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因子管控的智能终端防刷机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7549614发布日期:2019-04-30 18:10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因子管控的智能终端防刷机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因子管控的智能终端防刷机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发展,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而现今的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通信的工具,通信已经成为了如今手机最基本的功能,娱乐功能以及生活工具已经成为了一部手机必不可少的功能。

但是,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性也面临着极大的威胁。201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某上市公司,称其生产的某工具软件可在手机中植入木马吸费,同时泄露用户个人隐私,该公司负责给各种手机销售商提供“刷机”系统,销售商则在手机卖出前,找专人使用这些软件给手机预装系统。记者调查发现,在市场上已形成一条灰色的刷机产业链,不少大型手机卖场都有专门的预装软件操作工,甚至还有一些专门的“刷机”公司。

电信运营商每年都会推出大量的定制智能终端,并在定制智能终端上预装运营商自有的app和合作伙伴的app。各大手机厂商也会和一些app厂商合作,在出厂的手机中,预装一些自有app和合作伙伴的app。但是,由于手机流通渠道的不可控,导致一些手机在销售给最终用户之前出现预装app遭破坏或被强制安装上其它app的非法刷机现象。非法刷机会对移动智能终端造成破坏,对消费者的体验和信息安全造成威胁,也会对电信运营商和智能终端厂商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解决手机在销售流通过程中的安全保护,当前市场主流解决方案是围绕手机外包装来做保护措施,包括使用塑封膜对手机包装进行保护、使用封口标签等。塑封膜保护,指在手机包装盒外面再使用塑封膜包装一次,增加一层保护。封口标签,指在手机包装盒的开口处贴一个标签,若想打开手机包装盒,必然会破坏此标签。

而对于非法刷机的防控只落实在手机外包装上,不足之处非常明显,具体在于:使用塑封膜、封条等包装手段,易遭受破坏;外包装修复成本低,且修复后与原包装几乎无差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当前移动智能终端使用外包装保护方法难以抵御非法刷机的问题,保护移动智能终端在销售流通环节中的安全,提高非法刷机的技术门槛,本发明提出一种多因子管控的智能终端防刷机方法和系统。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因子管控的智能终端防刷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检测所述智能终端的usb接口是否与其它设备相连,如果是,采集多个行为因子并计算所述多个行为因子的加权值;

步骤s2:根据所述多个行为因子的加权值计算刷机控制参数;

步骤s3:根据所述刷机控制参数设置所述usb接口的状态。

优选地,所述步骤s3包括:

判断所述刷机控制参数是否大于预设值,如果所述刷机控制参数大于预设值,则设置所述usb接口为正常可用状态;如果所述刷机控制参数小于等于预设值,则设置所述usb接口为不可用状态。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1中,在检测所述智能终端的usb接口是与其它设备相连之后,还包括判定usb刷机限制状态位的状态的步骤,

其中,如果所述usb刷机限制状态位为限制状态,则采集所述多个行为因子并计算所述多个行为因子的加权值;如果所述usb刷机限制状态位为解除限制状态,则直接设置所述usb接口为永久可用状态。

优选地,所述多个行为因子包括网络因子、时间因子、wifi因子、联系人因子、通话因子、短彩因子。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1中,

如果所述智能终端正常连接移动网络,则网络因子加权值为网络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网络因子加权值等于零;

如果所述智能终端累计开机时间大于等于预设时间,则时间因子加权值为所述时间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时间因子加权值等于零;

如果所述智能终端正常连接wifi网络,则wifi因子加权值为所述wifi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wifi因子加权值等于零;

如果所述智能终端保存了联系人记录,则联系人因子加权值为联系人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联系人因子加权值等于零;

如果所述智能终端保存了通话记录,则通话因子加权值为通话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通话因子加权值等于零;

如果所述智能终端保存了短彩记录,则短彩因子加权值为短彩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短彩因子加权值等于零。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多因子管控的智能终端防刷机系统,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智能终端的usb接口是否与其它设备相连,如果所述usb接口与其它设备相连,则发送采集信号至采集模块;

所述采集模块,连接于所述检测模块,用于在收到所述采集信号后,采集多个行为因子并计算所述多个行为因子的加权值;

计算模块,连接于所述采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行为因子的加权值计算刷机控制参数;

设置模块,连接于所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刷机控制参数设置所述usb接口的状态。

优选地,所述设置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刷机控制参数是否大于预设值,如果所述刷机控制参数大于预设值,则设置所述usb接口为正常可用状态;如果所述刷机控制参数小于等于预设值,则设置所述usb接口为不可用状态。

优选地,所述检测模块还用于在检测所述智能终端的usb接口是与其它设备相连之后,判定usb刷机限制状态位的状态,

其中,如果所述usb刷机限制状态位为限制状态,则发送所述采集信号至所述采集模块;如果所述usb刷机限制状态位为解除限制状态,则发送设置信号至所述设置模块,由所述设置模块直接设置所述usb接口为永久可用状态。

优选地,所述多个行为因子包括网络因子、时间因子、wifi因子、联系人因子、通话因子、短彩因子。

优选地,如果所述智能终端正常连接移动网络,则网络因子加权值为网络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网络因子加权值等于零;

如果所述智能终端累计开机时间大于等于预设时间,则时间因子加权值为所述时间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时间因子加权值等于零;

如果所述智能终端正常连接wifi网络,则wifi因子加权值为所述wifi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wifi因子加权值等于零;

如果所述智能终端保存了联系人记录,则联系人因子加权值为联系人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联系人因子加权值等于零;

如果所述智能终端保存了通话记录,则通话因子加权值为通话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通话因子加权值等于零;

如果所述智能终端保存了短彩记录,则短彩因子加权值为短彩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短彩因子加权值等于零。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多因子管控的智能终端防刷机和系统,通过在用户连接usb线缆时,实时计算刷机控制参数,并根据计算结果控制usb接口状态,由此,实现对智能终端usb接口可用性的智能控制策略,同时不影响普通用户的正常,且对移动终端几乎无性能消耗,能安全、有效地防止移动终端遭受非法刷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多因子管控的智能终端防刷机方法的流程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多因子管控的智能终端防刷机方法的流程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多因子管控的智能终端防刷机系统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因子管控的智能终端防刷机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检测所述智能终端的usb接口是否与其它设备相连,如果是,采集多个行为因子并计算所述多个行为因子的加权值;

步骤s2:根据所述多个行为因子的加权值计算刷机控制参数;

步骤s3:根据所述刷机控制参数设置所述usb接口的状态。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用户行为调研统计分析得知,正常用户购买智能终端后,通常会执行以下操作中的一项或多项:

1、插入sim卡激活移动网络

2、拨打电话测试通话质量

3、连接wifi网络

4、导入备份的联系人信息

5、导入备份的短信彩信信息

6、安装常用app,并恢复备份的app数据

7、较长时间使用连续体验终端

而渠道刷机用户操作时,通常连接usb线缆直接快速刷入应用,无以上多样的操作行为表现。

基于以上正常用户和渠道刷机用户的行为模式差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行为因子包括网络因子、时间因子、wifi因子、联系人因子、通话因子、短彩因子。通过采集并计算多个行为因子的加权值来计算刷机控制参数,进而判断所述刷机控制参数是否大于预设值,如果所述刷机控制参数大于预设值,则设置所述usb接口为正常可用状态;如果所述刷机控制参数小于等于预设值,则设置所述usb接口为不可用状态。

具体地,在所述步骤s1中,如果所述智能终端正常连接移动网络,则网络因子加权值为网络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网络因子加权值等于零;如果所述智能终端累计开机时间大于等于预设时间,则时间因子加权值为所述时间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时间因子加权值等于零;如果所述智能终端正常连接wifi网络,则wifi因子加权值为所述wifi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wifi因子加权值等于零;如果所述智能终端保存了联系人记录,则联系人因子加权值为联系人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联系人因子加权值等于零;如果所述智能终端保存了通话记录,则通话因子加权值为通话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通话因子加权值等于零;如果所述智能终端保存了短彩记录,则短彩因子加权值为短彩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短彩因子加权值等于零。

综合评估正常用户的各类行为的操作概率,定义正常用户行为的行为因子和加权值预设值如下:

定义:终端的刷机控制参数行为因子加权值预设值i

当用户连接usb线缆时,实时计算刷机控制参数p,当p大于预设值时,控制usb接口为正常可用,保证正常用户可以无感知无障碍使用;当p小于等于10时,控制usb接口为不可用,阻止刷机用户恶意刷机。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用户连接usb线缆时,实时计算刷机控制参数,并根据计算结果控制usb接口状态,由此,实现对智能终端usb接口可用性的智能控制策略,同时不影响普通用户的正常,且对移动终端几乎无性能消耗,能安全、有效地防止移动终端遭受非法刷机。

实施例二

在本实施例中,为节约系统性能消耗,提高用户使用usb接口时的响应速度,在终端系统内设置usb刷机限制状态位,该状态保存在需要系统权限才能访问的持久存储区域,状态值包含:限制和解除限制两种状态。该状态位初始状态为限制,处于限制状态时,当用户连接usb线缆时,终端重新计算刷机控制参数p,并根据计算结果设置usb接口状态。当该状态为解除限制时,不再计算刷机控制参数p,将usb接口状态永久设置为可用,避免反复计算带来的性能消耗和使用延时。因此,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检测所述智能终端的usb接口是否与其它设备相连,如果是,则流程前进到步骤s20;

步骤s20:判断usb刷机限制状态位是否为限制位状态,如果是,则流程前进到步骤s30;如果不是,则流程前进到步骤s60;

步骤s30:采集多个行为因子并计算所述多个行为因子的加权值;

步骤s40:根据所述多个行为因子的加权值计算刷机控制参数;

步骤s50:判断所述刷机控制参数是否大于预设值,如果是,则流程前进到步骤s60;如果不是,则流程前进到步骤s70;

步骤s60:设置所述usb接口为正常可用状态;

步骤s70:设置所述usb接口为不可用状态。

本实施例通过研究正常用户与刷机用户的行为模式差异,设计一组用户行为因子,并根据用户行为的操作频率,为每个行为因子设定不同的加权权重。然后,通过概率论统计分析,设定一个刷机控制阈值,根据这个刷机控制阈值,制定usb接口可用性控制策略,实现在不影响正常用户的使用且对移动终端性能无额外消耗的情况下,安全地、有效地防止移动终端遭受非法刷机。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因子管控的智能终端防刷机系统,如图3所示,该系统包括:

检测模块10,用于检测所述智能终端的usb接口是否与其它设备相连,如果所述usb接口与其它设备相连,则发送采集信号至采集模块;

所述采集模块20,连接于所述检测模块,用于在收到所述采集信号后,采集多个行为因子并计算所述多个行为因子的加权值;

计算模块30,连接于所述采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行为因子的加权值计算刷机控制参数;

设置模块40,连接于所述计算模块和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刷机控制参数设置所述usb接口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行为因子包括网络因子、时间因子、wifi因子、联系人因子、通话因子、短彩因子。所述设置模块40判断所述刷机控制参数是否大于预设值,如果所述刷机控制参数大于预设值,则设置所述usb接口为正常可用状态;如果所述刷机控制参数小于等于预设值,则设置所述usb接口为不可用状态。

具体地,如果所述智能终端正常连接移动网络,则网络因子加权值为网络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网络因子加权值等于零;如果所述智能终端累计开机时间大于等于预设时间,则时间因子加权值为所述时间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时间因子加权值等于零;如果所述智能终端正常连接wifi网络,则wifi因子加权值为所述wifi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wifi因子加权值等于零;如果所述智能终端保存了联系人记录,则联系人因子加权值为联系人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联系人因子加权值等于零;如果所述智能终端保存了通话记录,则通话因子加权值为通话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通话因子加权值等于零;如果所述智能终端保存了短彩记录,则短彩因子加权值为短彩因子加权值预设值,否则所述短彩因子加权值等于零。

具体地,所述检测模块还用于在检测所述智能终端的usb接口是与其它设备相连之后,判定usb刷机限制状态位的状态,其中,如果所述usb刷机限制状态位为限制状态,则发送所述采集信号至所述采集模块;如果所述usb刷机限制状态位为解除限制状态,则发送设置信号至所述设置模块,由所述设置模块直接设置所述usb接口为永久可用状态。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