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71600发布日期:2018-06-23 01:37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扬声器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扬声器箱,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扬声器箱。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设备的数量不断上升。而在众多移动设备之中,手机无疑是最常见、最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目前,手机的功能极其多样,其中之一便是高品质的音乐功能,因此,用于播放声音的扬声器箱被大量应用到现在的智能移动设备之中。

现有技术的所述扬声器箱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和固定于该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成前腔和后腔,所述发声单体包括固定支撑于所述壳体的振膜和驱动所述振膜振动的音圈,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用于连接于所述音圈并为其供电的插头线,所述插头线延伸至所述扬声器箱的外侧。

然而,现有技术的所述扬声器箱的所述插头线的线长存在公差,该公差的大小依赖于点焊位置精度和来料公差,在点焊位置固定和来料公差固定的情况下,无法主动进行吸收公差进行调节,公差集中体现在扬声器箱的壳体外部,使得所述扬声器箱的公差制和水平难以提高,适应性受限,影响所述扬声器箱的声学性能。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扬声器箱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声学性能好的扬声器箱。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扬声器箱,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及固定于该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内的振膜和驱动所述振膜振动的音圈,所述音圈通过连接至外部的插头线供电,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凸设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的凸起部,两条所述插头线分别与所述音圈的正负两端电连接,至少一条所述插头线绕经所述凸起部并与另一所述插头线一并与外部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凸起部包括由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分别凸出延伸的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两个限宽挡条、位于两个所述限宽挡条之间且与所述限宽挡条间隔设置的分线挡块、由所述分线挡块延伸的平行于所述限宽挡条且位于两个所述限宽挡条之间的分线挡条,以及平行于所述分线挡条且分别设置于所述分线挡条与两个所述限宽挡条之间的两个绕线单元;所述绕线单元分别与所述分线挡块、所述分线挡条及所述限宽挡条间隔设置,两条所述插头线由所述分线挡块及分隔设置在所述分线档条两侧,至少一条所述插头线经所述绕线单元与所述分线档条之间连接至外部。

优选的,每个所述绕线单元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绕线块,至少一条所述插头线绕经相邻的两个所述绕线块之间。

优选的,每个所述绕线单元包括3个所述绕线块且均等间距设置。

优选的,所述凸起部还包括由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凸出延伸的基座,所述限宽挡条、所述分线挡块、所述分线挡条及所述绕线单元均由所述基座凸出延伸形成。

优选的,所述基座与所述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表面凸设有安装部,所述发声单体固定在所述安装部内,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基座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基座之间还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自所述壳体内表面朝所述收容空间内凸设并抵接所述插头线。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对应所述插头线的凹陷形成有凹槽,所述插头线嵌设于所述凹槽内并经所述支撑部延伸至所述凸起部。

优选的,所述壳体靠近凸起部的侧壁开设有缺口,两条所述插头线经所述缺口与外部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箱在所壳体表面增设所述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用于绕设所述插头线并调整线长,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通过所述绕线单元分别与所述分线挡块之间的间隙以及相邻两个所述绕线块之间的间隙共同调节所述插头线的公差,使得所述扬声器箱在引出插头线时在其内部实现插头线的公差主动调节,调节公差的适用范围广,且公差控制精度高,极大程度提高了所述扬声器箱的声学性能及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箱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扬声器箱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箱的凸起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扬声器箱100,包括具有收容空间10的壳体1、发声单体2及凸起部3。

所述发声单体2固定于所述收容空间10内。所述发声单体2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1内的振膜(未图示)和驱动所述振膜振动的音圈 (未图示),所述音圈通过连接至外部的插头线20实现供电。

所述凸起部3凸设于所述壳体1的内表面,所述凸起部3用于绕设所述插头线20并调节所述插头线20的公差,从而实现对插头线的公差的吸收控制,降低公差误差,进而提高所述发声器件100的声学性能。

具体的,两条所述插头线20分别与所述音圈的正负两端电连接,至少一条所述插头线20绕经所述凸起部3并与另一所述插头线20一并连接至外部,如图1-2所示,插头线20经壳体1穿出并与一连接器60电连接,壳体1靠近凸起部3的侧壁对应开设有缺口14,两条插头线20经缺口14延伸至壳体1外侧。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部3与所述壳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壳体1的内表面凸设有安装部11,发声单体2固定在安装部11内,并且安装部11与基座35间隔设置。如图2所示,所述安装部11与所述基座35之间还设置有支撑部12,所述支撑部12自所述壳体1内表面朝所述收容空间内凸设并抵接所述插头线20,支撑部12端面对应插头线20凹陷形成有凹槽13,插头线20嵌设在凹槽20内并延伸至凸起部3。

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凸起部3包括分别由所这壳体内表面凸出延伸的限宽挡条31、分线挡块32、分线挡条33 及绕线单元34。

所述限宽挡条31包括两条,两条所述限宽挡条31由所述壳体1 分别凸出延伸形成,二者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

所述分线挡块32位于两个所述限宽挡条31之间且与所述限宽挡条31间隔设置。所述插头线20与所述音圈连接后经分线挡块32引导并向外延伸。

所述分线挡条33由所述分线挡块32延伸形成,所述分线挡条平行于所述限宽挡条31且位于两个所述限宽挡条31之间。

所述绕线单元34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绕线单元分别平行于所述分线挡条33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分线挡条33与两个所述限宽挡条 31之间。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绕线单元34分别与所述分线挡块32间隔设置,用于调整所述插头线20的引出线长。

所述绕线单元34分别与所述分线挡条33及所述限宽挡条31间隔设置。所述绕线单元34、所述分线挡条33及所述限宽挡条31共同形成双向埋线结构,该结构埋线方便,吸收插头线20的公差大,精度高。

具体的,每个所述绕线单元34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绕线块341,相邻的两个所述绕线块341之间形成间隙50,用于调节所述插头线20公差。

本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绕线单元34包括3个所述绕线块341,三个所述绕线块341等间距设置,即可形成两个所述第二公差调节区 50。

所述凸起部3通过所述绕线单元34分别与所述分线挡块32之间的间隔30,以及相邻两个所述绕线块341之间的所述间隙50共同调节所述插头线20的公差,即所述插头线20绕设于所述间隔30和所述间隙50的部分为被吸收的公差部分。

因此,所述插头线20可通过绕设所述间隔30和所述间隙50的数量多少以实现其公差的控制调节,使得所述扬声器箱100在引出插头线20时在其内部实现插头线20的公差主动调节,不仅调节范围广且精确度高;

同时,所述凸起部3通过所述绕线单元34分别与所述分线挡条 33及所述限宽挡条31之间的所述埋线区40进行埋设引出。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绕线块341沿垂直于所述限宽挡条31的方向的宽度决定所述间隔30和所述间隙50吸收所述插头线20的公差大小。

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调节所述插头线20引出时的高度,使其平行于所述音圈引出,防止折断,所述凸起部3还包括由所述壳体1内表面凸出延伸的基座35,所述限宽挡条31、所述分线挡块32、所述分线挡条33及所述绕线单元34均由所述基座35凸出延伸形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箱在所壳体表面增设所述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为,双向埋线结构用于绕设所述插头线,所述凸起部通过所述绕线单元分别与所述分线挡块之间的间隔以及相邻两个所述绕线块之间的间隙共同调节所述插头线的公差,使得所述扬声器箱在引出插头线时在其内部实现插头线的公差主动调节,调节公差的适用范围广,且公差控制精度高,极大程度提高了所述扬声器箱的声学性能及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