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89628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防止电梯的主钢丝绳从曳弓I机的主绳轮脱离的防脱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梯中,主钢丝绳挂在曳引机的主绳轮上。为了防止在因地震等导致主钢丝绳振动时主钢丝绳从主绳轮的槽脱离,而设置有防脱装置。该防脱装置设置在主钢丝绳沿着主绳轮的切线方向延伸的地点附近。防脱装置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配置成不与嵌入主绳轮的槽中的主钢丝绳接触。限制部的位置通过插入间隙规来调整,以便将主钢丝绳和限制 部之间的间隔限定在规定的尺寸。此外,在定期维护检修时,也确认间隔是否在规定尺寸以内。在将防脱装置的限制部定位到设置位置时,按如下顺序进行。首先,使设在圆杆形状的限制部上的凸部处于接触主钢丝绳的状态。之后,使限制部以与主绳轮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轴为中心,直接进行转动或反转。由此,将该限制部定位成不与主钢丝绳接触的状态。根据设置曳引机的地点,有时在其周边进行的作业受到限制。例如,用于调整主钢丝绳和限制部之间的间隔的作业空间,或者为了作业而能够接近的方向受到限制。有一种防脱装置,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容易调整主钢丝绳和限制部之间的间隙。该防脱装置具有以向主绳轮的外周方向离开的位置作为支点转动的臂,用该臂支撑限制部。通过臂的转动,该防脱装置的限制部接近或离开主钢丝绳。但是,有一种电梯未设置机房而在升降通路内设置曳引机。此时,曳引机被设置在升降通路的顶板的正下方且最大限度地靠近侧壁的位置。在这种电梯中,配置在升降通路的侧壁和主绳轮之间的防脱装置的限制部被主绳轮遮住。因此,作业人员不能够直接目视确认限制部。由此,用于配置和定位限制部的作业必须仅靠手指的感觉来进行。在使限制部的凸部接触主钢丝绳之后,以限制部的轴为中心直接转动限制部的防脱装置的情况下,无法直接看到限制部相对于主钢丝绳是否处于非接触状态。此外,限制部安装在转动的臂上的防脱装置中,依旧无法直接确认限制部相对于主钢丝绳是否已准确定位。

实用新型内容提供一种防脱装置,该防脱装置具有通过目视对限制部进行定位的机构,在电梯中,该限制部因设置于挂在曳引机上的主绳轮和升降通路的壁之间的范围内而被隐藏。一实施方式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具备第一限制部和支撑部。第一限制部在第一位置,从主钢丝绳向着主绳轮的半径方向离开比槽的深度小的距离而被定位。第一位置位于挂在主绳轮的槽中的主钢丝绳从主绳轮离开的地点的附近。该第一位置位于安装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绳轮和升降通路的壁之间隐藏的范围内。在支撑部上安装第一限制部。支撑部构成为能够使第一限制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第二位置是能够直接目视确认第一限制部的位置。另一实施方式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上述支撑部具有长孔,该长孔的长径被配置成将上述第一限制部保持在上述第一位置时沿着上述主绳轮的半径方向;上述第一限制部安装在上述长孔中。另一实施方式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上述支撑部是与上述主绳轮的旋转轴同心地旋转的环形状,被构成为能够将上述第一限制部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另一实施方式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上述支撑部具备环形状的底座环,与上述主绳轮的旋转轴同心地旋转;以及连接件,安装在上述底座环上, 保持上述第一限制部,以使上述第一限制部相对于上述主绳轮的旋转轴向半径方向发生位移。另一实施方式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上述支撑部安装在上述曳引机的侧部,被构成为能够将上述第一限制部同上述主绳轮的旋转轴平行地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另一实施方式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上述支撑部具备基板,安装在上述曳引机的侧部;以及上述第一限制部同上述主绳轮的旋转轴平行地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另一实施方式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上述支撑部安装在上述曳引机的侧部,被构成为能够使上述第一限制部以与上述主绳轮的旋转轴平行的轴为中心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转动。另一实施方式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上述支撑部具备第一基板,安装在上述曳引机的侧部;第一杆,保持在上述第一基板上,与上述主绳轮的旋转轴平行地移动,并且以与上述旋转轴平行的轴为中心转动;以及第一连结板,安装在上述第一杆上,保持上述第一限制部。另一实施方式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上述支撑部具备基板,安装在上述曳引机的侧部;连结托架,与上述基板连结,在上述第一位置保持上述第一限制部,并且,通过从上述基板脱离,使上述第一限制部移动到上述第二位置。另一实施方式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上述连结托架通过长孔连结到上述基板上,该长孔的长径被配置成与使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上述第一限制部抵接到上述主钢丝绳上的方向平行。另一实施方式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还具备第二限制部,在可直接目视确认的范围内被配置在第三位置,该第三位置位于上述主钢丝绳从上述主绳轮离开的地点的附近,上述第二限制部从上述主钢丝绳向着上述主绳轮的半径方向离开比上述槽的深度小的距离而被定位;上述支撑部具有长孔,该长孔的长径配置在与上述主绳轮的半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0020]另一实施方式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上述第一限制部以在上述第一位置抵接主钢丝绳并固定到上述支撑部的位置为基准,在上述第二位置被固定于从上述主钢丝绳向着上述主绳轮的半径方向离开比上述槽的深度小的距离的位置之后,返回上述第一位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避免使电梯的主钢丝绳脱离曳引机的主绳轮的防脱装置。本实用新型的防脱装置具有通过目视对限制部进行定位的机构,因此即使在升降通路的壁和主绳轮之间不能直接目视确认的范围内配置第一限制部,对该第一限制部进行定位而需要调整的尺寸与实际尺寸基本相同。因此,能够以实质上与目视确认的同时进行定位的方式相同的精度,相对于主钢丝绳准确定位第一限制部。此外,进行定位作业的作业人员的感觉上不会发生偏差。

图I是示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的电梯的立体图。图2是从主绳轮侧观察图I所示的电梯的曳引机的立体图。
·[0024]图3是图2所示的曳引机上所安装的防脱装置的第一限制部的立体图。图4是通过图3所示的防脱装置的限制部的剖视图。图5是将图2所示的防脱装置的限制部安装在第二位置的主视图。图6是使图5所示的防脱装置的限制部向第一位置移动的主视图。图7是图2所示的曳引机上所安装的防脱装置的主视图。图8是示出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的曳引机的立体图。图9是将图8所示的防脱装置的限制部安装在第二位置的立体图。图10是将图9所示的防脱装置的限制部向第一位置移动的剖视图。图11是在将图10所示的防脱装置的限制部抵接到主钢丝绳上之后,引出到第二位置的剖视图。图12是在第二位置将图11所示的防脱装置的限制部定位在从主钢丝绳离开的位置的剖视图。图13是示出具备第三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的曳引机的立体图。图14是将图13所示的防脱装置进行部分分解的立体图。图15是图13所示的防脱装置的限制部及其周边的剖视图。图16是图13所示的防脱装置的限制部与主钢丝绳抵接的剖视图。图17是示出具备第四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的曳引机的立体图。图18是使图17所示的防脱装置向第二位置转动的立体图。图19是将图18所示的防脱装置的限制部在第二位置进行调整的立体图。图20是使图19所示的防脱装置的限制部返回第一位置的立体图。图21是示出具备第五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的曳引机的立体图。图22是拆下图21所示的防脱装置的支撑部的分解立体图。图23是通过图21所示的防脱装置的限制部的剖视图。图24是使图23所示的防脱装置的壁附近的限制部抵接在主钢丝绳的剖视图。图25是对与图23所示的防脱装置的壁附近的限制部成对的第二限制部进行定位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I 图7,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进行说明。图I所示的电梯I是未设置有机房的类型的电梯,将曳引机3配置在升降通路2的最上部。如图I所示,从轿厢4的入口 4A观察时,主绳轮31配置在升降通路2的最上部的里侧的角落21。轿厢4在下部具有轿厢轮41,对重5在上部具有对重轮51。轿厢用导轨42在上部具有轿厢侧绳扣43,该轿厢用导轨42对轿厢4进行引导。对重用导轨52在上部具有对重侧绳扣53,该对重用导轨52对对重5进行引导。主钢丝绳6从轿厢侧绳扣43经过轿厢轮41、主绳轮31、对重轮51,连接到对重侧绳扣53。如图2所示,主钢丝绳6挂在主绳轮31上,该主绳轮31安装在曳引机3上。防脱装置7限制并防止主钢丝绳6从主绳轮31的槽311脱离。该防脱装置7具备第一限制部71和支撑部73。如图2所示,第一限制部71配置在主绳轮31和升降通路2的壁之间,即, 从升降通路2的中央侧观察时隐藏到主绳轮31背后的范围的第一位置Pl上。如图7所示,该第一位置Pl是,挂在主绳轮31的槽311中的主钢丝绳6从主绳轮31离开的地点SI的附近。第一限制部71被定位成,从主钢丝绳6向着主绳轮31的半径方向离开比槽311的深度小的距离。如图3及图4所示,在支撑部73上安装了第一限制部71。该支撑部73构成为,能够将第一限制部71从图7所示的第一位置Pl向图5所示的第二位置P2移动,或进行相反移动。所谓第二位置P2包括在从升降通路2的中央观察第一限制部71时在能够直接目视确认的范围内存在第一限制部71的状态。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5 图7所示,支 撑部73为与主绳轮31的旋转轴3IA同心地旋转的环形状。支撑部73构成为,能够使第一限制部71以旋转轴31A为中心从第一位置Pl向第二位置P2移动。此外,如图2及图7所示,该防脱装置7还具有第二限制部72。第二限制部72配置在能够从升降通路2的中央直接目视确认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如图5 图7所示,第二限制部72配置在第三位置P3,该第三位置P3位于主钢丝绳6从主绳轮31离开的地点S2的附近。第二限制部72在第三位置P3被定位成,从主钢丝绳6向着主绳轮31的半径方向离开比槽311的深度小的距离。将第一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7的第一限制部71的周边放大示于图3。此外,沿着主绳轮31的半径方向通过第一限制部71的剖视图示于图4。第二限制部72及用于支撑该第二限制部的结构与第一限制部71的结构相同。如图3及图4所示,支撑部73包括底座环731和连接件732。如图4所示,曳引机3在面对主绳轮31的一侧,与主绳轮31的旋转轴31A同心地形成有槽301。如图4所示,底座环731具有嵌合到槽301中的凸缘733,并且,如图5 图7所示,形成有圆弧形状的窄槽734。如图7所示,底座环731被穿过了窄槽734的两端的螺栓302固定在曳引机3上。窄槽734具有足够长度,以便通过旋转底座环731而使第一限制部71从第一位置Pl移动到第二位置P2。由此,如图6所示,仅通过拆下一侧的螺栓302并松开另一个螺栓302,能够旋转底座环731。如图3所示,连接件732被固定在翼片735上,该翼片735设在底座环731的外周缘。连接件732与主绳轮31的旋转轴31A平行地横切主绳轮31的外周而延伸。连接件732的前端朝向主绳轮31的旋转轴3IA弯曲。如图3及图4所示,支撑部73在连接件732的前端具有长孔736。长孔736配置成其长径沿着主绳轮31的半径方向。第一限制部71安装在该长孔736中。由此,如图4所示,能够沿着主绳轮31的半径方向调整从第一限制部71到主钢丝绳6的距离。支撑部73还具有连接件732,该连接件732用于将第二限制部72保持在第三位置P3。如图2或图7所示,底座环731具有翼片737,该翼片737与用于保持第一限制部71的翼片735相同。该翼片737设置在当第一限制部71位于第一位置Pl时与第三位置P3对应的部分的底座环731上。S卩,翼片737配置在图7所示状态的底座环731的第三位置P3。如图2及图7所示,保持第二限制部72的连接件732安装在翼片737上。此外,如图7所示,第二限制部72用的连接件732也具有长孔736。长孔736的长径配置在与主绳轮31的半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由此,与第一限制部71同样,能够相对于主钢丝绳6而定位第二限制部72。如图2及图3所示,用于安装第一限制部71或第二限制部72的连接件732均分 别具有与翼片735、737的前端卡合的钩732a。通过使钩732a抵接翼片735、737的前端,长孔736的长径与主绳轮31的半径方向相一致。如图7所示,拧入曳引机3中的螺栓302穿过形成于底座环731上的窄槽734。在第一限制部71位于第一位置Pl及第二位置P2时,在刚好与窄槽734的端部内接的位置各配置有I个该螺栓302。如图6所示,在使支撑部73旋转时,留下成为引导器的螺栓302,拆下其他螺栓302。此外,在将第一限制部71固定在第一位置Pl或第二位置P2时,如图7所示,将2个螺栓302均安装。如上所示构成的防脱装置7,在主绳轮31上挂主钢丝绳6之后,按照以下顺序分别定位第一限制部71及第二限制部72。如图5所示,首先,在第二位置P2,第一限制部71安装到支撑部73上。此时,第二限制部还未安装。用穿过了窄槽734的螺栓302固定支撑部73,以防止支撑部73因意外而移动。图5示出在第二位置P2定位第一限制部71的状况。第一限制部71在第二位置P2向沿着主绳轮31的半径的方向调整相对于主钢丝绳6的距离。主钢丝绳6和第一限制部71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比主绳轮31的槽311的深度小。准备与从第一限制部71到主钢丝绳6的距离相当的厚度的间隙规。在对第一限制部71进行定位时,将间隙规插入于第一限制部71和主钢丝绳6之间,在将第一限制部71轻轻地按压在间隙规上的状态下,将第一限制部71固定到连接件732上。在第一实施方式,支撑部73构成为与主绳轮31的旋转轴3IA同心地转动。S卩,若第二位置P2被设定在主钢丝绳6挂在主绳轮31的槽31中的范围内、且能够直接目视第一限制部71的范围内,则也可以不是图5所示的部位。第一限制部71在第二位置P2被定位时,支撑部73、主绳轮31、主钢丝绳6及第一限制部71的各自相对位置关系与第一限制部71位于第一位置Pl时相同。即,通过直接目视第二位置P2来定位第一限制部71的方式,能够得到与通过直接目视在第一位置Pl定位第一限制部71的方式相同的结果。在第二位置P2,即使能够通过插入间隙规确认第一限制部71被正确定位,但不能够顺利进行调整作业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以下所示的顺序进行定位调整。[0061]首先,将第一限制部71 —次抵接到主钢丝绳6并固定到连接件732上。先从翼片735拆下带有连接件732的第一限制部71。之后,以跨越第一限制部71和连接件732的方式画出第一标记。该第一标记表不第一限制部71抵接主钢丝绳6时的位置。基于该第一标记,在连接件732上画出表示应该对准第一限制部71的位置的第二标记。将第一限制部71对准第二标记并重新固定到连接件732上。将连接件732安装到底座环731的翼片735上。最后,在第一限制部71和主钢丝绳6之间插入间隙规,直接目视确认是否在第二位置P2正确定位。如上所示,第一限制部71在图5所示的第二位置P2被定位。该第一限制部71通过如图6所示使支撑部73转动,从而向第一位置Pl移动。此时,用于固定底座环731的螺栓302被安装或卸下。因此,如图5所示,在第一限制部71位于第二位置P2时,窄槽734配置在主绳轮31的上侧。由此,通过仅拆下靠近第二位置P2侧的螺栓302,就能够转动支撑部73。在第一位置Pl或第二位置P2,窄槽734也可以形成为其端部抵接螺栓302。通过 这样设置,在第一限制部71移动到第一位置Pl的图7所示的状态时,在图5中位于靠近第二位置P2 —侧的窄槽734的端部抵接螺栓302,该螺栓302配置在第一位置Pl的附近。即,在第一限制部71被定位在第一位置Pl的状态下,支撑部73停止。此外,第一限制部71被定位到第一位置Pl的结果,如图7所示,位于靠近第一位置Pl —侧的窄槽734的端部移动到第二位置P2的附近,因此,以接触该端部的方式安装另一螺栓302。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一位置Pl和第二位置P2被设置在以主绳轮31的旋转轴31A为中心180度对称的位置。因此,用于将第一限制部71固定到第一位置Pl的螺栓302,被配置在与用于固定到第二位置P2的螺栓302相同的位置。此外,在第二位置P2与第一位置Pl不形成180度对称的情况下,在曳引机3上设置螺纹孔,以便能够在转动支撑部73时窄槽734的两端部到达的位置安装螺栓302。第一限制部71在第一位置Pl相对于主钢丝绳6被定位之后,用于将第二限制部72固定到第三位置P3上的连接件732被安装到底座环73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位置P3是实质上与第二位置P2相同的位置。即,位于第三位置P3的第二限制部72能够直接从升降通路2的中央进行目视确认。由此,在进行目视确认的同时,如图7所示,将第二限制部72相对于主钢丝绳6进行定位,并固定在连接件732上。如上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防脱装置7使第一限制部71从第一位置Pl移动到能够目视确认的第二位置P2,在该第一位置Pl时,当从升降通路2的中央观察时该防脱装置7被隐藏在主绳轮31和升降通路2的壁之间。之后,将第一限制部71相对于主钢丝绳6进行定位。由于防脱装置7的结构也是较简单的结构,作业性能也比较好。下面,对第二 第五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7进行说明。在各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7的不同点进行说明,相同点参照第一实施方式的记载及附图。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7相同功能的结构,在各实施方式的附图中,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7的结构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此外,第二 第五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7装备在曳引机3上,该曳引机3配置在与图I所示的电梯I的曳引机3相同的位置。在曳引机3沿着升降通路2的壁配置的情况下,防脱装置7构成为配置在被主绳轮31隐藏的范围的限制部成为第一限制部71。S卩,防脱装置7构成为,在面对升降通路2的壁的一侧配置第一限制部71。参照图8 图12,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进行说明。图8所示的防脱装置7具备第一限制部71、第二限制部72以及支撑部73。支撑部73具备基板741、滑动杆742以及连接件732。基板741安装在面对升降通路2的壁的曳引机3的侧部303。基板741具有用于保持滑动杆742的引导器743,以便使滑动杆742与主绳轮31的旋转轴31A平行地移动。如图8及图9所示,滑动杆742具有操作部742A,该操作部742A贯穿曳引机3的机座32和升降通路2的壁之间而向下方延伸。此外,引导器743只要能够引导滑动杆742就可以,所以也可以包括窄槽,与主绳轮31的旋转轴31A平行地形成在滑动杆742上;以及销,通过该窄槽并固定在曳引机3的侧面。如图8所示,连接件732安装在延伸到主绳轮31侧的滑动杆742的前端。连接件732的前端向主绳轮31的旋转轴3IA弯曲。连接件732的前端具有长孔736。该长孔736配置成长径沿着主绳轮31的半径方向。第一限制部安装在连接件732的长孔736中,该连接件732安装在滑动杆742上。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撑部73还具有臂744及连接件732。臂744直接固定在配置有滑动杆742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曳引机3的侧部304。连接件732安装在该臂744的前端。连接件732的前端朝向主绳轮31的旋转轴3IA弯曲,并具有长孔736。长孔736配置成长径沿着主绳轮31的半径方向。第二限制部72安装在连接件732的长孔736中,该连接件732安装在臂744上。臂744及连接件732被设置在能够直接从升降通路2的中央侧目视确认的范围内。即,臂744及连接件732将第二限制部72配置在第三位置P3。该第三位置P3位于主钢丝绳6从主绳轮31离开的地点S2的附近。通过操作支撑部73的滑动杆742,第一限制部71与主绳轮31的旋转轴3IA平行地移动到图8所示的第一位置Pl或图9所示的第二位置P2。支撑部73还可以在用于将第一限制部71定位到第一位置Pl及第二位置P2的部位设置挡块,该挡块使滑动杆742停止。也可以代替设置挡块,而将引导器743分别配置在对应的位置。在如上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7中,第一限制部71及第二限制部72分别按下面的顺序定位。首先,在引出到主绳轮31侧的滑动杆742的前端安装连接件732,该连接件732上安装了第一限制部71。如图10所示,使第一限制部71返回第一位置P1。此时,为了防止接触主钢丝绳6,第一限制部71移向从主绳轮31的旋转轴31A离开的位置而固定在连接件732上。此外,在第一位置P1,第一限制部71被调整为抵接主钢丝绳6。处于抵接主钢丝绳6的状态的第一限制部71被滑动杆742操作,如图11所示,向第二位置移动。在能够目视确认第一限制部71时,画出第一标记Ml。该第一标记Ml表示第一限制部71在第一位置Pl接触主钢丝绳6时的位置。第一标记Ml可以画成跨越第一限制部71和连接件732,也可以只画在连接件732侧。以该第一标记Ml作为基准,将第一限制部71定位成从主钢丝绳6离开比主绳轮31的槽311的深度小的距离的状态。在这之前,如图12所示,在需要对准第一限制部71的位置画出第二标记M2。以第二标记M2作为记号,定位第一限制部71。最后,第一限制部71返回第一位置Pl。为了确认第一限制部71是否相对于主钢丝绳6正确定位,也可以插入相当于主钢丝绳6和第一限制部71之间尺寸的间隙规。此外,在仅通过操作滑动杆742将第一限制部71移动到第二位置P2时很难进行作业的情况下,拆下带有连接件732的第一限制部71。此外,也可以在容易作业的其他地点实施应该在第二位置P2进行的作业。能够直接从升降通路2的中央侧目视确认的第二限制部72被臂744及连接件732配置在第三位置P3。此外,利用间隙规进行定位,使第二限制部72从主钢丝绳6离开比主绳轮31的槽311的深度小的距离。这些作业全部是在能够直接目视确认的状态下进行的。第二限制部72与第一限制部71分开而独立配置。由此,第二限制部72能够在安装第一限制部71之后和安装第一限制部71之前的任一个时机进行定位。其中,如图8及图9所示,若先定位第二限制部72,则在定位第一限制部71的作业中,第二限制部72有可能造成妨碍。由此,优选在第二限制部72之前安装第一限制部71。如上所示,即使在主绳轮31和升降通路2的壁之间隐藏的范围内设置第一限制部71,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7中,也能够相对于主钢丝绳6,容易适当地定位第一限制部71。参照图13 图16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7进行说明。图13所示的防脱装置7具备第一限制部71、第二限制部72以及支撑部73。如图13及图14所示,支撑部73具有配置在升降通路的壁侧的第一托架751以及配置在升降通路的中央侧的第二托架752。第一托架751具有长孔753。如图13所示,该长孔753的长径相对于主绳轮31的旋转轴31A平行配置。第一托架751通过贯穿该长孔753的螺栓754连结到曳引机3的侧部303。第一托架751与主绳轮31的旋转轴3IA平行地移动相当于长孔753的长度的量。第一托架751具有第一板751A、第二板751B以及翼片751C。第一板751A从曳引机3的侧部303延伸到主绳轮31侧。第二板751B从该第一板751A的前端向横切主绳轮31的旋转轴31A的方向延伸。在横切主绳轮31的外周的范围内,通过将第一板751A的一部分向主绳轮31弯曲来做成翼片751C。第一限制部71被2个螺栓755固定在该翼片75IC上。将第一限制部71安装到翼片751C上的状态的剖视图示于图15及图16。如图15所示,第一限制部71具有沿着主绳轮31的半径方向的长孔711,并用螺栓755固定在翼片751C上。长孔711具有充分的长度,该长度足以使第一限制部71从接触主钢丝绳6的位置沿着主绳轮31的半径方向移动到从主钢丝绳6离开相当于主绳轮31的槽311的深度的位置。此外,也可以代替将长孔711形成在第一限制部71,而在翼片751C上设置与第一限制部71相同长度的长孔,利用螺栓755将第一限制部71连结到翼片751C上。如图14所示,第二托架752用螺栓756固定到面对升降通路2的中央的曳引机3的侧部304。跨越第二托架752和曳引机3的侧部304,画出用于对准位置的标记M3。第二托架752具有第三板752A、第四板752B以及翼片752C。第三板752A从曳引机3的侧部304向主绳轮31侧延伸。第四板752B从该第三板752A的前端向主绳轮31的旋转轴31A延伸。在横切主绳轮31的外周的范围内,将第三板752A的一部分向着主绳轮31弯曲而做成翼片752C。第二限制部72安装在该翼片752C上。示出将第二限制部72安装在翼片752C上的状态的剖视图,与示出将第一限制部71安装在翼片751C上的状态的图15及图16的截面相同。如图13及图14所示,第二板751B的前端延伸到与第四板752B重叠的位置。跨越第二板751B和第三板752A,画有用于定位的标记M4。利用标记M4,第二板751B的前端对准第四板752B,并利用螺栓757连结。第二板751B与第四板752B重叠的连结位置,可以设置在横切主绳轮31的旋转轴31A的方向上的任何位置。连结位置越是靠近升降通路2的中央,安装或拆下螺栓757的操作就越容易。在如上所示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7中,第一限制部71及第二限制部72按以下的顺序定位。首先,在第一托架751的翼片751C上安装第一限制部71。此时,第一限制部71移向从主钢丝绳6最远离的位置。将第一托架751安装在曳引机3的侧部303,使得第一限制部71处于图13所示的第一位置P1。此外,如图16所示,使第一限制部71接触主钢丝绳6并固定。如图14所示,使第一托架751与主绳轮31的旋转轴轴3IA平行地移动,以将第一限制部71设到第二位置P2。主绳轮31的槽311的深度预先知道。第一限制部71的前端被定位成从主钢丝绳6离开比主绳轮31的槽311的深度小的距离的状态。此时,如图16所示,在第一限制部71画出标记M5。标记M5表示在第一限制部71相对于主钢丝绳6正确定位时,第一托架751的翼片751C的前端应该相对于第一限制部71被定位的位置。如图·15所示,将该标记M5对准到第一托架751的翼片751C的前端,并将第一限制部71固定在翼片751C上。最后,为了将第一限制部71配置在第一位置P1,移动第一托架751,并将第二板75IB固定到第四板752B上。只要是将第二托架752固定到曳引机3的侧部304之后,第二限制部72的安装作业可以在任何阶段进行。第二限制部72位于能够直接目视确认的第三位置P3。在此,利用间隙规定位第二限制部72,以便第二限制部72从主钢丝绳6离开比主绳轮31的槽311的深度小的距离。如上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7的结构简单,并且将第一限制部71及第二限制部72分别定位在能够目视确认的范围。由此,该防脱装置7的作业性较好。此外,图13及图14所示的第一托架751及第二托架752分别是将一个连续的板材弯曲来做成的。第一板751A、第二板751B、第三板752A、第四板752B均不具有开口部。为了扩大对第一限制部71及第二限制部72进行定位时的视野,也可以在第二托架752的第三板752A设置窗□。参照图17 图20,对第四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7进行说明。图17所示的防脱装置7具备第一限制部71、第二限制部72以及支撑部73。支撑部73包括第一基板761、第二基板762、第一杆763、第二杆764、第一连结板765以及第二连结板766。第一基板761安装在与升降通路2的壁面对的曳引机3的侧部303。第二基板762安装在面对升降通路2中央的曳引机3的侧部304。第一杆763通过引导器761A配置成与主绳轮31的旋转轴31A平行,该引导器761A设在第一基板761上。第一杆763构成为能够以其自身的轴心为中心转动,并且能够沿着轴心滑动。第一连结板765固定在第一杆763的前端,其上安装有第一限制部71。在将第一限制部71配置在第一位置Pl时,如图17所示,第一连结板765的前端朝着面向主绳轮31的中心的方向,在将第一限制部71配置在第二位置P2时,如图18所示,第一连结板765的前端从第一杆763的端部以沿着铅直方向垂下的方式朝向下方。第一连结板765具有长孔736。该长孔736被配置成,在将第一限制部71保持在第一位置Pl的状态的第一连结板765上,其长径沿着主绳轮31的半径方向。第一限制部71安装在该长孔736中,在长孔736的范围内调整安装位置。第二杆764及第二连结板766被构成为,相对于穿过主绳轮31的旋转轴31A的铅直面,与第一杆763及第一连结板765形成镜像。在第一连结板765将第一限制部71配置在第一位置P1、第二连结板766将第二限制部72配置在第三位置P3时,第一连结板765和第二连结板766在横切主绳轮31的旋转轴31A的附近位置重叠并用螺栓767固定。在如上所示构成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7中,在图18所示的状态,即第一连结板765及第二连结板766分别从第一杆763及第二杆764的前端垂下的状态下,主钢丝绳6挂在主绳轮31上。此后,第一限制部71及第二限制部72被定位。首先,第一限制部71及第二限制部72分别在第一位置Pl及第三位置P3,以最远 离主钢丝绳6的方式安装在长孔736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限制部71被固定成靠近第一杆763,第二限制部72被固定成靠近第二杆764。接着,使第一连结板765以第一杆763为中心向第一位置Pl转动。在第一位置P1,将第一限制部71对准到接触主钢丝绳6的位置。在第三位置P3能够目视确认第二限制部72。由此,利用间隙规等定位第二限制部72,以使第二限制部72从主钢丝绳6离开比主绳轮31的槽311的深度小的距离。如图19所示,第一限制部71以第一杆763为中心从第一位置Pl向第二位置P2转动。在仅通过用第一杆763转动很难目视确认第一限制部71时,使第一杆763进一步沿着与主绳轮31的旋转轴31A平行的轴,向从曳引机3离开的方向移动。通过向第二位置P2移动,能够目视确认第一限制部71。因此,如图19所示,在第一连结板765上画出第一标记Ml。第一标记Ml表示第一限制部71接触主钢丝绳6时的第一限制部71的位置。调节第一限制部71的安装位置,以使第一限制部71成为从主钢丝绳6离开比主绳轮31的槽311的深度小的距离的状态。具体来说,在第一连结板765上画出第二标记M2,该第二标记M2表示在从第一标记Ml离开比主绳轮31的槽311的深度小的距离的位置,对准或应该对准第一限制部71的位置。通过在该第二标记M2上对准第一限制部71,定位第一限制部71。如图20所示,使第一限制部71向第一位置Pl转动,并且,如图17所示,使第二限制部72向第三位置P3转动。最后,用螺栓767固定第一连结板765和第二连结板766。如上所示构成的防脱装置7的结构简单,并且,在能够目视确认第一限制部71及第二限制部72的范围内进行定位。在防脱装置7中,用于第一限制部71及第二限制部72的支撑部73,相对于通过主绳轮31的旋转轴31A的铅直面形成镜像关系。由此,用于进行第一限制部71及第二限制部72的定位的作业性不会有差别。即,即使是曳引机3的侧部303,304中某一侧邻接升降通路2的壁而配置的情况下,第一限制部71及第二限制部72也能够以相同的方式组装。参照图21 图25,对第五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7进行说明。图21所示的防脱装置7具备第一限制部71、第二限制部72以及支撑部73。支撑部73具备第一基板761、第二基板762以及连结托架77。图21所示的曳引机3具备隔热板33。该隔热板33对发热中的部分(例如卷上3的外表面)进行隔离,以防止作业人员不慎碰到。第一基板761隔着隔热板33被安装在面对升降通路2的壁的曳引机3的侧部303。第二基板762安装在面对升降通路2中央的一侧的机座32上。[0098]如图21所示,第一基板761沿着曳引机3的侧部303,与主绳轮31的旋转轴3IA平行地横切主绳轮31的外周而延伸。第一基板761的前端向着主绳轮31的旋转轴31A折返。第二基板762沿着机座32的上表面延伸。连结托架77连接在第一基板761的前端和第二基板762的上表面。如图22所示,与第一基板761连接的连结托架77的第一端部771具有嵌合孔772。嵌合孔772具有插通部和引导部。插通部具有使安装在第一基板761的前端的螺栓头通过的大小。引导部从插通部向横切主绳轮31的中心轴31A的水平方向延伸。插通部配置在靠近主绳轮31的旋转轴31A的位置。与第二基板762连接的连结托架77的第二端部773具有长孔774。长孔774的长径沿着横切主绳轮31的中心轴3IA的方向配置。如图23所示,第一限制部71以不含调整量的方式安装在连结托架77的第一端部771侧。第二限制部72安装在长孔736中,该长孔736形成在连结托架77上。在第一限制部71配置在第一位置Pl的情况下,第二限制部72配置在第三位置P3。在该第五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7中,如图21所示,在将连结托架77连接到第一 基板761及第二基板762上时,将第一限制部71配置到第一位置Pl。此外,如图22所示,在从第一基板761及第二基板762拆下连结托架77时,将第一限制部71配置到第二位置P2。在如上所示构成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7中,第一限制部71及第二限制部72按以下的顺序进行定位。首先,如图22所示,在拆下了连结托架77的状态下,主钢丝绳6挂在主绳轮31上。接着,将拆下了第二限制部72的状态的连结托架77组装到第一基板761及第二基板762上。第一限制部71在连结托架77上固定于预先确定的位置。此时,如图24所示,使连结托架77沿着嵌合孔772及长孔774移动,直至第一限制部71接触主钢丝绳6。如图24所示,在第一限制部71接触主钢丝绳6的状态下,在第二基板762上画出表不连结托架77的第二端部773的位置的第一标记Ml。之后,如图25所不,以第一标记Ml为基准,使连结托架77偏离比主绳轮31的槽311的深度小的距离。其结果,第一限制部71被定位到从主钢丝绳6离开比主绳轮31的槽311的深度小的距离的位置。此时,也可以画出第二标记M2,该第二标记M2表示应该将连结托架77的第二端部773进行定位的位置。最后,利用间隙规G,将第二限制部72进行定位并固定。间隙规G具有比主绳轮31的槽311的深度小的厚度尺寸。使第二限制部72沿着长孔736移动以使该间隙规G被夹在主钢丝绳6和第二限制部72之间,从而进行定位。如上所示,第一限制部71的定位是在从升降通路2的中央可见到的第二基板762及连结托架77的第二端部773进行。为了对第一限制部71进行定位而偏置连结托架77的方向,与第一限制部71离开主钢丝绳6的方向相同。由此,此时能够通过目视确认的尺寸实质上相同。即,与实质上通过目视确认来对配置在被主绳轮31隐藏的范围内的第一限制部71进行定位的方式相比,得到相同的结果。如上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7中,第一限制部71隐藏在主绳轮31和升降通路2的壁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正确定位第一限制部71。如上所示,根据第一 第五实施方式的防脱装置7,即使在升降通路2的壁和主绳轮31之间不能直接目视确认的范围内配置第一限制部71,为了对该第一限制部71进行定位而需要调整的尺寸与实际尺寸基本相同。因此,能够以实质上与目视确认的同时进行定位的方式相同的精度,相对于主钢丝绳6定位第一限制部71。此外,进行定位作业的作业人员的感觉上不会发生偏差。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提示的,并不试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 ,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范围中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限制部,在安装于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绳轮和升降通路的壁之间隐藏的范围内,上述第一限制部被配置在第一位置,该第一位置位于挂在上述主绳轮的槽中的主钢丝绳从上述主绳轮离开的地点的附近,该第一限制部从上述主钢丝绳向着上述主绳轮的半径方向离开比上述槽的深度小的距离而被定位;以及 支撑部,安装有上述第一限制部,构成为能够使上述第一限制部从上述第一位置向可直接目视确认的第二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具有长孔,该长孔的长径被配置成将上述第一限制部保持在上述第一位置时沿着上述主绳轮的半径方向; 上述第一限制部安装在上述长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是与上述主绳轮的旋转轴同心地旋转的环形状,被构成为能够将上述第一限制部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部具备 环形状的底座环,与上述主绳轮的旋转轴同心地旋转;以及 连接件,安装在上述底座环上,保持上述第一限制部,以使上述第一限制部相对于上述主绳轮的旋转轴向半径方向发生位移。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安装在上述曳引机的侧部,被构成为能够将上述第一限制部同上述主绳轮的旋转轴平行地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部具备 基板,安装在上述曳引机的侧部;以及 滑动杆,保持在上述基板上,使上述第一限制部同上述主绳轮的旋转轴平行地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安装在上述曳引机的侧部,被构成为能够使上述第一限制部以与上述主绳轮的旋转轴平行的轴为中心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部具备 第一基板,安装在上述曳引机的侧部; 第一杆,保持在上述第一基板上,与上述主绳轮的旋转轴平行地移动,并且以与上述旋转轴平行的轴为中心转动;以及 第一连结板,安装在上述第一杆上,保持上述第一限制部。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部具备 基板,安装在上述曳引机的侧部;连结托架,与上述基板连结,在上述第一位置保持上述第一限制部,并且,通过从上述基板脱离,使上述第一限制部移动到上述第二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托架通过长孔连结到上述基板上,该长孔的长径被配置成与使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上述第一限制部抵接到上述主钢丝绳上的方向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限制部,在可直接目视确认的范围内被配置在第三位置,该第三位置位于上述主钢丝绳从上述主绳轮离开的地点的附近,上述第二限制部从上述主钢丝绳向着上述主绳轮的半径方向离开比上述槽的深度小的距离而被定位;上述支撑部具有长孔,该长孔的长径配置在与上述主绳轮的半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
1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限制部以在上述第一位置抵接主钢丝绳并固定到上述支撑部的位置为基准,在上述第二位置被固定于从上述主钢丝绳向着上述主绳轮的半径方向离开比上述槽的深度小的距离的位置之后,返回上述第一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挂在电梯的曳引机上的主钢丝绳的防脱装置,具体为,避免使电梯的主钢丝绳脱离曳引机的主绳轮的防脱装置。提供一种防脱装置,该防脱装置具有通过目视对限制部进行定位的机构,该限制部设置于挂在曳引机上的主绳轮和升降通路的壁之间隐藏的范围内。防脱装置具备第一限制部和支撑部。安装在曳引机的主绳轮和升降通路的壁之间隐藏的范围内,第一限制部被配置在第一位置,该第一位置位于挂在主绳轮的槽中的主钢丝绳从主绳轮离开的地点的附近,第一限制部从主钢丝绳向着主绳轮的半径方向离开比槽的深度小的距离而被定位。在支撑部上安装第一限制部,能够将第一限制部从第一位置向可直接目视确认的第二位置移动。
文档编号B66B7/00GK202558409SQ20112053755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8日
发明者藤井聪 申请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