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支架和可移动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97417发布日期:2020-07-24 16:47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支架和可移动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移动支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移动支架和一种可移动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终端可搭载于可移动支架上进行使用,以满足移动终端的位置移动需求。

然而,移动终端与可移动支架的装配以及移动终端的摄光角度或射光角度这两方面难以很好的兼顾,容易导致当移动终端搭载于可移动支架时,移动终端的摄光或射光的角度或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可移动支架的可移动平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移动支架,包括:载物架,所述载物架设有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用于与移动终端可装卸地连接;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载物架上,并用于驱动所述载物架移动;光路转接模块,与所述载物架相连,所述光路转接模块用于与所述移动终端配合,并供所述移动终端经由所述光路转接模块对外摄光或对外射光;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载物架上,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动力装置电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动力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支架,具有载物架、光路转接模块、动力装置和控制装置。载物架用于与移动终端装配;光路转接模块用于与移动终端配合,并供移动终端经由光路转接模块对外摄光或对外射光。这样,可经由载物架运载移动终端满足移动终端的位置移动需求,且通过利用光路转接模块供移动终端沿光路转接模块摄入光线或射出光线,使得移动终端摄入或射出光线的路径经由光路转接模块得到转换,从而更好地兼顾了移动终端的装配以及对于摄入或射出光线的角度、位置等的需求,使得移动终端在载物架更好地实现稳定,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摄光或射光效果。

更详细而言,现有的可移动支架搭载移动终端时,移动终端的摄光或射光的效果与可移动支架和移动终端之间的装配效果难以兼顾,若侧重实现可移动支架和移动终端之间的装配效果,则可能导致移动终端的摄光或射光被遮挡或导致难以达到较好的摄光或射光的角度或位置,若侧重实现移动终端的摄光或射光效果,则可能导致移动终端装配不稳定或装配结构复杂的问题。本设计设置有光路转接模块,供移动终端通过与光路转接模块配合以沿光路转接模块对外摄光或对外射光,这样,移动终端从外部摄入光线或向外发出光线的角度或位置可经由光路转接模块获得调整,而无须局限于采用限制移动终端在载物架上的装配形态以兼顾摄像头位置或发光部件(如闪光灯)位置来保障摄光或射光效果,从而可以更容易地实现既保障移动终端与载物架之间获得良好、稳定的装配效果,又通过光路转接模块使移动终端获得适宜的摄光或射光的角度和位置,从而兼顾地实现了对移动终端可靠、稳定的可移动性以及良好的摄光、射光效果,实现产品性能的综合提升。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可移动支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光路转接模块包括第一过光口、第二过光口及光线传输结构,所述光线传输结构用于在所述第一过光口与所述第二过光口之间传输光线;所述第一过光口用于与所述移动终端的摄光部件或发光部件位置相对地设置,所述第二过光口用于对外摄光或对外射光。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光线传输结构包括光线通道,所述光线通道内设有反射结构和折射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光线通道构造成l形,所述光线通道内设有所述反射结构,且所述反射结构设置在所述光线通道的转角位置。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光路转接模块上设有锁定结构,所述锁定结构用于与所述移动终端连接并锁定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光路转接模块。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锁定结构包括抵靠部和调节件,所述调节件与所述抵靠部限定出用于卡装所述移动终端的卡装区域,且所述调节件用于调节所述卡装区域的开合量。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调节件包括螺纹孔和螺纹件,所述螺纹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并能够相对于所述螺纹孔转动,所述螺纹件与所述抵靠部之间形成所述卡装区域;和/或所述光路转接模块设置有一端具有开口的凹腔,所述凹腔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一部分或全部形成为所述抵靠部,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至少部分所述调节件,其中,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所述第一过光口,或者,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避让口,且所述避让口与所述第一过光口的位置相对地布置。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锁定结构包括吸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吸盘包括磁吸吸盘或空气吸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锁定结构包括夹持结构。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过光口为通孔。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过光口为通孔。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光路转接模块设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载物架连接;其中,所述光路转接模块与所述延伸部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或所述载物架与所述延伸部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或所述延伸部为可伸缩部件;或所述延伸部为柔性部件。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可移动支架还包括:电接口,设置在所述载物架上,所述电接口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经由所述电接口接入所述移动终端传输的信号或输出信号至所述移动终端。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载物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以及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其中,所述安装结构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所述光路转接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三侧,所述电接口设置在所述第四侧;和/或所述电接口包括电连接端子,或所述电接口包括无线接口;和/或所述电接口具有传感器信号通道、控制信号通道、电源信号通道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接口包括蓝牙接口、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art接口和无线局域网wi-fi接口中的一者或多者。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载物架包括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用于配合形成所述安装结构;所述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位和/或所述第二部位上。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分别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之间能够相对运动,用于调节所述第一部位的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二部位的所述支撑部之间的距离;和/或所述安装结构包括第一夹脚和第二夹脚,所述第一部位设有所述第一夹脚,所述第二部位设有所述第二夹脚,所述第一夹脚与所述第二夹脚间隔地布置,且所述第一夹脚与所述第二夹脚之间限定出夹持槽,所述夹持槽用于容置所述移动终端的至少一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之间能够相对运动,使所述第一夹脚与所述第二夹脚之间靠近或远离。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夹脚包括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自所述第一部位的表面凸起。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夹脚包括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自所述第二部位的表面凸起。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可移动支架还包括: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具有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当所述锁紧机构处于所述锁紧状态时,所述锁紧机构至少限制所述第一部位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位张开,当所述锁紧机构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锁紧机构解除对所述第一部位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位的张开的限制。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锁紧机构与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中的至少一者相连,且当所述锁紧机构处于所述锁紧状态,所述锁紧机构至少限制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之间沿着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所述锁紧机构具有操作部,当所述操作部被按压时,使得所述锁紧机构切换为所述解锁状态,当所述操作部未被按压时,所述操作部弹起并使得所述锁紧机构切换为所述锁紧状态。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锁紧机构还具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操作部配合,当所述操作部被按压,所述操作部使所述第一弹性件变形,当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回复,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使所述操作部弹起;和/或所述操作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中的一者上,且当所述操作部未被按压时,所述操作部与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中的另一者配合,以至少限制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之间沿着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和/或所述第一部位设有第一啮合部,所述操作部设置在所述第二部位上,且所述操作部设有第二啮合部,当所述第一啮合部与所述第二啮合部啮合时,所述锁紧机构至少限制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之间沿着使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当所述第一啮合部与所述第二啮合部分开时,所述锁紧机构解除对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之间的相对运动的限制。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啮合部与所述第二啮合部均为单向齿;当所述第一啮合部与所述第二啮合部啮合时,所述锁紧机构限制所述第一部位沿着使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而不限制所述第一部位沿着使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单向齿包括棘齿。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可移动支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配合,当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之间沿着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变形,当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回复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力驱动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之间沿着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和/或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中的一者设有插舌,另一者设有插槽,所述插舌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插槽内,当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二部位之间相对运动时,所述插舌沿所述插槽活动;和/或所述光路转接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中的任意一者上;和/或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中的任意一者上设有电接口及所述控制装置。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部位设有所述插舌,且所述第一啮合部设在所述插舌上。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部位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所述操作部,且所述第二部位两侧的所述操作部上分别设有所述第二啮合部;所述插舌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一啮合部,所述插舌两侧的所述第一啮合部相应与所述第二部位两侧的所述操作部的所述第二啮合部配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部位设有侧翼开口,所述侧翼开口与所述第二部位的所述插槽连通;所述操作部包括按钮,所述按钮沿所述侧翼开口伸入所述插槽,且所述按钮与所述侧翼开口活动配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动力执行件,与所述载物架相连;驱动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驱动所述驱动件,使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动力执行件运动;其中,所述动力执行件包括定向轮、万向轮、履带、螺旋桨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平台,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可移动支架;移动终端,与所述可移动支架的安装结构连接,所述移动终端具有摄像头和闪光灯中的至少一者,所述移动终端的摄像头和闪光灯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可移动支架的光路转接模块位置相对地设置。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平台,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可移动支架,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可移动支架的电接口电连接。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移动终端具有传感器,所述可移动支架的控制装置经由所述电接口获取来自于所述传感器的电信号,且至少根据所述电信号控制所述可移动支架的动力装置;其中,所述传感器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光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磁场传感器、陀螺仪、gps、指纹传感器、霍尔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语音传感器、nfc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移动终端具有电源装置,所述可移动支架的控制装置经由所述电接口获取来自于所述电源装置的电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移动终端具有处理器,所述可移动支架的控制装置经由所述电接口获取来自于所述处理器的电信号。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手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可移动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可移动支架与移动终端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可移动支架在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可移动支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可移动支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可移动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可移动支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所示可移动支架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所示可移动支架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中所示可移动支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可移动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f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所示可移动支架在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1中所示可移动支架与移动终端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所示可移动支架与移动终端装配结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4中所示可移动支架与移动终端装配结构又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7是图14中所示可移动支架与移动终端装配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所示g-g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7中所示可移动支架与移动终端装配结构的仰视示意图;

图20是图17中所示可移动支架与移动终端装配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21是图17中所示可移动支架与移动终端装配结构的左视示意图;

图22是图17中所示可移动支架与移动终端装配结构的右视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可移动支架的支架电路的示意框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可移动平台的电路结构的示意框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可移动平台的电路结构的示意框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可移动平台的电路结构的示意框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可移动平台的电路结构的示意框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移动终端的传感器的示意框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移动终端电路的示意框图。

其中,图1至图2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可移动支架,100载物架,a第一侧,b第二侧,c第三侧,d第四侧,110第一部位,e1支撑部,111插舌,1111第一啮合部,120第二部位,e2支撑部,121插槽,122侧翼开口,130安装结构,131第一凸台,132第二凸台,133夹持槽,200锁紧机构,210操作部,300第二弹性件,400动力装置,410定向轮,420驱动件,500光路转接模块,510第一过光口,520第二过光口,530光线传输结构,531光线通道,532反射结构,540锁定结构,541凹腔,5411第一侧壁,54111抵靠部,5412第二侧壁,542调节件,5421螺纹孔,5422螺纹件,543卡装区域,550延伸部,600控制装置,700电接口,710导线,720端子本体,800支架电路,20移动终端,21移动终端电路,22传感器,23电源装置,24处理器,25信号接口,26无线通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2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支架及可移动平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移动支架10,包括:载物架100、动力装置400、光路转接模块500和控制装置600(具体可例如包括车载mcu,英文全称为:microcontrollerunit)。

具体地,动力装置400设置在载物架100上,动力装置400用于驱动载物架100移动。控制装置600设置在载物架100上,并与动力装置400电连接,控制装置600用于驱动动力装置400。如此,控制装置600通过控制动力装置400,可相应实现控制载物架100移动,实现了可移动支架10的可移动性。

载物架100设有安装结构130,安装结构130用于与移动终端20可装卸地连接。这样,如图2所示,可将移动终端20与安装结构130连接,实现移动终端20装配于载物架100,且通过利用载物架100运动,实现运载移动终端20进行移动,满足移动终端20的移动需求。

其中,如图1所示,光路转接模块500与载物架100相连,光路转接模块500用于与移动终端20配合,并供移动终端20经由光路转接模块500对外摄光或对外射光。这样,利用光路转接模块500与移动终端20配合,可使移动终端20摄入或射出的光线的路径得到调整转换,使得移动终端20可以获得更好的摄光或射光的角度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支架10,具有载物架100、光路转接模块500、动力装置400和控制装置600。实现载物架100运载移动终端20移动的同时,利用光路转接模块500与移动终端20配合,并供移动终端20沿光路转接模块500摄光或射光,例如,使移动终端20的摄像头沿光路转接模块500从外部摄入光线,或者使移动终端20的闪光灯等发光部件沿光路转接模块500射出光线,利于改善移动终端20的摄光或射光角度及位置,从而提升移动终端20摄光或射光的效果。

相关技术中,移动终端20设置在支架上时,为保障移动终端20的摄光或射光角度及位置,移动终端20需要以直立等形式装配于支架,以兼顾移动终端20的摄像头或闪光灯的位置和朝向,这样会导致移动终端20装配不牢固、装配结构也复杂,或者,相关技术中为了保障移动终端20的装配的牢固性,就会导致摄像头或闪光灯的位置和朝向不佳,导致摄光或射光效果变差。本方案利用光路转接模块500对摄光或射光的光线路径进行转换,从而使得移动终端20与载物架100的装配及移动终端20的摄光或射光效果更好地相互包容和兼顾,既保障了移动终端20的装配稳定性、也保障了移动终端20的摄光或射光效果,实现产品性能的综合提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光路转接模块5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过光口510、至少一个第二过光口520及光线传输结构530。

具体地,光线传输结构530用于在第一过光口510与第二过光口520之间传输光线。第一过光口510用于与移动终端20的摄光部件或发光部件位置相对地设置。第二过光口520用于对外摄光或对外射光。

这样,如图4所示,对于摄光过程,其光线路径大致可参照附图4中的虚线箭头进行理解,光线自第二过光口520进入光线传输结构530,并经光线传输结构530传输后自第一过光口510射出,其中,自第一过光口510射出的光线可被与第一过光口510配合或与第一过光口510位置相对地设置的移动终端20接收到。如此,实现了将移动终端20的外部光线摄入位置或角度由移动终端20上转换到第二过光口520,这样,在保障移动终端20的光线摄入效果的同时,由于无需对移动终端20进行位置调节以调整其如摄像头等摄光部件处于第二过光口520位置,从而使移动终端20与载物架100的安装结构130之间能保持更好的契合、适配,从而更好地维持移动终端20装配稳定。

如图5所示,对于射光过程,其光线路径大致可参照附图5中的虚线箭头进行理解,移动终端20发出的光线可自第一过光口510进入光线传输结构530,并经光线传输结构530传输后自第二过光口520射出。如此,实现了将射光的照射位置或照射角度由移动终端20上转换到第二过光口520,这样,在保障移动终端20的光线射出效果的同时,由于无需对移动终端20进行位置调节以调整其如闪光灯等发光部件处于第二过光口520位置,从而使移动终端20与载物架100的安装结构130之间能保持更好的契合、适配,从而更好地维持移动终端20装配稳定。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光线传输结构530包括光线通道531,光线通道531内设有反射结构532。利用反射结构532,可实现光线在传输过程通过反射转弯以调整方向,从而简单、方便地落实移动终端20的摄光或射光的方向调整,更好地兼顾提升移动终端20的装配稳定以及摄光或射光效果。

举例而言,如图4和图5所示,光线通道531构造成l形。第一过光口510位于l形的光线通道531的一端,第二过光口520位于l形的光线通道531的另一端。光线通道531内设有反射结构532,且反射结构532设置在光线通道531的转角位置。

更具体例如,反射结构532具体包括反光镜,反光镜可具体如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等,反光镜在光线通道531的夹脚处以45°的角度倾斜设置。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反光镜的倾斜角度并不局限于为45°。在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具体的光线角度需求、反光镜表面形状以及反光镜的反射角度等因素,可对反光镜的倾斜角度在0°~360°的角度范围内根据需求调整,具体例如,反光镜的倾斜角度可调整为20°、30°、35°、40°、50°、60°等,此处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过光口510的数量并不局限于附图4和图5中所示的为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光路转接模块500可以设置多个第一过光口510。举例而言,光路转接模块500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过光口510,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过光口510用于对应移动终端20的多个摄像头或多个闪光灯设置,或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过光口510中的一部分第一过光口510用于对应摄像头设置,另一部分第一过光口510用于对应闪光灯设置。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过光口520的数量并不局限于附图4和图5中所示的为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光路转接模块500可以设置多个第二过光口520。举例而言,光路转接模块500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过光口520,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过光口520之间可以分散布置,从而提供更多的光线摄入或射出的范围和角度。

更详细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过光口510与第二过光口520之间为一对一配套的关系,且配套的第一过光口510与第二过光口520之间通过光线通道531形成光线导通。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过光口510与第二过光口520之间可为一对多的配套关系,且配套的第一过光口510与第二过光口520之间通过光线通道531形成光线导通。例如,第一过光口510与第二过光口520之间为一对多的关系,移动终端20射出的光线自第一过光口510进入光线通道531后,经光线通道531统一传输,或光线通道531内形成多个子通道以经多个子通道分别传输,使得光线最终沿多个第二过光口520射出,这样,射光范围更广。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过光口510与第二过光口520之间也可为多对一的配套关系,且配套的第一过光口510与第二过光口520之间通过光线通道531形成光线导通。例如,第一过光口510与第二过光口520之间为多对一的关系,多个第一过光口510对应多个摄像头设置,光线经第二过光口520入射到光线通道531内后,经光线通道531统一传输,或光线通道531内形成多个子通道以经多个子通道分别传输,使得光线最终沿多个第一过光口510射出以供多个摄像头摄入,这样,可以搭配多个摄像头共同成像形成更好的拍摄效果。又或者,多个第一过光口510对应多个闪光灯设置,多个闪光灯的光最终经统一第二过光口520射出,这样,光线强度可更高,从而提供更好的照明效果。

当然,本方案的光线通道531也并不局限于为l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具体需求也可将光线通道531的形状调整为s形、y形、z形、n形等。

当然,本方案对光线传输路径的调整也并不局限于采用反射结构532的结构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利用折射结构对光线传输角度进行调整。更具体地,折射结构可具体例如为三棱镜、四棱镜、五棱镜等。

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光线通道531内设置有反射结构532和折射结构,利用反射结构532与折射结构搭配共同对光线角度和路径进行规划,从而适应更丰富的光线导向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光口510为通孔。结构简单,成本低,且通孔基本不挡光,可以实现更高效的光线传输。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第一过光口510为透视镜,如镶嵌有玻璃片或塑料片或塑料膜的透视镜等,利用透视镜可以对内部的光线通道531更好地防护,避免进灰挡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光口520为通孔。结构简单,成本低,且通孔基本不挡光,可以实现更高效的光线传输。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第二过光口520为透视镜,如镶嵌有玻璃片或塑料片或塑料膜的透视镜等,利用透视镜可以对内部的光线通道531更好地防护,避免进灰挡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光路转接模块500上设有锁定结构540,锁定结构540用于与移动终端20连接并锁定移动终端20与光路转接模块500。这样可以提升光路转接模块500与移动终端20之间的配合牢固性和稳定性,使得可移动支架10在运载移动终端20过程中光路转接模块500不容易出现偏移问题,从而更好地保障移动终端20的摄光或射光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锁定结构540包括抵靠部和调节件542,调节件542与抵靠部54111限定出用于卡装移动终端20的卡装区域543,且调节件542用于调节卡装区域543的开合量。这样,通过将移动终端20的一部分装入卡装区域543内,可实现移动终端20与光路转接模块500之间相互有效限位,从而实现光路转接模块500与移动终端20之间的配合牢固性和稳定性。通过利用调节件542调节卡装区域543的开合量,可以实现调节卡装区域543卡紧或松开移动终端20,既有利于移动终端20与光路转接模块500之间的装卸方便,也利于对移动终端20的有效固定,不容易出现因长期使用发生疲劳松懈而对移动终端20卡装不稳等问题。

更详细地,如图3所示,调节件542包括螺纹孔5421和螺纹件5422,螺纹件5422与螺纹孔5421螺纹连接并能够相对于螺纹孔5421转动,螺纹件5422与抵靠部54111之间形成卡装区域543。本结构通过旋转螺纹件5422调节螺纹件5422的进给量,可相应实现卡装区域543的开合量调节,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且螺纹件5422与螺纹孔5421配合的结构紧密性、稳定性好,更利于保障移动终端20与光路转接模块500的连接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光路转接模块500设置有一端具有开口的凹腔541,凹腔54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5411和第二侧壁5412,第一侧壁5411的一部分或全部形成为抵靠部54111,第二侧壁5412上设有至少部分调节件542。通过使调节件542和抵靠部54111分布于凹腔541相对的第一侧壁5411和第二侧壁5412上,利用凹腔541作为骨架对调节件542与抵靠部54111之间相对的卡装区域543可具有强化和辅助定型的作用,这样,卡装区域543卡装移动终端20时可更加牢固、稳定,更好地降低松脱风险。

更进一步地,第一侧壁5411上设有第一过光口510,这样,卡装区域543对移动终端20卡装时,第一侧壁5411的抵靠部54111抵靠于移动终端20,同时第一过光口510与移动终端20配合对应,这样的结构,在实现对移动终端20卡装目的的同时,可使得第一过光口510与移动终端20配合对应的稳定性更好,移动终端20与第一过光口510之间也更容易定位,这样,移动终端20与第一过光口510的位置精度更有保障,从而更进一步提升移动终端20的摄光或射光效果。

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在第一侧壁5411上设有避让口,且避让口与第一过光口510的位置相对地布置的结构形式。这样,利用避让口在移动终端20与第一过光口510之间进行避让和导通,可以减少移动终端20与第一过光口510之间的挡光影响。

当然,本设计的锁定结构540也并不局限于采用调节件542和抵靠部54111形成卡装区域543的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锁定结构540也可采用吸盘形式,以利用吸盘吸合连接移动终端20,实现移动终端20与光路转接模块500之间的锁定。更详细地举例而言,例如,吸盘可包括磁吸吸盘,磁吸吸盘通过与移动终端20之间产生磁吸力,利用磁吸力实现移动终端20与光路转接模块500之间锁定。或如,吸盘可包括空气吸盘,空气吸盘通过使空气吸盘与移动终端20之间产生负压吸力,利用负压吸力实现移动终端20与光路转接模块500之间锁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锁定结构540也可采用夹持结构(夹持结构可具体例如为弹簧夹等)。利用夹持结构夹紧在移动终端20上,实现移动终端20与光路转接模块500之间的锁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光路转接模块500设有延伸部550,延伸部550与载物架100连接。这样,既实现了光路转接模块500与载物架100之间连接,使得光路转接模块500不容易丢失、脱落,也使得光路转接模块500与载物架100之间在分布上可以有效分开,这样,移动终端20与载物架100装配及移动终端20与光路转接模块500配合不会相互干扰,装配更加方便、简单。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光路转接模块500与延伸部550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这样,光路转接模块500通过相对于延伸部550滑动或转动,从而具有一定的可活动量,这样,光路转接模块500通过活动可更方便、更灵活地与移动终端20进行适配,使得组装更加方便,不容易出现卡滞问题,同时,光路转接模块500通过活动进行调试,可更有效地保障光路转接模块500与移动终端20之间的装配精度,提升移动终端20的摄光或射光的精度。

举例而言,例如,光路转接模块500与延伸部550之间可通过铆钉连接实现转动连接。或如,光路转接模块500和延伸部550中一者设置滑块,另一者设置滑槽,滑块连接于滑槽并沿滑槽滑动,实现光路转接模块500与延伸部550之间滑动连接。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延伸部550为可伸缩部件。通过可伸缩部件的伸缩,使得光路转接模块500通过位置调整,可以有效地配合到移动终端20的摄像头或闪光灯等位置处,装配更加方便,且光路转接模块500利用可伸缩部件的伸缩可实现更大的活动范围,如此,也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尺寸或型号的移动终端20的配合需求。

举例而言,可伸缩部件可具体例如为伸缩杆、簧圈结构等。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延伸部550为柔性部件。柔性部件可通过变形以供光路转接模块500移动,使光路转接模块500可相对于载物架100进行位置调整,以有效地配合到移动终端20的摄像头或闪光灯等位置处,使装配更加方便。

举例而言,柔性部件可具体为橡皮筋、塑料、橡胶、硅胶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23所示,可移动支架10还包括电接口700。其中,电接口700设置在载物架100上。电接口700与控制装置600电连接,控制装置600经由电接口700接入移动终端20传输的信号或输出信号至移动终端20。

举例而言,如图24、图25、图26和图27所示,移动终端20具有移动终端电路21,且移动终端电路21具有信号接口25,电接口700与信号接口25适配并形成无线通讯或有线通讯连接,移动终端20的信号经由电接口700和信号接口25输送给控制装置600,或将来自控制装置600的信号经由电接口700和信号接口25接入。这样设计可以实现移动终端20与可移动支架10之间信息交互或电能共享等用途。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例如图24所示,移动终端20的移动终端电路21具有传感器22和信号接口25,电接口700与信号接口25电连接进行信号传输,使可移动支架10可以接入来自移动终端20的传感器22的检测信号,如此,可以基于移动终端20的传感器22的检测结果来进行对动力装置400等部件的控制,实现可移动支架10复用移动终端20的传感器22。具体如基于移动终端20的传感器22进行定位、航向判断、路况判断、平稳性检测等,使控制装置600更好地控制动力装置400运行。这样,可移动支架10上可省略大量传感器22部件,从而降低可移动支架10的成本,且利于可移动支架10减重,降低移动能耗。

进一步举例地,移动终端20的传感器22可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光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陀螺仪、全球定位系统gps(英文全称:globalpositioningsystem)、近场通信nfc(英文全称:nearfieldcommunication)、指纹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磁场传感器、霍尔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例如图25所示,移动终端20的移动终端电路21具有电源装置23和信号接口25,电接口700与信号接口25电连接进行电能信号传输,使可移动支架10可以接入移动终端20的电源装置23的电能,实现可移动支架10复用移动终端20的电源装置23。这样更好地满足可移动支架10的续航需求。亦或,实现可移动支架10自身可取消电源装置23,从而降低成本,且利于可移动支架10减重,降低移动能耗。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例如图26所示,移动终端20的移动终端电路21具有处理器24和信号接口25,电接口700与信号接口25电连接进行信号传输,使可移动支架10可以接入来自移动终端20的处理器24的控制信号,并根据处理器24的控制信号来进行对动力装置400等部件的控制,实现可移动支架10复用移动终端20的处理器24。这样可简化控制装置600程序,提升可移动支架10的控制响应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电接口700包括电连接端子。

更详细地,移动终端20的信号接口25适于与电连接端子配合。具体如图14、图15、图16和图17所示,信号接口25为插口,电连接端子适于插入插口内实现电连接。

更进一步地,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电连接端子具体包括导线710和端子本体720,端子本体720用于插入插口实现与插口电连接。导线710的设置使得端子本体720具有可移动性,这样,将移动终端20装配到载物架100上后,可以移动端子本体720来与插口插接,使用更加方便。更详细举例地,电接口700可具体例如包括usb(英文全称为universalserialbus)接口。

当然,电接口700并不局限于电连接端子的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电接口700包括无线接口。更详细举例地,电接口700可具体例如包括蓝牙接口、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art(英文全称为universalasynchronousreceiver/transmitter)接口和无线局域网wi-fi(也可以称之为无线网、无线宽带等)接口中的一者或多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接口700具有传感器信号通道、控制信号通道、电源信号通道中的一种或多种。

利用传感器信号通道可供电接口700接收来自移动终端20的传感器22的信号,实现通过电接口700与移动终端20电连接,使得可移动支架10可以复用移动终端20的传感器22。

利用控制信号通道可供电接口700接收来自移动终端20的处理器24的信号,实现通过电接口700与移动终端20电连接,使得可移动支架10可以复用移动终端20的处理器24。

利用电源信号通道可供电接口700接收来自移动终端20的电源装置23的信号,实现通过电接口700与移动终端20电连接,使得可移动支架10可以复用移动终端20的电源装置23。

可以理解,当电接口700具有传感器信号通道、控制信号通道、电源信号通道中的任意两种或三种时,可以通过可移动支架10通过电接口700可以接入移动终端20的多种信号,从而实现电接口700数量简化,从而可移动支架10的部件数量,降低成本,且利于减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17所示,载物架10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a和第二侧b以及相对的第三侧c和第四侧d,其中,安装结构130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一侧a,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二侧b,光路转接模块500设置在第三侧c,电接口700设置在第四侧d。这样,安装结构130与移动终端20的装配部位不会干扰到光路转接模块500和电接口700与移动终端20的配合,且相反地,利用光路转接模块500和电接口700在第三侧c与第四侧d与移动终端20配合,可以形成对移动终端20稳定性强化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移动终端20的在载物架100上的稳定性。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1和图22所示,光路转接模块500分布于载物架100的前侧,以供可移动支架10可以更好地复用移动终端20的摄像头进行摄光,或者更好地复用移动终端20的闪光灯等发光部件进行照明。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光路转接模块500分布于载物架100第一侧a与第二侧b之间的大致中部的位置,这样,光路转接模块500靠向第一侧a移动或靠向第二侧b移动来配套摄像头或闪光灯,配套范围更广、配套更灵活,减少光路转接模块500的适配死角,提升产品的通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载物架100包括第一部位110和第二部位120,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用于配合形成安装结构130。如图15所示,移动终端20可通过与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配合所形成的安装结构130连接实现装配于载物架100。

如图13所示,第一部位110和第二部位120上分别设有动力装置400。这样,如图14、图15、图16所示,移动终端20经由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安装于载物架100时,移动终端20和可移动支架10的总重力可以分担到第一部位110的动力装置400和第二部位120的动力装置400上,这样,可移动支架10的移动可更加平稳,不容易倾翻。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可移动支架10的动力装置400设置在第一部位110上,或者,设计可移动支架10的动力装置400设置在第二部位120。

进一步地,如图13和图18所示,第一部位110和第二部位120分别设有支撑部,具体地,第一部位110的支撑部e1和第二部位120的支撑部e2用于分别支撑移动终端20。这样,移动终端20的重力可以更加均匀地分担到第一部位110的动力装置400和第二部位120的动力装置400上,这样,第一部位110的动力装置400与第二部位120的动力装置400之间承重更加均匀,可移动支架10的移动可更加平稳,不容易倾翻。

更进一步地,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能够相对运动,用于调节第一部位110的支撑部e1与第二部位120的支撑部e2之间的距离。这样,通过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相对运动调节支撑部e1与支撑部e2之间的距离,可以更好地调整载有移动终端20的可移动支架10的重心,进一步提升可移动支架10的平稳性,进一步降低倾翻风险。

更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安装结构130包括第一夹脚(第一夹脚可具体参照附图13中所示的第一凸台131进行理解)和第二夹脚(第二夹脚可具体参照附图13中所示的第二凸台132进行理解)。如图18、图19和图20所示,第一夹脚与第二夹脚间隔地布置,第一夹脚与第二夹脚之间限定出夹持槽133,夹持槽133用于容置移动终端20的至少一部分。利用夹持槽133对移动终端20夹持,使得移动终端20具有良好的装配稳定性,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操作便捷的优点。

进一步地,第一夹脚与第二夹脚之间能够相对运动,以改变夹持槽133的大小。通过调节第一夹脚与第二夹脚之间相对运动以调节夹持槽133的大小,一方面,可以实现调节夹持槽133夹紧或松开移动终端20,既有利于移动终端20与载物架100之间的装卸方便,也利于安装结构130更好地适配不同大小的移动终端20,从而实现可移动支架10适配不同大小的移动终端20设备,提升产品的通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位110设有第一夹脚(第一夹脚可具体参照附图17中所示的第一凸台131进行理解),第二部位120设有第二夹脚(第二夹脚可具体参照附图17中所示的第二凸台132进行理解),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能够相对运动,使第一夹脚与第二夹脚之间靠近或远离。这样,调节第一夹脚与第二夹脚对移动终端20夹持的同时,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通过相对运动进行重心契合调节,这样,可移动支架10可兼顾地实现与移动终端20的尺寸契合调整以及重心调整,既保证了可移动支架10的移动平稳性,也使得可移动支架10可匹配大小不同的多种移动终端20,提升产品的通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第一夹脚包括第一凸台131,第一凸台131自第一部位110的表面凸起。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第一凸台131可良好地与移动终端20的侧面接触配合,并通过利用第一凸台131凸起与第一部位110的表面形成的夹脚结构框住移动终端20的过渡角部位,对移动终端20夹持可更加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第二夹脚包括第二凸台132,第二凸台132自第二部位120的表面凸起。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第二凸台132可良好地与移动终端20的侧面接触配合,并通过利用第二凸台132凸起与第二部位120的表面形成的夹脚结构框住移动终端20的过渡角部位,对移动终端20夹持可更加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可移动支架10还包括锁紧机构200,锁紧机构200具有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当锁紧机构200处于锁紧状态时,锁紧机构200至少限制第一部位110相对于第二部位120张开,当锁紧机构200处于解锁状态时,锁紧机构200解除对第一部位110相对于第二部位120的张开的限制。通过使锁紧机构200在锁紧状态下限制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张开,这样,可使得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配合形成的安装结构130保持稳定,进一步降低移动终端20松脱风险。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锁紧机构200与第一部位110和第二部位120中的至少一者相连,且当锁紧机构200处于锁紧状态,锁紧机构200至少限制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沿着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通过使锁紧机构200在锁紧状态下限制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沿着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这样可使得可移动支架10的重心保持更加平稳,从而提升可移动支架10的移动平稳性。

更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锁紧机构200具有操作部210,当操作部210被按压时,使得锁紧机构200切换为解锁状态。这样,用户可通过按压操作部210控制锁紧机构200解锁,使用操作简单、便捷。

更进一步地,当操作部210未被按压时,操作部210弹起并使得锁紧机构200切换为锁紧状态。这样,在操作部210未被按压时,操作部210自动锁紧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形成自锁,从而无需用户进行单独的锁紧操作,可以防止出现用户忘记对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锁紧的误操作问题,产品可靠性更好。

举例而言,锁紧机构200还具有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与操作部210配合,当操作部210被按压,操作部210使第一弹性件变形,当第一弹性件弹性回复,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使操作部210弹起。利用第一弹性件通过弹力驱动操作部210复位,可实现锁紧机构200及时自锁,自锁功能可靠性好。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相互适配的一对磁性件,利用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或磁斥力实现驱动操作部210自动复位进行自锁。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操作部210设置在第一部位110和第二部位120中的一者上。

当操作部210未被按压时,操作部210弹起,使得操作部210与第一部位110和第二部位120中的另一者配合,以至少限制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沿着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

当操作部210被按压时,操作部210与第一部位110和第二部位120中的另一者解除配合,从而解除对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相对运动的限制。

这样,用户进行解锁时,仅需对第一部位110和第二部位120中的一者进行按压操作,使用更加省力方便。

更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第一部位110设有第一啮合部1111;操作部210设置在第二部位120上,且操作部210设有第二啮合部。当第一啮合部1111与第二啮合部啮合时,锁紧机构200至少限制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沿着使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当第一啮合部1111与第二啮合部分开时,锁紧机构200解除对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的相对运动的限制。

举例而言,例如:

当操作部210未被按压时,操作部210弹起,使第一啮合部1111与第二啮合部啮合。其中,通过第一啮合部1111与第二啮合部啮合形成阻碍,以至少限制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沿着使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

当操作部210被按压时,使第一啮合部1111与第二啮合部分开,这样,相应解除了啮合形成的阻碍作用,从而解除对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的相对运动的限制。

其中,通过第一啮合部1111与第二啮合部啮合形成相互干涉,以限制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相对运动,其中,啮合结构咬合的配合稳定性好,从而可以提升对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的限位效果,且啮合结构的紧凑性好,可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也利于产品的减重。

更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第一啮合部1111与第二啮合部均为单向齿;当第一啮合部1111与第二啮合部啮合时,锁紧机构200限制第一部位110沿着使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而不限制第一部位110沿着使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通过设计第一啮合部1111与第二啮合部均为单向齿,以使锁紧机构200在锁紧状态不限制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相互靠近,这样,当锁紧机构200处于锁紧状态,仍可以驱动第一部位110靠近第二部位120,以使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配合固定移动终端20。具体例如,当第一啮合部1111与第二啮合部啮合,限制了第一夹脚与第二夹脚之间进行张开的运动,而不限制第一夹脚与第二夹脚之间进行夹紧的运动。这样更利于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对移动终端20自动锁紧设计,且这样的结构也无须用户按压操作部210才能对移动终端20锁紧,使用操作也更加简单、方便。

且本结构,当锁紧机构200处于解锁状态,用户可以拉开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实现松开移动终端20。当锁紧机构200处于锁紧状态,可以限制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远离,从而使可移动支架10重心匹配移动终端20保持稳定,并使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配合形成的安装结构130可靠地锁定载物架100与移动终端20,防止松脱。满足对移动终端20与载物架100之间的锁紧、解锁需求。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单向齿包括棘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部位110和第二部位120中的一者设有插舌111,另一者设有插槽121,插舌111的至少部分位于插槽121内,当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相对运动时,插舌111沿插槽121活动。利用插舌111与插槽121配合,可利于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相对运动的过程中导向,这样,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的配合精度更高、配合更稳定。且也利于强化可移动支架10的整体稳定性,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不易晃动、松散,从而提升产品的质感。且对于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分别设有动力装置400的情况,通过强化可移动支架10的稳定性,也更利于可移动支架10实现更平稳地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第一部位110设有插舌111,且第一啮合部1111设在插舌111上。这样,使得可移动支架10的部件结构之间的集成性更好,更利于可移动支架10的结构和体积简约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二部位12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操作部210,且第二部位120两侧的操作部210上分别设有第二啮合部;插舌11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啮合部1111,插舌111两侧的第一啮合部1111相应与第二部位120两侧的操作部210的第二啮合部配合。通过在插舌111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啮合部1111与第二部位120两侧的操作部210配合,这样,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锁紧时,配合均匀性和稳定性更好,可以更好地强化可移动支架10的稳定性。且第二部位120两侧设计操作部210的结构,更利于用户从两侧对称按压,操作简单方便。

更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第二部位120设有侧翼开口122,侧翼开口122与第二部位120的插槽121连通;操作部210包括按钮,按钮沿侧翼开口122伸入插槽121,且按钮与侧翼开口122活动配合。这样,可使得操作部210的第二啮合部实现隐藏布置于插槽121内,这样,第二啮合部与第一啮合部1111的啮合部位经由插槽121获得良好的防护,可以良好地避免异物卡滞、外力损伤啮合部等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可移动支架1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300。具体地,第二弹性件300与第一部位110及第二部位120配合,当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沿着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时,第二弹性件300变形,当第二弹性件300弹性回复时,第二弹性件300的弹力驱动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沿着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这样,当用户撤去将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拉开的作用力时,第二弹性件300利用弹力可牵引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靠近,实现可移动支架10可自动夹紧移动终端20,实现对移动终端20自动锁紧,使用操作更加简单方便,且强化了对移动终端20的锁定强度,降低移动终端20的松脱风险。且利用第二弹性件300的弹力牵引第一部位110与第二部位120之间靠近,也利于促进可移动支架10整体保持稳定,从而提升可移动支架10的移动可靠性和平稳性,也提升了产品的质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光路转接模块500设置在第二部位120。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光路转接模块500也可设置在第一部位110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部位120上设有电接口700及控制装置600。这样,电接口700与控制装置600之间走线更加方便,产品结构更加简化。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接口700及控制装置600也可设置在第一部位110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动力装置400包括:动力执行件和驱动件420(具体可例如为驱动器)。具体地,动力执行件与载物架100相连;驱动件420与控制装置600电连接,控制装置600控制驱动件420的驱动,使驱动件420带动动力执行件运动。

详细地,可移动支架10设有电接口700,控制装置600与电接口700及驱动件420电连接。更详细地,如图23所示,可移动支架10具有支架电路800,电接口700、控制装置600及驱动件420形成支架电路800的一部分。

更详细举例而言,可移动支架10包括车辆机体机构。车辆机体机构的动力执行件可具体包括定向轮410。其中,车辆机体机构具有多个定向轮410,多个定向轮410中可每个定向轮410配均套有驱动件420进行驱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一个驱动件420来驱动至少两个定向轮410的结构。

更具体地,如图17所示,车辆机体机构具有四个定向轮410。四个定向轮410分布于载物架100的四个角落。

当然,所述的可移动支架10并不局限于所举例的车辆机体机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可移动支架10也可为船舶机体机构、无人机机体机构等。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的动力执行件也并不局限于所举例的定向轮410,在其他实施例中,动力执行件也可采用万向轮(具体例如麦克纳姆轮)、橡胶轮、履带、螺旋桨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其中,螺旋桨可以适用于空中或水中,具体视情况而定。也即,动力执行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空中动力执行件、地上动力执行件、水中动力执行件。

具体实施例:

如图6至图13所示,本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支架10。可移动支架10具体为车辆机体机构。可移动支架10具有载物架100、动力装置400、光路转接模块500、控制装置600、电接口700等。动力装置400具有驱动件420和定向轮410,定向轮410与载物架100连接,驱动件420适于驱动定向轮410转动,从而相应驱动载物架100移动。如图23所示,可移动支架10的电接口700、控制装置600和驱动件420形成支架电路800的至少一部分。载物架100用于承载移动终端20。光路转接模块500用于与移动终端20的摄像头和/或闪光灯配合。电接口700用于与移动终端20电连接。通过电接口700与移动终端20电连接。

更具体地,本具体实施例主要利用现在普及的移动终端20(如智能手机)作为车辆机体机构的控制核心,完成一个多功能的智能小车产品。可以理解,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十分普及的电子消费产品,且手机充分集成了各种成熟的技术,包含丰富的传感器22、强大的处理器24以及计算资源。可移动支架10通过复用智能手机这个部件,智能小车产品成本可以大大降低,降低了成本后,智能小车产品市场可得到普及应用。

举例地,例如图28和图29所示,智能手机具有无线/网络,具体例如5g、4g、3g、2g,wi-fi,蓝牙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且具有处理器24,具体例如中央处理器cpu(英文全称为:centralprocessingunit)、图形处理器gpu(英文全称为:graphicsprocessingunit)、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npu(英文全称为:neural-networkprocessingunit)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具有传感器22,具体例如,加速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光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磁场传感器、陀螺仪、gps、指纹传感器、霍尔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摄像头、麦克风传感器、nfc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车辆机体机构与移动终端20可组成智能玩具小车。智能玩具小车基本包含以下几个系统:

动力装置400、传感系统(如传感器22)、控制系统(如处理器24)以及无线或有线控制连接系统(如无线/网络,wi-fi等)。

其中,智能手机除了上述的动力装置400外,包含了其中的另外几个的系统。因此可移动支架10通过复用智能手机的功能,并通过自身配备可以运动的动力装置400即可实现形成智能玩具。

可以理解,现有已实现的技术主要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手机对智能玩具进行控制。手机和玩具实体物理上隔离,使用无线进行通信连接,如此存在的缺点就是,智能玩具不能最大程度上复用手机上的传感器22,如摄像头、加速度计、陀螺仪等传感器。另一种形式是,为提高玩具本身的性能,可移动支架10通过增加多类传感器以提升玩具本身的处理器24性能来使得玩具具备更高的性能,显然这种方式带来的就是成本增加。

而本具体实施例,可移动支架10设有适于夹持移动终端20的载物架100,再加装了四组电机电调,以及加装了控制板。可移动支架10能搭配移动终端20使用,并复用移动终端20的传感器22、处理器24、电源装置23等部件,既满足可移动支架10的性能改善需求,同时,成本较低,且这样的设计也充分兼顾了目前手机迭代速度快,普及率高等情况,通过复用手机的部件,从而更好地搭载手机的更新,实现可移动支架10性能提升。并兼顾上述的两种现有情况均得到改良,实现低成本、高性能的智能玩具,且根据需求对可移动支架10进行智能化设计或搭载手机的智能功能,使其进一步拥有可以学习编程以及机器人相关的知识。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平台,包括:移动终端2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可移动支架10。

具体地,移动终端20与可移动支架10的安装结构130连接,移动终端20具有摄像头和闪光灯中的至少一者,移动终端20的摄像头和闪光灯中的至少一者与可移动支架10的光路转接模块500位置相对地设置。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可移动支架10具有载物架100、光路转接模块500、动力装置400和控制装置600。载物架100与移动终端20装配;光路转接模块500与移动终端20配合,并供移动终端20经由光路转接模块500对外摄光或对外射光。这样,经由载物架100运载移动终端20满足移动终端20的位置移动需求,且通过利用光路转接模块500供移动终端20沿光路转接模块500摄入光线或射出光线,使得移动终端20摄入或射出光线的路径经由光路转接模块500得到转换,从而更好地兼顾了移动终端20的装配以及对于摄入或射出光线的角度、位置等的需求,使得移动终端20在载物架100更好地实现稳定,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摄光或射光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移动终端20与可移动支架10的电接口700电连接。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移动终端20具有传感器22,可移动支架10的控制装置600经由电接口700获取来自于传感器22的电信号,且至少根据电信号控制可移动支架10的动力装置400。

其中,如图28所示,传感器22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光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磁场传感器、陀螺仪、gps、指纹传感器、霍尔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语音传感器、nfc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如此,可移动支架10通过获取传感器22的信号,实现对移动终端20的传感器22进行复用。具体如基于移动终端20的传感器22进行定位、航向判断、路况判断、平稳性检测等,使控制装置600更好地控制动力装置400运行。这样,可移动支架10上可省略大量传感器22部件,从而降低可移动支架10的成本,且利于可移动支架10减重,降低移动能耗。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移动终端20具有电源装置23,可移动支架10的控制装置600经由电接口700获取来自于电源装置23的电能。这样更好地满足可移动支架10的续航需求。抑或,实现可移动支架10自身可取消电源装置23,从而降低成本,且利于可移动支架10减重,降低移动能耗。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移动终端20具有处理器24,可移动支架10的控制装置600经由电接口700获取来自于处理器24的电信号。这样,控制装置600可基于处理器24指令对可移动支架10进行控制,这样可简化控制装置600程序,提升可移动支架10的控制响应效率。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用其它移动终端来控制移动终端20,从而实现对可移动支架的控制以及移动终端20的相应功能的复用,该移动终端也可以接收移动终端20返回的图像数据等,以增强对可移动支架的控制。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7所示,移动终端20的移动终端电路21包括传感器22、电源装置23及信号接口25,信号接口25与电接口700电连接,实现可移动支架10对传感器22及电源装置23复用。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移动终端20的移动终端电路21包括传感器22、电源装置23、处理器24及信号接口25,信号接口25与电接口700电连接,实现可移动支架10对传感器22、处理器24及电源装置23复用。进一步地,移动终端20的移动终端电路21还包括无线通讯口26,例如,无线通讯口26包括如5g、4g、3g、2g无线/网络接口,wi-fi无线/网络,蓝牙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进一步地举例地,处理器24可具体为cpu、gpu、npu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0包括手机。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0也可采用平板电脑、移动手表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支架10和可移动平台,这样,可经由载物架100运载移动终端20满足移动终端20的位置移动需求,且通过利用光路转接模块500供移动终端20沿光路转接模块500摄入光线或射出光线,使得移动终端20摄入或射出光线的路径经由光路转接模块500得到转换,从而更好地兼顾了移动终端20的装配以及对于摄入或射出光线的角度、位置等的需求,使得移动终端20在载物架100更好地实现稳定,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摄光或射光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