫号码既未被标记为第一sim卡联系人,也未被标记为第二sim卡联系人,则获取用户输入的第三目标指纹信息;

第四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第三目标指纹信息是否与第一指纹信息或第二指纹信息匹配;

第三呼叫处理模块,用于若第三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一指纹信息匹配,则使用第一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

第四呼叫处理模块,用于若第三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二指纹信息匹配,则使用第二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显示器,处理器分别耦接存储器、显示器;

处理器、存储器以及显示器在工作时能够实现上述的联系人的存储方法。

一种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程序数据,该程序数据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联系人的存储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实施本实施例的联系人的存储方法,在用户通话过程中,若需要保存该通话号码,可在通话过程中输入保存触发指令,在通话结束之后,才输出显示联系人保存界面,提醒用户保存本次通话号码。如此,既可以避免用户在通话过程中保存联系人,造成通话受到干扰的问题,又可以避免在通话结束后忘记保存联系人的尴尬,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同时,也简化了联系人存储操作,提升了存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联系人的存储方法第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联系人的存储方法第二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终端界面展示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联系人的存储方法中联系人存储步骤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联系人的存储方法中联系人存储步骤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联系人的存储方法第三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终端界面展示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一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二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中联系人存储模块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中联系人存储模块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三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来限定本发明。

图1展示了本发明联系人的存储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该联系人的存储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具体地,该联系人的存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在通话过程中,获取用户输入的保存当前通话号码的保存触发指令。

用户需要保存的通话号码为:未保存至通讯录中的陌生号码、或需要更改联系人信息的已保存联系人。若当前通话号码是需要保存的陌生号码或需要修改信息的已保存联系人,则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输入保存触发指令。

进一步的,在步骤s1之前,还可以包括:

移动终端检测该当前通话号码是否为陌生号码,若该通话号码是陌生号码,则允许用户输入保存当前通话号码的保存触发指令(将保存按键点亮、并设置为可触发状态,或启用指纹模块等);若检测该当前通话号码不是陌生号码,则不允许用户输入保存当前通话号码的保存触发指令(将保存按键调暗、并设置为不可触发状态,或不启用指纹模块等),可有效防止用户在接听电话过程中因误触而触发该保存触发指令。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也可以不检测当前通话号码是否为陌生号码,由用户根据需要选择是否输入保存触发指令。

步骤s2,在检测到本次通话结束后,输出显示联系人保存界面。

移动终端在检测到通话结束之后,在当前显示界面弹出联系人保存界面,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输入本次通话号码及相关联系人信息进行存储,或退出该联系人保存界面,结束本次存储操作。

实施本实施例的联系人的存储方法,在用户通话过程中,若需要保存该通话号码,可在通话过程中输入保存触发指令,在通话结束之后,才输出显示联系人保存界面,提醒用户保存本次通话号码。如此,既可以避免用户在通话过程中保存联系人,造成通话受到干扰的问题,又可以避免在通话结束后忘记保存联系人的尴尬,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同时,也简化了联系人存储操作,提升了存储效率。

在将本发明的联系人的存储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创建联系人。因此,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2,步骤s2之后,还包括:

步骤s10,获取当前通话号码并将其录入至联系人保存界面。

具体地,参见图3,假设当前通话号码为“13500001234”,则移动终端自动获取“13500001234”,并将该“13500001234”录入联系人保存界面。

步骤s11,获取用户在联系人保存界面输入的联系人相关信息,以创建联系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联系人相关信息包括姓名、公司、职位、铃声、账户、群组或备注等等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s12,存储联系人。

在联系人相关信息输入完成之后,可点击确认按钮进行存储,联系人存储完成。

进一步地,可以理解的,若用户认为无需创建联系人,则用户点击退出按键,则退出本次联系人保存界面。

本实施例自动获取当前通话号码,减少了当前通话号码的输入操作,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存储速率。

在将本发明的联系人的存储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的使用过程中,移动终端包括第一操作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不同的通话号码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存储至不同的操作系统。因此,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保存触发指令为用户输入的指纹触发指令,指纹触发指令包括第一目标指纹信息;参见图4,步骤s12,包括:

步骤s1201,判断第一目标指纹信息是否与第一指纹信息或第二指纹信息匹配。若第一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一指纹信息匹配,执行步骤s1202。若第一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二指纹信息匹配,执行步骤s1203。

步骤s1202,将联系人存储至第一操作系统。

步骤s1203,将联系人存储至第二操作系统。

进一步地,第一操作系统为智能操作系统,第二操作系统为私密操作系统,具体地,存储至该智能操作系统的联系人为普通联系人,存储至私密操作系统的联系人为私密联系人。

本实施例对于双系统的移动终端,根据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将联系人自动存储至与该指纹信息对应的操作系统,进一步精简了联系人保存操作,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存储操作效率。

在将本发明的联系人的存储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的使用过程中,移动终端包括第一sim卡和第二sim卡,不同的通话号码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存储并标记为不同sim卡的联系人。因此,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保存触发指令为用户输入的指纹触发指令,指纹触发指令包括第二目标指纹信息;参见图5,步骤s12,包括:

步骤s1211,判断第二目标指纹信息是否与第一指纹信息或第二指纹信息匹配。若第二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一指纹信息匹配,执行步骤s1212。若第二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二指纹信息匹配,执行步骤s1213。

步骤s1212,将联系人存储并标记为第一sim卡联系人。

步骤s1213,将联系人存储并标记为第二sim卡联系人。

本实施例对于双系统的移动终端,根据用户输入的指纹信息,在存储联系人时将联系人标记为与该指纹信息对应的sim卡联系人,减少了人工标记的操作步骤,因此,进一步精简了联系人保存操作,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存储操作效率。

在将本发明的联系人的存储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的使用过程中,移动终端包括第一sim卡和第二sim卡,不同的呼叫号码需要使用不同的sim卡进行呼叫,同时,对于陌生号码则需要使用符合用户需求的sim卡进行呼叫。因此,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6,该联系人的存储方法,还包括:

步骤s20,获取移动终端待呼出的呼叫号码。

具体地,用户需要给“某某”去电,则移动终端自动获取该去电的“呼叫号码”。

步骤s21,判断呼叫号码是否被标记为第一sim卡联系人或第二sim卡联系人。若呼叫号码被标记为第一sim卡联系人,执行步骤s22。若呼叫号码被标记为第二sim卡联系人,执行步骤s23。若呼叫号码既未被标记为第一sim卡联系人,也未被标记为第二sim卡联系人,则执行步骤s24。

步骤s22,使用第一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

步骤s23,使用第二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

步骤s24,获取用户输入的第三目标指纹信息。

步骤s25,判断第三目标指纹信息是否与第一指纹信息或第二指纹信息匹配。若第三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一指纹信息匹配,执行步骤s26,若第三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二指纹信息匹配,则执行步骤s27。

具体地,对于既未被标记为第一sim卡联系人,也未被标记为第二sim卡联系人的呼叫号码,可以根据用户的指纹信息,使用与该指纹信息对应的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

进一步地,参见图7,移动终端还可以根据用户不同的点触信号,使用与该点触信号对应的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示例的,用户点击卡1的功能点触区,则使用第一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用户点击卡2的功能点触区,则使用第二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用户点击加密通话的功能点触区,则选择加密通话方式进行加密呼叫。

步骤s26,使用第一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

步骤s27,使用第二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

需要说明的是,进一步的,若第三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三指纹信息匹配,则选择加密通话方式进行加密呼叫。

图8展示了本发明移动终端的一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该移动终端包括存储器2、处理器1以及显示器3,处理器1分别耦接存储器2、显示器3。

其中,处理器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此外,存储器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只读光盘、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存储器2与处理器1可以通过通信总线相连接,也可以和处理器1集成在一起。

上述存储器2可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程序数据,处理器1可用于执行存储器2中存储的程序数据,以实现上述实施例描述的联系人的存储方法。

具体地,参见图9,该移动终端包括保存指令获取模块10和保存界面输出模块11。其中,保存指令获取模块10,用于在通话过程中,获取用户输入的保存当前通话号码的保存触发指令;保存界面输出模块11,用于在检测到本次通话结束后,输出显示联系人保存界面。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0,该移动终端还包括通话号码处理模块20、联系人创建模块21和联系人存储模块22。其中,通话号码处理模块20,用于获取当前通话号码并将其录入至联系人保存界面;联系人创建模块21,用于获取用户在联系人保存界面输入的联系人相关信息,以创建联系人;联系人存储模块22,用于存储联系人。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1,移动终端包括第一操作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保存触发指令为用户输入的指纹触发指令,指纹触发指令包括第一目标指纹信息;联系人存储模块22包括第一判断单元2201、第一联系人存储单元2202和第二联系人存储单元2203。

其中,第一判断单元2201,用于判断第一目标指纹信息是否与第一指纹信息或第二指纹信息匹配;第一联系人存储单元2202,用于若第一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一指纹信息匹配,将联系人存储至第一操作系统;第二联系人存储单元2203,用于若第一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二指纹信息匹配,将联系人存储至第二操作系统。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2,移动终端包括第一sim卡和第二sim卡,保存触发指令为用户输入的指纹触发指令,指纹触发指令包括第二目标指纹信息;联系人存储模块22包括第二判断单元2211、第三联系人存储单元2212和第四联系人存储单元2213。

其中,第二判断单元2211,用于判断第二目标指纹信息是否与第一指纹信息或第二指纹信息匹配;第三联系人存储单元2212,用于若第二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一指纹信息匹配,将联系人存储并标记为第一sim卡联系人;第四联系人存储单元2213,用于若第二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二指纹信息匹配,将联系人存储并标记为第二sim卡联系人。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13,移动终端包括第一sim卡和第二sim卡;移动终端还包括呼叫号码获取模块30、第三判断模块31、第一呼叫处理模块32、第二呼叫处理模块33、指纹信息获取模块34、第四判断模块35、第三呼叫处理模块36和第四呼叫处理模块37。

其中,呼叫号码获取模块30,用于获取移动终端待呼出的呼叫号码;第三判断模块31,用于判断呼叫号码是否被标记为第一sim卡联系人或第二sim卡联系人;第一呼叫处理模块32,用于若呼叫号码被标记为第一sim卡联系人,则使用第一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第二呼叫处理模块33,用于若呼叫号码被标记为第二sim卡联系人,则使用第二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指纹信息获取模块34,用于若呼叫号码既未被标记为第一sim卡联系人,也未被标记为第二sim卡联系人,则获取用户输入的第三目标指纹信息;第四判断模块35,用于判断第三目标指纹信息是否与第一指纹信息或第二指纹信息匹配;第三呼叫处理模块36,用于若第三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一指纹信息匹配,则使用第一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第四呼叫处理模块37,用于若第三目标指纹信息与第二指纹信息匹配,则使用第二sim卡呼叫该呼叫号码。

关于上述五个实施例移动终端中各模块实现技术方案的其他细节,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联系人的存储方法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装置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其包含用于执行本申请上述联系人的存储方法实施例所设计的计算机程序。通过执行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实现本申请提供的联系人的存储方法。

以上对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发明并不限制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发明进行的等同修改或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改进等,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