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侧置换热装置的通讯机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92152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侧置换热装置的通讯机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讯机柜,更具体地说,涉及带侧置换热装置的通讯机柜。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使用的通讯机柜大部分都安装有换热装置,根据其放置的位置不同可以分成换热器顶置式机柜、换热器底置式机柜、换热器侧置式机柜和换热器门装式机柜。如图5所示,换热芯100通常包括正交的、交替隔绝排列的内循环风道和外循环风道。内循环风道引入主设备的热空气,而外循环风道引入外界的冷空气,两者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机柜设备散热的目的。
目前市场中所有换热器204侧置式通讯机柜中,包括换热器204门装式机柜中,其内循环风道普遍采用上下循环设计,即换热器204的内循环风道垂直设置,其进风口201设置在机柜上方某一部分,出风口202设置在机柜下方某一部分。工作时,主设备203产生的热量从主设备203的后面排除,热空气被位于换热器204内循环风道上的风扇吸入,从内循环风道的进风口201进入换热器仓205的换热器204,并与外循环风道内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经冷却的空气经内循环风道的出风口202返回设备仓206,从而到达散热目的。然而,由于目前设备仓206内的主设备203通常是在垂直方向上分层安装的,所以靠近内循环风道的出风口202处的主设备203(例如下部的主设备)获得的冷风量必然比远离出风口202的主设备203(例如上部的主设备)获得的多,造成了设备仓206内的主设备203的换热不均匀。另外,如图4所示,换热器204侧置式通讯机柜中,内循环风道的出风口202往往正对着主设备203的侧壁或者主设备203的安装结构的侧壁,而冷风往往需要从主设备203的正面进入主设备203进行冷却,这样使得从内循环风道的出风口202出来的冷风需要拐弯才能到达主设备203的正面,降低了换热效率。
随着现代通讯机柜内设备的工作功率越来越大,尤其是换热器置式通讯机柜中,其换热器的换热系数要求越来越大,这样造成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也越来越大。通常换热器的重量都达到70公斤以上,在安装和拆卸时非常困难。最可怕的是一旦换热器出现故障,整个通讯机柜的换热系统处于瘫痪,使得设备仓内的设备无法得到有效的冷却,这样对通讯设备的危害是很大的。
另外,目前市场中所有安装有换热器的通讯机柜中,其内循环风扇都位于换热器内循环风道的进风口,换热器内循环进风口所进的空气是机柜主设备排出的热,一般温度达到75℃以上,风扇长期位于高温下工作会影响风扇的性能和寿命;另外,机柜的外循环风扇都位于换热器外循环的进风口,换热器外循环进风口所进的是外界空气,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如下雨、沙尘暴等,风扇难免会吸入雨水或沙尘,对风扇造成破坏,从而缩短风扇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换热器侧置式通讯机柜的缺陷,提供一种换热均匀、换热效率高、机柜换热系统稳定的换热器侧置式通讯机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带侧置换热装置的通讯机柜,包括机柜主体,所述机柜主体内设有将其内部空间分隔成设备仓和换热器仓的隔板;所述换热器仓装设有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设有连通引入所述设备仓的热空气的内循环风道,以及引入冷空气冷却所述内循环风道的热空气的外循环风道。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在机柜等高线上设置的内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出风口,所述隔板在机柜等高线上设置有与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出风口相对应的出风口和进风口;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出风口与所述出风口和进风口对应密封连接后,在机柜等高线上形成内循环风道闭环路。
本实用新型的带侧置换热装置的通讯机柜中,所述换热装置在垂直方向上分开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工作的部分。所述换热装置的每一个独立部分都包括外壳以及安装在外壳内的换热芯。
本实用新型的带侧置换热装置的通讯机柜中,所述换热装置的内循环风扇位于所述内循环出风口处、换热装置的外循环风扇位于所述外循环出风口处。
本实用新型的带侧置换热装置的通讯机柜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换热装置的内循环风道和设备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在机柜等高线上相密封连接,形成机柜等高线上的内循环风道闭环路,使得在不同高度的主设备均可以得到大致相等的冷风量,具有换热均匀、换热效率高的优点。另外,进风口和内循环出风口可以设置在主设备的正面的前侧,使得从进风口进入到设备仓的冷风直接从主设备正面进入主设备,而无须拐弯,提高了换热效率。另外,换热装置在垂直方向上设置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工作的部分,这种设计减轻了换热装置的单个重量、体积小、便于安装和拆卸维护,而且在一个出现故障时,另一个可以维持工作,而不会造成整个通讯机柜换热系统的瘫痪,保证了机柜设备的安全性。另外,内循环风扇和外循环风扇分别位于内循环风道和外循环风道的出风口,使得风扇始终处于比较理想的工作环境,延长使用寿命,降低风扇的故障率。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带侧置换热装置的通讯机柜的侧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带侧置换热装置的通讯机柜等高线上截面示意图;图3是现有的换热器侧置式机柜的侧面示意图;图4是现有的换热器侧置式机柜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换热装置使用的换热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带侧置换热装置的通讯机柜,包括机柜主体。所述框形机柜主体可以由多块框板拼合而成,其一侧开口,并安装有前门(图未示)。所述机柜主体内设有将其内部空间分隔成设备仓2和换热器仓1的隔板3。在所述设备仓2内安装有主设备21,所述主设备21在工作时会产生很高的热量,并从主设备21后面排除形成热空气气流。所述换热器仓1内安装有用于散热的换热装置11A、11B,所述换热器仓1还可以用于安装其他的辅助设备12,例如备用电池、通讯线缆等等。
所述换热装置11A、11B包括外壳、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所述换热装置11A、11B的风口包括在机柜等高线上设置的内循环进风口41和内循环出风口42,所述隔板3上设有与所述内循环风道4密封连接的出风口32以及进风口31。所述进风口31和出风口32设置在机柜等高线上,并且所述出风口32与所述内循环进风口41相密封连接、所述进风口31与所述内循环出风口42相密封连接,形成机柜等高线上的内循环风道闭环路。所述换热装置11A、11B在垂直截面方向设置的外循环进风口51和外循环出风口52。机柜工作时,所述设备仓2内的主设备21从后面排出热风,经隔板3上的出风口32流入换热器仓1内的换热装置11A、11B的内循环进风口41,经过热交换的冷风从换热装置11A、11B的内循环出风口42排出,经隔板3上的进风口31流入机柜设备仓2内。所述换热器仓1可以设置在所述设备仓2的左侧或右侧。内循环风道闭环路为机柜等高线上水平设置的设计不同传统的上下风道,这种设计使得在不同高度的主设备均可以得到大致相等的冷风量,使得主设备的换热更加的均匀。
另外,由于内循环风道闭环路为机柜等高线上的水平设置,因此,所述进风口31和内循环出风口42可以设置在主设备21的正面的前侧,使得从所述进风口31进入到设备仓2的冷风直接从主设备21的正面进入主设备,而无须拐弯,以提高换热效率。
所述换热装置在垂直方向设置成两个独立工作的部分11A和11B,它们都有自己独立的内循环风道和外循环风道,对通讯机柜设备仓进行换热功能,从而组成1+1的备份。这种设计将一个宠大的换热装置分成了两个重量轻、体积小的换热器11A、11B,便于安装和拆卸维护,而且在一个出现故障或需要维护时,另一个可以维持工作,而不会造成整个通讯机柜换热系统的瘫痪,保证了通讯机柜设备的安全性。当然也可以设置成更多的独立工作的单元,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机柜设备。
所述换热装置11A、11B各自的内循环风扇43安装在所述内循环出风口42处、外循环风扇53安装在所述外循环出风口52处。使得风扇始终处于比较理想的工作环境,延长使用寿命,降低风扇的故障率。
权利要求1.一种带侧置换热装置的通讯机柜,包括机柜主体,所述机柜主体内设有将其内部空间分隔成设备仓和换热器仓的隔板;所述换热器仓装设有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设有连通引入所述设备仓的热空气的内循环风道,以及引入冷空气冷却所述内循环风道的热空气的外循环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在机柜等高线上设置的内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出风口,所述隔板在机柜等高线上设置有与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出风口相对应的出风口和进风口;所述内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出风口分别与所述出风口和进风口对应密封连接后,在机柜等高线上形成内循环风道闭环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侧置换热装置的通讯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在垂直方向上分开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工作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侧置换热装置的通讯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的每一个独立工作部分包括外壳以及安装在外壳内的换热芯。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侧置换热装置的通讯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内循环出风口处的内循环风扇、以及安装在所述外循环出风口处的外循环风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侧置换热装置的通讯机柜,在机柜主体内设有将其内部空间分隔成设备仓和换热器仓的隔板;换热器仓装设有换热装置;换热装置设有连通引入设备仓的热空气的内循环风道,以及引入外界冷空气冷却内循环风道中热空气的外循环风道。换热装置包括在机柜等高线上设置的内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出风口,隔板上相对应的出风口和进风口同样在机柜等高线上设置;内循环进风口与出风口相对接,内循环出风口与进风口相对接,并在机柜等高线上形成内循环风道闭环路。使得在不同高度的主设备均可以得到大致相等的冷风量,具有换热均匀、效率高的优点。另外,从进风口进入的冷风直接从主设备正面进入主设备,而无须拐弯,提高了换热效率。
文档编号H05K7/20GK2872798SQ200620054239
公开日2007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20日
发明者廉纪奎 申请人:廉纪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