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接触结构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带有其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96164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接触结构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带有其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接触结构,其被设置于安装在机动车上的、作为车载单元的电子设备中,其例如用于对电子设备的活动部件进行接地连接,本发明还涉及制造该电接触结构的方法、以及带有该电接触结构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机动车的仪表板上安装着作为电子设备的车用立体声音响系统(例如可参见特开平10-51712号日本专利申请),该立体声系统被作为一车载单元。车用立体声系统包括一立体声机体,其被安装到仪表盘上;以及一作为活动部件的前面板,该前面板具有一显示器(例如为液晶显示器)、以及各种操作按钮。
设备机体(即车用立体声系统的机体)中包括CD播放器、MD(微碟盘)播放器、用于构成导航系统的DVD-ROM播放器等装置。前面板将各种信息显示在液晶显示器等装置上,这些信息例如是导航系统的地图信息、以及指示CD播放器和MD播放器回放状态的信息。前面板上设置有接触开关和摁压按钮,当导航系统、CD播放器或MD播放器处于工作状态时,要对这些开关和按钮进行操作。
为了限制车用立体声系统在仪表盘上所占用的安装空间,可在面对着该设备机体用户的表面(下文称之为前壁面)上设置一个插入口,CD播放器、MD播放器、以及DVD-ROM播放器可从该插入口放入到设备机体中、或从该设备机体中取出。另外,在该车用立体声系统中,前面板被设计成可在一定范围内滑动移位,即可从遮挡着前壁面的位置移动到至少敞露出一部分前壁面的位置。因而,前面板被部分地连接到设备机体上,且在二者之间留有很小的间隙。
这种车用立体声系统将前面板定位在某个位置上,在该位置上,设备机体前壁面的至少一部分是被敞开的,因而,CD播放器、MD播放器以及DVD-ROM播放器能被放入到设备机体中、以及从设备机体中取出。在CD播放器、MD播放器以及DVD-ROM播放器被插入到设备机体中之后,前面板会被变换到遮挡住前壁面的位置上,而后就可以对诸如接触开关和各种按钮等的操作钮进行操作,以驱动CD播放器、MD播放器、以及DVD-ROM播放器。在液晶显示器等装置上显示出有关这些播放器回放状态的指示信息。
在这种常规的车用立体声系统中,前面板被设计成可在一范围内进行滑动,即可从一个遮挡着前壁面的位置滑动到一个至少敞露出前壁面一部分的位置。在车用立体声系统的前面板上可能会储积静电。因而,对于这种常规的电子设备,为了去除其所带的静电,迄今为止已经采用了各种电接触结构(下文称之为接地结构),用于将前面板等活动部件与设备机体在电路上连接起来。
另外,由于前面板如上文所述那样进行移位变换、从而能暴露向外界,所以,连接到前面板上的一块金属板片要经过电镀或涂敷,以便于能保持其精美的外观。因而,该金属板具有一种导电的基底材料和一表面层,表面层利用电镀或涂敷的工艺制在基底材料的表面上。表面层是电绝缘的,其电阻远大于基底材料的电阻。
因而,在上述的接地结构中,要被连接到机架上的一导电金属片构件(例如是设备机体的金属片)被制成与要被连接到前面板等机构上的金属板的基底材料相接触。当前面板移位时,金属片构件与金属板的基底材料相互滑动,从而可保持它们之间的电路连接。也就是说,在上述的接地结构中,金属片构件与金属板基底材料在电路上相互连接。换言之,在该接地结构中,前面板与设备机体是相互电连接的。
对于该接地结构,由于金属片构件与金属板的基底材料在电路上是相互连接着的,所以要用研磨的方法去除掉金属板表面层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金属片构件被制成与金属板上这样形成的裸露基底材料相接触。作为备选方案,在这种接地结构中,金属片构件被制成与金属板端面上裸露的基底材料相接触。因而,在该接地结构中,金属片构件与金属板上的基底材料也是相互电连接的。
在上述的接地结构中,通过研磨等方法去除表面层的工作可能会造成工时的增加,也就是说提高了电子设备的成本。另外,由于需要执行研磨等工序,对金属板表面层额外执行研磨操作会降低产量。
另外,如果金属片构件被制成与金属板端面上外露的基底材料相接触,则金属板的端面就会受到金属片构件的刮擦,而金属板的端面由于存在毛刺等缺陷会变得粗糙。因而,当前面板如上述那样进行移位时,就会发出噪音。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一个目的解决上述的问题,并提供一种电接触结构、用于制造该电接触结构的方法、以及带有该电接触结构的电子设备,利用本发明,可防止成本的上升、以及产量的下降,并能消除相互接触的构件在相对移动时所发出的噪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接触结构,其包括一第一构件,其包括一导电的基底材料、以及一电绝缘的表面层,其中的表面层被制在基底材料的表面上;一导电的第二构件,其与第一构件相接触;一开裂部分,其位于第一构件的表面层上;以及一电触点,其被制在所述开裂部分处,该电触点与第二构件接触,由此实现了第一构件的基底材料与第二构件之间的相互电连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带有上述电接触结构的电子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电接触结构的方法,在该电接触结构中,一第一构件与一导电的第二构件相接触,而第一构件具有一导电的基底材料、以及制在基底材料表面上的电绝缘表面层,因而使得第一构件的基底材料与第二构件实现电连接,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通过弯曲所述第一构件,在第一构件的表面层上形成一开裂部分;在开裂部分上形成一电触点;以及使第二构件与制在开裂部分上的电触点相接触。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接触结构、以及用于制造该电接触结构的方法中,将第一构件进行弯曲,从而形成所述开裂部分,在该开裂部分处,表面层发生断裂,这样就在开裂部分处形成了一电触点。因而,可约束制造第一构件所需的人工和成本。另外,可防止第一、第二构件在它们的粗糙面上发生相互刮擦。第一、第二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是被加大了的,从而可防止这些构件在相互移位时发出噪音。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带有上述电接触结构的电子设备。
第一构件可被连接到电子设备的机体与活动部件二者中的之一上,其中,机体和活动部件都可相对于对方移动,而第二构件则可被连接到电子设备机体与活动部件二者中的另一者上。
第一构件可被连接到活动部件上,而第二构件连接到电子设备的机体上。


图1中的轴测图表示了一种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多功能电子设备的外观形状;图2中的轴测图表示出了图1所示多功能电子设备的一种状态,在该状态中,多功能电子设备的一工作显示单元被设置在第三位置上;图3中的轴测图表示了图1所示多功能电子设备的一种状态,在该状态中,多功能电子设备的工作显示单元被布置在第一位置上;图4中的轴测图表示出了图3所示多功能电子设备的一个主要部分;图5是一个放大的轴测图,表示了图4所示多功能电子设备的接地结构;图6是沿图5中的VI-VI线所作的剖面图;图7放大地表示了图6中的VII部分;图8中的剖视图表示了图6所示接地结构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以及图9中的图线表示了图6所示接地结构与一对比例的电阻测量值。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7以及图9对根据本发明一优选实施方式的、作为电接触结构的接地结构以及带有该接地结构的、作为电子设备的多功能电子设备进行描述。在图1等附图中所示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被作为一车载单元而安装到机动车的仪表盘上。
如图1-3所示,多功能电子设备1包括一电子设备机体2;一作为前面板的工作显示单元3;一驱动机构4(如图2和图3所示),其可使工作显示单元3相对于一前壁面10a(下文将进行介绍)滑动地移动;一接地结构9(见图4和图5),其作为所述的电接触结构;以及其它部件。
电子设备的机体2包括一箱形的壳体5;一个要被装入到壳体5中的机架10(见图4);前壁面10a,其被作为设置在壳体5前方的表面;以及诸如CD播放器6等的回放装置,回放装置被接纳到壳体5内。壳体5包括多面直立的壁板10c,这些壁板被一体地制在前壁面10a的所有侧面上。利用这多面壁板10c围成了一个空间区域,该空间区域可转动地容纳着工作显示单元3。
位于工作显示单元3两侧的两直立壁板10c的每一内表面上都制有一引导槽19,其作为滑动槽而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其中的工作显示单元3被容纳在上述的空间区域内。引导槽19被制成从直立壁板10c的内表面向内凹空。引导槽19与一滚轮26(下文将进行介绍)可滑动地接合,其中的滚轮26被外突地制在工作显示单元3顶端3a的两侧上。
如图4所示,机架10是由金属板等材料制成的,其包括一平板状的底构架11、从底构架11位于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向上竖立的侧构架12、以及其它部件。底构架11被叠压在电子设备机体2壳体5的一底壁板5a(见图1或图3)上在附图所示的实例中,壳体5中接纳着均作为回放装置的一CD播放器6和MD播放器7、以及用于构成导航系统的DVD-ROM播放器8。尽管在附图中未示出,但壳体5内也安装着AF/FM调谐器,用于接收无线电广播,还包括一个电视调谐器,其用于接收电视广播以及其它的信息。用户通过摁压一个设置在工作显示单元3上的按钮(下文将进行描述)等元件来操作这些回放装置或收音机。
如图3所示,前壁面10a上设置有一个狭槽13a,用于经此狭槽将MD盘插入到MD播放器7,且还设置有一插入口13b和13c,经这两个插入口可分别将CD盘和DVD-ROM盘插入到CD播放器6和DVD-ROM播放器8中。
工作显示单元3包括一显示屏14,其例如是一用于显示图像信息的液晶显示器。工作显示单元3将DVD-ROM播放器8回放出的地图信息、以及由电视调谐器接收到的电视广播图像等信息显示在显示屏14上。
工作显示单元3上设置有滚轮26,滚轮26位于其上端3a的两侧。滚轮26被制成盘形,并被设置成可绕位于工作显示单元3上端3a两侧的转轴转动。滚轮26从工作显示单元3的侧面向外突出。
滚轮26与引导槽19相接合,并绕所述转轴旋转,从而被设定为可沿引导槽19运动。滚轮26与引导槽19接合成在它们之间只有很小的间隙,从而使沿引导槽19的滑动非常顺滑。
工作显示单元3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按钮18。当用户对按钮18进行操作时,就可将安装在壳体5中的各个回放装置6、7和8设定为工作状态。
当对按钮18进行按压时,工作显示单元3在图3所示的第一位置、图1所示的第二位置、以及图2所示的第三位置之间移位,其中的第三位置处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利用驱动机构4的动作,可使滚轮26在引导槽19中移动,由此使工作显示单元3在第一、第二位置之间移位。
工作显示单元3被依次地移动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工作显示单元3还可被依次地移位到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以及第一位置。与此同时,工作显示单元3的下端3b就会从前壁面10a向外突出、或回缩向前壁面10a,而其上端3a则沿前壁面10a滑动。
如图3所示,在第一位置上,设置在前壁面10a上的狭槽13a、插入口13b和13c都被露出。也就是说,在第一位置上,工作显示单元3未遮挡着前壁面10a。如图2所示,在第三位置上,工作显示单元3遮住狭槽13a、但敞露开插入口13b和13c。
在第三位置上,工作显示单元3遮挡住前壁面10a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在第二位置上,工作显示单元3遮挡住了狭槽13a以及插入口13b和13c。也就是说,在第二位置上,工作显示单元3遮住了整个前壁面10a。
例如,当操作按钮18中的某个选择按钮(例如用于选择CD播放器、MD播放器等的按钮)或一个打开(OPEN)按钮被按下时,工作显示单元3就被驱动机构4推动而滑动地移开。也就是说,如果利用该选择按钮而选定了CD播放器,则驱动机构4就将工作显示单元3滑动地移位到第三位置上。
如果OPEN按钮被按下,则驱动机构4就将工作显示单元3滑动地移位到第一位置上,在该位置上,机架10前壁面10a上所制出的狭槽13a、以及插入口13b和13c都被敞露开。如果将CD播放器、MD播放器D等设备的合适碟盘插入到狭槽13a、或插入口13b或13c中之后,或者将碟盘从狭槽13a或插入口13b和13c中取出之后,则驱动机构4会将工作显示单元3自动地移位到第二位置上,在该位置上,制在机架10前壁面10a上的狭槽13a和插入口13b、13c都被遮挡住。
在前壁面10a被处于第一或第三位置上的工作显示单元3敞露开的状态中,如果插入一张所需的碟盘,则工作显示单元3会自动地移位到第二位置上。而后,当用户按压操作按钮18中的某个播放按钮或一搜索按钮时,则开始执行对该碟盘的播放或搜索操作。
当一微计算机(图中未示出)等装置对驱动机构4电机(下文将进行描述)的转动方向和/或转速进行控制时,工作显示单元3就发生滑动移位。也就是说,微计算机识别出用户对按钮18执行的操作、或插入碟盘的动作,然后对电机的转动方向和/或转速进行控制,从而能将工作显示单元3滑动地移位到对应的位置上。
驱动机构4包括一活动构件15、作为驱动动力源的电机16、以及传动部件(图中未示出)。如图4所示,活动构件15包括结合成一体的一对臂件20和一连接部件21,其中的连接部件21用于将两臂件20相互连接起来。
臂件20被制成笔直延伸的条带状。活动构件15受机架10的支撑而处于这样的状态臂件20的纵向以直角角度与前壁面10a横交。因而,活动构件15被机架10支撑成可沿臂件20的纵向滑动移位。也就是说,活动构件15被设置成可在与前壁面10a正交的方向上滑动移动。当活动构件15滑动时,臂件20上靠近工作显示单元3的那一端20a从前壁面10a向前突出、或向后退缩向前壁面10a。
两臂件20被设置成沿着机架10两侧架12的内表面。每一臂件20的端部20a上都设置有一个孔眼,其可转动地接合着一销杆,销杆被设置在工作显示单元3下端3b的对应侧面上。因而,臂件20-即活动构件15可转动地支撑着工作显示单元3的下端3b,并随着工作显示单元3一起进行移位。另外,活动构件15与工作显示单元3保持电连接。
连接部件21的两端与两臂件20联为一体,且连接部件21的纵向与臂件20的纵向正交。连接部件21被制为直线延伸的带状体。连接部件21与一平行部件23联为一体。平行部件23的纵长方向平行于臂件20的纵向。平行部件23也被制成笔直延伸的带状体。
平行构件23上设置有一齿条24,其与传动部件的一个齿轮(图中未示出)相啮合。平行部件23上设置有一个凸起25,该凸起是通过冲压工艺而形成的,其中冲压工艺例如是弯折和/或拉拔。也就是说,对平行部件23执行弯折,从而形成凸起25。
凸起25被制成从平行部件23向上突起,也就是说,其外突向一弹簧接触件(下文将对此进行描述)。如图6和图7所示,凸起25的一个表面被制成向上突起的凸面形状,也就是说,该表面突伸向弹簧接触件32。凸起25沿活动构件15的滑动方向延伸。
平行部件23对应于本说明书中所定义的第一构件。如图6和图7所示,平行部件23-即活动构件15是用金属板制成的,其包括一种导电的基底材料30和一表面层31,表面层31被制在基底材料30的两侧表面上。基底材料30是导电的金属。基底材料30的两侧表面都经过了电镀或涂敷处理,从而形成了表面层31。表面层31是电绝缘的,也就是说具有很高的电阻。均与平行部件23相联的连接部件21和臂件20具有与平行部件23相同的构造,也就是说,也具有基底材料30和表面层31。
如图7所示,在凸起25的端部上设置一开裂部分H,在该部分处的一部分表面层31被破开了。在开裂部分H处,基底材料30是裸露的。在开裂部分H处形成了一个本说明书所定义的电触点S。也就是说,在平行部件23的开裂部分H处设置了电触点S。在附图所示的示例中,开裂部分H处的基底材料30是完全裸露的。
电机16被连接到机架10的一个底架11上。在电机16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一个小齿轮27。传动系统包括多个相互啮合的齿轮。这些齿轮被底架11可转动地支撑着。其中的一个齿轮与小齿轮27相啮合,而另一齿轮则与齿条24相啮合。
因而,电机16的驱动力可经过传动部件而传递给齿条24,由此使活动构件15相对于机架10在臂件20的纵向上滑动地移位。换言之,利用电机16的驱动力,活动构件15的臂件20可穿过一个制在前壁面10a下部的通孔(图中未示出)而在机架10向内或向外的方向上移动。
在驱动机构4中,活动构件15借助于电机16的驱动力而在机架10向内或向外的方向上移位。另外,当活动构件15在机架10向内或向外的方向上移位时,设置在工作显示单元3上的滚轮26沿引导槽10滑动。
也就是说,当活动构件15由于接收到电机16的驱动力而从机架10向外移位时,工作显示单元3会向下掉落,且其表面朝向上方。然后,工作显示单元3被移位到第一或第三位置上,在这两个位置上,机架10的前壁面10a是外露的。如果活动构件15在向内的方向上移向机架10,则已掉落下去的工作显示单元3会被移位到第二位置上,且滚轮26位于引导槽19的顶端处。
利用电机16的驱动力,可使工作显示单元3和活动构件15在第一、第二位置之间的范围内移位。也就是说,工作显示单元3和活动构件15被设置成可相对于电子设备的机体2进行移动。工作显示单元3和活动构件15对应于本说明书中所定义的活动部件。
如图4、5和图7所示,接地结构9包括作为第一构件的平行部件23、以及作为第二构件的弹簧接触件32。接地结构9使平行部件23与弹簧接触件32相互接触,从而实现了平行部件23中基底材料30与弹簧接触件32之间的电路连接。
如上所述,平行部件23包括基底材料30和表面层31。平行部件23上还设置有凸起25,在该凸起的顶端处设置有开裂部分H。表面层31的一部分被破开,从而形成了该开裂部分H。凸起25是通过对平行部件23执行弯折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对平行部件23执行弯折,以便于能形成开裂部分H,在该开裂部分处,表面层31的一部分被破开,从而在该开裂部分H上形成了一个电触点S。平行部件23与活动构件15的连接部件21联为一体。也就是说,平行部件23被连接到活动构件15上。
弹簧接触件32是由导电的金属板制成的。如图4和图5所示,弹簧接触件32包括结合为一体的安装件33和一弹性接触部件34。安装件33通过螺钉等元件连接到机架10的底架11上—即被连接到电子设备的机体2上。也就是说,弹簧接触件32被连接到电子设备的机体2上。
弹性接触部件34从安装件33延伸向设置在平行部件23上的凸起25。弹性接触部件34-即弹簧接触件32与凸起25的端部—即设置在开裂部分H处的电触点S相接触,换言之,弹簧接触件32与基底材料30相接触。在弹性接触部件34产生出弹性复原力的条件下,其可与电触点S相接触,其中的弹性复原力将电触点S偏顶向底架11。
对于具有上述构造的接地结构9,即使活动构件15如上文所述那样在工作显示单元3于第一、第二位置之间移位时产生滑动,弹簧接触件32的弹性接触部件34也可与设置在平行部件23上的电触点S相接触。也就是说,对于接地结构9,即使活动构件15产生移位而使弹簧接触件32与平行部件23相对移动,弹性接触部件34-即弹簧接触件32也能与电触点S发生接触—即与基底材料30相接触。
对于该接地结构9,活动构件15的基底材料30与弹簧接触件32保持电路连接,由此在电路上将工作显示单元3与机架10连接起来—也即是与电子设备的机体2连接起来。因而,对于该接地结构9,聚积在工作显示单元3以及活动构件15上的静电可经由机架10-即电子设备的机体2而释放到多功能电子设备1的外界。
可按照如下的过程来制造上述的接地结构9。首先,先对其基底材料30两侧面上已制有表面层31的平板状平行部件23执行诸如弯折和/或拉拔等的冲压处理。凸起25被制在平行部件23上,也就是说,平行部件23是被弯折的。此时,如图7所示,在凸起25的端部处,表面层31的一部分被破开,从而形成了裸露着基底材料30的开裂部分H。
然后,在开裂部分H上制出电触点S。且在弹性接触部件34与电触点S相接触的情况下将弹簧接触件32固定到机架10上。也就是说,弹簧接触件32的弹性接触部件34被制成与裸露在电触点S处的基底材料30相接触。此时,平行部件23的基底材料就实现了与弹簧接触件32的电路连接。这样就形成了接地结构9。
上述接地结构9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验证。实际验证结果表示在图9中。在图9中,分别用实线和长点划线来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产品A和产品B,一具有基底材料30和表面层31的板材受到弯折,从而形成凸起25,这样就制出了电触点S,由此而制出了作为第一构件的平行部件23。另外,对于根据本发明的产品A和B,还制出了弹簧接触件32。
平行部件23的电触点S被制成与弹簧接触件32相接触,然后对平行部件23的基底材料30与弹簧接触件32之间的电阻进行测量。对于根据本发明的产品A和B,各制出了多个样品(二十个样品),每一产品都具有平行部件23和弹簧接触件32,然后对产品的电阻进行测量。此处,详细来讲,对于产品A的每一个样本,都在工作显示单元3处于第一位置时对其电阻进行测量。而对于产品B的每一样本,则是在工作显示单元3处于第二位置时对其电阻进行测量。
另外,对于图9中双点划线所指代的对比实例C,其平行部件23上未制有凸起25,也就是说,表面层31的一部分未被破开,其被设计成与弹簧接触件32相接触,这样就形成了对比实例C。然后,对平行部件23上基底材料30与弹簧接触件32之间的电阻进行测量。对于对比例C,制出了多个样品(二十个样品),每个样品都具有平行部件23和弹簧接触件32,然后,对每一样品的电阻进行测量。
另外,对于根据本发明的产品A和B以及对比例C,平行部件23基底材料30的两侧表面都经过了电镀,从而形成了由黑色Zn-Ni合金镀层组成的表面层31,在该表面层中,在Zn-Ni合金镀层的表面上设置有一个煮黑层。
图9中的结果表明对于对比例C,电阻约为10欧姆。在另一方面,对于根据本发明的产品A和产品B,电阻最多为7欧姆,而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产品,电阻为0欧姆。因而,对于根据本发明的产品A和B,可以确认的是通过在开裂部分H上设置电触点S,可显著降低电阻,其中的开裂部分是通过将表面层31的一部分破开来形成的。也就是说,可以确保平行部件23的基底材料30与弹簧接触件32牢固地电连接着。
在上述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对平行部件23进行弯曲来形成开裂部分H,并在开裂部分H上设置电触点S,其中,通过将表面层31的一部分破开就可形成开裂部分H。因而,由于通过对平行部件23进行弯折就能容易地形成电触点S,所以可减少对平行部件23进行冲压的人工—也就是说可降低成本。另外,由于可采用冲模等器具对平行部件23执行冲压,所以能使各平行部件23的弯折度保持一致,由此避免了产量的下降。
此外,由于平行部件23被进行弯折而形成了开裂部分H,并在开裂部分H上形成了电触点S,从而就可以防止平行部件23和弹簧接触件32以粗糙表面相互刮擦,其中的开裂部分是通过将一部分表面层31破开而形成的。相比于弹簧接触件32被设计成与平行部件23或其它部件的端面相接触的情况,本发明中平行部件23与弹簧接触件32之间的接触面积得到了扩大。因而,即使平行部件23与弹簧接触件32之间出现了相对移位,也可防止发出噪音。
作为所述电子设备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包括上述的接地结构。因而,能利用活动构件15将工作显示单元3与机架10-即电子设备的机体2可靠地连接起来。因而,多功能电子设备1能利用电子设备的机体2将工作显示单元3上聚积的静电释放到外界。
平行部件23被连接到活动构件15上,弹簧接触件32被安装到电子设备的机体2上。因而,电子设备的机体2可与活动构件15实现牢固的电路连接。从而可利用电子设备的机体2将活动构件15-即工作显示单元3中所聚积的静电释放到多功能电子设备1的外界。
在上述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凸起25被制成可提供电触点S。但是,如图8所示,也可以无须对平行部件23执行弯折而形成凸起25,只要将平行部件23弯折成在开裂部分H处形成电触点S就可以了,在开裂部分H处的那部分表面层31被破开。在此情况下,平行部件23的基底材料30同样也能实现与弹簧接触件32牢固的电路连接。
在上述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平行部件23被连接到活动构件15上,且弹簧接触件32被安装到电子设备的机体2上。但是,与此相反,也可将作为第一构件的平行部件23连接到电子设备的机体2上,而弹簧接触件32则被连接到活动构件15上。
简言之,在本发明中,作为第一构件的平行部件23可被连接到电子设备机体2和活动构件15二者中的之一上,而作为第二构件的弹簧接触件32则可被连接到电子设备机体2和活动构件15二者的另一者上。在此情况下,电子设备的机体2同样能可靠地与活动构件15连接起来。因而,聚积在活动构件15-即聚积在工作显示单元3中的静电能通过电子设备的机体2而释放到多功能电子设备1的外界。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设置在开裂部分H上的电触点S处,基底材料30是完全裸露的。也就是说,在此处基底材料30的表面上未留有任何的表面层31。但是,与此相反,在开裂部分H处,也可在基底材料30的表面上保留一部分表面层31。也就是说,弹簧接触件32可被制成与设置在开裂部分H上的电触点S相接触,在开裂部分H上,基底材料30上保留着一部分表面层31。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可获得下述的接地结构、多功能电子设备以及制造该接地结构的方法。
一种接地结构9,其包括一平行部件23,其包括一种导电的基底材料30以及制在基底材料30表面上的一电绝缘表面层31;一导电的弹簧接触件32,其与平行部件23相接触;一开裂部分H,其位于平行部件23的表面层31上;以及一电触点S,其被制在开裂部分H上,其与弹簧接触件32相接触,由此可将平行部件23的基底材料30与弹簧接触件32在电路上相互连接起来。
一种多功能电子设备1,其包括[附加说明1]中所限定的接地结构9。
一种根据[附加说明2]所限定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其包括一电子设备机体2;以及一活动部件15,其被设置成可相对于电子设备的机体2移动,其中,平行部件23被连接到电子设备机体2与活动部件15二者中的之一上,而弹簧接触件32则被连接到电子设备机体2与活动部件15中的另一者上。
一种根据[附加说明2]所限定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其包括一电子设备机体2;以及一活动部件15,其被设置成可相对于电子设备的机体2移动,其中,平行部件23被连接到活动部件15上,而弹簧接触件32则被连接到电子设备的机体2上。
一种用于制造接地结构9的方法,在其中的接地结构中,一平行部件23包括一种导电的基底材料30以及制在基底材料30表面上的一电绝缘表面层31,该平行部件23与一导电的弹簧接触件32相接触,从而可实现平行部件23上基底材料30与弹簧接触件32之间的电路连接,所述方法包括步骤通过对平行部件23进行弯折而在平行部件23的表面层31上形成一开裂部分H;在开裂部分H上形成一电触点S;以及使弹簧接触件32与制在开裂部分H上的电触点S相接触。
根据[附加说明1]中所描述的接地结构9、以及[附加说明5]中所描述的用于制造接地结构的方法,平行部件23被弯折而形成一个其上表面层31被破开的开裂部分H,并在该开裂部分H上设置了一个电触点S。这样,由于可通过对平行部件23进行弯折来容易地形成电触点S,因而可缩短制造平行部件23的人工—即降低其成本。另外,由于可采用冲模等工具对平行部件23执行冲压处理,所以能使各平行部件23的弯折度保持一致,由此避免了产量的下降。
此外,由于平行部件23被进行弯折而形成了开裂部分H,并在开裂部分H上制出了电触点S,从而就可以防止平行部件23和弹簧接触件32在粗糙表面相互刮擦,其中的开裂部分是通过将一部分表面层31破开而形成的。相比于弹簧接触件32被设计成与平行部件23或其它部件的端面相接触的情况,本发明中平行部件23与弹簧接触件32之间的接触面积得以扩大。因而,即使平行部件23与弹簧接触件32之间出现了相对移位,也可防止发出噪音。
构件[附加说明1]中所描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多功能电子设备1包括接地结构9,在该接地结构中,平行部件23被弯折而形成一个其上表面层31被破开的开裂部分H,并在该开裂部分H上设置了一个电触点S。这样,由于可通过对平行部件23进行弯折来容易地形成电触点S,因而可缩短制造平行部件23的人工—即降低其成本。另外,由于可采用冲模等工具对平行部件23执行冲压处理,所以能使各平行部件23的弯折度保持一致,由此避免了产量的下降。
另外,由于平行部件23被进行弯折而形成了开裂部分H,并在开裂部分H上制出了电触点S,从而就可以防止平行部件23和弹簧接触件32在粗糙表面相互刮擦,其中的开裂部分是通过将一部分表面层31破开而形成的。相比于弹簧接触件32被设计成与平行部件23或其它部件的端面相接触的情况,本发明中平行部件23与弹簧接触件32之间的接触面积得以扩大。因而,即使平行部件23与弹簧接触件32之间出现了相对移位,也可防止发出噪音。
另外,平行部件23能与弹簧接触件32实现可靠的电路连接,也就是说,能可靠地将工作显示单元3与电子设备的机体2连接起来。因而,能通过电子设备的机体2将工作显示单元3中聚积的静电释放到外界。
按照在[附加说明3]中所描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平行部件23被连接到电子设备机体2和活动构件15二者中的之一上,而弹簧接触件32则被连接到电子设备机体2和活动构件15二者的另一者上。从而,电子设备的机体2能与活动构件15可靠地连接起来。因而,聚积在活动构件15中的静电可通过电子设备的机体2而释放到多功能电子设备1的外部。
按照在[附加说明4]中所描述的多功能电子设备1,平行部件23被连接到活动构件15上,而弹簧接触件32则被连接到电子设备机体2上。从而,电子设备的机体2能与活动构件15可靠地连接起来。因而,聚积在活动构件15中的静电可通过电子设备的机体2而释放到多功能电子设备1的外部。
顺便提及,第2003-059169号日本专利申请中所公开的内容被结合到本文中作为参考资料。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接触结构,其包括一第一构件,其包括一导电的基底材料、以及一电绝缘的表面层,其中的表面层被制在基底材料的表面上;一导电的第二构件,其与第一构件相接触;一开裂部分,其位于第一构件的表面层上;以及一电触点,其被制在所述开裂部分处,该电触点与第二构件接触,由此实现了第一构件的基底材料与第二构件之间的相互电连接。
2.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接触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包括一电子设备机体;以及一活动部件,其被设置成可相对于电子设备的机体移动,其中,第一构件被连接到电子设备机体与活动部件二者之一上,而第二构件则被连接到电子设备机体与活动部件的另一者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包括一电子设备机体;以及一活动部件,其被设置成可相对于电子设备的机体移动,其中,第一构件被连接到活动部件上,而第二构件则被连接到电子设备的机体上。
5.一种用于制造电接触结构的方法,在该电接触结构中,一第一构件与一导电的第二构件相接触,第一构件具有一导电的基底材料、以及制在基底材料表面上的电绝缘表面层,第一构件的基底材料与第二构件实现电连接,所述方法包括步骤通过弯曲所述第一构件,在第一构件的表面层上形成一开裂部分;在开裂部分上形成一电触点;以及使第二构件与制在开裂部分上的电触点相接触。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电子设备,其包括一电子设备机体、一可活动地设置在电子设备机体上的工作显示单元、以及一作为电接触结构的接地结构,其中的接地结构包括一平行部件和一弹簧接触件。平行部件包括一种导电的基底材料以及制在基底材料两侧面上的绝缘表面层,平行部件与一活动部件相连接,该活动部件随工作显示单元一起移动。平行部件上设置有一个凸起。在凸起的顶端处,在表面层被破开的一个开裂部分上,基底材料是外露的。开裂部分上设置有一个电触点。弹簧接触件与电触点相接触。平行部件的基底材料和弹簧接触件在电路上相互连接起来。
文档编号H05K9/00GK1527316SQ20041000775
公开日2004年9月8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5日
发明者佐佐木章浩, 中村康治, 治, 清水章 申请人:日本先锋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