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系统及空气调节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8045423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调节系统及空气调节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及一种空气调节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数据中心在过去已经得到了使用,其通过面板从下层板部向装设有IT(信息技术)装置的服务器支架供应冷风。在这种类型的数据中心中,冷却服务器支架所需的冷却风的必要风量已经随着在支架上装设的IT装置的发热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由空调机所供应冷却风的风量不足,并且出现一个问题,即由来自IT装置的排气的流入而引起热点的发生。例如,如果由空调机所供应的冷却风的风量不足,来自IT装置的排气的流入便引起热点。也即,与用于冷却目的IT装置所使用的风量相比,数据中心中的热点是由从空调机所供应的温度相对低的冷却风装置风量的短缺而引起的。例如,如图M中所示,如果向支架供应的冷却风(由图M示例中的黑箭头指示)的风量不足,来自该支架或相邻支架的温度相对高的热排气(由图M实例中的白箭头指示)便被用来补偿冷却风的短缺。因此, 支架的进气温度上升。另外,如果空调机所吹出空气的风量不足,冷却风便被供应到装设在支架下部的 IT装置,而不会被供应到装设在支架上部的装置。结果,在支架的上部中产生热点。此处,将参照图25的示例作出具体说明。图25显示了一个示例,该示例中由空调机所供应的冷却风温度为14°C,并且该示例中所供应的冷却风的风量是冷却支架所需的必要风量的一半。如图25中所示,装设在支架下部上的IT装置吸入通过开口面板供应的 14°C的冷却风,并排出至25°C的热排气。同时,在装设于支架上部上的IT装置中,由冷却风的短缺引起了排气的再循环。 因而,这些IT装置吸入40°C的热排气并排出50°C的热排气。以这种方式,上部搁板上的IT 装置与下部搁板上的IT装置之间出现了温度差,并且在上部搁板上装设的电子装置中由于冷却风的短缺而发生了排气的再循环。从而,产生了热点。有鉴于此,作为防止这种热点的一种方法,是改变支架的布局或层板格栅(floor grills)的位置。例如,为了增加冷却风向热点发生地的供应,参考支架热产生量的分布,对所布置的层板格栅的数量、位置或开口率进行调整,或者对支架的布局进行调整。从而,防止了归因于风量局部短缺的热点。另外,还已知一种用于防止热点的方法,即增加空调机的数量以增加冷却风的风量的设置。例如,将数量增加的空调机设置在热点发生地的附近,由此增加热点发生地附近冷却风的风量并防止热点。相关技术包括日本特许公开专利第2004-184070号、第2004-248066号、第 2005-260148 号、第 2006_5洸205 号、第 2008-502082 号、第 2006-504919 号、第 2007_505沘5 号、第 2006-114669 号及第 2004-263925 号。尽管如此,如果供应的冷却风的风量小于冷却支架所需的必要风量,上述改变支架布局或层板格栅位置的方法不能消除热点。另外,设置数量增加的空调机的上述方法增加了空气调节所需的电力消耗,并且因而不能高效地冷却支架。

发明内容
此处揭示的技术鉴于以上所述作出,并且其目的在于即使存在这样一种支架,在该支架中供应冷却风的风量小于必须的风量,也能够高效地冷却支架并消除热点。本申请中揭示的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空调机,被配置为向安装有装设着电子装置的支架的空间送出冷却风;开口面板,被配置为将由空调机送出的冷却风供应到所述空间;以及开口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开口面板每隔预定时间变换供应有冷却风的区域。


图1为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配置框图;图2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俯视图;图3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侧视图;图4为显示层板格栅的结构示例的示图;图5为显示连接至层板格栅的开口控制单元的连接示例的示图;图6为显示利用旋转式百叶窗(rotary louvers)开关层板格栅的示例的示图;图7为显示支架进气温度及支架排气温度的变化的示图;图8为显示风速计的安装示例的示图;图9为用于阐释在左半侧的层板格栅打开时供应的冷却风的示图;图10为用于阐释在右半侧的层板格栅打开时供应的冷却风的示图;图11为用于阐释格栅开关单元的示图;图12A至图12H为用于阐释格栅开关位置改变进程的示图;图13为显示现有空气调节系统中在风量不足的支架上所装设的IT装置的进气温度的示图;图14为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中在风量不足的支架上所装设的IT 装置的进气温度的示图;图15为用于阐释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执行的格栅开关位置改变进程的步骤的流程图;图16为用于阐释在吹送方向是向左时供应的冷却风的示图;图17为用于阐释在吹送方向是向右时供应的冷却风的示图;图18为用于阐释在层板格栅始终打开时供应的冷却风的示图;图19为用于阐释在吹送方向是向左时供应的冷却风的示图;图20为用于阐释在层板格栅交替地开关时供应的冷却风的示图;图21为用于阐释在层板格栅始终打开时供应的冷却风的示图;图22为用于阐释在左半侧的层板格栅打开时供应的冷却风的示图;图23为用于阐释在右半侧的层板格栅打开时供应的冷却风的示图;图M为用于阐释现有空气调节系统中气流的示图;以及
图25为用于阐释现有空气调节系统中气流的示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空气调节系统的实施例及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调节控制方法进行详细说明。第一实施例参照图1,首先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图1为用于阐释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配置的示图。在以下说明的附图中,黑箭头指示冷却风流,白箭头指示热排气流。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1包括空调机2、支架3A和3B、开口面板4及开口控制单元5。空调机2向安装有支架3A和;3B的空间送出冷却风。支架3A 和3B装设有电子装置,每个电子装置都从它们的预定表面吸入空气并从与它们的预定表面相对的表面排出空气。开口面板4将由空调机2送出的冷却风供应到所述空间中。开口控制单元5控制开口面板4,以每隔预定时间变换所述空间中供应有冷却风的区域的位置。例如,如图1所例示的,开口控制单元5控制开口面板4,以使冷却风向安装有支架 3A的区域供应。接着,在预定时间过去之后,开口控制单元5控制开口面板4,以使冷却风向安装有支架3B的区域供应。此后,开口控制单元5每隔预定时间在支架3A与;3B之间交替冷却风供应。供应有冷却风的区域的位置每隔指定的时间如此变化,由此均衡各处的支架进气温度,而使热点的发生地不固定。从而,即使风量很小也能够消除热点。因此,即使供应冷却风的风量小于冷却支架3A和:3B所需的必要风量,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1高效地冷却了支架3A和;3B并消除了热点。第二实施例在下述实施例中,依次说明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10的配置及进程流(process flow),最后并说明了第二实施例的效果。空气调节系统的配置随后,参照图2和图3说明空气调节系统10的配置。图2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10的俯视图。图3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10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空气调节系统10包括空调机20、支架30及层板格栅40。空调机20 向支架30吹送冷却风,并吸入由支架30排出的热排气。特别地,空调机20吹送冷却风,由此向层板上安装的支架30供应冷却风。装设有IT装置的支架30吸入由空调机20供应的冷却风,并排出热排气。另外,如图3所示,空气调节系统10具有双层板配置,该配置中包括顶部层板水平面(raised-floor level)及底部层板水平面。空调机20向底部层板水平面送出冷却风, 以通过层板格栅40向安装在顶部层板水平面上的支架30供应冷却风。层板格栅40是开口面板,安装在支架30附近的层板面(floor tile)上,以供应向层板送出的冷却风。此处,参照图4说明每个层板格栅40的结构。图4为显示层板格栅 40的结构示例的示图。如图4所示,层板格栅40包括百叶窗41及开关马达42。
百叶窗41设置在层板格栅40中,并在其中旋转。开关马达42旋转设置到百叶窗 41各旋转轴的皮带,由此使百叶窗41旋转。例如,开关马达42按一转速运行,在该转速下百叶窗41按后述开口控制单元50所设的时间间隔进行一次旋转。此处,参照图5和图6对开口控制单元50作出说明,该开口控制单元50控制层板格栅40的开和关。图5为显示连接至层板格栅40的开口控制单元50的连接示例的示图。 图6为利用旋转式百叶窗41开关层板格栅40的示例的示图。如图5所例示的,层板格栅 40连接至控制每个层板格栅40开和关的开口控制单元50。开口控制单元50控制层板格栅40的开和关,以每隔预定时间变换供应有冷却风的区域的位置。如图6所示,开口控制单元50包括马达控制单元51、开关时间设定及显示单元52、1/0(输入/输出)装置53及网络线缆54,并且开口控制单元50经由该网络线缆 54连接至未显示的外部控制单元。马达控制单元51控制开关马达42以每隔预定时间间隔改变层板格栅40开和关的位置。马达控制单元51其中具有时钟功能,以同步层板格栅40中的开关定时,并按设定的时间间隔同步层板格栅40中的开关。随后详细说明利用马达控制单元51的格栅开关位置的改变进程。开关时间设定及显示单元52接收从I/O装置53输入的开关时间间隔,并显示所接收的开关时间间隔。一旦经由网络线缆M接收到从外部控制单元输入的开关定时同步信号或开关模式(pattern),I/O装置53就向开关时间设定及显示单元52通知开关时间间隔。此处,参照图7说明开关时间间隔。图7为显示支架进气温度及支架排气温度的变化的示图。层板格栅40的开关时间间隔可以任意地设定。然而,优选的,将开关时间间隔设定为小于排气温度升高时间,优选大约几分钟到大约30分钟。也即,如果开关时间间隔过短,则层板格栅40吹出的冷风无法到达支架30的上部,并且不会发生支架进气温度交换的现象。另外,如图7所示,即使IT装置的进气温度升高,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热容量,这些 IT装置的排气温度也不会马上升高,而是在迟延一定时间后开始逐渐地升高。通常,从进气温度的升高到排气温度的升高要经过大约几分钟到大约30分钟。如果将开关时间间隔设定成小于电子装置的排气温度升高到预定温度所需时间的时间,那么有可能将支架进气表面的最大进气温度维持到一个低值。例如,开关时间间隔被设定为“4分钟”,其小于电子装置的进气温度升高到“30°C ”要经过的时间。随后对安装至支架30和层板格栅40的风速计60作出说明。图8为显示风速计 60的安装示例的示图。如图8所示,风速计60安装至支架30和层板格栅40以测量其安装位置各处的风速,并向马达控制单元51通知所测量的风速。此处,特别地说明利用马达控制单元51的格栅开关位置改变进程。马达控制单元 51从安装至支架30和层板格栅40的风速计60得到平均支架风速测量值和平均格栅风速测量值。随后,马达控制单元51使用该平均支架风速测量值和平均格栅风速测量值来计算必要风量和供应风量。特别的,马达控制单元51通过将平均支架风速测量值乘以支架进风面积的值来计算必要风量。马达控制单元51还通过将平均格栅风速测量值乘以格栅进风面积的值来
6计算供应风量。随后,马达控制单元51计算与通过用供应风量除以必要风量得到的值对应的风量比。此后,马达控制单元51计算与通过将总的格栅数乘以风量比得到的值对应的打开的格栅数。然后,马达控制单元51计算与通过将总的格栅数减去打开的格栅数得到的值对应的关闭的格栅数。此后,马达控制单元51启动设定有格栅开关时间间隔的定时器,并且每隔格栅开关时间间隔改变格栅开关操作。此处,参照图9和图10的示例说明格栅开关位置的改变进程。在图9和图10的示例中,对以下示例作出说明,该示例中空调机20的冷却风量是支架30必要的总风量的 50%,总的格栅数为“6”,打开的格栅数为“3”,关闭的格栅数为“3”,并且格栅开关时间间隔为“4分钟”。如图9所示,马达控制单元51执行一个仅打开左半侧3个层板格栅而关闭右半侧3个层板格栅的控制。随后,在4分钟过去之后,马达控制单元51执行一个关闭左半侧3个层板格栅而打开右半侧3个层板格栅的控制,如图10所示。此后,马达控制单元 51每隔4分钟重复交替开关层板格栅左边一半和右边一半的进程。此处,参照图11和图12A至图12H的示例说明一种确定要打开的格栅和要关闭的格栅的方法。在图11和图12A至图12H的示例中,有两个支架行,每个支架行包括12个支架,并且有观个方形格栅安装在通道上,支架的进气面跨该通道彼此面对。另外,作出说明的示例中,格栅被分配有“1”至“14”的格栅ID (identification,识别)数,如图11和图 12A至图12H所示,并且该实例中总的格栅数为“14”,打开的格栅数为“11”。在下面的示例中,图11中由粗线框环绕的两个格栅形成与开关单元对应的块(block)。作为打开的格栅ID数的计算进程,马达控制单元51每隔一个格栅开关时间间隔通过使用计算公式“MOD (11 X i+1)/14彡j彡MOD (11 X i+11) /14”计算要打开的格栅的格栅ID数“j”。此处,“i”代表一个值,该值的初始值为“0”,并且每过去一个格栅开关时间间隔将该值加上“1”。随后,马达控制单元51执行打开与计算的打开的格栅ID数对应的格栅并关闭与其他格栅ID数对应的格栅的控制。例如,如图12A例示的,如果马达控制单元51用为0的 i值来使用上述的计算公式执行打开的格栅ID数的计算进程,j的值则从1到11变动。因而,马达控制单元51执行打开与格栅ID数“1”至“11”对应的格栅并关闭与格栅ID数“12” 至“14”对应的格栅的控制。随后,在格栅开关时间间隔过去之后,马达控制单元51将i的值加上“1”。然后, 马达控制单元51用为1的i值来执行打开格栅ID数的计算进程,并执行打开与格栅ID数 “12”至“14”和“1”至“8”对应的格栅并关闭其余的格栅的控制(见图12B)。接着,在格栅开关时间间隔过去之后,马达控制单元51将i值加上“1”。然后马达控制单元51用为 2的i值来执行打开格栅ID数的计算进程,并执行打开与格栅ID数“9”至“ 14”和“ 1”至 “5”对应的格栅并关闭其余的格栅的控制(见图12C)。随后,在格栅开关时间间隔过去之后,马达控制单元51将i值加上“1”。然后马达控制单元51用为3的i值来执行打开格栅ID数的计算进程,并执行以打开与格栅ID数 “6”至“14”和“i”与“2”对应的格栅并关闭其余的格栅的控制(见图12D)。此后,马达控制单元51重复以下进程执行打开格栅ID数的计算进程,确定要打开的格栅的ID数,以及控制格栅的打开和关闭(见图12E至图12H)。也即,供应有冷却风的区域每隔指定时间被改变,由此均衡各处的支架进气温度,而使热点的发生地不固定。从而,即使以小的风量也有可能消除热点。因此,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10高效地冷却了支架30并消除了热点。此处,参照图13和图14将现有空气调节系统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 10彼此进行以下方面的对比装设在支架上部搁板上的IT装置和装设在支架下部搁板上的IT装置的各进气温度。例如,在现有空气调节系统中,如果由空调机供应的冷却风的风量不足,冷却风则无法到达支架的上部,并且装设在支架上部搁板上的IT装置的进气温度始终超过40°C,如图13所示。因此,热点的发生地始终固定在支架的上部搁板。结果,只有装设在支架上部搁板上的IT装置始终具有很高的进气温度,并引起热诱性失效(heat-induced failure) 和IT装置寿命的降低等等。同时,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10中,供应有冷却风的区域每隔指定时间改变,如图14所示。因而,装设在支架上部搁板上的IT装置和装设在支架下部搁板上的 IT装置具有类似的进气温度。在图14的示例里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10中,安装在打开的层板格栅附近的支架的进气温度为14°C,安装在关闭的层板格栅附近的支架的进气温度最高为35°C以下。因此,在装设于支架上部隔板上的IT装置与装设于支架下部搁板上的IT装置中,按时间平均的平均支架进气温度相当于25°C。因而,与现有空气调节系统相比,有可能防止热诱性失效以及IT装置寿命的降低等等。空气调节系统的开口控制单元的进程接着,参照图15对由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10的开口控制单元50执行的进程作出说明。图15为用于阐释根据第二实施例在空气调节系统10中执行的格栅开关位置改变进程的步骤的流程图。如图15所示,在测量间隔(其是用于测量供应风量和必要风量的间隔)被设定且测量间隔管理定时器启动(步骤S101)之后,空气调节系统10的开口控制单元50得到供应风量测量值和必要风量测量值(步骤S102)。例如,在图15中,假设测量间隔被设定为1 小时且供应风量测量值和必要风量测量值分别为80m7min和IOOm3Aiin。随后,开口控制单元50通过使用供应风量测量值和必要风量测量值来计算风量比(步骤S103)。例如,在图15的示例中,开口控制单元50用供应风量测量值“80”除以必要风量测量值“100”而得到风量比80%。随后,开口控制单元50计算打开的格栅数和关闭的格栅数(步骤S 104)。例如,在图15的示例中,开口控制单元50用总的格栅数“14”乘以风量比“0.8”而得到值“11.2”, 并舍去小数而得到打开的格栅数“11”。另外,开口控制单元50将总的格栅数“ 14”减去打开的格栅数“11”而得到关闭的格栅数“3”。此后,开口控制单元50设定格栅开关时间间隔(在图15的示例中为2分钟),并将i值设为初始值0 (步骤S105)。随后,开口控制单元50启动格栅开关时间间隔管理定时器(步骤S106),并计算打开的格栅ID数(步骤S107)。例如,在图15的示例中,作为打开的格栅ID数计算进程,开口控制单元50每隔一个格栅开关时间间隔使用计算公式“M0D(11 Xi+1)/14彡j彡M0D(llXi+ll)/l”来计算要打开的格栅的格栅ID数“j”。此后,开口控制单元50改变格栅的开关位置(步骤S108),并检查格栅开关时间间隔管理定时器以确定是否已经过去2分钟(步骤S108),其中这2分钟与格栅开关时间间隔对应。如果开口控制单元50随后确定已经过去2分钟(步骤S109中为“是”),则开口控制单元50将i值加上“1”(步骤5111),并返回步骤3107的进程。同时,如果开口控制单元50确定2分钟还没有过去(步骤S109中为“否”),则开口控制单元50检查测量间隔管理定时器以确定测量间隔是否已经超过1小时(步骤S110)。 随后,如果开口控制单元50检查测量间隔管理定时器并确定测量间隔还没有超过1小时 (步骤SllO中为“否”),则开口控制单元50返回步骤S109的进程。同时,如果开口控制单元50检查测量间隔管理定时器并确定测量间隔已经超过1小时(步骤SllO中为“是”), 则开口控制单元50重置定时器(步骤S112),并返回步骤S101。第二实施例的效果如上所述,空气调节系统10包括空调机20,其向安装有支架30 (装设有电子装置)的空间送出冷却风;以及层板格栅40,其将由空调机20送出的冷却风供应到所述空间中。另外,开口控制单元50控制层板格栅40每隔预定时间变换供应有冷却风的区域。结果,供应有冷却风的区域位置每隔指定时间就改变,由此均衡各处的支架进气温度,而使热点的发生地不固定。从而即使风量很小也能够消除热点。因此,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10能够高效地冷却支架30并消除热点。另外,根据第二实施例,空气调节系统10控制层板格栅40的开关,以每隔预定时间变换供应有冷却风的区域位置。因此,空气调节系统10能够按照层板格栅40的开关而每隔指定时间改变供应有冷却风的区域位置,由此高效地冷却支架30并消除热点。另外,根据第二实施例,空气调节系统10控制层板格栅40以短于电子装置排气温度要升高到预定温度要经过的时间的每一时间变换供应有冷却风的区域位置。从而有可能将每个支架进气面的最大进气温度维持到一个低值。第三实施例同时,在上述的第二实施例中,已经对改变层板格栅40的开关的示例作出了说明。然而,本实施例并不仅限于此,还可以改变层板格栅的吹送方向。因此,在下述第三实施例中,作为改变层板格栅吹送方向的示例,参照图16和图 17说明第三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开口控制进程。图16为用于阐释在吹送方向是向左时供应的冷却风的示图。图17为用于阐释在吹送方向是向右时供应的冷却风的示图。作为图16和图17的示例,对以下示例作出说明,该示例中空调机20的冷却风量是支架30必要的总风量的50%,并且该示例中总的层板格栅数为“3”,格栅开关时间间隔为“4分钟”。尽管图16和图17中未显示,层板格栅40A是以类似于第二实施例中的方式连接至开口控制单元50A。如图16所示,用于控制层板格栅40A的开口控制单元50A执行沿左向吹送冷却风的控制。随后,在4分钟过去之后,开口控制单元50A执行沿右向吹送冷却风的控制,如图 17所示。此后,开口控制单元50A每隔4分钟重复在左向和右向之间改变层板格栅40A吹送方向的进程。如上所述,根据第三实施例,控制层板格栅40A的吹送方向,以每隔预定时间变换供应有冷却风的区域的位置。因此,能够按照层板格栅40A的吹送方向每隔指定时间改变供应有冷却风的区域的位置,由此高效地冷却支架30并消除热点。第四实施例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已经对如下示例作出了说明,在该示例中,空气调节系统向支架供应冷却风,所述支架是面对供应有冷却风的通道的两行其中一行的支架。然而,本实施例并不仅限于此,冷却风还可以交替地供应至面对供应有冷却风的通道的左行支架和右行支架。因此,在下述第四实施例中,参照图18至图20说明第四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开口控制进程,作为交替地供应冷却风至左行支架和右行支架(面对供应有冷却风的通道)的示例。图18为用于阐释在层板格栅始终打开时供应的冷却风的示图。图19为用于阐释在吹送方向是向左时供应的冷却风的示图。图20为用于阐释在层板格栅交替地打开和关闭时供应的冷却风的示图。参照图18,首先对始终打开所有层板格栅的现有空气调节系统加以说明。在图18 所例示的空气调节系统中,假设空调机20的冷却风量为支架30的必要的总风量的50%。 就支架30的的总风量量而言冷却风量是不足的。因此,如图18所示,如果层板格栅始终打开,冷却风量就无法到达支架30的上部,并且装设在支架30上部搁板上的IT装置始终具有很高的进气温度。因此,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空调机20交替地向面对供应有冷却风的通道的左行支架和右行支架供应冷却风,由此容许将冷却风供应至装设在支架30上部搁板上的IT装置及装设在支架30下部搁板上的IT装置。此处,参照图19和图20说明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空调机20。作为图19和图20的示例,作出说明的示例中空调机20的冷却风量为支架30 的必要总风量的50%,并且格栅开关时间间隔为“4分钟”。虽然图19和图20中未显示,但层板格栅40B和40C是以类似于第二实施例中的方式分别连接至开口控制单元50B和50C。例如,如图19所示,用于控制层板格栅40B的开口控制单元50B控制层板格栅40B 以使冷却风沿左向吹送,以向左行的支架供应冷却风。随后,在4分钟过去之后,开口控制单元50B控制层板格栅40B以使冷却风沿右向吹送,以向右行的支架供应冷却风。此后,开口控制单元50B每隔4分钟重复在左向和右向之间改变层板格栅40B的吹送方向的进程。另外,例如,如图20所示,用于控制层板格栅40C的开口控制单元50C执行打开左侧上层板格栅40C并关闭右侧上层板格栅40C的控制,以向左行的支架供应冷却风。随后, 在4分钟过去之后,开口控制单元50C执行一个打开右侧上层板格栅40C并关闭左侧上层板格栅40C的控制。此后,开口控制单元50C每隔4分钟重复打开和关闭左侧上层板格栅 40C和右侧上层板格栅40C的进程。如上所述,根据第四实施例,冷却风交替地供应至面对供应有冷却风的通道的左行支架和右行支架。因此,能够每隔指定时间改变供应冷却风的区域的位置,由此高效地冷却支架30并消除热点。第五实施例另外,在上述的第二实施例中,已经加以说明的示例中层板格栅是以块为单位 (由一组两个相邻的层板格栅形成)被打开和关闭。然而,本实施例并不仅限于此,层板格栅还可以以与支架行之间的通道对应的通道为单位被打开和关闭。因此,在下述第五实施例中,参照图21至图23说明了第五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开口控制进程,作为以通道为单位打开和关闭层板格栅的示例。图21为用于阐释在层板格栅始终打开时供应的冷却风的示图。图22为用于阐释在左半侧的层板格栅打开时供应
10的冷却风的示图。图23为用于阐释在右半侧的层板格栅打开时供应的冷却风的示图。参照图21,首先对始终打开所有层板格栅的现有空气调节系统加以说明,。在图 21所例示的空气调节系统中,假设空调机20的冷却风量为支架30的必要总风量的50%。 就支架30的必要总风量而言冷却风量是不足的。因此,如图21所示,如果层板格栅始终打开,冷却风量无法到达支架30的上部,并且装设在支架30上部搁板上的IT装置始终具有很高的进气温度。因此,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空调机20以通道为单位打开和关闭层板格栅,以改变供应有冷却风的通道,由此容许将冷却风供应至装设在支架30上部搁板上的IT装置及装设在支架30下部搁板上的IT装置。此处,参照图22和图23说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空调机20。作为图22和图23的示例,加以说明的示例中空调机20的冷却风量为支架30的必要总风量的50%,并且格栅开关时间间隔为“4分钟”。虽然图22和图23中未显示,但层板格栅40D是以类似于第二实施例中的方式连接至开口控制单元50D。如图22所示,用于控制层板格栅40D的开口控制单元50D执行仅打开左通道上所安装的层板格栅40D而关闭右通道上所安装的层板格栅40D的控制。随后,在4分钟过去之后,开口控制单元50D执行一个仅打开右通道上所安装的层板格栅40D而关闭左通道上所安装的层板格栅40D的控制,如图23所示。此后,开口控制单元50D每隔4分钟重复控制左通道和右通道上所安装层板格栅40D的打开和关闭的进程。如上所述,根据第五实施例,层板格栅40D是以与支架行之间的通道对应的通道为单位被打开和关闭的。因此,能够按指定时间改变供应有冷却风的区域的位置,由此高效地冷却支架30并消除热点。第六实施例以上已经对本实施例的第一和第五实施例加以说明。然而,本实施例还可以通过除上述实施例以外的多种不同实施例来实施。因此,下面说明了另一个实施例作为第六实施例。(1)系统配置及其他附图中所示装置的组成成分为功能概念性的,并且不是必须要如附图中所示那样进行物理配置。也即,各装置分布及集成的具体形式并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那样。因而,全部或部分装置可以按照不同负荷和使用情况等等而功能性或物理性地分布或集成在任意单元中。例如,可以集成马达控制单元51与开关时间设定和显示单元52。另外,除特别说明外,以上说明书所示的进程步骤、控制步骤、具体名称以及包括各种数据和参数的信息可以任意改变。例如,打开和关闭层板格栅的时间间隔可以任意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空调机,被配置为向安装有用于装设一个或多个电子装置的支架的空间送出冷却风, 每个所述电子装置从其预定表面吸入空气并从其与所述预定表面相对的表面排出空气;开口面板,被配置为将由所述空调机送出的冷却风供应到所述空间中;以及开口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开口面板以每隔预定时间变换所述空间中供应所述冷却风的区域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开口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开口面板的打开和关闭以每隔所述预定时间变换供应所述冷却风的所述区域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开口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开口面板的吹送方向以每隔所述预定时间变换供应所述冷却风的所述区域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开口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开口面板每隔短于所述电子装置的排气温度升高到预定温度所需时间的时间来变换供应所述冷却风的所述区域的位置。
5.一种空气调节控制方法,由空气调节控制系统执行,所述空气调节控制系统具有空调机,被配置为向安装有用于装设一个或多个电子装置的支架的空间送出冷却风, 其中每个所述电子装置从其预定表面吸入空气并从其与所述预定表面相对的表面排出空气;开口面板,被配置为将由所述空调机送出的冷却风供应到所述空间中;以及开口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开口面板,该空气调节控制方法包括通过所述开口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开口面板每隔预定时间变换所述空间中供应所述冷却风的区域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的空气调节控制方法,还包括通过所述开口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开口面板每隔预定时间变换供应至所述空间中所述区域的所述冷却风的风量。
全文摘要
本申请提出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及空气调节控制方法。本申请中揭示的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空调机,被配置为向安装有用于装设一个或多个电子装置的支架的空间送出冷却风;开口面板,被配置为将由所述空调机送出的冷却风供应到所述空间中;以及开口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开口面板每隔预定时间变换供应有所述冷却风的区域。
文档编号H05K7/20GK102215661SQ20111008596
公开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日
发明者大庭雄次, 永松郁朗, 石峰润一 申请人:富士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