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机房曳引绳轮式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64443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无机房曳引绳轮式电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机房曳引绳轮式电梯,该种电梯可应 用于无机房土建井道或者无机房钢结构井道,还可以应用在电梯改造以及 液压电梯改成曳引电梯的改型中。
技术背景 在传统的曳引式电梯中,电梯机房在电梯所需的建筑空间中 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果采用无机房电梯,就可以节省这部分建筑空间,就 相当于为用户节约资源和成本。另外有一些加装电梯和改造电梯的项目, 宜采用无机房电梯结构,这样的电梯结构对机房没有要求,可以减少建筑 条件方面的很多限制,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而传统的曳引电梯中大部分 采用l: l和2: l的曳引比,即曳引机绳轮的线速度与轿厢的升降速度的 比为1或2倍,所需的曳引机功率和轴负荷都比较大,曳引机体型和重量 都很大,因此,这种电梯大多采用有机房结构,而2: 1结构的无机房电 梯的载重量一般最大只能达到1600kg。目前也有曳引比为4: l的有机房
电梯,但多用作大吨位的载货电梯,且该种电梯的轿厢上只布置一副轿厢 绳轮,因此对安装这副轿厢绳轮的轿厢架强度要求很高。
发明内容针对上述现实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机房曳引绳轮 式电梯,该种电梯的曳引比为4: 1,可使曳引机功率降低,曳引机体型 和重量都会减小,可以用无机房结构和采用无齿轮曳引机来适应载重量大 的电梯;在该种电梯中,曳引机可以放置在井道顶部(上置),也可以放
置在井道底部(下置),其既能满足节约建筑空间的需要,同时又能节约 能源,这样给客户和电梯设计人员以更多的选择余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无机房曳引绳轮式电梯,包括轿厢、对重、包含曳引机在内的驱 动控制系统,轿厢上设有轿厢绳轮,对重上设有对重绳轮,在电梯井道中 设有转向绳轮,提吊绳索两端固定在井道固定点上,轿厢和对重分别由绕 过轿厢绳轮和对重绳轮的提吊绳索悬吊在曳引机的曳引绳轮的两侧,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轿厢上至少设有两组轿厢绳轮组,其中每组轿厢绳轮组至 少有两个轿厢绳轮,提吊绳索由井道中的一个固定点下行并绕过固定在轿 厢上的一组轿厢绳轮组后上行并绕过转向绳轮又下行绕回至固定在轿厢 上的另一个轿厢绳轮组,随后,提吊着轿厢的提吊绳索绕过曳引绳轮,提 吊绳索绕过曳引绳轮后的另一侧悬吊有对重。
当曳引机设置在井道顶部时,所述的提吊绳索由井道中的一个固定点 下行并绕过固定在轿厢上的一组轿厢绳轮组,然后上行并绕过转向绳轮又 下行并绕回至固定在轿厢上的另一组轿厢绳轮组后,提吊着轿厢的提吊绳 索即上行并绕过曳引绳轮,然后下行至固定在对重上的一个对重绳轮,绕 过该对重绳轮后随即又上行并绕过另一个转向绳轮,最后提吊绳索在经过 了下行并绕过另一个固定在对重上的对重绳轮后上行固定在井道中的固 定点上。
而当曳引机设置在井道底部时,所述的提吊绳索由井道中的固定点下 行并绕过固定在轿厢上的一组轿厢绳轮组,然后上行并绕过转向绳轮又下 行并绕过至固定在轿厢上的另一个轿厢绳轮组后,提吊着轿厢的提吊绳索 需要上行并经过一个增加的转向绳轮的导向后,下行并绕过曳引绳轮后上 行,提吊绳索在经过了又一个增加的转向绳轮的导向后,下行至固定在对 重上的一个对重绳轮,绕过该对重绳轮后随即又上行并绕过转向绳轮,最
后提吊绳索在经过了下行并绕过另一个固定在对重上的对重绳轮后上行 固定在井道中的固定点上。
所述的转向绳轮位于井道顶部,且无论是曳引机设置在井道顶部时的 两个转向绳轮还是曳引机设置在井道底部时的四个转向绳轮都是分别位 于曳引机的两侧的。
分别通过每个轿厢绳轮组中各绳轮径向中心所形成的两个竖直平面 相互平行且分别位于通过轿厢导轨中心所形成的竖直面的两侧。
分别通过每个轿厢绳轮组中各绳轮径向中心所形成的两个竖直平面 相互平行且都位于通过轿厢导轨中心所形成的竖直面的一侧。
分别通过每个轿厢绳轮组中各绳轮径向中心所形成的两个竖直平面 相互平行且位于通过多对轿厢导轨中心所形成的各个竖直面之间。
轿厢绳轮组可以设置在轿厢的顶部,这种情况下,提吊绳索通过轿厢 绳轮组从轿厢顶部通过。
轿厢绳轮组也可以设置在轿厢的底部,这种情况下,提吊绳索通过轿 厢绳轮组从轿厢底部通过。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可以体现如下的优点
1. 相比传统的电梯,降低了曳引机的功率,既节省了电梯所需的建 筑空间,又可以节约能源;
2. 可以利用小功率曳引机来满足大载荷电梯的需要;
3. 曳引机的设置更加灵活,给用户更多的选择空间;
4. 通过多个转向滑轮的设置,可以使电梯整体力学更加均匀,电梯
运行更平稳、顺畅,同时也可以减小轿厢内的噪音和震动;
5. 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容易实现轿厢和对重装置的中心悬挂,因此降 低了作用于导轨上支持力,这样对建筑物的受力要求可以降低, 还可以选用更轻的导轨;
6. 与传统电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梯中使用的部件体积和重量变小 或者取消,使得安装和维护更便捷、方便、可靠。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原理示意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电梯井道平面布置示意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原理示意图4是年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电梯井道平面布置示意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结构原理示意图6是本实用新型事实例3中电梯井道平面布置示意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结构原理示意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电梯井道平面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一步加以描述 实施例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机3置于电梯井道顶部(上置)、轿厢 绳轮组12、 13和14、 15位于轿厢1下面时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则是 图1电梯的井道平面布置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提吊绳索10的两端 分别固定在井道中的固定点16、 17上,轿厢绳轮组12、 13和14、 15固定 在轿厢1的底部,对重绳轮8、 9固定在对重2的上部,提吊绳索10绕过
轿厢绳轮12、 13、 14、 15、对重绳轮8、 9的绳轮槽提吊着轿厢1和对重2, 提吊绳索10同时绕过曳引机3的曳引绳轮11的绳轮槽,使得当驱动曳引 机3工作时,提吊绳索10可以带动对重2沿着对重导轨19作上下运动, 带动轿厢1沿轿厢导轨20上下运动。在轿厢1的两侧设有转向绳轮4、 5, 驱动曳引机3正是通过该转向绳轮4、 5的布置来实现4: l的曳引比,并 根据转向绳轮的个数来实现驱动曳引机3的上置或下置方式。提吊绳索10 一般布置是通过轿厢1的中心(重心)或对称于通过轿厢1中心(重心) 的竖直线,对于对重2来说,提吊绳索10 —般布置是通过对重2的中心(重 心)或对称于通过对重2中心(重心)的竖直线。两个轿厢绳轮组12、 13 和14、 15的径向中心所形成的两个竖直平面相互平行且分别位于通过轿厢 导轨20中心所形成的竖直面的两侧。两个对重绳轮8、 9径向中心所形成 的竖直平面与通过对重导轨19中心所形成的竖直平面重合。轿厢导轨20 分列在轿厢1的两侧,对重导轨19则并列在轿厢1的一侧。在井道内,轿 厢1和对重2各自沿着导轨20和19反向运行,也就形成了曳引绳轮式电 梯的基本运行方式。通过轿厢1两侧的提吊绳索10的运行方向是相反的, 如图1中所示,在轿厢1的两侧有四根绳索提吊着轿厢1,而通过曳引绳轮 ll的只有一根绳索,因此,当轿厢1运行1米的距离时,提吊绳索10通过 曳引绳轮ll的距离就是4米,实现了电梯的曳引比为4: 1,也就是说驱动 曳引机3的曳引绳轮11的线速度与轿厢1的运行速度比为4: 1。
图2中,轿厢导轨20设置在轿厢1相对的两侧,对重导轨19设置在 轿厢1没有安装轿门装置21的一侧,两个轿厢绳轮组12、 13和14、 15 对称于轿厢导轨20设置,曳因机3设置在轿厢绳轮15与对重绳轮8之间。
图1所示电梯提吊绳索10的设置如下提吊绳索10的一端固定在井 道顶部的固定点16上,下行至轿厢绳轮12、 13并沿着绳轮槽绕过两个轿 厢绳轮12、 13,然后上行至固定在井道顶部的转向绳轮4并沿着绳轮槽 绕过绳轮4后下行至轿厢绳轮14、 15,提吊绳索10沿着绳轮槽绕过轿厢 绳轮14、 15后上行至固定在井道顶部的驱动曳引机3绳轮11,绕过曳引 绳轮11后下行至对重绳轮8,再沿着绳轮槽对绕过对重绳轮8的后上行 至固定在井道顶部的另一个转向绳轮5,绳索10沿着绳轮槽绕过转向绳 轮5后下行至另一个对重绳轮9并沿着绳轮槽绕过绳轮9后上行,最后固 定在井道顶部的固定点17上,至此,提吊绳索10完成了一个循环。井道 顶部的固定点16和转向绳轮4以及曳引绳轮11之间的位置关系,应保证 曳引绳轮11到轿厢绳轮15之间的绳索、固定点16到轿厢绳轮12之间的 绳索以及转向绳轮4到轿厢绳轮13和14之间的绳索相互平行,并且沿着 轿厢1的行程方向移动;井道顶部固定点17、转向绳轮5以及曳引绳轮 11之间的位置关系,则应保证固定点17、转向绳轮5以及曳引绳轮11到 对重绳轮8、 9之间的各段绳索所形成的竖直平面基本上与通过对重绳轮 8、 9径向中心所形成的竖直平面平行,并且绳索10的移动方向基本是沿 着对重2的行程方向移动的。
电梯曳引机3置于电梯井道顶部(上置)的情况,包括曳引机3位于 电梯井道的顶部、全部处于轿厢1的行程空间及其顶上延伸空间与一侧井 道壁之间的空间内,或者曳引机3的一部分处于上述空间内,另一部分处 于轿厢1上行行程末端时轿顶平面以上的井道投影空间内。 实施例2: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机3置于电梯井道顶部(上置)、轿厢 绳轮12、 13、 14、 15位于轿厢1上面时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4则是图 3电梯的井道平面布置示意图。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仅在于轿厢 绳轮12、 13、 14、 15安装在轿厢1的顶部,其他部件的配制以及工作原 理均与实施例l是一样的。
图4中,轿厢导轨20设置在轿厢1相对的两侧,对重导轨19设置 在轿厢1没有安装轿门装置21的一侧,两个轿厢绳轮组12、 13和14、 15 对称于轿厢导轨20设置,曳因机3设置在轿厢绳轮15与对重绳轮8之间。 实施例3: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机3置于电梯井道底部(下置)、轿厢 绳轮组12、 13和14、 15位于轿厢1下面时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6则是 图5电梯的井道平面布置示意图。如图5、图6所示,曳引机3下置与曳 弓l机3上置的电梯比较而言,曳引机3下置时增加了两个转向绳轮6、 7, 提吊绳索10的一端固定在井道顶部的固定点16上,下行至包括绳轮12、 13在内的轿厢绳轮组并沿着轿厢绳轮12、 13的绳轮槽绕过两个轿厢绳轮 12、 13后,上行至固定在井道顶部的转向绳轮4,同样沿着绳轮4的绳轮 槽绕过绳轮4后下行至包括两个绳轮14、 15在内的轿厢绳轮组,提吊绳 索10沿着绳轮14、 15的绳轮槽绕过两个轿厢绳轮14、 15后,再上行至 固定在井道顶部的转向绳轮6,绳索10沿着绳轮槽绕过转向绳轮6后下 行至固定在井道底部的曳引机3,提吊绳索10沿着绳轮槽绕过曳引机3 的曳引绳轮ll,上行至固定在井道顶端的转向绳轮7,绳索10沿着绳轮 槽绕过转向绳轮7后下行至对重绳轮8,绕过对重绳轮8后上行并绕过固
定在井道顶部的转向绳轮5,又下行至另一个对重绳轮9,绕过对重绳轮 9后上行,最后固定在井道顶部的固定点17上,由此完成了一个循环。 图6中,轿厢导轨20设置在轿厢1相对的两侧,对重导轨19设置 在轿厢1没有安装轿门装置21的一侧,轿厢绳轮12、 13、 14、 15对称于 轿厢导轨20设置,曳引机3设置在转向绳轮6与转向绳轮7之间。
本实施例中,井道顶部的固定点16和转向绳轮4、 6以及曳引绳轮 11的位置关系,应保证转向绳轮6到轿厢绳轮15之间、固定点16到轿 厢绳轮12之间以及转向绳轮4到轿厢绳轮13和轿厢绳轮14之间的各段 绳索相互平行,并且沿着轿厢1的行程方向移动;井道顶部的固定点17、 转向绳轮5、 7以及曳引绳轮11的位置关系,应保证固定点17、转向绳 轮5、 7到对重绳轮8、 9的各段绳索所形成的竖直平面基本上与通过对重 绳轮8、 9径向中心所形成的竖直平面平行,并且绳索10的移动方向基本 是沿着对重2的行程方向移动的。
电梯曳引机3置于电梯井道的底部(下置)的情况,包括曳引机3位 于全部处于轿厢1的行程空间及其底下延伸空间与一侧井道壁之间的空 间内,或者曳引机3的一部分处于上述空间内,另一部分处于轿厢l下行 行程末端时轿底平面以下的井道投影空间内。 实施例4: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机3置于电梯井道底部(下置)、轿厢 绳轮12、 13、 14、 15位于轿厢1下面时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8则是图 7电梯的井道平面布置示意图。实施例4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仅在于轿厢 绳轮12、 13、 14、 15安装在轿厢1的顶部,其他部件的配制以及工作原
理均与实施例3是一样的。
图8中,轿厢导轨20设置在轿厢1相对的两侧,对重导轨19设置 在轿厢1没有安装轿门装置21的一侧,轿厢绳轮组12、 13和14、 15对称 于轿厢导轨20设置,曳因机3设置在转向绳轮6与转向绳轮7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无机房曳引绳轮式电梯中,轿厢导轨20布置在轿厢1 的两侧,通过两列导轨20中心的竖直平面应基本通过轿厢1的中心(或 重心),轿厢绳轮12、 13和14、 15应尽量分布在这竖直平面的两侧,这 样的电梯偏载最小,可以减小摩擦损耗,节约能耗,运行也更平稳。当然 轿厢绳轮12、 13和14、 15也可以布置在这个竖直平面的同一侧,或者布 置在多对轿厢导轨的中间。对重绳轮8、 9对称于通过对重2重心的竖直 线,并且通过两个对重绳轮8、 9径向中心的竖直面与通过对重导轨19中 心的竖直面互相平行或者重合。
权利要求1.一种无机房曳引绳轮式电梯,包括轿厢(1)、对重(2)、包括曳引机(3)在内的驱动控制系统,轿厢(1)上设有轿厢绳轮,对重(2)上设有对重绳轮(8、9),在电梯井道中设有转向绳轮,提吊绳索(10)两端固定在井道固定点(16、17)上,轿厢(1)和对重(2)分别由绕过轿厢绳轮和对重绳轮(8、9)的提吊绳索(10)悬吊在曳引机(3)的曳引绳轮(11)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轿厢(1)上至少设有两组轿厢绳轮组,其中每组轿厢绳轮组至少有两个轿厢绳轮,提吊绳索(10)由井道中的固定点(16)下行并绕过固定在轿厢(1)上的一组轿厢绳轮组(12、13)后上行并绕过转向绳轮(4)又下行绕回至固定在轿厢(1)上的另一个轿厢绳轮组(14、15),随后,提吊着轿厢(1)的提吊绳索(10)绕过曳引绳轮(11),提吊绳索(10)绕过曳引绳轮(11)后的另一侧悬吊有对重(2)。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曳引绳轮式电梯,其特征在于当 曳引机(3)设置在井道顶f卩时,所述的提吊绳索(10)由井道中的固定 点(16)下行并绕过固定在轿厢(1)上的一组轿厢绳轮组(12、 13)后 上行并绕过转向绳轮(4)又下行绕回至固定在轿厢(1)上的另一个轿厢 绳轮组(14、 15)后,提吊着轿厢(1)的提吊绳索(10)即上行并绕过 曳引绳轮(11),然后下行至固定在对重(2)上的对重绳轮(8),绕过该 对重绳轮(8)后随即又上行并绕过另一个转向绳轮(5),最后提吊绳索 在经过了下行并绕过另一个固定在对重(2)上的对重绳轮(9)后上行固 定在井道中的固定点(17)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曳引绳轮式电梯,其特征在于当 曳引机(3)设置在井道底部时,所述的提吊绳索(10)由井道中的固定 点(16)下行并绕过固定在轿厢(1)上的一组轿厢绳轮组(12、 13)后 上行并绕过转向绳轮(4)又下行绕回至固定在轿厢(1)上的另一个轿厢 绳轮组(14、 15)后,提吊着轿厢(1)的提吊绳索(10)需要经过转向 绳轮(6)的导向后,下行并绕过曳引绳轮(11)后上行,提吊绳索(10) 在经过了又一个转向绳轮(7)的导向后,下行至固定在对重(2)上的对 重绳轮(8),绕过该对重绳轮(8)后随即又上行并绕过转向绳轮(5), 最后提吊绳索在经过了下行并绕过另一个固定在对重(2)上的对重绳轮 (9)后上行固定在井道中的固定点(17)上。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无机房曳引绳轮式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转向绳轮(4、 5、 6、 7)位于井道顶部,且转向绳轮(4、 6)和(5、 7)分别位于曳引机(3)的两侧。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曳引绳轮式电梯,其特征在于分 别通过轿厢绳轮组中绳轮组(12、 13)以及绳轮组(14、 15)的径向中心 所形成的两个竖直平面相互平行且分别位于通过轿厢导轨(20)中心所形 成的竖直面的两侧。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曳引绳轮式电梯,其特征在于分 别通过轿厢绳轮组中绳轮组(12、 13)以及绳轮组(14、 15)的径向中心 所形成的两个竖直平面相互平行且都位于通过轿厢导轨(20)中心所形成 的竖直面的一侧。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曳引绳轮式电梯,其特征在于分 别通过轿厢绳轮组中绳轮组(12、 13)以及绳轮组(14、 15)的径向中心 所形成的两个竖直平面相互平行且位于通过多对轿厢导轨中心所形成的 各个竖直面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机房曳引绳轮式电梯,包括轿厢、对重、包含曳引机在内的驱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轿厢上至少设有两组轿厢绳轮组,其中每组轿厢绳轮组至少有两个轿厢绳轮,提吊绳索由井道中的一个固定点下行并绕过固定在轿厢上的一组轿厢绳轮组后上行并绕过转向绳轮又下行绕回至固定在轿厢上的另一个轿厢绳轮组,随后,提吊着轿厢的提吊绳索绕过曳引绳轮,提吊绳索绕过曳引绳轮后的另一侧悬吊有对重。该种电梯的曳引比为4∶1,可以降低曳引机功率,用无机房结构来适应载重量大的电梯;在该种电梯中,曳引机可以放置在井道顶部,也可以放置在井道底部,其既能满足节约建筑空间的需要,又能节约能源,给客户和电梯设计人员以更多的选择余地。
文档编号B66B11/04GK201002908SQ20062017098
公开日2008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14日
发明者杨建荣, 郑金伍 申请人:苏州东南液压电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