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联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36213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串联电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串联电梯,适用于垂直运输和立体交通,可以广泛应用于工 业和民用建筑,其最大特点就是高效节能。
背景技术
现有电梯主要有轿厢、曳引机、钢丝绳和平衡块组成。绕过曳引轮的钢丝绳两端把 平衡块与轿厢连接起来,在曳引机的拖动下,平衡块与轿厢一上一下和/或一下一上反复 运行。其缺陷是平衡块只做配重而浪费钢材、消耗能源。目前,各大电梯公司只是在控制系 统和电梯部件上进行研究改进,但在使用与运行上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方式,只有电梯之父 奥蒂斯公司,研发了聚氨酯复合钢带的节能和部分动能回收系统,但要想进一步真正实现 电梯设备的低碳、节能,就必须打破传统,来一次运行方式的变革!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碳、高效、节能、快捷的串联电梯。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电梯的缺陷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串联电梯,包括 曳引机轴上的曳引轮、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第三导向轮、第四导向轮、钢丝绳、第一轿 厢、第二轿厢,其特征是绕过曳引轮的钢丝绳一端再分别绕过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与 第一轿厢连接,另一端再分别绕过第三导向轮和第四导向轮与第二轿厢连接。使两个轿厢 串联起来,形成两轿厢互为配重,在曳引轮正反转的拖动下,两轿厢分别实现一升一降的功 能。控制系统在满足安全和消防规范的情况下,根据需求改进和配置,在同一循程中, 保证发出指令的轿厢到达指定层后,同一组上的另一个轿厢,在没发出要在该层的对应层 停的指令下,不得开门,暂停不开。如果在一次循程两部轿厢都对对应层发出过停的指令, 到层后两个轿门厅门同时打开,四个门有一个没关好都不得启动。在特殊或紧急情况下发, 启动紧急按钮,另一个轿厢平层后门打开,同时语音报告紧急情况,人员撤离轿厢,关门后 该轿厢成为空的配重箱,电梯进入单轿专用状态。尽力实现方便实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了一台曳引机、一组钢丝绳、一套电源和控制系 统,运行两个轿厢,并取消了现有电梯的两套平衡块;在运行过程中,大部分频次都是在空 箱作为配重的基础上,增加配重的分量,使两轿厢重量趋于平衡,大大降低了曳引机的运转 负荷;为了减少了钢丝绳的磨损,同时也为了防止打滑,提高运转效率,在曳引轮下加了两 个导向轮,增加钢丝绳与曳引轮的接触面积;通过提升第二导向轮和第四导向轮能解决钢 丝绳在使用中由于拉伸而变长的问题;另外,还可以根据需求在具体实施时变换轿厢尺寸, 尽力在现有一部电梯所占用的建筑面积的基础上运行两个轿厢,提高一倍上下运输的频 次,同时也减少了电梯的空载运转。体现了降低制造成本,使电梯设备低碳、节能、高效、减 少磨损、便于维护、使用率提高、容易制造的效果。与传统电梯最大的不同是用一台曳引机 同时驱动两个轿厢运转,没有了配重块,减少一半钢丝绳,特别是对于观光电梯减少了钢丝绳及配重,从整体看上去也就更加干净美观了。该实用新型尤其适合于客流上下频繁的商 场和娱乐场所及住宅建筑应用。

图1是电梯机房平面布置图。图2是图1的A-A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两部电梯用一个曳引机、一个电源和控制柜,去掉平衡块,加四个导向轮,适当按 需修改控制系统即可实现。一种串联电梯,包括曳引机M轴上的曳引轮4、第一导向轮3、第 二导向轮2、第三导向轮5、第四导向轮6、钢丝绳7、第一轿厢1、第二轿厢8,其特征是绕 过曳引轮4的钢丝绳7 —端再分别绕过第一导向轮3和第二导向轮2与第一轿厢1连接, 另一端再分别绕过第三导向轮5和第四导向轮6与第二轿厢8连接。
权利要求1. 一种串联电梯,包括曳引机(M)轴上的曳引轮G)、第一导向轮(3)、第二导向轮 (2)、第三导向轮(5)、第四导向轮(6)、钢丝绳(7)、第一轿厢(1)、第二轿厢(8),其特征是: 绕过曳引轮(4)的钢丝绳(7) —端再分别绕过第一导向轮(3)和第二导向轮(2)与第一轿 厢(1)连接,另一端再分别绕过第三导向轮( 和第四导向轮(6)与第二轿厢(8)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串联电梯,包括曳引机轴上的曳引轮、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第三导向轮、第四导向轮、钢丝绳、第一轿厢、第二轿厢,其特征是绕过曳引轮的钢丝绳一端再分别绕过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与第一轿厢连接,另一端再分别绕过第三导向轮和第四导向轮与第二轿厢连接。形成两轿厢互为配重,在曳引轮正反转的拖动下,同时实现两轿厢一升一降的功能。由于采用了这种结构,在运行中,大部分频次都是在空箱作为配重的基础上,增加配重的分量,使两轿厢重量更趋于平衡,大大减低了曳引机的运转负荷,同时也提高了一倍的客运能力,体现了降低制造成本,使电梯设备低碳、节能、高效、减少磨损、便于维护、使用率提高、容易制造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尤其适合于客流上下频繁的商场和娱乐场所及住宅建筑应用。
文档编号B66B11/02GK201850013SQ20102051259
公开日2011年6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日
发明者李东风 申请人:李东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