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43538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该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设置于具有驱动绳轮的曳引机、且用于对驱动绳轮的旋转进行制动,所述驱动绳轮卷绕有用于悬吊轿厢的绳索或带。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将制动靴抵接于制动轮 来对制动轮的旋转进行制动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在离开制动轮的预定位置,配置有固定铁心,在所述固定铁心设有电磁线圈。在固定铁心与制动靴之间设有与制动靴一同移位的可动铁心。当开始对电磁线圈通电时,可动铁心被固定铁心吸引,制动靴从制动轮离开。另外,当停止对电磁线圈的通电时,通过按压弹簧的按压力使可动铁心向离开固定铁心的方向移位,制动靴按压于制动轮。可动铁心和制动靴通过使设于制动靴的多个球面螺栓分别与可动铁心螺合而结合。通过各球面螺栓相对于可动铁心的螺合量的调整来进行制动轮和制动靴之间的间隙的调整(参照专利文献I)。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9-462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可是,由于在可动铁心和制动靴之间设有多个球面螺栓,因此,导致制动装置的可动部分大型化。由此,导致制动装置整体大型化。另外,为了实现制动装置的可动部分的小型化,也可以考虑在制动靴和可动铁心之间夹设衬垫,通过调整衬垫的张数来进行制动轮和制动靴之间的间隙的调整,但在这样的结构中,无法不间断地调整制动轮和制动靴之间的间隙。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不间断地调整旋转体和可动体之间的间隙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具备旋转体,其相对于曳引机主体旋转;制动装置主体,其具有可动体和电磁促动器,所述电磁促动器安装于曳引机主体并且设有调整用螺纹孔,所述电磁促动器用于使可动体在与旋转体接触和分离的方向移位;调整用套环,其螺合于调整用螺纹孔,并配置在曳引机主体和电磁促动器之间;以及安装装置,其在曳引机主体支承着调整用套环的状态下将电磁促动器安装至曳引机主体,通过调整用套环相对于调整用螺纹孔的螺合量的调整,来沿着电磁促动器与旋转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的方向调整制动装置主体相对于曳引机主体的位置。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中,将调整用套环与在电磁促动器设置的调整用螺纹孔螺合,并在曳引机主体支承着调整用套环的状态下将电磁促动器安装至曳引机主体,因此,通过调整用套环相对于调整用螺纹孔的螺合量的调整,能够不间断地进行旋转体与可动体之间的间隙的调整。另外,由于无需将用于调整旋转体与可动体之间的间隙的机构设置于可动体,因此能够实现可动体的小型化。由此,能够实现制动装置整体的小型化。另外,在本发明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中,通过调整部材向长孔内突出的突出量的调整,长孔的内表面与调整部材之间的距离沿长孔的长径方向变化,电磁促动器朝向离开旋转体的方向的移位由于调整部材与穿过了长孔的安装部材抵接而被限制,因此,能够通过调整部材向长孔内突出的突出 量的调整来不间断地进行旋转体与可动体之间的间隙的调整。另外,由于无需将用于调整旋转体与可动体之间的间隙的机构设置于可动体,因此能够实现可动体的小型化。由此,能够实现制动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图I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示出图I的制动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示出图2的制动装置主体的放大图。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的重要部位剖视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的重要部位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I图I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图中,在井道I内以能够升降的方式配置有轿厢2和对重3。在井道I的上部,设置有机房4。在机房4设有曳引机5和反绳轮6,所述曳引机5产生使轿厢2和对重3在井道I内升降的驱动力。曳引机5具有包括马达的曳引机主体7 ;借助于曳引机主体7而旋转的驱动绳轮8 ;以及对驱动绳轮8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9。反绳轮6与驱动绳轮8分离地配置。轿厢2和对重3由卷绕于驱动绳轮8和反绳轮6的多个悬吊体10悬挂在井道I内。作为悬吊体10,例如使用绳索或带等。轿厢2和对重3通过驱动绳轮8的旋转而在井道I内升降。并且,在井道I的底部(底坑)设有位于轿厢2的下方的轿厢缓冲器11 ;和位于对重3的下方的对重缓冲器12。轿厢缓冲器11在受到轿厢2的碰撞时缓和对轿厢2施加的冲击。对重缓冲器12在受到对重3的碰撞时缓和对对重3施加的冲击。图2是示出图I的制动装置9的主视图。在图中,制动装置9通过对曳引机主体7中的马达的旋转轴(曳引机5的主轴)13施加制动力来制动驱动绳轮8。另外,制动装置9具有与旋转轴13 —体地旋转的制动轮(旋转体)14 ;对制动轮14施加制动力的一对制动装置主体15 ;分别将各制动装置主体15安装至曳引机主体7的多个安装用螺栓(安装装置)16 ;以及分别调整各制动装置主体15相对于曳引机主体7的位置的多个调整用套环17。各制动装置主体15配置在制动轮14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各制动装置主体15配置在相对于旋转轴13的轴线对称的位置。在本例中,对每一个制动装置主体15利用两根安装用螺栓16将各制动装置主体15安装于曳引机主体7。另外,在本例中,对每一个制动装置主体15利用两个调整用套环17调整各制动装置主体15相对于曳引机主体7的位置。图3是示出图2的制动装置主体15的放大图。在图中,制动装置主体15具有可动体18 ;和电磁促动器19,该电磁促动器 19使可动体18在与制动轮14的外周部接触和分离的方向移位。可动体18具有可动铁心20 ;设于可动铁心20的摩擦片21 ;以及引导销22,该引导销22从可动铁心20向可动体18移位的方向突出。可动体18能够在摩擦片21与制动轮14的外周部接触和分离的方向移位。可动铁心20和摩擦片21配置在制动轮14的外周部和电磁促动器19之间。摩擦片21设在可动铁心20的靠制动轮14侧的表面。引导销22从可动铁心20的靠电磁促动器19侧的表面突出。电磁促动器19具有固定铁心23,其与制动轮14分离地配置;多个施力弹簧(施力体)24,其设于固定铁心23,并向与制动轮14的外周部接触的方向对可动体18施力;以及电磁线圈25,其设于固定铁心23,用于克服施力弹簧24的作用力使可动体18向从制动轮14的外周部离开的方向移位。在固定铁心23的中央部设有引导孔26,该引导孔26沿可动体18移位的方向贯穿固定铁心23。引导销22被插入至引导孔26。可动体18在引导销22被引导孔26引导的同时,沿与制动轮14的外周部接触和分离的方向移位。各施力弹簧24和电磁线圈25配置在引导孔26的周围。各施力弹簧24在固定铁心23和可动铁心20之间被压缩。将各施力弹簧24的弹性回复力作为对可动体18施加的作用力。电磁线圈25通过通电而产生将可动铁心20向固定铁心23侧吸引的电磁吸引力。可动铁心20受到电磁线圈25产生的电磁吸引力而向固定铁心23侧移位,由此,使可动体18向离开制动轮14的外周部的方向移位。通过使可动体18与制动轮14的外周部接触来对制动轮14施加制动力。通过使可动体18从制动轮14离开来解除施加至制动轮14的制动力。在固定铁心23的外周部设有一对调整用螺纹孔27。各调整用螺纹孔27的深度方向与可动体18移位的方向(引导孔26的深度方向)一致。另外,各调整用螺纹孔27的开口部与曳引机主体7对置。在本例中,各调整用螺纹孔27配置在相对于引导孔26的轴线对称的位置。另外,在固定铁心23的外周部设有贯穿固定铁心23的一对安装用贯穿孔28。各安装用贯穿孔28的深度方向与调整用螺纹孔27的深度方向一致。在本例中,各安装用贯穿孔28的内径形成得比各调整用螺纹孔27的内径小。另外,安装用贯穿孔28配置在将调整用螺纹孔27的底面和固定铁心23的外表面连结起来的位置。另外,调整用螺纹孔27和安装用贯穿孔28被配置成同轴。在曳引机主体7设有与调整用套环17嵌合的多个嵌合用凹部(嵌合部)29 ;和与安装用螺栓16螺合的多个安装用螺纹孔30。嵌合用凹部29与调整用螺纹孔27的开口部对置。嵌合用凹部29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嵌合用凹部29为利用铰刀精密地形成的铰孔。安装用螺纹孔30的内径比嵌合用凹部29的内径小。嵌合用凹部29和安装用螺纹孔30的深度方向与可动体18移位的方向一致。在本例中,嵌合用凹部29和安装用螺纹孔30被配置成同轴。因此,安装用螺纹孔30的开口部形成于嵌合用凹部29的底面。调整用套环17配置在曳引机主体7和电磁促动器19之间。另外,调整用套环17为具有轴线的柱状部材。另外,调整 用套环17具有螺合部31,其在外周部设有螺纹部31a ;和嵌合用圆柱部32,其沿调整用套环17的轴线从螺合部31突出。螺合部31的螺纹部31a螺合于调整用螺纹孔27的螺纹部27a。通过将螺纹部31a螺合于螺纹部27a,调整用套环17被配置成与调整用螺纹孔27同轴。将嵌合用圆柱部32的端部的截面形状设定成与嵌合用凹部29的截面形状一致。由此,嵌合用圆柱部32的端部无间隙地嵌合于嵌合用凹部29。即,嵌合用圆柱部32和嵌合用凹部29铰孔嵌合。通过使嵌合用圆柱部32嵌合于嵌合用凹部29,调整用套环17被配置成与嵌合用凹部29同轴。在嵌合用圆柱部32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形成有卡合面32a,该卡合面32a与用于转动调整用套环17的工具卡合。调整用套环17相对于调整用螺纹孔27的螺合量通过转动调整用套环17来调整。调整用套环17从固定铁心23突出的突出量能够通过调整用套环17相对于调整用螺纹孔27的螺合量的调整来进行调整。因此,通过调整用套环17相对于调整用螺纹孔27的螺合量的调整,制动装置主体15相对于制动轮14的位置被沿着电磁促动器19和制动轮14之间的距离变化的方向(即,可动体18移位的方向)调整。通过制动装置主体15相对于制动轮14的位置的调整来进行制动轮14与摩擦片21之间的间隙的调整。在调整用套环17的中心部,沿调整用套环17的轴线贯穿有螺栓通孔33。通过将调整用套环17螺合于调整用螺纹孔27,螺栓通孔33被配置成与安装用贯穿孔28同轴。另夕卜,通过使调整用套环17嵌合于嵌合用凹部29,螺栓通孔33被配置成与安装用螺纹孔30同轴。在安装用螺栓16的端部设有与安装用螺纹孔30的螺纹部30a螺合的螺纹部16a。通过螺纹部16a与螺纹部30a的螺合,安装用螺栓16螺合于安装用螺纹孔30。另外,安装用螺栓16依次穿过安装用贯穿孔28和螺栓通孔33,并螺合于安装用螺纹孔30。在调整用套环17嵌合于嵌合用凹部29的状态下将安装用螺栓16螺合于安装用螺纹孔30,由此,将电磁促动器19安装至曳引机主体7。即,安装用螺栓16在曳引机主体7支承着调整用套环17的状态下将电磁促动器19安装至曳引机主体7。通过对与安装用螺纹孔30螺合的安装用螺栓16进行紧固来固定电磁促动器19相对于曳引机主体7的位置。在电磁促动器19安装于曳引机主体7的状态下,通过安装用螺栓16的紧固,调整用套环17被向曳引机主体7按压。接着,对动作进行说明。当停止对电磁线圈25的通电时,可动体18的摩擦片21利用施力弹簧24的作用力与制动轮14的外周部接触。由此,对制动轮14施加制动力,从而对驱动绳轮8施加制动力。当开始对电磁线圈25通电时,电磁线圈25产生吸引可动铁心20的电磁吸引力。由此,可动体18克服施力弹簧24的作用力向离开制动轮14的方向移位。由此,施加至制动轮14和驱动绳轮8的制动力被解除。接下来,对调整制动轮14和摩擦片21之间的间隙时的顺序进行说明。首先,松开安装用螺栓16。然后,使工具(例如扳手等)与调整用套环17的卡合面32a卡合,一边通过工具的操作来转动调整用套环17 —边对调整用套环17与调整用螺纹孔27螺合的螺合量进行调整。由此,制动装置主体15的相对于制动轮14的位置被调整,制动轮14和摩擦片21之间的间隙得以调整。 在制动轮14和摩擦片21之间的间隙的调整结束后,紧固安装用螺栓16。由此,固定铁心23的位置相对于曳引机主体7被固定,制动轮14和摩擦片21之间的间隙的调整作业结束。在这样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9中,将调整用套环17与在电磁促动器19设置的调整用螺纹孔27螺合,并在曳引机主体7支承着调整用套环17的状态下将电磁促动器19安装于曳引机主体7,因此,通过调整用套环17与调整用螺纹孔27螺合的螺合量的调整,能够不间断地(即,连续地)进行制动轮14与可动体18之间的间隙的调整。由此,能够更加正确地调整制动轮14与可动体18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抑制例如电磁线圈25的必要能力变大或者制动动作音变大等弊病。另外,由于无需在可动体18设置用于调整制动轮14与可动体18之间的间隙的机构,因此能够实现可动体18的小型化。由此,能够实现制动装置9整体的小型化。另外,在调整用套环17设有螺栓通孔33,将穿过了螺栓通孔33的安装用螺栓16螺合于曳引机主体的安装用螺纹孔30,由此将电磁促动器19安装于曳引机主体7,因此,能够将安装用螺栓16的一部分配置在调整用套环17的内侧,从而能够减小调整用套环17和安装用螺栓16的设置空间。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制动装置9的小型化。另外,能够使安装用螺栓16和曳引机主体7的紧固力作用在调整用套环17的轴线上,从而能够提高由安装用螺栓16实现的电磁促动器19的安装状态的可靠性。另外,由于在曳引机主体7设有与调整用套环17嵌合的嵌合用凹部29,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调整用套环17相对于曳引机主体7的定位,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制动装置主体15安装至曳引机主体7的预定位置。另外,当调整用套环17受到对制动轮14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力的反作用力时,能够利用调整用套环17的剪切力将调整用套环17保持于曳引机主体7。因此,与调整用套环17和曳引机主体7单纯面接触(即,调整用套环17被摩擦保持于曳引机主体7)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可靠地将调整用套环17保持于曳引机主体7。由此,能够减小安装用螺栓16抵抗制动轮14的制动力的反作用力的负担,从而能够减小安装用螺栓16的尺寸。实施方式2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的重要部位剖视图。在图中,调整用套环17具有与调整用螺纹孔27螺合的螺合部31 ;以及沿着调整用套环17的轴线互相朝向相反方向从螺合部31突出的嵌合用圆柱部32和引导用圆柱部41。螺合部31和嵌合用圆柱部3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在固定铁心23设有截面为圆形的引导用嵌合孔(引导部)42,引导用圆柱部41无间隙地嵌合于该引导用嵌合孔(引导部)42。引导用嵌合孔42为以与嵌合用凹部29相同的方法形成的铰孔。因此,引导用圆柱部41和引导用嵌合孔42铰孔嵌合。引导用嵌合孔42配置成与调整用螺纹孔27同轴。在本例中,引导用嵌合孔42形成为在调整用螺纹孔27的底面设置的凹部。另外,在本例中,使引导用嵌合孔42的内径比调整用螺纹孔27的内径小,使安装用贯穿孔28的内径比引导用嵌合孔42的内径小。安装用贯穿孔28配置在将引导用嵌合孔42的底面和固定铁心23的外表面连结起来的位置。在对调整用套环17与调整用螺纹孔27螺合的螺合量进行调整时,引导用圆柱部41被引导用嵌合孔42引导,同时调整用 套环17相对于固定铁心23移位。即,引导用嵌合孔42对调整用套环17进行引导,所述调整用套环17随着调整用套环17与调整用螺纹孔27螺合的螺合量的调整而相对于固定铁心23移位。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在这样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9中,用于引导调整用套环17的引导用嵌合孔42被设置于固定铁心23,因此,能够利用引导用嵌合孔42抑制由调整用套环17和调整用螺纹孔27的螺合部分的间隙所引起的调整用套环17相对于固定铁心23的松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磁促动器19相对于制动轮14的定位精度。实施方式3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的重要部位剖视图。在图中,在固定铁心23的两端部设置有一对长孔(安装用贯穿孔)51,其沿着与可动体18移位的方向(引导孔26的深度方向)交叉的方向贯穿固定铁心23 ;和一对调整用螺纹孔52,其分别将各长孔51内与固定铁心23外连通。在本例中,各长孔51在沿着旋转轴13的轴线的方向贯穿固定铁心23。各长孔51以使其长径方向与可动体18移位的方向(即,引导孔26的深度方向)一致的方式设于固定铁心23。调整用螺纹孔52的深度方向与可动体18移位的方向(即,引导孔26的深度方向)一致。从长孔51观察,调整用螺纹孔52的位置为接近制动轮14的位置。作为将制动装置主体15安装至曳引机主体7的安装装置的棒状的铰配螺栓(安装部材)53穿过长孔51。长孔51的短径设定成与铰配螺栓53的外径一致。由此,铰配螺栓53在长孔51的短径方向无间隙地嵌合于长孔51。固定铁心23的相对于铰配螺栓53的位置能够在长孔51的沿长孔51的长径方向的尺寸范围内调整。在曳引机主体7设有与铰配螺栓53螺合的安装用螺纹孔(未图示)。安装用螺纹孔的深度方向与沿着旋转轴13的轴线的方向一致。因此,铰配螺栓53通过螺合于安装用螺纹孔而与旋转轴13的轴线平行地安装至曳引机主体7。通过将穿过长孔51的铰配螺栓53安装至曳引机主体7,来将电磁促动器19安装于曳引机主体7。通过紧固铰配螺栓53来固定电磁促动器19相对于曳引机主体7的位置。在调整用螺纹孔52螺合有止动螺栓(调整部材)54。止动螺栓54通过在螺合于调整用螺纹孔52的状态下转动,而沿着调整用螺纹孔52的深度方向相对于固定铁心23移位,从而能够突出至长孔51内。止动螺栓54朝向长孔51内突出的突出量通过止动螺栓54与调整用螺纹孔52螺合的螺合量的调整来进行调整。长孔51的内表面与止动螺栓54之间的距离通过调整止动螺栓54朝向长孔51内突出的突出量而沿长孔51的长径方向变化。在止动螺栓54没有突出至长孔51内的状态下,电磁促动器19的相对于曳引机主体7的位置能够沿长孔51的长径方向在长孔51的尺寸范围内调整。另一方面,在止动螺栓54突出至长孔51内的情况下,电磁促动器19朝向离开制动轮14的方向的移位因止动螺栓54与铰配螺栓53抵接而被限制。因此,在止动螺栓54突出至长孔51内的状态下,电磁促动器19的相对于曳引机主体7的位置能够在长孔51的内表面与止动螺栓54之间的范围内沿长孔51的长径方向进行调整。在止动螺栓54螺合有锁定螺母55,该锁定螺母55用于固定止动螺栓54相对于固定铁心23的位置。通过在使锁定螺母 55与固定铁心23的外表面抵接的状态下紧固所述锁定螺母55,来固定止动螺栓54相对于固定铁心23的位置。并且,对制动装置主体15的相对于曳引机主体7的位置进行调整的调整装置具有止动螺栓54和锁定螺母55。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相同。接下来,对调整制动轮14和摩擦片21之间的间隙时的顺序进行说明。首先,松开铰配螺栓53,并且松开锁定螺母55。然后,将止动螺栓54向使突出到长孔51内的突出量减少的方向转动。然后,一边使电磁促动器19相对于铰配螺栓53沿着长孔51移位,一边调整电磁促动器19相对于曳引机主体7的位置。由此,制动装置主体15的相对于制动轮14的位置被调整,制动轮14和摩擦片21之间的间隙得以调整。在制动轮14和摩擦片21之间的间隙的调整结束后,紧固铰配螺栓53。由此,电磁促动器19的相对于曳引机主体7的位置得以固定。然后,向使突出到长孔51内的突出量增大的方向转动止动螺栓54,使止动螺栓54与铰配螺栓53抵接。然后,将松开的锁定螺母55紧固。由此,止动螺栓54向长孔51内突出的突出量被固定,制动轮14和摩擦片21之间的间隙的调整作业结束。在这样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9中,通过止动螺栓54向长孔51内突出的突出量的调整,使长孔51的内表面与止动螺栓54之间的距离沿长孔51的长径方向变化,电磁促动器19朝向离开制动轮14的方向的移位由于止动螺栓54与穿过了长孔51的铰配螺栓53抵接而被限制,因此,能够通过止动螺栓54向长孔51内突出的突出量的调整来不间断地进行制动轮14与可动体18之间的间隙的调整。另外,由于无需在可动体18设置用于调整制动轮14与可动体18之间的间隙的机构,因此能够实现可动体18的小型化。由此,能够实现制动装置9整体的小型化。另外,即使在因止动螺栓54的松弛或破损等而导致电磁促动器19从预定的调整位置向离开制动轮14的方向移位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电磁促动器19相对于铰配螺栓53的移位抑制在长孔51的尺寸范围内。因此,即使在止动螺栓54发生了破损等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停止对电磁线圈25通电时使可动体18与制动轮14接触从而对制动轮14施加制动力。由此,能够提高制动装置9的动作的可靠性。另外,由于止动螺栓54从制动轮14侧与铰配螺栓53抵接,因此,能够将可动体18与制动轮14接触时的施力弹簧24的反作用力作为来自铰配螺栓53的压缩力作用于止动螺栓54。通常,已知由金属等材料构成的部材的压缩强度比拉伸强度大。因此,通过将施力弹簧24的反作用力作为压缩力作用于止动螺栓54,能够使止动螺栓54不容易破损,从而能够提高止动螺栓54的机械可靠性。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动装置9的动作的可靠性。并且,在上述示例中,使长孔51的深度方向为沿着旋转轴13的方向,但也可以使长孔51沿着相对于旋转轴13倾斜的方向贯穿于固定铁心23。另外,在上述示例中,采用铰配螺栓53作为穿过长孔51的安装部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安装于曳引机主体7的棒状的销等。另外,安装部材的截面形状也不限定于圆形,例如也可以为矩形或椭圆等。另外,在上述示例中,在不使用止动螺栓54的情况下进行电磁促动器19相对于曳引机主体7的位置的调整,但也可以使用止动螺栓54来调整电磁促动器19相对于曳引机主体7的位置。即,也可以通过一边使止动螺栓54与铰配螺栓53抵接,一边调整止动螺栓54相对于调整用螺纹孔52的螺合量,来对电磁促动器19的相对于曳引机主体7的位置进行调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I和2中,在调整用套环17设有供安装用螺栓16穿过的螺栓通孔33,但也可以没有螺栓通孔33。在这种情况下,调整用螺纹孔27和安装用贯穿孔28互相分离地独立设置于固定铁心23。因此,安装用螺栓16在从调整用套环17偏离的位置穿过安装用贯穿孔28,并与曳引机主体7的安装用螺纹孔30螺合。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I和2中,在曳引机主体7设有与调整用套环17嵌合的嵌合用凹部29,但也可以没有嵌合用凹部29。即使这样,也能够不间断地进行制动轮14与可动体18之间的间隙的调整,还能够实现制动装置9整体的小型化。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I和2中,将嵌合用凹部29作为与调整用套环17嵌合的嵌合部设置于曳引机主体7,但也可以在调整用套环17设置凹部,并将与调整用套环17的凹部嵌合的突起作为嵌合部设置于曳引机主体7。标号说明7 :曳引机主体;14 :制动轮(旋转体);15 :制动装置主体;16 :安装用螺栓(安装装置);17 :调整用套环;18 :可动体;19 :电磁促动器;27 :调整用螺纹孔;29 :嵌合用凹部(嵌合部);30 :安装用螺纹孔;33 :螺栓通孔;42 :引导用嵌合孔(引导部);51 :长孔;52 :调整用螺纹孔;53 :铰配螺栓(安装部材);54 :止动螺栓(调整部材)。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具备 旋转体,其相对于曳引机主体旋转; 制动装置主体,其具有可动体和电磁促动器,所述电磁促动器安装于所述曳引机主体并且设有调整用螺纹孔,所述电磁促动器用于使所述可动体在与所述旋转体接触和分离的方向移位; 调整用套环,其螺合于所述调整用螺纹孔,并配置在所述曳引机主体和所述电磁促动器之间;以及 安装装置,其在所述曳引机主体支承着所述调整用套环的状态下将所述电磁促动器安装至所述曳引机主体, 通过所述调整用套环相对于所述调整用螺纹孔的螺合量的调整,来沿着所述电磁促动器与所述旋转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的方向调整所述制动装置主体相对于所述曳引机主体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装置具有安装用螺栓,该安装用螺栓与设于所述曳引机主体的安装用螺纹孔螺合, 在所述调整用套环设有供所述安装用螺栓穿过的螺栓通孔, 将穿过了所述螺栓通孔的所述安装用螺栓螺合于所述安装用螺纹孔,由此将所述电磁促动器安装至所述曳弓I机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曳引机主体设有与所述调整用套环嵌合的嵌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磁促动器设有用于引导所述调整用套环的引导部,所述调整用套环随着所述调整用套环与所述调整用螺纹孔螺合的螺合量的调整而相对于所述电磁促动器移位。
5.一种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具备 旋转体,其相对于曳引机主体旋转; 制动装置主体,其具有可动体和电磁促动器,所述电磁促动器安装于所述曳引机主体,并且所述电磁促动器用于使所述可动体在与所述旋转体接触和分离的方向移位,沿着与所述可动体的移位方向交叉的方向贯穿所述电磁促动器的长孔以使所述长孔的长径方向与所述可动体的移位方向一致的方式设于所述电磁促动器; 安装装置,其具有棒状的安装部材,通过将穿过了所述长孔的所述安装部材安装于所述曳引机主体,来将所述电磁促动器安装至所述曳引机主体;以及 调整装置,其具有调整部材,所述调整部材螺合于将所述长孔内与所述电磁促动器外连通的调整用螺纹孔,通过所述调整部材向所述长孔内突出的突出量的调整,来使所述长孔的内表面和所述调整部材之间的距离沿着所述长孔的长径方向变化, 通过所述调整部材与所述安装部材抵接,所述电磁促动器朝向离开所述旋转体的方向的移位被限制。
全文摘要
制动装置主体具有可动体和电磁促动器,该电磁促动器使可动体在与相对于曳引机主体旋转的旋转体接触和分离的方向移位。在电磁促动器设有调整用螺纹孔。在调整用螺纹孔螺合有调整用套环。调整用套环配置在曳引机主体与电磁促动器之间。电磁促动器在曳引机主体支承着调整用套环的状态下通过安装装置安装于曳引机主体。通过调整用套环相对于调整用螺纹孔的螺合量的调整,来沿着电磁促动器与旋转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的方向调整制动装置主体相对于曳引机主体的位置。
文档编号B66B11/08GK102753469SQ201080063479
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10日
发明者小川康司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