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01568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一种利用磁铁组的磁吸力及磁斥 力以导入或导出电子元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功能性元件,例如是随身碟中的内存常需要与其它电子装置电 性连接以分享或传送彼此的数据。因此,可携式电子装置大多设置有外露的电性连接端口, 并可利用一保护盖以盖住外露的电性连接端口,当不使用此可携式电子装置时,此保护盖 即可保护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电性连接端口。然而,保护盖与可携式电子装置是彼此分离的,当欲将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它电 子装置进行电性连接时,保护盖即需取下,因此很容易遗失。此外,保护盖的壳体与可携式 电子装置的壳体分别设置有对应的卡点,用以当保护盖盖住电性连接端口时彼此卡扣。然 而这些卡点的设计大多很简单,导致保护盖稍微受到撞击时便会脱离或遗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通过磁力作用及简单的转动动作就能 将电子元件,例如是电性连接端口收纳至壳体内以受保护,而不需用额外的保护元件来盖 住电性连接端口。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一 转动元件、一枢接单元及一磁铁组。壳体具有一开口,壳体包括一载座及一电子元件。载座 可滑动地设置于壳体内,电子元件设于载座上。枢接单元枢接壳体与转动元件。磁铁组包 括一第一磁铁、一第二磁铁及一第三磁铁。第一磁铁与一第二磁铁设于载座与转动元件之 一,且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磁性相异。第三磁铁设于壳体与转动元件的另一个,且第三磁 铁的磁性与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其中之一相同。当转动元件相对于壳体转动时,磁铁组产 生一磁吸力或一磁斥力,以使电子元件导入壳体或自壳体导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 一转动元件、一枢接单元及一磁铁组。壳体具有一第二侧壁及一开口,壳体包括一载座,载 座可滑动地设置于壳体内,电子元件设于载座上。枢接单元枢接壳体与转动元件。磁铁组 包括一第一磁铁、一第二磁铁及一第三磁铁。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设于载座与第二侧壁其 中之一,且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磁性相异。第三磁铁设于载座与第二侧壁的另一个,且第 三磁铁的磁性相同于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其中之一。其中,当转动元件相对于壳体转动时, 磁铁组产生一磁吸力或一磁斥力,以使电子元件导入壳体或自壳体导出。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 说明,其中
图1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内部透视图。图2所示为图1的转动元件被转动180度后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图3所示为图2中沿着方向Vl观看到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图4A所示为图2的转动元件被转动180度后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图4B所示为图4A中沿着方向V2观看到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图5所示为图1中具有缓冲撞击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内部透视图。图6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图7所示为图6中具有缓冲撞击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内部透视图。图8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图9所示为图8的转动元件被转动180度后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图IOA所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图IOB所示为图IOA中电子元件导出于壳体的示意图。图11所示为图1的随身碟还包括第四磁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例请参照图1,其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内部透视图。此处 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以常用的电子储存装置一随身碟(memory disk)为例作说明。如图1 所示,随身碟100包括一壳体(casing) 102、一转动元件104 (rotating part)、一枢接单元 (pivot unit) 130、一磁铁组174及一连接杆108。其中壳体102包括一载座(base) 106及 一电子元件124。其中,磁铁组174包括一第一磁铁174(1)、一第二磁铁174(2)及一第三磁 铁174 (3)。转动元件104通过枢接单元130与壳体102连接,使壳体102与转动元件104 彼此可转动地连接而不脱离。而连接杆108连接枢接单元130与载座106。电子元件124位于载座106上且适于自壳体102的第一侧壁118的开口 122移出 至壳体102外。详细地说,本实施例中随身碟100的电子元件124可滑动于收纳壳体102 内以受保护亦可导出于壳体102外以进行电性操作。电子元件124例如是具有通用串行总 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接口的电性连接端口。请继续参考图1,电子元件124位于载座106上,而载座106可滑动地设置于壳体 102内且其滑动方向S实质上垂直于壳体102的第二侧壁116,其中,第二侧壁116相对于 第一侧壁118。如图1所示,枢接单元130包括一枢轴(pivot) 136及相对的一第一连接部138与 一第二连接部140。枢轴136穿过第二侧壁116上的贯孔120,且枢轴136的第一端142及 第二端144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38及第二连接部140固接。第一连接部138位于壳体102 内且抵靠于第二侧壁116,而第二连接部140则位于转动元件104内并与转动元件104固 接在一起。如此,使得壳体102与转动元件104不会彼此脱离,并且当转动元件104被转动 时,枢接单元130及与其固接的连接杆108也会连带着被带动。连接杆108的第一端126与第一连接部138固接。因此,当转动元件104被转动 时,与转动元件104固接的枢接单元130可带动连接杆108转动。值得一提的是,连接杆 108的第二端128是活动地连接于载座106,以使连接杆108在转动时,载座106并不会随着转动。故,当转动元件104被转动时,载座106及载座106上的第三磁铁174(3)并不会 被带着转动。如此,就能通过转动元件104的转动,选择性地使第一磁铁174(1)对应于第 三磁铁174(3),或是使第二磁铁174(2)对应于第三磁铁174(3)。此外,第一磁铁174(1)与第二磁铁174(2)皆设置于转动元件104内,第一磁铁 174(1)与第二磁铁174(2)是设于转动元件104邻近壳体102的一内表面176。第三磁 铁174(3)则是设于载座106朝向转动元件104的一表面178。在本实施例中,且第一磁铁 174(1)的极性例如是与第三磁铁174(3)的极性相同,而与第二磁铁174(2)的极性相反。 本实施例的第一磁铁174(1)的极性与第三磁铁174(3)的极性例如是N极,而第二磁铁 174(2)的极性例如是S极。因此,当转动元件104与壳体102相对转动至第一磁铁174(1) 的N极与第三磁铁174 (3)的N极相对应时,第三磁铁174 (3)与第一磁铁174 (1)间产生一 磁斥力F2 (未所示为于图1),通过此磁斥力F2即可带动载座106往远离第二侧壁116的方 向滑动,进而使电子元件124穿过开口 122而被导出于壳体102。当转动元件104与壳体 102相对转动至第二磁铁174(2)与第三磁铁174(3)相对应时,第三磁铁174(3)与第二磁 铁174(2)间即产生一磁吸力Fl,藉此磁吸力Fl即可带动载座106往接近第二侧壁116的 方向滑动,以将电子元件124导入至壳体102内(如图1所示的状态)。在此图1中,第一磁铁174(1)、第二磁铁174(2)与第三磁铁174(3)皆实质上相距 转动元件104的转动轴L 一相同的距离D,且第一磁铁174(1)与第二磁铁174 (2)相对于转 动轴L的圆心角实质上为180度。如此,当转动元件104与壳体102每相对转动180度时, 电子元件124便受到磁吸力Fl或磁斥力F2的带动,自动地被导入于壳体102内或导出于 壳体102外。请参照图2,其所示为当图1的转动元件被转动180度后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当 转动元件104被转动180度后,第一磁铁174 (1)亦被带着转动至与第三磁铁174 (3)相对应 的位置。由于此时的第一磁铁174(1)的N极与第三磁铁174(3)的N极相对应,所以在第 一磁铁174(1)与第三磁铁174(3)之间产生磁斥力F2。此一磁斥力F2将载座106及电子 元件124往远离第二侧壁116的方向推出,而使得电子元件124被导出于壳体102外。更 进一步地说,当使用者欲将电子元件124电性连接至一外部装置(未图示)时,只要将转动 元件104由图1所示的位置转动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则电子元件124就会被磁斥力F2导 出于壳体102外,以使电子元件124可电性连接至外部装置。随身碟100中可设有滑动部,以导引电子元件124的滑动,使电子元件124更精确 地依据固定滑动方向而经由开口 122被导出于壳体102。此外,随身碟100中亦可设有限位 部170,其例如是突出壳体102的结构。更进一步地说,当载座106受上述磁吸力作动时,即 会受到限位部170的限制,进而规范电子元件124突出于壳体102的长度。请再参照图3,其所示为图2中沿着方向Vl观看到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壳体 102还包括一第一止挡部132,而连接杆108还包括一第二止挡部134,当第一磁铁174(1) 的N极与第三磁铁174(3)的N极相对时,载座106会被磁斥力F2沿着方向Sl推出,连接 杆108上的第二止挡部134则沿着方向Sl通过壳体102上的第一止挡部132,第二止挡部 134通过第一止挡部132后的位置如图3所示。此时,第一止挡部132即对第二止挡部134 具有一止挡移动的作用。而第一止挡部132对第二止挡部134的止挡力足以抵抗电子元件124连接至外部装置的阻力,进而使得电子元件124可顺利地与外部装置电性连接。第一止挡部132的材质可设计为具挠性的硬质材料,例如是塑料。其中,第一止挡 部132具有一第一斜面148,而第二止挡部134具有一第二斜面150。当第二止挡部134欲 沿着方向Sl通过第一止挡部132时,第二止挡部134将稍微接触到第一止挡部132,所以需 要略施力量方可通过第一止挡部132。而本实施例的磁斥力F2足以让第二止挡部134通过 第一止挡部132,使得第二止挡部134通过第一止挡部132,以使第一止挡部132止挡第二 止挡部134。此外,要将图3的电子元件124收纳至壳体102内时,一样可通过转动元件104的 转动来完成。请参照图4A及图4B,图4A所示为图2的转动元件被转动180度后的随身碟 的内部透视图,图4B所示为图4A中沿着方向V2观看到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当图2的 转动元件104被转动180度后,会使第二磁铁174(2)的S极与第三磁铁174 (3)的N极相 对应而产生磁吸力F1,如图4A所示。磁吸力Fl则将电子元件124导入至壳体102内,如图 1所示的状态。如图4B所示,当第二磁铁174(2)与第三磁铁174(3)相对应时,第一止挡部132 与第二止挡部134彼此错开,使得当载座106受到磁吸力Fl而被往壳体102内带动时,载 座106及电子元件124不会受到阻碍而能顺利地被收纳至壳体102内。此外,设置于载座106的磁铁亦可以通过弹性元件与载座106相连接,以作为缓冲 撞击的设计。更进一步地说,请参照图5,其所示为图1中具有缓冲撞击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的内部透视图。随身碟100的载座106包括一弹性元件156,弹性元件156的一端固接于第 三磁铁174(3)。如此,当电子元件124被磁吸力Fl往壳体102内带动而使连接杆108到达 其极限压缩长度时,由于有弹性元件156缓冲撞击的设计,使得载座106与电子元件124不 会受到瞬间的撞击力而损坏。因此,弹性元件156的设置具有保护电子元件124的作用。第二实施例请参照图6,其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第二实施例沿用 第一实施例的元件编号。其中,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实施例的随身 碟200中第一磁铁114(1)与第二磁铁114(2)设置于载座106上,而第三磁铁114(3)则设 置于转动元件104内。进一步地说,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磁铁114(1)与第二磁铁114(2) 是设于载座106朝向转动元件104的表面178。第三磁铁114(3)则是设于转动元件104邻 近壳体102的内表面176。如图6所示,第一磁铁114(1)与第二磁铁114(2)相距转动轴L 一相同的距离D, 且第一磁铁114(1)与第二磁铁114(2)的连线通过转动轴L,以使第一磁铁114(1)与第二 磁铁114(2)相对转动轴L的圆心角实质上为180度。所以当转动元件104与壳体102每 相对转动180度时,电子元件124便受到磁吸力或磁斥力的带动,自动地被导入于壳体102 内以受到壳体102的保护,或导出于壳体102外以进行电子元件124的操作。此外,设置于载座106的磁铁亦可以通过一弹性元件来与载座106相连接,以作为 缓冲撞击用,避免磁吸力Fl所造成的撞击导致电子元件124的损坏。举例来说,请参照图 7,其所示为图6中具有缓冲撞击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内部透视图。随身碟202的载座164 包括一弹性元件166,弹性元件166的一端固接于第二磁铁114(2)。如此一来,当电子元件 124被磁吸力Fl往壳体102内带动而使连接杆108到达其极限压缩长度时,如图7所示,由于有弹性元件166作为缓冲器,使得载座164与电子元件124不会受到瞬间的撞击力而损坏。第三实施例请参照图8,其所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第三实施例部分 元件编号沿用第一实施例的元件编号。其中,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随身 碟300的第一磁铁110(1)与第二磁铁110(2)设置于第二侧壁116的内侧壁面146上,而 第三磁铁110(3)设置于载座302,第三磁铁110(3)是设于载座302朝向内侧壁面146的一 表面。特别的是,本实施例的连接杆304其第二端306固接于载座302。此外,随身碟300 包括第三止挡部308及第四止挡部310,第三止挡部308固设于壳体314上并具有一第三斜 面312,第四止挡部位于壳体314的载座302的周缘,为一与第三斜面312相对应的斜面。由于枢接单元130、连接杆304及载座302彼此固接,所以当转动元件104被转动 时,载座302及第三磁铁110(3)亦被带动而转动。如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内容,在此图8中,第一磁铁110(1)与第二磁铁110(2)相 距转动轴L 一相同的距离D,且第一磁铁110(1)与第二磁铁110(2)的连线通过转动轴L, 以使第一磁铁110(1)与第二磁铁110(2)相对转动轴L的圆心角实质上为180度。所以当 转动元件104与壳体314每相对转动180度时,电子元件124便受到磁吸力或磁斥力的带 动,自动地被导出以电性连接至一外部装置或是导入于壳体314内以受到壳体314的保护。请参照图9,其所示为图8的转动元件被转动180度后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当 转动元件104被转动180度后,第三磁铁110(3)与载座302被带动而转动了 180度,使得 第一磁铁110(1)的N极与第三磁铁110 (3)的N极相对应而产生磁斥力F2,而磁斥力F2将 电子元件124导出于壳体314外。此外,当第一磁铁110(1)与第三磁铁110(3)相对应时, 第三止挡部308与第四止挡部310相对应。因此,当载座106被磁斥力F2推出后,第四止 挡部310沿着方向Sl强制通过壳体314上的第三止挡部308。当第四止挡部310通过第三 止挡部308之后,如图9所示,第三止挡部308对第四止挡部310产生了止挡作用。如此, 防止电子元件124在插入外部接头的过程中,被往壳体314内推而无法顺利与外部接头电 性连接的状况发生。第四实施例请参照图10A,其所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随身碟的内部透视图。第四实施例的 元件编号沿用部分第三实施例的元件编号。其中,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第四实施例的随身碟400的第一磁铁112(1)与第二磁铁112(2)设置于载座302朝向内侧 壁面146的一表面316,而第三磁铁112(3)则设置于壳体314的内侧壁面146上。如第三实施例所揭露的特征,第一磁铁112(1)与第二磁铁112(2)相距转动轴L 一相同的距离D,且第一磁铁112(1)与第二磁铁112(2)的连线通过转动轴L,以使第一磁 铁112(1)与第二磁铁112(2)相对转动轴L的圆心角实质上为180度。所以当转动元件 104与壳体314每相对转动180度时,电子元件124便受到磁吸力或磁斥力的带动,自动地 被导入于壳体314内以受到壳体314的保护,或导出于壳体314外以进行电子元件124的 操作。请参照图10B,其所示为图IOA中电子元件导出于壳体的示意图。当图IOA的转动 元件104被转动180度后,第一磁铁112(1)的N极与第三磁铁112(3)的N极相对应而产生磁斥力F2,磁斥力F2将电子元件124导出于壳体314。此外,虽然上述实施例的磁铁数目以三个为例作说明,然于其它实施例中,磁铁的 数目可为三个以上。举例来说,请参照图11,其所示为图1的随身碟还包括一第四磁铁的 示意图。随身碟500与随身碟100的不同之处在于随身碟500还包括一第四磁铁174(4)。 第四磁铁174(4)与第三磁铁174(3)同时固设于壳体102,且第四磁铁174(4)的磁性与第 三磁铁174(3)的磁性相异。藉此,使得作用的磁力增加,提升电子元件124导出及导入的 速度。同样地,第二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亦可设置第四磁铁,其设置的方式如图11所揭示, 与第三磁铁设置在同一部件,例如是载座、转动元件或第二侧壁。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可携式电子装置,通过转动元件的转动,带动随转动 元件一起转动的磁铁来与另一磁性相异的磁铁相对应以产生磁吸力或磁斥力。藉此,可将 电子元件导入或导出壳体内。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 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出各种等 同的改变或替换。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10
权利要求
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有开口,所述壳体包括载座,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以及电子元件,设于所述载座上;转动元件;枢接单元,枢接所述壳体与所述转动元件;以及磁铁组,包括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设于所述载座与所述转动元件其中之一,且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的磁性相异;以及第三磁铁,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转动元件的另一个,且所述第三磁铁的磁性与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其中之一相同;当所述转动元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时,所述磁铁组产生磁吸力或磁斥力,以使所述电子元件导入所述壳体或自所述壳体导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磁铁组还包括第四磁铁,设于所述壳体与所述转动元件的另一个,且所述第四磁铁的磁性与所述第 三磁铁的磁性相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杆,其具有相对的 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接于所述转动元件而所述第二端连接于所述载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 磁铁设置于所述转动元件内,而所述第三磁铁设置于所述载座,且所述连接杆的所述第二 端以相对于所述载座可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载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三磁铁设置于所述 转动元件内,而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设置于所述载座,且所述连接杆的所述第二 端以相对于所述载座可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载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止挡 部,所述连接杆包括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二止挡部用以止挡所述第一止挡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磁铁、所述第二 磁铁与所述第三磁铁相距所述转动元件的转动轴的距离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开口设于所述壳体的 第一侧壁,且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具有贯孔,所述 枢接单元包括相对配置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转动元件内,所述第 一连接部与所述连接杆的所述第一端固接,而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转动元件固接,所述 第一连接部用以抵靠所述第二侧壁;以及枢轴,穿过所述贯孔且所述枢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三磁铁设于所述载 座,所述载座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固接所述第三磁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 二磁铁位于所述载座,所述载座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固接所述第二磁铁。
11.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第二侧壁及开口,所述壳体包括 载座,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以及 电子元件,设于所述载座上;转动元件;枢接单元,枢接所述壳体与所述转动元件;以及 磁铁组,包括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设于所述载座与所述第二侧壁其中之一,且所述第一磁铁与所 述第二磁铁的磁性相异;以及第三磁铁,设于所述载座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另一个,且所述第三磁铁的磁性相同于所 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其中之一;其中,当所述转动元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时,所述磁铁组产生磁吸力或磁斥力,以使 所述电子元件导入所述壳体或自所述壳体导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磁铁组还包括第四磁铁,设于所述载座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另一个,且所述第四磁铁的磁性与所述第 三磁铁的磁性相异。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杆,具有相对的 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接于所述转动元件而所述第二端连接于所述载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 二磁铁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而所述第三磁铁设置于所述载座,且所述连接杆的所述第二 端固接于所述载座。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三磁铁设置于所 述第二侧壁上,而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设置于所述载座,且所述连接杆的所述第 二端固接于所述载座。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三止挡 部,所述载座包括第四止挡部,所述第三止挡部用以止挡所述第四止挡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磁铁、所述第 二磁铁与所述第三磁铁相距所述转动元件的转动轴的距离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侧壁具有贯 孔,所述枢接单元包括相对配置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转动元件内,所述第 一连接部与所述连接杆的所述第一端固接,而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转动元件固接,所述 第一连接部用以抵靠所述第二侧壁;以及枢轴,穿过所述贯孔且所述枢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三磁铁位于所述载座,所述载座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固接所述第三磁铁。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 二磁铁位于所述载座,所述载座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固接所述第二磁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该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一转动元件、一枢接单元及一磁铁组。壳体包括一载座及一电子元件,载座可滑动地设置于壳体内,电子元件设于载座上。枢接单元枢接壳体与转动元件。磁铁组包括一第一磁铁、一第二磁铁及一第三磁铁。第一磁铁与一第二磁铁设于转动元件且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磁性相异。第三磁铁设于壳体且第三磁铁的磁性与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其中之一相同。当转动元件相对于壳体转动时,磁铁组产生一磁吸力或一磁斥力,以使电子元件导入壳体或自壳体导出。
文档编号H05K7/00GK101901626SQ20091014556
公开日2010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5日
发明者邱司唐 申请人: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