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87276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ー种散热模组,尤指ー种利用一横流风扇设置于该散热模组内,不仅可縮小散热模组的使用面积外,还可提升散热能力,并减少传统风扇设计因叶片过长所造成的振动及异音的散热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技术的发展,各类晶片(如处理器 、执行单元等)的电晶体密度日益増加,虽然资料处理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消耗的功率以及产生的热量也愈来愈増加。为了让中央处理器能稳定运作,高效率的散热单元成为目前必然的需求。而为了要維持高效率的散热功能,散热单元的体积与重量亦不得不随之越大越重,然而在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智慧型手机、智慧手持电子装置等的设计中,有限的空间一直是设计上最大的瓶颈。请參阅图1,为公知传统散热模组I,包括ー离心式风扇10、一热导管11及ー散热単元12,传统的散热模组I利用离心式风扇10带动空气流动,进而带走散热单元12的热量而达到降温的目的。而离心式风扇10的风量、风压的大小以及散热单元12热交换的面积,即决定此散热模组I的效能;散热单元12的热交换面积愈大,如散热鳍片的鳍片长度愈长,虽然散热单元12可将热量排出的效果较好,但会因鳍片长度增长而造成体积过大;此与笔记型电脑轻、薄、短、小的设计精神相违背。亦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为了达到上述轻、薄、短、小的设计精神,于是进可能的将各部元件缩至最小化,因此也将该离心式风扇10的尺寸微型化,但由于体积的缩小,造成离心式风扇10的流量也相对愈来愈小,导致所排出的热量效果有限,且微型化的离心式风扇10会因扇叶厚度薄、面积大而产生更多的偏摆量,导致容易产生更多的振动与异音。因此,如何在尽量不增加散热单元12体积的前提下,有效提升散热单元12的效能,成为许多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以上所述,公知具有下列的缺点I.体积较大;2.散热效果不佳;3.易产生振动与异音。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公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的发明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为此,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横流风扇设置于ー散热模组内,令其得縮小散热模组整体使用面积的散热模组。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散热能力,并减少或改善因叶片过长造成偏摆所产生的振动及异音的散热模组。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ー种散热模组,包括一散热单元、一导热单元及至少一横流风扇,所述散热単元具有一入风ロ及一与该入风ロ相连通的出风ロ,该导热単元具有一吸热部及ー散热部,该吸热部贴设于发热源上,该散热部则与相对应的该散热単元相接,该横流风扇与所述散热単元相对设置,并且其一侧与该入风ロ相对接;通过前述散热模组内所设置的横流风扇,可于系统空间的受限下,仍可不影响横流风扇所产生的风量,得有效增加气流的流量,以大幅提升散热效果,并可有效缩小散热模组的使用面积;此外,更可有效改善传统散热模组的风扇因叶片过长,产生偏摆所造成的振动及异音的现象。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ー种散热模组,包括一散热单元,其具有一入风ロ及一连通该入风ロ的出风ロ ;—导热单兀,其具有一吸热部及ー散热部,该吸热部贴设待散热的发热源上,该散热部则与相对应的该散热単元相接;及至少ー横流风扇,其与该散热単元相对设置,且其ー侧对接该入风ロ。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模组,所述导热単元的吸热部可贴设一基座的ー侧上,基座的另ー侧则可贴附于ー待散热的发热源上,该发热源所产生的热量通过该基座经由所述导热单元传递至所述散热単元。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模组,所述散热単元为散热鳍片组或散热器或具散热性的元件其中任一。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模组,所述导热単元为热管、热板及均温板或具导热性的元件其中任一。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模组,所述散热単元具有多个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彼此之间形成有ー导流道,并该导流道分别连通该入风ロ及该出风ロ。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模组,所述横流风扇设有ー壳体、一扇叶组及ー马达,该壳体具有一入风侧及一连通该入风侧的出风侧,该出风侧对接该散热単元的入风ロ,且其与入风侧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间,该扇叶组容设在该容置空间内,并该马达设在该壳体ー侧上,且与相对应的该扇叶组相连接。优选的是,所述的散热模组,前述扇叶组具有多个叶片及多个叶端板,所述叶片设置于所述叶端板之间,且其环设连接对应该叶端板的ー侧。本实用新型相较于公知具有下列优点I.具有较佳薄型及微小化的功效;2.具有提升散热效果;3.改善传统离心式风扇因薄化造成叶片易产生振动及异音的问题。

图I为公知散热模组的立体示意图;图2A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的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B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的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的实施例的另ー立体分解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散热模组2基座20[0035]散热单元21散热鳍片211导流道212入风ロ213 出风ロ214导热单元22吸热部221散热部222横流风扇23壳体231入风侧2311出风侧2312容置空间2313扇叶组232叶片2321叶端板2322马达233发热源2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请參阅图2A、图2B、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如图所示,ー种散热模组2包括一散热单元21、一导热单元22及至少ー横流风扇23,其中所述散热単元21于该较佳实施可选择为ー散热鳍片组作为说明,但并不引以为限,亦可为ー散热器或其他具散热性的元件。另者前述散热单元21具有一入风ロ 213、一出风ロ 214及多个散热鳍片211,该入风ロ 213及该出风ロ 214相互连通,并所述散热鳍片211彼此之间形成有一导流道212,该导流道212分别连通该入风ロ 213及该出风ロ 214,其用以导引入风ロ 213的流体朝相対的出风ロ 214排出,并同时于该导流道212内的流体会将所述散热鳍片211上接收的热量带往至出风ロ 214タト,以有效达到迅速散热的效果。再者,所述导热単元22可为热管、热板及均温板及具导热性的元件其中任一,该本实施例以热管作为说明,但并不引以为限;并该导热单元22具有一吸热部221及ー散热部222,该吸热部221可贴附设置于ー发热源24上,于本实用新型中该吸热部221可贴附于一基座20的ー侧上,该基座20的另ー侧则贴设在一发热源24 (如中央处理器、南北桥晶片、绘图晶片或执行单元等)上,其用以吸附该发热源24所产生的热量,并通过该导热単元22的吸热部221吸收基座20的热量并传递至散热部222上,令该散热部222再将接收的热量传导至其上贴设的多个散热鳍片211,以藉由所述散热鳍片211将其上热量对外散热。续參阅图2A、图2B,前述散热部222从该吸热部221向外延伸所构成,且与相对应的该散热単元21的所述散热鳍片211相连接。所述横流风扇23与该散热単元21相对设置,且其ー侧与该入风ロ 213对接。另者所述横流风扇23具有ー壳体231、一扇叶组232及ー马达233,该壳体231具有一入风侧2311及一出风侧2312,该入风侧2311连通出风侧2312,该出风侧2312(即前述横流风扇23 —侧) 与该散热単元21的入风ロ 213相对接,并所述出风侧2312与该入风侧2311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间2313,该容置空间2313内用以容设扇叶组232。再者该马达233设在该壳体231 —侧上,且与相对该扇叶组232相连接,其用以驱动该扇叶组232旋转;前述扇叶组232具有多个叶片2321及多个叶端板2322,所述叶片2321设置于所述叶端板2322之间,且其环设连接对应该叶端板2322的ー侧。此外,于具体实施时,使用者可以根据所需风量及空间需求,设计调整该扇叶组232的叶片2321及其内的ー轴心(图中未示)的长度和两者连结的结构方式,并藉由横流风扇23其本身特性具有流量大、出风均匀及噪音低的功效,得有效提升整体风量,以及改善传统散热模组的风扇因叶片过长,造成偏摆量大所产生振动与噪音的问题。请參阅图2A示,所以当该横流风扇23的马达233驱使该扇叶组232转动时,会将外面流体由入风侧2311导入至容置空间2313内,再经出风侧2312排出至相对应的散热单元22的入风ロ 213内,然后通过所述导流道212将其内的流体朝相对出风ロ 214方向流动,同时于所述导流道212内的流体会将该散热部222传导至所述散热鳍片211上的热量带往至出风ロ 214タト,借以达到迅速散热的效果。故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横流风扇23、散热单元21、导热单元22的结合设计,使其可于受限的结构空间下,不须增加风扇或散热单元的体积,仍可藉由横流风扇23有效增加气流的流量以大幅提升散热模组2的散热效果,并还有效的缩小散热模组2的使用面积;此夕卜,更可有效改善传统散热模组为了增加散热的效果而将风扇的叶片增长所产生的振动及异音现象。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较于公知具有下列优点I.具有较佳薄型及微小化的功效;2.具有提升散热效果;3.改善传统离心式风扇因薄化造成叶片易产生振动及异音的问题。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但是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ー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等,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1.ー种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散热单元,其具有一入风ロ及一连通该入风ロ的出风ロ ; 一导热单元,其具有一吸热部及ー散热部,该吸热部贴设待散热的发热源上,该散热部则与相对应的该散热単元相接;及 至少ー横流风扇,其与该散热単元相对设置,且其ー侧对接该入风ロ。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単元的吸热部可贴设一基座的ー侧上,基座的另ー侧则可贴附于ー待散热的发热源上,该发热源所产生的热量通过该基座经由所述导热単元传递至所述散热単元。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単元为散热鳍片组或散热器或具散热性的元件其中任一。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単元为热管、热板及均温板或具导热性的元件其中任一。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単元具有多个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彼此之间形成有ー导流道,并该导流道分别连通该入风ロ及该出风ロ。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流风扇设有ー壳体、一扇叶组及ー马达,该壳体具有一入风侧及一连通该入风侧的出风侧,该出风侧对接该散热単元的入风ロ,且其与入风侧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间,该扇叶组容设在该容置空间内,并该马达设在该壳体ー侧上,且与相对应的该扇叶组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前述扇叶组具有多个叶片及多个叶端板,所述叶片设置于所述叶端板之间,且其环设连接对应该叶端板的ー侧。
专利摘要一种散热模组,包括一散热单元、一导热单元及至少一横流风扇,该散热单元具有一入风口及一出风口,该导热单元具有一贴设于发热源的吸热部及一与相对应该散热单元相接的散热部,所述横流风扇与该散热单元相对设置且一侧对接该入风口;通过本实用新型此结构的设计,可大幅缩小散热模组的使用面积外,并大幅提升散热的效果。
文档编号H05K7/20GK202444724SQ201120458568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7日
发明者张柏灏, 张良吉, 潘锦松 申请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