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机房电梯的后对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63574阅读:13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无机房电梯的后对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的后对重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梯都是有机房的,随着技术的进步,曳引机和电器元件的小型化,人们对电梯机房越来越不感兴趣。无机房电梯是相对于有机房电梯而言的,也就是说,省去了机房,将原机房内的控制屏、曳引机、限速器等移往井道等处,或用其它技术取代。对于无机房电梯的对重装置,现有技术采取的是对重侧置,即对重位于轿厢的侧部(所谓侧部是相对于轿厢门而言,轿厢门平面设为正面)。其具体实现方式是采用轿底轮绕绳,曳引机位于对重侧的顶部。如图I所示,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它包括曳引轮I、 对重反绳轮2、轿底轮3、轿厢4、曳引绳5、对重体8,轿底轮3的个数为2个。如图2所示,2个轿底轮3正摆放于所述的轿厢4的底部,即2个轿底轮3之间的连线和轿厢4的中心线平行。在这样的结构装置下,曳引绳5通过曳引轮I、对重反绳轮2、轿底轮3,使得对重反绳轮2只能位于轿厢的侧部,由于对重体8位于对重反绳轮2的下方,故对重体8也只能处于轿厢4的侧部。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这种对重装置位于井道的侧部,即要占用井道宽度的一定位置,故此种电梯对于井道宽度要求大,在同样宽度的井道设置下,只能通过缩减轿厢的宽度来保证对重的设置,故对于井道窄而深时会使轿厢变得很窄而不实用。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特提出一种无机房电梯的后对重装置,它不仅能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还具有其它许多有益的效果。一种无机房电梯的后对重装置,包含曳引轮I、对重反绳轮2、轿底轮3、轿厢4、曳引绳5、对重体8,轿底轮3位于轿厢4的底部,对重反绳轮2和对重体8形成电梯对重系统,轿底轮3的个数为2个,它们斜摆放于所述的轿厢4的底部,二者之间的连线和轿厢4的中心线形成一个夹角;还包含导向轮6,导向轮6位于所述的曳引轮I和所述的轿底轮3之间;曳引轮I、对重反绳轮2经由导向轮6变换方向而位于轿厢4的后部;由于对重体8位于对重反绳轮2的下方,故对重体8也位于轿厢4的后部。为了使整个曳引系统运作流畅,通常,导向轮6设置有2个,其功能主要是改变曳引绳4的走线方向,使得曳引轮I、对重反绳轮2经由导向轮6变换方向而位于轿厢4的后部。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达成无机房电梯,本实用新型的曳引轮I由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驱动,该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通常应用在载人电梯中,在货梯中,尤其是大吨位载货电梯中没有应用,因其属于电梯尤其是载人电梯中的通用组件,故不再赘述,在本说明书附图中也没有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对重8位于轿厢4的后部,对重不占用井道的侧部,即井道的宽度,故对井道宽度要求小,在井道窄而深时,本实用新型更游刃有余,对轿厢的宽度不会造成冲击。由于上述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广泛应用于无机房电梯中。

图I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井道布置结构示意图,该图示出了轿底轮3在轿厢4底部的结构设置;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井道布置结构示意图,该图示出轿底轮3在轿厢4底部的结构设置。 标识说明I—曳引轮;2—对重反绳轮;3—轿底轮;4一轿厢;5—曳引绳;6—井道顶反绳轮;8—对重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并以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3所示,一种无机房电梯的后对重装置,包含曳引轮I、对重反绳轮2、轿底轮3、轿厢4、曳引绳5、对重体8,轿底轮3位于轿厢4的底部,对重反绳轮2和对重体8形成电梯对重系统,轿底轮3的个数为2个,它们斜摆放于所述的轿厢4的底部,二者之间的连线和轿厢4的中心线形成一个夹角;还包含导向轮6,导向轮6位于所述的曳引轮I和所述的轿底轮3之间;曳引轮I、对重反绳轮2经由导向轮6变换方向而位于轿厢4的后部;由于对重体8位于对重反绳轮2的下方,故对重体8也位于轿厢4的后部。图3中,导向轮6设置有2个,其功能主要是改变曳引绳4的走线方向,使得曳引轮I、对重反绳轮2经由导向轮6变换方向而位于轿厢4的后部。具体的走线为曳引绳4一端依次经由曳引轮I、对重反绳轮2至固定绳头N ;曳引绳4的另一端依次经由曳引轮I、导向轮6、轿底轮3至固定绳头M。如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井道布置结构示意图,该图示出轿底轮3在轿厢4底部的结构设置。由于井道非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故在图中位标注,即图中正方形框是为井道。该图中,清楚显示了轿底轮3在轿厢4底部的“斜摆放”结构,即2个轿底轮3之间的连线和轿厢4底部中心线形成一个夹角。通过这样的设置,再配合导向轮6,使得曳引轮I、对重反绳轮2由现有技术中的轿厢4侧部变换为本实用新型轿厢4后部;由于对重体8位于对重反绳轮2的下方,故对重体8也位于轿厢4的后部,从而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无机房电梯的后对重装置,包含曳引轮(I)、对重反绳轮(2)、轿底轮(3)、轿厢(4)、曳引绳(5)、对重体(8),所述的轿底轮(3)位于所述的轿厢(4)的底部,所述的对重反绳轮(2)和所述的对重体(8)形成电梯对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轿底轮(3)的个数为2个,所述的轿底轮(3)斜摆放于所述的轿厢(4)的底部,所述的轿底轮(3)之间的连线和所述的轿厢(4)的中心线形成一个夹角;还包含导向轮(6),所述的导向轮(6)位于所述的曳引轮(I)和所述的轿底轮(3)之间;所述的曳引轮(I)、对重反绳轮(2)经由所述的导向轮(6)变换方向而位于所述的轿厢(4)的后部;所述的对重体(8)位于所述的对重反绳轮(2)的下方,所述的对重体(8)位于所述的轿厢(4)的后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无机房电梯的后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轮(6)通常设置有2个。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无机房电梯的后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曳引轮(I)由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驱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机房电梯的后对重装置,包含曳引轮1、对重反绳轮2、轿底轮3、轿厢4、曳引绳5、对重体8,轿底轮3位于轿厢4的底部,对重反绳轮2和对重体8形成电梯对重系统,轿底轮3的个数为2个,它们斜摆放于所述的轿厢4的底部,二者之间的连线和轿厢4的中心线形成一个夹角;还包含导向轮6,曳引轮1、对重反绳轮2经由导向轮6变换方向而位于轿厢4的后部;由于对重体8位于对重反绳轮2的下方,故对重体8也位于轿厢4的后部。本实用新型对井道宽度要求小,在井道窄而深时,本实用新型更游刃有余。由于上述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广泛应用于无机房电梯中。
文档编号B66B11/04GK202609737SQ201220202158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7日
发明者何自立 申请人:广东菱王电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