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梯的单制动块测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98926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电梯的单制动块测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梯制动器的控制装置,且还涉及电梯制动器。
背景技术
根据目前的标准,需要电梯具有冗余制动系统。举例而言,关于无机房电梯安装的 欧洲标准EN81要求参与对鼓或盘施加制动作用的制动器的所有机械零件应安装两组。制 动组中的每一个需要能在另一制动组不工作的情况下提供充分制动作用以减缓轿厢,例如 以额定速率和以额定负载向下行进。因此,制动器组的功能不仅在两个制动器组的合作操作中测试,而且也对每个制 动器组单独地进行测试。因此,所谓的单制动构件测试需要在测试过程中暂时地保持制动 器组之一的制动构件持久释放,同时根据正常操作来控制另一制动器组的制动构件。目前,机械地进行将制动构件之一持久地保持在释放状态。机械装置附着到制动 构件以保持在释放状态。这对于具有机房的电梯比较容易,其中易于接近制动器。但是,在 无机房的电梯中,机器单元安装于电梯井中,通常在电梯井的顶部或底部,且因此常常难以 接近电梯制动器以应用这些机械装置来释放制动构件,例如,需要检修人员爬上轿厢顶板 且使轿厢到可接近电梯制动器的位置。由于这些情况,单制动构件测试变得较为麻烦。曾提议在带有制动器组的机器单元与用于手动启动以持久释放制动构件的可接 近位置之间提供某种机械联动(例如鲍登缆线)。这些提议的目的是为了能在紧急(例如,当电梯轿厢在电梯井中卡住时)情况下 将电梯轿厢移到安全位置,参考(例如)us 6 021 872、US6 520 299, US 6 817 453。但 是,这些机械联动具有多种缺点,特别是因为对于放置机械联动存在约束,例如由于如鲍登 缆线这样的机械联动的摩擦和/或有限的磨损阻力,需考虑最大距离和/或弯曲半径。US 5 199 532提出了下面这样的提议提供一种辅助线圈以能在诸如线圈的主 要释放装置在需要时不释放的情况下释放电梯制动器的制动构件。因此,有益地能更方便地使电梯系统进入用于执行单制动构件测试的配置,特别 地能持久地释放电梯制动器的制动器组之一的制动构件而无需直接接近该电梯制动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电梯制动器的控制装置,其包括控制电 路,其适于根据释放电梯制动器的第一制动构件的需求而生成第一促动信号和根据释放所 述电梯制动器的第二制动构件的需求而生成第二促动信号;第一端子,其用于向所述电梯 制动器的第一电磁促动装置输出第一促动信号;第二端子,其用于向所述电梯制动器的第 二电磁促动装置输出所述第二促动信号;所述控制装置适于允许至少以下操作模式A)正 常操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一促动信号与第二促动信号分别同步地提供到所述第一电磁促动 装置与第二电磁促动装置;B)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一促动信号与第二促 动信号之一被提供到所述第一电磁促动装置与第二电磁促动装置中相应的一个且用于持久释放所述第一制动构件与第二制动构件中相应制动构件的促动信号被提供到所述第一 电磁促动装置与第二电磁促动装置中的另一个。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梯制动器,其包括第一制动构件,所述第一制动构件由第一 弹簧装置偏压成与制动表面接合,所述第一制动构件包括第一电枢,第一电枢被布置成由 电磁促动装置促动以使所述第一制动构件克服来自所述第一弹簧装置的偏压力而从所述 制动表面脱离;以及,第二制动构件,所述第二制动构件由第二弹簧装置偏压成与制动表面 接合,所述第二制动构件包括第二电枢,第二电枢被布置成由电磁促动装置促动,以使所述 第二制动构件克服来自所述第二弹簧装置的偏压力而从所述制动表面脱离;其中所述电梯 制动器包括第一电池促动装置,其适于促动所述第一电枢;以及,第二电磁促动装置,其 适于促动所述第二电枢。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电梯的制动系统,其包括如所概述的电梯控制装置,且 另外还包括如所概述的电梯制动器。


将在下文中参考如附图所绘的示范性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图1 以沿着电梯制动器的轴线的视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梯制动器的示意图;图2 以沿着如图1所绘的II-II所截取的截面图示出图1的电梯制动器;图3 根据一实施例用于电梯制动器的控制装置的方框图;以及图4 根据另一实施例用于电梯制动器的控制装置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和图2大体上以10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电梯制动器。图1以沿着制动器10 轴线12的视图示出制动器10,图2示出沿着如图1所示的II-II正交于轴线12的截面图。电梯制动器10在沿着其轴线12的视图中具有圆形截面,该电梯制动器10包括第 一或外部制动构件14和第二或内部制动构件16。第一制动构件14包括第一或外部壳体18和第一或外部可移动的制动板或电枢 20。提供呈第一线圈形式的第一电磁促动装置沈和各呈相应螺旋弹簧形式的第一弹簧装 置^aJ8bJ8cJ8d,以便由第一弹簧装置^aJ8bJ8c、28d将第一制动构件14偏压成与 由固定制动板;34和制动衬片36形成的制动表面接合。制动衬片由盘36a和胶合到盘36a 的两个平面侧的制动衬片36b、36c、36d、36e形成。制动衬片形成被分配到第一制动构件14 的一组第一或外部制动衬片36b、36c和分配到第二制动构件16的一组内部或第二制动衬 片 36d、36e0第一电枢20被布置成由第一电磁促动装置沈促动,以使第一制动构件14克服由 第一弹簧装置^aJ8bJ8c、28d施加的偏压力而从制动表面脱离。第二制动构件16包括第二或内部壳体22和第二或内部可移动的制动板或电枢 M。提供呈第二线圈形式的第二电磁促动装置30和各呈相应螺旋弹簧形式的第二弹簧装 置32a、32b、32c、32d,以便由第二弹簧装置32a、32b、32c、32d将第二制动构件16偏压成与 由固定制动板;34和制动衬片36形成的制动表面接合。第二电枢M被布置成由第二电磁促动装置30促动以使第二制动构件16克服由第二弹簧装置32a、32b、32c、32d施加的偏压力而从制动表面脱离。从图2可看出包括壳体18和电枢20的第一制动构件14和包括壳体22和电枢M 的第二制动构件在其共同轴线12的方向中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延伸。当在其共同轴线12的方向中观察时,如图1所描绘,第一壳体18和第二壳体22 各具有圆形外周和圆形内周。因此,第一壳体18和第二壳体22可都具有环形的形状。第 一壳体18和第二壳体22彼此同轴地布置,且第二壳体22的圆形外周与第一壳体18的圆 形内周重合。第一壳体18和第二壳体22形成整合的刚性主体,形成为单个工件或者整体 联合在一起。以整合的主体提供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优点在于保持制动器简化,因为仅 需支承外部壳体,特别地以便被固定防止旋转。而且,第一电枢20和第二电枢M具有圆形外周和圆形内周。第一电枢20和第二 电枢M都具有环形的形状。第一电枢20和第二电枢M关于其共同轴线12相对于彼此同 轴地布置。在第二壳体22和第二电枢22的内周内留有圆盘形自由空间。这个空间可容纳驱 动电机(未图示)的输出轴杆,该输出轴杆沿着轴线12延伸。以此方式,电梯制动器10可 布置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杆周围且因此仅需要很小空间。支承盘衬片36b、36c、36d和36e的盘36a支承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杆,以便与输 出轴杆一起旋转。支承其它零件,特别是固定板34和第一制动构件14和第二制动构件16 以便相对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杆固定。环形第一壳体18和环形第二壳体22每一个的截面,在正交于其共同轴线12的方 向观察,如图2所描绘,基本上为矩形,且因此第一壳体18和第二壳体22各具有平坦环面 或者短中空圆柱体的形状。同样,环形第一电枢20和环形第二电枢M每一个的截面,在正 交于其共同轴线12的方向观察,如在图2中所描绘,基本上为矩形,且因此第一电枢20和 第二电枢M各具有平坦环面或者短中空圆柱体的形状。第一电磁促动装置沈接纳于在第一壳体18内形成的环形凹槽中。同样,第二电 磁促动装置30接纳于在第二壳体22内形成的环形凹槽中。用于容纳第一电磁促动装置沈 或第二电磁促动装置30的凹槽各围绕壳体的共同轴线12且因此分别关于第一壳体18和 第二壳体22同轴布置。在正交于共同轴线12的方向中凹槽的截面基本上为矩形,对应于 第一电磁促动装置26和第二电磁促动装置30。在径向观察,分别关于第一壳体18和第二 壳体22,凹槽位于中央。第一弹簧装置包括多个第一螺旋弹簧^aJ8bJ8cJ8d,多个第一螺旋弹簧^a、 ^bJ8c、28d彼此以等角距离(在此实例中90度)沿着围绕轴线12的圆的周围排列。相 对应地,第二弹簧装置包括多个第二螺旋弹簧32a、32b、32c、32d,多个第二螺旋弹簧32a、 32b、32c、32d彼此以等角距离(在此实例中90度)沿着围绕轴线12的圆的周围排列。如 从图2中可看出,第二弹簧装置的第二螺旋弹簧32a、32b、32c、32d与第一弹簧装置的第一 螺旋弹簧布置成交错关系。偏移45度,且因此第二螺旋弹簧32a、32b、 32c、32d中每一个布置于在两个连续第一螺旋弹簧之间中途的角位置(参看例如32d位于 28d与28a之间中途)。图3和图4以简化方框图的形式示出如图1和图2所公开的电梯制动器的控制装 置的两个实施例。将参考图3的实施例在下文中解释这种控制装置。将仅解释图4中所公开的实施例与图3的实施例的不同。在图3中大体上以100标注的电梯制动器10的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电路110,其适 于根据释放电梯制动器的第一制动构件(例如,如图ι中以14标注的制动构件)的需求, 生成第一促动信号且根据释放电梯制动器10的第二制动构件16 (例如,如图1中以14标 注的制动构件)的需求生成第二促动信号。控制电路具有第一端子112用于向电梯制动器 10的第一电磁促动装置沈输出第一促动信号。为了接收此第一促动信号,电磁促动装置 26具有第一端子112'。控制电路110还具有第二端子114用于向电梯制动器10的第二 电磁促动装置30输出第二促动信号。为了接收此第二促动信号,电磁促动装置30具有第 二端子114'。控制电路110包括制动控制单元116用于在正常操作模式根据释放所述第一制动 构件14和第二制动构件16的需求来控制在第一端子112和第二端子114自控制电路110 的第一促动信号与第二促动信号的输出。制动控制单元116具有制动控制输出118,在此实 例中,实现为制动控制继电器138的输出。制动控制输出118与第一端子112和第二端子 114并联以提供第一促动信号与第二促动信号。制动控制单元116包括制动供电单元120 用于提供一定水平的电力信号以施加到电梯制动器10的促动装置沈、30来释放相应制动 构件14、16。电力信号在输出122自制动供电单元持久地输出。制动供电单元具有另一输 出136,其提供用于在第一端子112和第二端子114输出的控制信号的地面信号。制动控制继电器138受到制动控制单元116控制以便在第一端子112和第二端子 114提供第一促动信号与第二促动信号的情况下将制动控制输出118连接到制动供电120 的输出122。因此,输出118受到制动控制单元116的控制以便仅在正常操作模式下在制动 控制单元116确定释放电梯制动器的第一制动构件14和第二制动构件16的需求情况下提 供电力信号。否则,除非启动用于救援控制的电制动释放140(参看下文),并无电力信号从 输出118提供,且因此并无促动信号由第一端子112与第二端子114提供。控制装置100允许在正常操作模式与两个另外的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即, 第一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与第二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之间切换,在正常操作模式, 第一制动构件14与第二制动构件16同步操作。在第一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中,电梯仅 由第一制动构件14制动,且第二制动构件16保持在持久释放位置。反之亦然,在第二制动 构件测试操作模式中,电梯仅由第二制动构件16制动,且第一制动构件14保持在持久释放 位置。为了允许在上文所提到的不同操作模式之间切换,控制电路110包括三个不同的 连接器,在此情况下插座124、1沈和128,分别用于提供第一促动信号与第二促动信号。这 些插座124、126、1观全都具有五个端子的相同布局,且装配到单个连接器(在此情况下设 于电梯制动器侧上的插塞130)的布局。在控制电路110侧部上的连接器124、126、128中 的每一个在相同位置包括第一端子112或第二端子114和相对应的接地端子。在连接器中 每一个上的第一端子112和第二端子114与制动控制输出118并联。在正常操作模式,在制动器侧上的连接器130连接到在控制电路110侧上的连接 器124,如图所示。为了切换到第一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在制动器侧上的连接器130与 连接器124(或128)断开连接且连接到控制电路114侧上的连接器126(如由图中的弯箭 头所示)。为了切换到第二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在制动器侧上的连接器130与连接器124 (或126)断开连接且连接到控制电路110侧上的连接器128 (如由图中的弯箭头所示)。此外,连接器1 包括直接连接到制动供电120的输出122上的第三端子134,且 连接器1 还包括直接连接到制动供电120的输出122的第三端子132。在制动器侧上 的端子130连接到控制电路110侧上的连接器126的情形下,第三端子134将连接到端子 114',且因此向第二促动装置30传递持久释放第二制动构件16的信号。反之亦然,在制 动器侧上的端子130连接到控制电路110侧上的连接器128的情形下,第三端子132将连 接到端子112'且向第一促动装置30传递持久释放第一制动构件14的信号。因此,在连 接器130连接到连接器126的情况下,第二制动构件将持久释放(=第一制动构件测试操 作模式)。反之亦然,在连接器130连接到连接器128的情况下,第一制动构件将持久释放 (=第二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控制装置100还提供用于救援控制的电制动释放140,其允许在紧急情况,例如, 在电梯轿厢在电梯井中卡住的情况下释放电梯制动器,但正常操作不能释放电梯制动器。 用于救援控制的电梯制动释放140向端子112和114提供电力信号,在启动用于救援的电 制动释放的情况下(这通常由操作相应操作装置的人员手动进行,例如,在机房中,或者在 电梯井外部),且制动控制继电器138处于其使制动控制输出118与电源输出122断开连接 的状态(例如,在失电(power loss)情况下,因为制动控制继电器116将通常为常开型)。 如图3所示,制动控制继电器142当切换到使制动控制输出118与电源输出122断开连接 的状态时,将同时连接用于救援控制的电制动释放140与输出118,且因此用于释放第一制 动构件14和/或第二制动构件16的促动信号将在启动用于救援控制的电制动释放140的 情况下施加到端子112、114。图4所示的控制装置200基本上对应于图3的控制装置。因此,在图4中,与图3 中所公开的零件相同的零件由与图3相同的附图标记加上100来标注。下文的描述将仅提 及图3的实施例与图4的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对于所有其它细节,参考图3的描述。在图3的实施例中,在制动器侧上提供两个连接器230a和230b。连接器230a连 接到用于释放第一制动构件14的第一电磁促动装置沈,而连接器320b连接到用于释放第 二制动构件14的第二电磁促动装置30。在控制电路210侧上,提供三个连接器224、2沈和 228。在正常操作模式,连接器2 连接到制动器侧上的连接器230a,且连接器2 连接到 制动器侧上的连接器230b。因此,在正常操作模式,在控制电路210侧上的连接器224向第 一电磁促动装置26提供第一促动信号,且在控制电路210侧上的连接器226向第二电磁促 动装置26提供第二促动信号。为了切换到第一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使用于第二促动装置30的连接器230b 与连接器226断开连接且连接到连接器228(如由图中的弯箭头所示)。现在,第二促动装 置30经由第三端子232和端子214'接收持久释放第二制动装置16的促动信号。反之亦 然,为了切换到第二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用于第一促动装置沈的连接器230a与连接器 224断开连接且连接到连接器228(如由图中的另一弯箭头所示)。现在,第一促动装置沈 经由第三端子232和端子212接收持久释放第一制动装置14的促动信号。本文所述的实施例一方面提供能方便地使电梯系统从正常配置到执行单制动构 件测试的配置。无需麻烦地接近电梯机器或电梯制动器。该控制可提供于任何合适位置,可 在机房(若需要)或者在电梯井中,例如,靠近维护地板,或者甚至在电梯井旁边,例如,在维护柜中或类似位置。另一方面,在不同操作模式之间切换,特别地切换到单制动构件测试 操作模式之一,需要拔掉且重新插塞连接器,这产生了足够的工作使得应不可能发生(例 如)授权人员或意外不当地切换到这种模式。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电梯制动器的控制装置,其包括控制电路, 其适于根据释放电梯制动器的第一制动构件的需求而生成第一促动信号和根据释放电梯 制动器的第二制动构件的需求而生成第二促动信号;第一端子,其用于向所述电梯制动器 的第一电磁促动装置(在下文中也可为第一促动装置)输出所述第一促动信号;第二端子, 其用于向所述电梯制动器的所述第二电磁促动装置(在下文中也可为第一促动装置)输出 所述第二促动信号,所述控制装置适于允许至少以下操作模式A)正常操作模式,其中所 述第一促动信号与第二促动信号分别同步提供到所述第一电磁促动装置与第二电磁促动 装置;以及,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一促动信号与第二促动信号之一被提供 到所述第一电磁促动装置与第二电磁促动装置中相应的一个且用于持久释放第一制动构 件与第二制动构件中相应一个的促动信号被提供到所述第一电磁促动装置与第二电磁促 动装置中的另一个。本发明基本上提出由两个单独的电启动器(例如,电磁体或线圈)来控制两个制 动构件(实际上,它们将通常具有制动块的形式)。在正常操作中,这些启动器受到平行控 制。当切换到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时,控制线将被分开以允许根据正常控制的方式来 控制这些制动构件中的仅一个,且控制另一制动构件以便打开用于相应测试。这不需要对制动器硬件进行机械操纵,而是仅提供电连接,或者多个相应电连接。 因此,安装和操作起来容易且廉价。即使是在长期使用期间,也几乎无磨损,且因此仅有较 小的维护要求。这些实施例允许电切换到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因此,控制装置可放置于距 电梯制动器较远处,例如,在安装于电梯井内部或外部上任何合适位置的控制面板上(例 如,在电梯井外部的维护柜中),且切换可从远程位置进行。由于这种办法给出可启动和运行单制动构件测试的位置的更宽广的灵活性,其还 便于将若干维护任务集中于共同位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包括以下操作模式B1)第一制动 构件测试操作模式,其中,第二电磁促动装置被提供持久释放第二制动构件的促动信号,和 B2);第二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其中第一电磁促动装置被提供持久释放第一制动构件的 促动信号。用于持久释放第一制动构件和/或第二制动构件的促动信号可被提供到控制装 置的第三端子。第三端子可连接到第一促动装置和/或第二促动装置的特定端子。可提供 切换装置,利用切换装置,作为分别连接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替代或补充,第三端子连 接到第一促动装置或第二促动装置。另外,第三端子可被布置成例如超控分别经由第一端 子和/或第二端子施加到第一促动装置和/或第二促动装置的任何“正常”信号。在包括用于救援控制的电制动释放的电梯中,在操作者启动该控制时(例如,在 电梯轿厢在两层之间卡住的情况下,因为电梯制动器之一保留在接合位置),用于释放第一 制动元件和/或第二制动元件的救援释放信号被提供到电梯制动器的第一促动装置与第 二促动装置,以便允许轿厢移动到下一安全位置。这些救援释放信号基本上为持久释放电梯制动器以允许轿厢的至少缓慢运动的信号。控制电路可包括制动控制单元,其根据在正常操作模式释放第一制动构件与第二 制动构件的需求,控制在制动控制输出处自控制电路的促动信号输出,制动控制输出与第 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并联以提供第一促动信号与第二促动信号。这提供实现第一促动信号与 第二促动信号同步的简单方式。提供于制动控制输出的促动信号可为开/关信号,开/关信号仅具有根据完全接 合(例如,零信号水平)或者完全释放第一制动构件和/或第二制动构件的两个水平。在 此情况下,可通过根据预定速度水平控制这些制动构件的释放/接合状态来实现速度控制 (两个水平控制)。或者,可构想到允许制动构件仅释放预定时间,预定时间被设置成使得 电梯轿厢永不超过预定速度。若需要,促动信号可为具有在对应于完全接合制动构件(例 如,零信号水平)的水平与完全释放制动构件的水平之间水平的信号。控制电路还可包括制动供电单元,其根据待施加到第一电磁促动装置和/或第二 电磁促动装置用于释放第一制动构件和/或第二制动构件的电力提供电力信号。在一实施 例中,由制动供电单元提供的电力信号可对应于促动电梯制动器(例如,弹簧偏压的电磁 制动器)的电磁促动装置(例如,电枢)所需的电力,以便完全释放该制动器。在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还可包括在控制电路确定释放第一制动构件和/或第二 制动构件的情况下用于向制动控制输出提供电力信号的装置。这种装置可由制动控制继电 器来实现,其在输入侧上连接到制动电力装置的电源输出且在输出侧连接到控制输出。在 控制侧,这种继电器可从制动控制单元接收切换信号。这种继电器,作为机电装置,提供足 够稳固的切换装置以耐受更艰苦的环境,且因此是一种高效的方案。或者,也可构想到纯电 切换装置,如合适的半导体电路。另外,控制装置可包括用于向第三端子持久提供电力信号的装置。切换到单制动 构件测试操作模式因此可通过建立相应第一促动装置或第二促动装置与第三端子的电连 接而实现。经由制动控制输出,控制电路可根据“正常”操作模式来控制电梯制动器的操作。 为了以其它操作模式控制电梯制动器,控制电路可提供电源输出,向电源输出持久提供释 放电梯制动器的信号。这些另外的输出可专用于在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中向第一端子 与第二端子之一提供持久促动信号。在提供用于救援控制的电制动释放的情况下,自另一 输出的持久可用的电力信号可用于救援控制的电制动释放。可构想到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 模式可使用自另一输出提供的电力信号,该电力信号与用于救援控制的制动释放单元所用 的电力信号相同。因此,无需额外电力信号用于可电操作的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可以多种不同方式提供用于允许从正常操作模式切换到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 式的切换装置,例如,通过向该控制装置提供电或机电切换装置,或者在控制装置涉及微处 理器的情况下由软件提供。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这种切换装置由用于将控制装置连接到电梯制动器的电磁 促动装置的连接器装置提供。在这种连接器装置中,对于操作模式中的每一个,预先限定将 控制器侧上的第一连接器连接到制动器侧上的第二连接器和从一种操作模式切换到另一 操作模式的具体方案,第一连接到第二连接器的这些连接相应地变为另一方案。在合乎需 要的方案中,这通过拔掉这些连接器和将它们重新插塞而手动地进行。同时在另一方面,这种程序看起来较为复杂且麻烦,其具有以下优点有效避免了从正常操作模式到其它操作 模式之一的任何不想要的或错误的切换。特别地,切换到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应仅由 经过训练的检修人员谨慎地实行,因为这将导致电梯系统仅由单制动构件制动。在另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可包括用于将控制装置连接到电梯制动器的电磁促动 装置的连接器装置,在控制器侧上的连接器装置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器,第一连接器中的每 一个具有多个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或第二端子,第一连接器中的每一个具有以相同布 局排列的端子,且第一连接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第三端子,且在制动器侧上连接器装置包 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具有与第一连接器的布局互补排列的端子。为了与第一连接器互补,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可包括与第一端子对应的端子和/ 或与第二端子对应的端子和与第三端子对应的至少一个端子,这些端子以与第一连接器的 布局相对应的布局排列。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端子和/或第二端子在控制器侧上连接到控制电路的制动控 制输出,且至少一个第三端子在控制器侧上连接到控制电路的另一输出。在一实施例中,与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相对应的端子在制动器侧上分别连接到第 一促动装置与第二促动装置。与至少一个第三端子相对应的端子在制动器侧上连接到第一 促动装置和/或第二促动装置以便替换或超控从控制器侧上的相应第一端子和/或第二端 子提供的任何第一促动信号和/或第二促动信号。在正常操作模式,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将连接到第一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具有与 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相对应的端子,但上面不具有第三端子或者上面具有经由切换装置连 接到控制电路的另一输出的第三端子,切换装置适于在正常操作模式使第三端子与另一输 出断开连接。为了切换到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之一,第二连接器具有用于分配到待释放以 进行测试的制动元件的该电磁促动装置的端子,第二连接器被切换到在相对应位置具有第 三端子的另一个第一连接器。例如,此可通过从第一连接器拔掉(plug off)第二连接器 (其在正常操作模式是连接的)且将第二连接器插到第一连接器之另一个而进行,该第一 连接器具有连接到另一输出的第三端子。这个程序的优点在于不太易于从正常操作模式切换到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 且因此可避免到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的错误或未授权切换。这是特别重要的,因为一旦切 换到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电梯系统将仅由单制动构件制动。另外,至少对于授权人 员,可容易地看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位置,例如,通过观察控制面板,且因此,其可 直接受到控制,无论电梯系统是处于正常操作模式还是任何其它操作模式。如上文所概述的控制装置在控制器侧上可包括用于正常操作模式、第一制动构件 测试操作模式和第二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中每一个的相应第一连接器,且在制动器侧上 可包括用于共同地连接到第一促动装置和第二促动装置的一个第二连接器,第二连接器适 于根据所需操作模式连接到第一连接器中的相应一个。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和因此第二连接器各可包括五个端子,具有如下布局 第二连接器可包括被分配到第一端子且因此连接到第一第二促动装置的一个端子,提供此 端子以接收用于第一促动装置的促动信号;和被分配到第二端子且因此连接到第二促动装 置的一个端子,提供此端子以接收用于第二促动装置的促动信号。可存在接地的另一端子,和参考所有促动信号接地的两个其它端子。被分配到正常操作模式的第一连接器之一可包括一个第一端子,其用于传输用 于第一促动装置(且因此连接到制动器控制输出)的促动信号;一个第二端子,其用于传输 用于第二促动装置的促动信号(和因此也连接到制动控制输出);一个接地端子;以及,两 个另外的接地端子。可提供另一第一连接器,用于在执行第一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的情况下连接到 促动装置。此第一连接器的端子与上文所述用于正常操作的第一连接器相同,除了第二端 子由第三端子替换,第三端子直接(即,之间并未连接任何切换装置)连接到控制电路的另 一输出用于将持久促动信号提供到第二促动装置。当第二连接器连接到该第一连接器时, 第二促动装置将持久地接收用于释放第二制动构件的信号,且因此电梯制动器将仅使用第 一制动构件工作。以此方式,可测试第一制动构件的功能(第一制动构件操作模式)。同样,为了执行第二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提供另一第一连接器。此连接器的端 子与上文所述用于正常操作的第一连接器相同,除了第一端子由第三端子替换,第三端子 直接地(即,之间并未连接任何切换装置)连接到控制电路的另一输出用于将持久促动信 号提供到第一促动装置。或者,控制装置在控制器侧上可包括用于在正常操作模式连接到第一促动装置与 第二促动装置中每一个的相应第一连接器,和用于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的另一第一连接 器;且在制动器侧上还可包括用于将第一促动装置和第二促动装置中的每一个连接到控制 装置的相应第二连接器,第二连接器中的每一个适于根据所需操作模式连接到用于正常操 作模式的第一连接器中的相应一个或者另一第一连接器。用于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的另一第一连接器可适于在第一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 式连接到第二促动装置,或者在第二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连接到第一促动装置。在此实施例中,根据所需操作模式,第二连接器将如下连接到第一连接器对于正 常操作模式,第二连接器将连接到用于正常操作的相对应的第一连接器。为了切换到第一 制动元件测试操作模式,用于第二促动装置的第二连接器与用于正常操作的相对应的第一 连接器断开连接且连接到用于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的另一第一连接器。这具有以下效果 第二促动装置将被提供持久促动信号,且因此第二制动装置将被持久释放。同样,为了切换 到第二制动元件测试操作模式,用于第一促动装置的第二连接器与用于正常操作的相对应 的第一连接器断开连接且连接到用于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的另一第一连接器。如上文所限定的连接器可为所有类型的连接机构,其可多次连接/断开连接,而 无需过多努力。在一实施例中,如插座这样的母连接器可用于一侧(例如,在控制器侧上) 且如插塞这样的公连接器可用于另一侧上(在此实例中在制动器侧上)。未必需要所有如上文所限定所有连接器为可彼此物理地移动的不同装置。而是对 于这些实施例的意图,如果在一侧上的连接器(例如,制动器侧上的连接器)是可彼此移动 的分开的装置,而在另一侧的装置相对于彼此固定或者甚至实现为单个物理装置(例如, 作为电路板上的单个大插座)就足够了。在另一实施例中,控制装置还可包括监视装置,监视装置用于分别监视第一制动 元件和第二制动元件的释放和接合,其中该控制装置可适于响应于进入单制动构件测试操 作模式之一的请求而暂停该监视装置,且其中控制装置可响应于进入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之一而允许由该电梯制动器制动电梯轿厢的预定运行次数。这可避免电梯在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之一(其中仅电梯制动器之一操作,而 另一电梯制动器释放)中持续操作,例如,由于检修人员在执行单制动构件测试后忘记恢 复正常操作模式,控制装置可提供措施以仅允许电梯在单制动元件测试操作模式中的任一 模式中暂时操作。在另一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电梯制动器,其包括第一制动构件,所述第一制动 构件由第一弹簧装置偏压成与制动表面接合,所述第一制动构件包括第一电枢,第一电枢 被布置成由电磁促动装置促动以使第一制动构件克服来自第一弹簧装置的偏压力而与制 动表面脱离;以及,第二制动构件,第二制动构件由第二弹簧装置偏压成与制动表面接合, 第二制动构件包括第二电枢,第二电枢被布置成由电磁促动装置促动,以使第二制动构件 克服来自第二弹簧装置的偏压力而与所述制动表面脱离;其中电梯制动器包括第一电磁 促动装置,其适于促动第一电枢;以及,第二电磁促动装置,其适于促动第二电枢。在特定实施例中,第一电磁促动装置与第二电磁促动装置中每一个包括相应电磁 线圈。第一制动构件可包括第一壳体且第二制动构件可包括第二壳体。第一电枢与第二电枢中的每一个以及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中的每一个可具有限 定轴线的形状,且第一电枢和第二电枢以及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每一个可彼此同轴地 布置。第一电枢和第二电枢以及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中的每一个的布置因此将使得第一电 枢与第二电枢以及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每一个限定重合的轴线。特别地,两个电枢和两个壳体可在其共同轴线方向中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延伸。在一实施例中,被称作内部电枢的电枢之一可比被称作外部电枢的另一电枢更靠 近共同轴线使得内部电枢由外部电枢封闭。同样,被称作内部壳体的壳体之一可比被称作 外部壳体的另一壳体更靠近共同轴线使得内部壳体由外部壳体封闭。在特定实施例中,第一电枢和第二电枢的共同轴线可为关于第一电枢和/或第二 电枢的旋转对称轴线。同样,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共同轴线可为关于第一壳体和/或第 二壳体的旋转对称轴线。在另一实施例中,在其共同轴线方向的视图中,第一电枢和第二电枢中的每一个 可具有圆形外周和/或具有圆形内周。同样,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每一个可具有圆形 外周和/或圆形内周。第一电枢和第二电枢和/或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各可具有环形形状。在正交于其共同轴线方向中分别形成第一电枢和第二电枢和/或第一壳体和第 二壳体的环形主体的截面可为圆形(环形主体因此具有环面形状)或者基本上为矩形(环 形主体因此分别具有类似于平坦环面或短中空圆柱体的形状)。环形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彼此同轴地布置使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中的每一 个当组装在一起时填充圆盘的部分。壳体之一可形成外环或外盘部分,其封闭形成内盘部 分的另一壳体。特别地,环形的外盘部分可具有与内盘部分的外周相同的内周,使得在组装 状态,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形成邻接的盘部分。特别地,内盘部分可在其中部具有切口,以 便形成内环。在组装状态,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因此具有环形的形状,其内周由内环的内周 形成,且其外周由外环的外周形成。
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甚至可形成为整合主体,通过自单个工件形成第一壳体和第 二壳体或者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接合在一起形成一体。这些构造将简化制动构件的保 持,因为足以将第一壳体支承到固定结构上。另外,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中的每一个中可形成凹槽,第一电磁促动装置或第二 电磁促动装置接纳于凹槽中。在一实施例中,用于容纳第一电磁促动装置或第二电磁促动装置的凹槽可各围绕 壳体的共同轴线。特别地,凹槽可具有环形的形状且可被布置成也分别相对于第一壳体与 第二壳体同轴。在正交于共同轴线中的凹槽的截面可为圆形(环面凹槽)或者可基本上为 矩形(平坦环面凹槽)。第一弹簧装置可包括多个第一弹簧,多个第一弹簧彼此以等角距离沿着围绕该轴 线的圆的周围排列,第二弹簧装置包括多个第二弹簧,多个第二弹簧彼此以等角距离沿着 围绕该轴线的圆的周围排列,第一弹簧容纳于在第一壳体中形成的相应凹口内,且第二弹 簧容纳于在第二壳体中形成的相应凹口内。在一实施例中,在每两个连续的第一弹簧之间的角距离可等于在每两个连续第二 弹簧之间的角距离。另外,第二弹簧装置的第二弹簧可与第一弹簧装置的第一弹簧排列成 交错关系,使得第二弹簧的相应者排列于在两个连续第一弹簧之间半途的角位置。另一实施例是一种用于电梯的制动系统,其包括如上文所述概述的电梯控制装 置,且另外还包括如所上文概述的电梯制动器。虽然参考示范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的 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各种变化且等效物可用于替换本发明的元件。此外,可做出许多修改 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本质范畴的情况下使特定情形或材料适应本发明的教导内容。因此预 期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是本发明将包括属于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的所有实施例。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电梯制动器(10)的控制装置(100;200),包括控制电路(110;210),其 适于根据释放所述电梯制动器(10)的第一制动构件(14)的需求而生成第一促动信号和根 据释放所述电梯制动器(10)的第二制动构件(16)的需求而生成第二促动信号;第一端子 (112 ;212),其用于将所述第一促动信号输出到所述电梯制动器(10)的第一电磁促动装置 (26);第二端子(114 ;214),其用于将所述第二促动信号输出到所述电梯制动器(10)的第 二电磁促动装置(30);所述控制装置(100 ;200)适于允许至少以下操作模式A)正常操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一促动信号与第二促动信号分别被同步提供到所述第一 电磁促动装置与第二电磁促动装置06,30);以及B)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一促动信号与第二促动信号之一被提供到所 述第一电磁促动装置与第二电磁促动装置06,30)中相应的一个,且用于持久释放所述第 一制动构件与第二制动构件(14,16)中相应一个的促动信号被提供到所述第一电磁促动 装置与第二电磁促动装置(26,30)中的另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100;200),其中用于持久释放所述第一制动构件 和/或第二制动构件(14,16)的所述促动信号被提供到所述控制装置(100 ;200)的第三端 子(132,134 ;23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装置(100;200),其中所述控制电路(110 ;210)包 括制动控制单元(116 ;216),用于根据在所述正常操作模式下释放所述第一制动构件与第 二制动构件(14,16)的需求来控制在制动控制输出(118;218)处自所述控制电路(110; 210)的促动信号的输出,所述制动控制输出(118;218)与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112, 114 ;212,214)并联以提供所述第一促动信号与第二促动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100;200);其中所述控制电路(110 ; 210)还包括制动供电单元(120 ;220),制动供电单元(120 ;220)根据待施加到所述第一电 磁促动装置和/或第二电磁促动装置(26,30)用于释放所述第一制动构件和/或第二制动 构件(14,16)的电力来提供电力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装置(100;200),其还包括在所述控制电路(116 ;216) 确定释放所述第一制动构件和/或第二制动构件(14,16)的情况下用于向所述制动控制输 出(118;218)提供电力信号的装置,且还包括用于向所述第三端子(132,134;232)持久地 提供所述电力信号的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100;200),其包括连接器装置(124, 126,128,130 ;224,226,228,230a,230b),用于将所述控制装置(100 ;200)连接到所述电梯 制动器(10)的所述电磁促动装置(26,30);所述连接器装置(124,126,128,130 ;224,226, 228, 230a, 230b)在所述控制器侧上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器(124,126,128 ;224,226,228);所 述第一连接器(1 ,1 ,1观;2对,2 ,2 )中的每一个具有多个端子,包括所述第一端子 (112 ;212)和 / 或所述第二端子(114 ;214);所述第一连接器(124,126,128 ;224,226,228) 中的每一个具有以相同布局排列的所述端子,且所述第一连接器(1 ,1 ,1 ;224, 226, 228)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所述第三端子(132,134;232);以及,所述连接器装置(124,126, 128,130 ;224,226,228,230a, 230b)在制动器侧上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器(130 ;230a, 230b),第二连接器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 ,1 ,1观;2对,2 ,2 )的布局互补地排 列的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装置(100),其在控制器侧上包括用于正常操作模式、第 一制动构件操作模式和第二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中每一个的相应第一连接器(124,126, 128);且在制动器侧上包括一个第二连接器(130),第二连接器用于连接到所述第一促动 装置与第二促动装置06,30),所述第二连接器(130)适于根据所需操作模式连接到所述 第一连接器(124,126,128)中的相应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装置000),其在控制器侧上包括相应第一连接器 OM,2 ),其用于在正常操作模式连接到第一促动装置与第二促动装置06,30)中的每 一个;和另一第一连接器0观),其用于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且还可在制动器侧上包括 相应第二连接器O30a,230b),其用于将第一促动装置和第二促动装置O6,30)中的每一 个连接到所述控制装置(200);所述第二连接器O30a,230b)中的每一个适于根据所需操 作模式连接到用于正常操作模式的第一连接器0对,2沈)中的相应一个或者连接到所述 另一第一连接器0观)。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100;200),其还包括监视装置,监视 装置用于分别监视第一制动元件和第二制动元件O6,30)的释放和接合;其中所述控制装 置(100 ;200)适于响应于进入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之一的请求而暂停该监视装置;且其中所述控制装置(100 ;200)响应于进入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之一的请求而允 许由所述电梯制动器(10)制动电梯轿厢预定的运行次数。
10.一种电梯制动器(10),包括第一制动构件(14),所述第一制动构件由第一弹簧装置Q8a,^bJScJSd)偏压成与 制动表面接合,所述第一制动构件(14)包括第一电枢(20),第一电枢00)被布置成由电磁 促动装置06)促动,以克服来自所述第一弹簧装置Q8a,28b,28c,28d))的偏压力使所述 第一制动构件(14)从所述制动表面脱离;以及,第二制动构件(16),所述第二制动构件(16)由第二弹簧装置(32a, 32b, 32c, 32d))偏 压成与制动表面接合,所述第二制动构件(16)包括第二电枢(M),所述第二电枢04)被布 置成由电磁促动装置(30)促动,以克服来自所述第二弹簧装置(32a,32b,32c,32d)的偏压 力而使所述第二制动构件(16)从所述制动表面脱离;其中所述电梯制动器(16)包括适于促动所述第一电枢00)的第一电磁促动装置 ( ),和适于促动所述第二电枢04)的第二电磁促动装置(3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制动器(10),其中所述第一电枢和第二电枢(20,24)中的每一个具有限定轴线(1 的形状,且所述 第一电枢和第二电枢(20,24)彼此同轴地布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梯制动器(10),其中所述第一电枢和第二电枢(20,24)各具有环形的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制动器(10),其中所述第一制动构件(14)包括第一壳体(18)且所述第二制动构件(16)包括第二 壳体(22),所述第一壳体(18)中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电磁促动装置06)接纳于所述第 一凹槽中,且所述第二壳体0 中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电磁促动装置06)接纳于所述 第二凹槽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梯制动器(10),其中所述第一壳体(18)和所述第二壳体0 形成为整合主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制动器(10),其中所述第一弹簧装置包括多个第一弹簧08a,28b, 28c, 28d),所述多个第一弹簧彼 此以等角距离沿着围绕所述轴线(1 的圆的周围排列,且所述第二弹簧装置包括多个第 二弹簧(3 ,32b,32c,32d),所述多个第二弹簧彼此以等角距离沿着围绕所述轴线(12)的 圆的周围排列,所述第一弹簧容纳于在所述第一壳体(18)中形成的相 应凹口中,且所述第二弹簧(32a,32b,32c,32d)容纳于在所述第二壳体0 中形成的相应 凹口中。
16.一种用于电梯的制动系统,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控制装 置(100 ;200),且还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制动器(10)。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电梯制动器的控制装置(100)包括控制电路(110),其适于根据释放电梯制动器的第一制动构件的需求而生成第一促动信号和根据释放电梯制动器的第二制动构件的需求而生成第二促动信号;第一端子(112),其用于向电梯制动器的第一电磁促动装置(26)输出第一促动信号;第二端子,其用于向电梯制动器的第二电磁促动装置(30)输出第二促动信号;该控制装置(100)适于允许至少以下操作模式A)正常操作模式,其中第一促动信号与第二促动信号分别同步提供到第一电磁促动装置与第二电磁促动装置(26,30);B)单制动构件测试操作模式,其中第一促动信号与第二促动信号之一被提供到第一电磁促动装置与第二电磁促动装置(26,30)中相应的一个,且用于持久地释放第一制动构件与第二制动构件(14,16)中相应制动构件的促动信号被提供到第一电磁促动装置与第二电磁促动装置(26,30)中的另一个。
文档编号B66B5/00GK102046508SQ200880129680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3日
发明者G·西里古, H·L·施勒德-布鲁姆罗普, J·A·伊兰, J·塞维列亚-佩雷斯, J·马丁, O·S·迪卡茨, P·雷比拉, R·S·斯特里普林 申请人:奥蒂斯电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