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投影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2471发布日期:2018-08-10 21:1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投影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投影设备。



背景技术:

投影设备整合了传统的电视播放功能,可以用来播放视频、文字、图像等。相较于传统电视机,投影设备不仅携带方便,而且投影的尺寸更大,价格也相对便宜。投影设备中产生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光机,其中,光机包括用于处理光源并折射出携带有播放信息的色光的光机主体以及用于接收所述色光并将所述色光发射至所述投影镜头的dmd芯片,针对光机主体通常采取的散热措施贴设散热片,增大光机主体的散热面积,以提高其散热量,对dmd芯片的散热并没有特殊处理,无法满足散热要求,导致投影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投影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现有的投影设备中无法满足光机的散热要求,降低投影设备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投影设备,包括:

投影镜头,其具有投影射入端以及与所述投影射入端相对的投影射出端;

光机,用于产生投影光线且具有光线射出端,所述光机包括用于处理光源并折射出携带有播放信息的色光的光机主体以及设于所述光机主体并用于接收所述色光并将所述色光发射至所述投影镜头的投影射入端的dmd芯片,所述投影射入端与所述光线射出端对接;

散热系统,其包括第一散热件以及一端贴于所述光机主体并用于将所述光机主体产生的热量引导至其另一端部的第一导热组件,所述第一散热件贴于所述光机主体并临近所述dmd芯片;

引风结构,用于将风引入并排出,所述引风结构相对位于光机主体的下方并具有吸风口和第一排风口,所述吸风口与所述光机主体相对;

投影外壳,所述投影外壳具有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投影孔、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光机、所述散热系统、所述投影镜头以及所述引风结构均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投影镜头的投影射出端插于所述投影孔内,所述进风口相对位于所述光机主体的上侧并与所述dmd芯片相对,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一排风口相对,所述第一导热组件中远离所述光机主体的端部置于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一排风口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投影设备还包括主控电路板,所述主控电路板包括主控板体以及布设于所述主控板体上的主控芯片,所述引风结构与所述光机均与所述主控芯片电连接,并由所述主控芯片控制;

所述引风结构还具有与所述吸风口相对的第二排风口,所述主控芯片相对位于所述引风结构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二排风口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投影设备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投影镜头焦距的调焦机构;

所述投影镜头包括镜头主体以及套接所述镜头主体的镜头套筒,所述镜头套筒于其筒壁开设有围绕所述镜头套筒的轴线螺旋延伸的螺旋滑道;

所述调焦机构包括一端穿过所述螺旋滑道并与所述镜头主体连接的调焦结构、与所述调焦结构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调焦结构运转并带动所述镜头主体移位调焦的驱动装置以及用于接收遥控器发出的调焦信号的信号接收头,所述信号接收头与所述驱动装置信号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主控芯片电连接,并由所述主控芯片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调焦结构包括主动齿轮以及与所述主动齿轮相啮合的从动齿条;

所述驱动装置固定于所述镜头套筒并具有动力输出轴,所述主动齿轮套于所述动力输出轴,所述从动齿条贴于所述镜头套筒的外筒壁并与所述镜头主体连接,所述从动齿条在所述主动齿轮带动下围绕所述镜头主体的轴线并沿着所述螺旋滑道的螺旋路径旋转滑动以使所述镜头主体沿其轴线移位。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贴于所述光机主体周侧的多个第二散热件。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二导热组件,所述投影外壳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开设有散热口,所述第二导热组件的一端部与所述光机连接并将所述光机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其另一端部,所述第二导热组件中远离所述光机的端部与所述散热口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投影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主控芯片电连接并受所述主控芯片控制的喇叭,各所述喇叭均布设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投影外壳于所述容纳腔腔壁开设有至少一个出音孔,各所述喇叭的出音端分别插于一所述出音孔。

进一步地,所述投影设备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容纳腔的音箱结构,所述音箱结构包括具有具有第一容腔并用于安置各所述喇叭的第一箱体、与所述第一箱体连接并具有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的第二容腔的第二箱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容腔内的泄气通道;

所述第一箱体于所述第一容腔腔壁开设有至少一个音箱孔,各所述音箱孔分别与一所述出音孔相对,各所述喇叭的出音端分别插于一所述音箱孔;

所述第二箱体于所述第二容腔的腔底开设有泄气孔,所述投影外壳于所述容纳腔的腔底开设有下通孔,所述下通孔与所述泄气孔连通,所述泄气通道的一端口与各所述喇叭相对且另一端口与所述泄气孔相对以导出由各所述喇叭因音膜振动而产生的气流。

进一步地,所述投影外壳包括上盖、中框以及下盖,所述上盖可拆卸的扣合于所述中框的上端口,所述下盖可拆卸的扣合于所述中框的下端口。

进一步地,所述投影外壳还包括镜头盖装置,所述镜头盖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中位于所述投影孔处的滑轨架以及与所述滑轨架滑动连接的滑盖,所述滑轨架开设有与所述投影孔连通的镜头孔,所述投影镜头在所述滑盖滑至所述镜头孔并遮盖所述镜头孔时具有遮挡状态且在所述滑盖滑离所述镜头孔时具有打开状态。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投影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光机中dmd芯片与投影外壳的进风口相对,第一散热件贴光机主体并临近dmd芯片,引风结构设于光机主体的下方,这样,在引风结构的作用下,由进风口吸入气流,并由上至下流动,优先带走第一散热件上的热量,以使dmd芯片快速降温,确保其工作的稳定性。而光机主体,第一导热组件的一端部贴于光机主体并将光机主体产生的热量引导至其另一端部,其中,引风结构的吸风口与光机主体相对,通过从进风口导入的气流,能够直接、快速地带走光机主体产生的热量。第一导热组件中远离光机主体的端部置于出风口和第一排风口之间,其中,出风口与第一排风口相对,这样,实现对第一导热组件导出的热量进行快速散热。因此,通过上述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光机主体以及dmd芯片的散热量,确保二者正常运转,延长二者的使用寿命,即延长投影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的另一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结构和调焦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从动齿条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投影外壳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热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导热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盖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远讲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投影设备的另一视角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投影设备,包括:

投影镜头200,其具有投影射入端201以及与投影射入端201相对的投影射出端202。

光机100,用于产生投影光线且具有光线射出端101,光机100包括用于处理光源并折射出携带有播放信息的色光的光机主体110以及设于光机主体110并用于接收色光并将色光发射至投影镜头200的投影射入端201的dmd芯片120,投影射入端201与光线射出端101对接。

散热系统1,其包括第一散热件30以及一端贴于光机主体110并用于将光机主体110产生的热量引导至其另一端部的第一导热组件20,第一散热件30贴于光机主体110并临近dmd芯片120。

引风结构10,用于将风引入并排出,引风结构10相对位于光机主体110的下方并具有吸风口1011和第一排风口1012,吸风口1011与光机主体110相对。

投影外壳800,投影外壳800具有容纳腔801以及与容纳腔801连通的投影孔802、进风口804和出风口805,光机100、散热系统1、投影镜头200以及引风结构10均置于容纳腔801内,投影镜头200的投影射出端202插于投影孔802内,进风口804相对位于光机主体110的上侧并与dmd芯片120相对,出风口805与第一排风口1012相对,第一导热组件20中远离光机主体110的端部置于出风口805与第一排风口101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光机中dmd芯片120与投影外壳800的进风口804相对,第一散热件30贴光机主体110并临近dmd芯片120,引风结构10设于光机主体110的下方,这样,在引风结构10的作用下,由进风口804吸入气流,并由上至下流动,优先带走第一散热件30上的热量,以使dmd芯片120快速降温,确保其工作的稳定性。而光机主体110,第一导热组件20的一端部贴于光机主体110并将光机主体110产生的热量引导至其另一端部,其中,引风结构10的吸风口1011与光机主体110相对,通过从进风口804导入的气流,能够直接、快速地带走光机主体110产生的热量。第一导热组件20中远离光机主体110的端部置于出风口805和第一排风口1012之间,其中,出风口805与第一排风口1012相对,这样,实现对第一导热组件20导出的热量进行快速散热。因此,通过上述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光机主体110以及dmd芯片120的散热量,确保二者正常运转,延长二者的使用寿命,即延长投影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引风结构10为风扇。

投影设备还包括主控电路板300,主控电路板300包括主控板体310以及布设于主控板体310上的主控芯片320,引风结构10与光机100均与主控芯片320电连接,并由主控芯片320控制。

引风结构10还具有与吸风口1011相对的第二排风口1013,主控芯片320相对位于引风结构10的下方,并与第二排风口1013相对。这样,有效提高主控电路板300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引风结构10,风流由进风口804吸入至容纳腔801内,并流经光机100和各第一散热件30后,被吸至吸风口1011,经由引风结构10将风流从第一排风口1012和第二排风口1013排出,其中,第二排风口1013与主控电路板300相对,实现对主控电路板300吹风散热,并再由吸风口1011吸回排出,实现循环散热。而第一排风口1012与出风口805相对且第一导热组件20中远离光机100的端部位于二者之间,第一导热组件20设置的目的是将光机100散出的热量引导至出风口805处,经过第一排风口1012对其吹风,使其上的热量快速地由出风口805散出。这样,提高了主控电路板300与光机100是散热效果,确保投影设备正常运转。

具体地,投影设备还包括驱动电路板600,驱动电路板600包括驱动板体610以及布设于驱动板体610上的附属模块,所述的附属模块包括电源模块、音频模块、视频模块等,均与主控芯片320连接。

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12,在本实施例中,主控电路板300还包括连接器组330,连接器组330包括usb连接器331、hdmi连接器332、网口连接器333、电源连接器334以及耳机连接器335,各连接器均布设于主控板体310的边缘并均与附属模块连接。这样,可使投影设备与外部电源、网络、电子设备建立连接。

请同时参阅图2至图5,进一步地,投影设备还包括用于调节投影镜头200焦距的调焦机构700。

投影镜头200包括镜头主体210以及套接镜头主体210的镜头套筒220,镜头套筒220于其筒壁开设有围绕镜头套筒220的轴线螺旋延伸的螺旋滑道221。

调焦机构700包括一端穿过螺旋滑道221并与镜头主体210连接的调焦结构710、与调焦结构710连接并用于驱动调焦结构710运转并带动镜头主体210移位调焦的驱动装置720以及用于接收遥控器发出的调焦信号的信号接收头730,信号接收头730与驱动装置720信号连接,驱动装置720与主控芯片320控制连接。可以理解地,当遥控器向信号接收头730发出调焦信号时,信号接收头730将调焦信号发送驱动装置720,驱动装置720处理调焦信号并将调焦信号转换成调焦数据信号发送给主控芯片320,主控芯片320接收并处理调焦数据信号后,再向驱动装置720发送处理后的精确控制信号,驱动装置720接收控制信号并驱动调焦结构710运转,带动投影镜头200移位调焦。这样,只需操作遥控器,无需手动调节旋钮便可实现投影镜头200的焦距调节。

请同时参阅图2至图5,进一步地,调焦结构710包括主动齿轮711以及与主动齿轮711相啮合的从动齿条712。

驱动装置720固定于镜头套筒220并具有动力输出轴721,主动齿轮711套于动力输出轴721,从动齿条712贴于镜头套筒220的外筒壁并与镜头主体210连接,从动齿条712在主动齿轮711带动下围绕镜头主体210的轴线并沿着螺旋滑道221的螺旋路径旋转滑动以使镜头主体210沿其轴线移位。这样,在驱动装置720接收到主控芯片320发来的控制信号时,启动并带动动力输出轴721转动,由于动力输出轴721与主动齿轮711连接,进而主动齿轮711随着动力输出轴721同步转动,主动齿轮711与从动齿条712相啮合,并且驱动装置720固定于镜头套筒220的筒壁,进而主动齿轮711的相对位置不变,而从动齿条712受主动齿轮711施加的转矩,围绕镜头主体210的轴线并沿着螺旋滑道221的螺旋路径旋转滑动以使镜头主体210沿其轴线移位,进而实现镜头主体210调焦。结构简单,而且螺旋滑道221是围绕镜头主体210的轴线螺旋设置,即达到线性调焦的目的,提高调焦的精确度。相较于手动调焦,无法精确控制镜头主体210移动距离,而通过主控芯片320控制驱动装置720便可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720包括驱动电机和控制器,其中,控制器与驱动电机控制连接,驱动器与信号接收头730信号连接,驱动器与主控芯片320连接。而上述控制信号形成过程的皆是通过控制器完成。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输出轴721的轴线以及主动齿轮711的轴线均与镜头主体210的轴线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从动齿条712中与镜头套筒220相面对的表面与镜头套筒220的外形相匹配,这样,有效提高从动齿条712沿着螺旋滑道221移动时的平稳性。

请同时参阅图2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调焦机构700还包括用于固定驱动装置720的支架结构740,支架结构740包括固定支架741和支撑支架742。

支撑支架742包括固定于镜头套筒220的外筒壁的支撑板架7421以及与支撑板架7421连接并朝远离镜头套筒220的方向延伸的两支撑脚7422,驱动装置720中与动力输出轴721相背对的端部插在两支撑脚7422之间,两支撑脚7422夹持驱动装置720。

固定支架741包括固定于镜头套筒220的外筒壁的固定板架7411以及与固定板架7411连接并远离镜头套筒220方向延伸的两固定脚7412,驱动装置720的动力输出端部固定在两固定脚7412上,动力输出轴721由两固定脚7412之间伸出。

固定支架741还包括一端与固定板架7411连接且另一端远离镜头套筒220方向延伸的稳定板架7413,稳定板架7413于其延伸端开设有稳定口7401,动力输出轴721插于稳定口7401,以确保动力输出轴721平稳转动,降低其振幅,调光动力输出轴721、主动齿轮711和从动齿条712的使用寿命。

请同时参阅图2至图5,调焦机构700还包括用于将从动齿条712限位于镜头套筒220的外筒壁的螺旋限位结构750。

螺旋限位结构750包括限位板架751以及于从动齿条712的相对两侧面分别延伸出第一限位板752和第二限位板753,限位板架751固定在镜头套筒220的外筒壁,从动齿条712位于限位板架751和固定支架741之间。定义以投影镜头200的投影射出端202朝向为“前”,则其反向为“后”。支架结构740相对于从动齿条712靠前设置。限位板架751于其前侧面开设有沿着螺旋滑道22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前滑接槽7501,固定板架7411于其后侧面开设有沿着螺旋滑道22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后滑接槽7502,前滑接槽7501的轴线以及后滑接槽7502的轴线均与镜头主体210的轴线相同。第一限位板752插于后滑接槽7502,第二限位板753插于前滑接槽7501,前滑接槽7501与后滑接槽7502共同形成围绕镜头主体210的轴线螺旋延伸的螺旋限位滑道,这样,便于将从动齿条712限位在镜头套筒220的外筒壁。

在本实施例中,从动齿条712与镜头主体210固定连接。当然,也可拆卸连接。

请同时参阅图2至图5,为了确保从动齿条712更加平稳转动而且沿镜头主体210的轴线方向更好的限位,螺旋限位结构750还包括一端与第一限位板752的板边连接的限位板754以及与限位板754的另一端连接的钩舌755,其中,钩舌755朝向背离镜头套筒220的方向延伸。固定板架7411中与镜头套筒220相面对的表面开设有与后滑接槽7502连通的滑接插槽7503,限位板754插于滑接插槽7503,钩舌755勾止于固定板架7411。限位板754可在滑接插槽7503内沿着螺旋滑道221的延伸方向螺旋滑移。

优选地,螺旋限位结构750还包括与滑接插槽7503的槽底连接的引导凸条756,引导凸条756围绕着镜头主体210的轴线并沿着螺旋滑道221的延伸方向延伸,限位板754中与引导凸条756相面对的表面开设有螺旋导向槽7504,引导凸条756在钩舌755勾止于固定板架7411时插于螺旋导向槽7504并滑接配合。从动齿条712沿着引导凸条756的延伸方向转动,更加提高从动齿条712围绕镜头主体210的轴线螺旋转动的稳定性以及精确性。

在本实施例中,投影外壳800于容纳腔801的腔壁开设有供信号接收头730插设的信号接收孔803。投影孔802以及信号接收孔803皆位于投影外壳800的前侧面。

请同时参阅图1、图2和图6,进一步地,投影外壳800包括上盖810、中框820以及下盖830,上盖810可拆卸的扣合于中框820的上端口,下盖830可拆卸的扣合于中框820的下端口,上盖810、中框820以及下盖830共同围合形成容纳腔801。这样,上盖810以及下盖830均与中框820的两端口可拆卸连接,便于快速组装与拆卸,同时便于对其内部的装置进行维护、维修以及更换。

在本实施例中,中框820包括主框体821以及后侧面板823,其中,主框体于其周侧面开设有安插口822,后侧面板可拆卸连接在安插口822处。出风口805设于后侧面板上,且设置有多个并呈条形。

在本实施例中,后侧面板823通过卡扣结构卡接在主框体821的安插口822处。主框体821的下端以及后侧面板823的下端均通过卡扣结构卡接在下盖830上。主框体821的上端以及后侧面板823的上端均通过卡扣结构卡接在上盖810。

在本实施例中,投影外壳800还包括板型支架840,信号接收头730500固定在板型支架840上,而板型支架840固定在容纳腔801的前腔壁。

请同时查阅图1、图2和图9,投影设备还包括支撑架900,支撑架900包括支撑主架910、多个立于支撑主架910的上侧面的上固定柱920以及均立于支撑主架910的下侧面的多个第一下固定柱930和多个第二下固定柱940,光机100与镜头均固定在支撑主架910的上侧。驱动电路板600固定在各上固定柱920的顶端,主控电路板300固定在第一下固定柱930的顶端,可以理解地,驱动电路板600和主控电路板300均远离支撑主架910固定。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主架910体于其下侧面向上设有第一安置槽911,且于第一安置槽911槽壁开设有第一支架孔912以及于第一安置槽911的槽底开设有第二支架孔913,风扇10固定于第一安置槽911内,第一支架孔912与第一排风口1012相对,第二支架孔913与吸风口1011相对。光机100部分插于支撑主架910与驱动电路板600之间并与第二支架孔913相对,而且与支撑主架910之间留有供风流动的空间,提高光机100是散热率。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图6和图9,具体地,支撑主架910于上侧面向下设有第二安置槽914,第二安置槽914与第一安置槽911通过第一支架孔912连通,支撑主架910于第二安置槽914槽壁开设与第一支架孔912相对的第三支架孔915,第三支架孔915与出风口805相对。第一导热组件20中远离光机100的端部置于第二安置槽914内,同时,第一导热组件20的作用便是将光机100产生热量导出至远离端部,而风是有第一支架孔912流向第三支架孔915,这样,有助于带走第一导热组件20中位于第二安置槽914内的端部的热量,并将其从出风口805排出。这样,对热量的排出形成专有的排风通道,提高散热效率,避免过热的风流再次流回至容纳腔801内,提高内部元器件的温度,影响投影设备的正常工作。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图7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热组件20包括散热组21、至少一个导热片22以及至少一个导热杆23,散热组21置于第二安置槽914内。各导热片22固定在光机100侧壁并与光机100面接触,这样,有助于增加导热量。各导热杆23的一端部分别固定在一导热片22中与光机100相背对的表面,用以将导热片22上的热量引出,各导热杆23的另一端部均插于散热组21,散热组21具有多个通风腔2011,且各通风腔2011的一腔口与第一支架孔912相对,而另一腔口与第三支架孔915相对,便于风的流通,同时便于风快速带走散热组21产生的热量。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图7和图9,具体地,散热组21包括多个叠置在一起的散热鳍片2012,任意相邻的两散热鳍片2012之间具有上述的通风腔2011。导热杆23将光机100产生的热量引导至各散热鳍片2012上,并通过风扇10经由第一排风口1012吹出的风带走各散热鳍片2012上的热量,通过各散热鳍片2012的设置,有效增加散热面,提高散热效率。各散热鳍片2012均置于第二安置槽914内。

在本实施例中,各导热片22于与光机100相背对的表面设有导杆槽2201,导热杆23的端部安置于导杆槽2201。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8进一步地,散热系统1还包括第二导热组件40,投影外壳800于容纳腔801的腔壁开设有散热口806,第二导热组件40的一端部与光机100连接并将光机100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其另一端部,第二导热组件40中远离光机100的端部与散热口806相对。这样,进一步地提高光机100的散热效果。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图8和图9,第二导热组件40包括散热模组41、至少一个引热片42以及至少一个引热杆43,散热模组41置于第二安置槽914内,各引热片42固定在光机100侧壁并与光机100面接触,这样,有助于增加引热量。各引热杆43的一端部分别固定在一引热片42中与光机100相背对的表面,用以将引热片42上的热量引出,各引热杆43的另一端部均插于散热模组41,散热模组41具有多个散热腔4011,且各散热腔4011的一腔口散热口806相对,便于将散热模组41上的热量由散热口806散出。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模组41位于支撑主架910的上侧,这样,由于第二支架孔913与吸风口1011相对,那么,散热口806也可作为进风口804,而进入的风流经散热模组41的散热腔4011,将热量随着吸风方向引至吸风口1011,经过风扇10,再有第一排风口1012、出风口805排出至投影设备之外。这样,提高光机100散热效果。而散热腔4011的作用是便于风的流通,同时便于风快速带走散热组21产生的热量。

具体地,散热模组41包括多个叠置在一起的散热翼片4012,任意相邻的两散热翼片4012之间留有上述的散热腔4011。引热杆43将光机100产生的热量引导至各散热翼片4012上,并通过散热口806散热或者通过散热口806引入的风将各散热翼片4012上的热量带至吸风口1011,通过各散热翼片4012的设置,有效增加散热面,提高散热效率。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6,进一步地,散热系统1还包括贴于光机主体110周侧的多个第二散热件50。这样,提高光机主体110的散热面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件50的结构与第一散热件30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804和散热口806均开设在主框体821中相对的两侧面,而出风口805开设在后侧面板823。

请同时参阅图1、图6和图12,进一步地,投影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与主控芯片320控制连接的喇叭2,各喇叭2均布设于容纳腔801,投影外壳800于容纳腔801腔壁开设有至少一个出音孔807,各喇叭2的出音端分别插于一出音孔807。这样,进一步地丰富投影设备的功能特性。提高用户对其体验性。

请同时参阅图1、图6和图12,进一步地,投影设备还包括固定于容纳腔801的音箱结构3,音箱结构3包括具有具有第一容腔并用于安置各喇叭2的第一箱体60、与第一箱体60连接并具有与第一容腔连通的第二容腔的第二箱体70以及设于第二容腔内的泄气通道。

第一箱体60于第一容腔腔壁开设有至少一个音箱孔6011,各音箱孔6011分别与一出音孔807相对,各喇叭2的出音端分别插于一音箱孔6011。

第二箱体70于第二容腔的腔底开设有泄气孔6012,投影外壳800于容纳腔801的腔底开设有下通孔808,下通孔808与泄气孔6012连通,泄气通道的一端口与各喇叭2相对且另一端口与泄气孔6012相对以导出由各喇叭2因音膜振动而产生的气流。这样,用于平衡音箱结构3内部由于音膜振动而产生气压波动,提高各喇叭2的音质。

在本实施例中,音箱结构3固定于容纳腔801腔底,而第一箱体60与第二箱体70相对垂直设置,第一箱体60与容纳腔801的后腔壁相面对,第二箱体70固定于容纳腔801腔底。

请同时参阅图1、图6和图12,具体地,投影外壳800于其底部设有套环6013以及具有多个网孔的网封片6014,套环6013套于下通孔808上,而网封片6014固定于容纳腔801的下腔壁并遮盖下通孔808。这样,降低灰尘进入音箱。该套环6013为密封环,容纳腔801的腔底与第二箱体70的下表面挤压该套环6013,实现密封。避免容纳腔801内的气流影响第二容腔内的气压。

在本实施例中,泄气通道呈蛇形布置,这样,一方面,延长泄气通道的长度,避免外界空气迅速导入,增大音箱内部气压,影响各喇叭2的音质;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平衡音箱内部气压,提高各喇叭2的音质。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支架742上的各第二下固定柱940的顶端抵于第二箱体70,并固定在第二箱体70。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10,进一步地,外壳结构还包括镜头盖装置4,镜头盖装置4包括固定于容纳腔801的腔壁中位于投影孔802处的滑轨架80以及与滑轨架80滑动连接的滑盖90,滑轨架80开设有与投影孔802连通的镜头孔8011,投影镜头200在滑盖90滑至镜头孔8011并遮盖镜头孔8011时具有遮挡状态且在滑盖90滑离镜头孔8011时具有打开状态。这样,当需要使用投影设备进行投影播放或视屏通话时,只需滑动滑盖90,使其处于打开状态便可;当不需要使用投影设备时,滑动滑盖90,使其处于遮挡状态,这样,可以降低外界灰尘堆积在投影镜头200前,提高投影镜头200的投影效果以及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滑轨架80于其相对两侧边同向延伸有滑道8012,两滑道8012相互平行且均上下延伸,

镜头盖装置4还包括设置于一端部转动连接于滑盖90且另一端部转动连接于滑轨架80的弹性件8013,弹性件8013在滑盖90处于遮挡状态时具有螺旋收缩状态并在滑盖90处于打开状态时具有张开状态,弹性件8013在螺旋收缩状态时呈螺旋状并对滑盖90与滑轨架80施加拉紧力,而在张开状态时支撑在滑盖90与滑轨架80之间,避免滑盖90向镜头孔8011滑移,但是,只要对滑盖90施加外力打破弹性件8013的支撑平衡状态,滑盖90在恢复力作用下自动滑移并遮盖镜头孔8011。

在本实施例中,滑盖90中与滑轨架80相面对的表面凸设有连接柱,滑轨架80中与滑盖90相面对的表面凸伸有转接柱,弹性件8013的一端部转动连接在连接柱且另一端部转动连接在转接柱。

在本实施例中,滑盖90在打开状态时相对位于镜头孔8011的下方,滑轨架80于与滑盖90相面对的表面凸设有至少一个支撑柱8014,各支撑柱8014均位于同一水平线,滑盖90在打开状态时抵于各支撑柱8014上。这样,实现滑盖90的限位。

镜头盖装置4还包括连接于滑轨架80上且用于感应滑盖90位置的位置开关8015,位置开关8015与主控芯片320连接,滑盖90在处于遮挡状态时触发位置开关8015,以关闭光机100,光机100处于关闭状体;滑盖90处于打开状态时再次触发位置开关8015,以开启光机100进行投影,光机100处于开启状态。具体地,位置开关8015可以为霍尔开关。这样,实现滑盖90与光机100联动。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11,在本实施例中,投影设备还包括显示结构400,显示结构400包括固定在驱动电路板600的上板面的光源支架410、固定于光源支架410上表面的光源板430以及罩扣光源板430上的光源顶盖420,光源板430与驱动电路板600电性连接,投影外壳800于容纳腔801的上腔壁开设有透光孔809,光源顶盖420穿设在透光孔809。光源顶盖420于与光源板430相面对的表面镭射有可透光的logo图案,这样,投影外壳800顶面可以显示该投影设备的logo图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