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散热结构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03476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壳体散热结构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效率高且结构简单的壳体散热结构以及具有采用该壳体散热结构的壳体的电子设备。该壳体散热结构,应用于构成壳体的壳体板,在壳体的内部容置有发热构件,在所述壳体板上形成有多个通气孔,所述多个通气孔中的一部分通气孔各自的至少一边与由冲压出的孔内材料形成的散热鳍片相连接,散热鳍片向壳体的内侧突出。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设置散热鳍片来增加散热面积,通过通气孔确保空气流通性,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提高散热效率。
【专利说明】壳体散热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散热结构以及具有采用了该壳体散热结构的壳体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0002]电源是向电子设备提供功率的装置,提供设置中所有部件所需要的电能。在电源的箱体内部容置有电路板、母线等各种在工作过程中会发热的发热构件。由于发热构件产生的热量,使得箱体内过热。因此,需要在箱体上设置通气孔来增大空气的对流,以帮助散热。
[0003]另外,除了空气对流散热之外,也可以通过部件接触来进行散热。在专利文献I中提供了如下的电源连接箱的散热结构。在电源连接箱的内部容置有继电器,并且在电源连接箱的与继电器相对应的部分设置有通气孔,在通气孔的整周上设置有朝向内侧弯曲的散热用肋。该散热用肋的整周的顶端部与继电器外端面的外周缘相抵接。通过散热用肋的顶端部与继电器外端面相抵接,在通气孔与电源连接箱内部之间的连通被散热用肋切断,将电源连接箱的内部封闭。
[0004]在专利文献I中,通过在通气孔的周围设置向内侧弯曲的散热用肋来进行接触散热,但是因为要在通气孔的整周设置散热用肋,使得结构复杂,导致加工成本上升。
[0005]并且,在专利文献I中,虽然通过部件接触来进行散热,但是散热效率还有进一步提供的空间。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84627A。

【发明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率高且结构简单的壳体散热结构以及具有采用了该壳体散热结构的壳体的电子设备。
[000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I提供壳体散热结构,应用于构成壳体的壳体板,在壳体的内部容置有发热构件,在所述壳体板上形成有多个通气孔,所述多个通气孔中的一部分通气孔各自的至少一边与由冲压出的孔内材料形成的散热鳍片相连接,所述散热鳍片向所述壳体的内侧突出。这里所说的壳体,不限于形成封闭空间的构件,也包括形成局部未被封闭的空间的构件。这里所说的发热构件指,通电被驱动而产生热的构件,例如变压器、电导体部件以及线圈等。
[0009]根据该结构,由于在壳体板上形成有通气孔和散热鳍片,因此能够通过散热鳍片确保散热面积,并且通过通气孔确保空气流通性,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0010]技术方案2的壳体散热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中,所述散热鳍片经由导热构件直接或者间接与所述发热构件接触。这里所说的导热构件指,热传导率比空气等壳体内的气体高的构件。这里所说的“散热鳍片经由导热构件直接与发热构件接触”的情况指,发热构件和散热鳍片之间设置有导热构件,发热构件经由导热构件与散热鳍片接触,“散热鳍片经由导热构件间接与发热构件接触”的情况指,在导热构件的和发热构件相接触的面相反的面上还配置有片状的绝缘片,发热构件经由导热构件和绝缘片与散热鳍片接触。在此所述的绝缘片,是能够进行电绝缘的片,例如纸片或树脂片等。
[0011]根据该结构,由于散热鳍片经由导热构件直接或者间接与壳体的内部所容置的发热构件相接触,因此能够通过散热鳍片确保接触面积,并且通过通气孔确保空气流通性,从而能够提闻散热效率。
[0012]技术方案3的壳体散热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或2中,与所述散热鳍片相连接的所述通气孔为长形通气孔,所述长形通气孔的长度短的两条边与所述散热鳍片相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散热鳍片呈“V”字状,或者所述散热鳍片包括两个与所述壳体板的内侧表面相垂直的方式从所述壳体板的内侧表面立起的鳍片。
[0013]通过该结构,由于形成呈“V”字状的散热鳍片或者两个与所述壳体板的内侧表面相垂直的方式从所述壳体板的内侧表面立起的鳍片,从而增大经由导热构件直接或者间接与壳体内部所容置的发热构件的接触面积,从而在不影响空气流通性的情况下,增大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闻散热效率。
[0014]技术方案4的壳体散热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或2中,,所述散热鳍片为从所述壳体板立起的板状,所述散热鳍片的立起角度为45°?135°。进一步优选所述散热鳍片的立起角度为90°。在此,所述的立起角度指,散热鳍片与因该散热鳍片被冲压而形成在壳体板上的通气孔之前所成的角度。
[0015]根据该结构,通过将散热鳍片的立起角度形成为45°?135°,尤其为90°,能够在不影响通过散热口的空气流动性的情况下,增加散热鳍片经由导热构件直接或者间接与壳体内部所容置的发热构件的接触面积,从而通过简单的结构提高了散热效率。
[0016]技术方案5的壳体散热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或2中,所述散热鳍片的与所述通气孔相连接的部分形成为从所述壳体板立起的立起部,并且所述散热鳍片还包括与所述壳体板平行的前端部,所述散热鳍片的立起部的立起角度为45°?135°。尤其,所述散热鳍片的立起部的立起角度为90°。
[0017]根据该结构,由于散热鳍片包括从壳体板立起的立起部和与壳体板平行的前端部,能够通过立起部确保空气流动性,并且通过前端部增大经由导热构件直接或者间接与壳体内部所容置的发热构件的接触面积,从而通过简单的结构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
[0018]优选在上述的技术方案4、5的壳体散热结构中,所述通气孔为六边形孔。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大通气孔的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001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具有壳体,该壳体采用上述的壳体散热结构。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壳体散热结构的壳体板的从表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0021]图2是第二实施例的壳体散热结构的壳体板的从内侧观察的立体图。
[0022]图3是第三实施例的壳体散热结构的壳体板的从内侧观察的局部立体图。
[0023]图4是第三实施例的壳体散热结构的壳体板的局部俯视图。
[0024]图5是第三实施例的壳体散热结构的壳体板的局部仰视图。[0025]图6是第四实施例的壳体散热结构的壳体板的从内侧观察的局部立体图。
[0026]图7是第四实施例的壳体散热结构的壳体板的局部俯视图。
[0027]图8是第四实施例的壳体散热结构的壳体板的局部仰视图。
[0028]图9是第五实施例的壳体散热结构的壳体板的从内侧观察的局部立体图。
[0029]图10是第五实施例的壳体散热结构的壳体板的局部俯视图。
[0030]图11是第五实施例的壳体散热结构的壳体板的局部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0032]本实用新型的壳体散热结构应用于构成壳体的壳体板,在壳体的内部容置有发热构件,在壳体板上形成有多个通气孔,多个通气孔中的一部分通气孔各自的至少一边与由冲压出的孔内材料形成的散热鳍片相连接,散热鳍片向壳体的内侧突出。
[0033]孔内材料指,壳体板上的要形成通气孔的位置的材料。通过冲压加工,使孔内材料的至少一边与通气孔,即壳体板相连接,从而形成向壳体的内侧弯折的散热鳍片。
[0034]下面,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壳体板IA的从表面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0035]构成电源壳体的壳体板IA上通过冲压形成有多个通气孔。通气孔包括位于两侧的长形通气孔11和位于长形通气孔中间的六边形通气孔12。
[0036]作为通常的通气孔的加工方法,对用于形成壳体板的坯料进行冲压加工,将壳体板的要形成通气孔的位置的材料(下面,称为“孔内材料”)去除从而形成与孔内材料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通气孔。
[0037]在本实施例中,就长形通气孔11和部分的六边形通气孔12的加工而言,通过通常的通气孔加工方法,进行通常的冲压加工,将孔内材料去除从而形成相应形状的通气孔。并且,在上述冲压工序中,同时完成对剩余的六边形通气孔12的加工。
[0038]也就是说,在上述的冲压加工工序中,针对形成剩余的六边形通气孔12的冲压加工而言,不是将孔内材料去除而从壳体板IA向内侧立起,使孔内材料的一边保持与六边形通气孔12的一边连接的状态,从而将孔内材料形成为与六边形通气孔12的一边连接的散热鳍片13,并且散热鳍片13能够经由导热构件直接或者间接与电源壳体内部所容置的发热构件接触。这里所说的导热构件指,传热率比空气等电源壳体内的气体高的构件,这里所说的发热构件指,通电被驱动而产生热的构件,例如变压器、电导体部件以及线圈等。这里所说的“散热鳍片经由导热构件直接与发热构件接触”的情况指,发热构件经由导热构件与散热鳍片接触,“散热鳍片经由导热构件间接与发热构件接触”的情况指,在导热构件上还配置有纸、树脂片等片状的具有绝缘性的绝缘片,发热构件经由导热构件和绝缘片与散热鳍片接触。通过形成为使散热鳍片13经由导热构件直接或者间接与发热构件接触的结构,与通过空气等气体传导热量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并且在冲压工序中,使散热鳍13具有一定的立起角度,这里所述的立起角度指,散热鳍片与因该散热鳍片被冲压而形成在壳体板上的通气孔之前所成的角度。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鳍片13形成为从壳体板IA向内侧立起的平板状。
[0039]优选散热鳍片13的立起角度为45°?135°。通过形成这样的立起角度,能够在不影响电源壳体内部与外部的之间的空气流通的情况下,增加通过散热鳍片13经由导热构件直接或者间接与电源壳体内部的发热构件的接触来提高散热效率。而且,尤其优选散热鳍片13的立起角度为90°,这样能够更减小散热鳍片13对通气孔12的遮挡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闻散热效率。
[0040]下面,参照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壳体散热结构的壳体板IB的从内侧观察的立体图。个长形通气孔21,并且,一部分长形通气孔21的长边与散热鳍片22相连接。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散热鳍片22能够经由导热构件直接或者间接与电源壳体内部所容置的发热构件接触,并且,优选散热鳍片22的立起角度为45°?135°,尤其优选90°。通过形成这样的立起角度,能够在不影响电源壳体内部与外部的空气对流的情况下,增加通过散热鳍片22经由导热构件直接或者间接与电源壳体内部的发热构件的接触来提高散热效率。
[0041]下面,参照图3?5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壳体散热结构的壳体板IC的从内侧观察的局部立体图,图4是壳体板IC的局部俯视图,图5壳体板IC的局部仰视图。
[0042]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如图3?5所不,在壳体板IC上仅形成有多个长形通气孔31,且散热鳍片32的长度短的两边与长形通气孔31的对应的短边相连接。下面具体说明。
[0043]在本实施例中,就多个长形通气孔31的加工而言,进行冲压拉伸加工来使孔内材料的图4中的上下两侧的边即长边与壳体板IC相分离,并且使图4中的左右两侧的边即短边保持与壳体板IC连接的状态,从而形成向内侧突出成“V”字状的散热鳍片32。
[0044]通过形成这样的通气孔31和能够经由导热构件直接或者间接与电源壳体内部所容置的发热构件接触的散热鳍片32,通过散热鳍片32确保接触面积,并且通过通气孔31确保空气流通性,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0045]下面,参照图6?8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图6是第四实施例的壳体散热结构的壳体板ID的从内侧观察的局部立体图,图7是壳体板ID的局部俯视图,图8是壳体板ID的局部仰视图。
[0046]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如图6?8所不,在壳体板ID上仅形成有多个长形通气孔41,且散热鳍片42以与壳体板ID的内侧表面相垂直的方式从与壳体板ID的内侧表面向内侧立起。下面具体说明。
[0047]在本实施例中,就多个长形通气孔41的加工而言,用于对连接有散热鳍片42的通气孔的冲头在图7中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短于用于对不连接散热鳍片42的通气孔的冲头的长度短,并且在冲压加工中使图7中的孔内材料的左右侧边即短边分别与壳体板ID的对应的边即短边保持连接状态。然后通过截断加工,将散热鳍片42加工成适合于经由导热构件直接或者间接与电源壳体内部所容置的发热构件接触的长度。也就是说,散热鳍片42包括两个从壳体板ID的内侧表面立起的柱状鳍片。
[0048]通过形成这样的通气孔41和能够经由导热构件直接或者间接与电源壳体内部所容置的发热构件接触的散热鳍片42,通过散热鳍片42确保接触面积,并且通过通气孔41确保空气流通性,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0049]下面,参照图9?11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进行说明。图9是第五实施例的壳体散热结构的壳体板IE的从内侧观察的局部立体图,图10是壳体板IE的局部俯视图,图11是壳体板IE的局部仰视图。
[0050]第五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如图9?11所不,在壳体板IE上仅形成有多个长形通气孔51,且散热鳍片52包括与长形通气孔51的短边连接的立起部和与该立起部连接且被弯折成与与壳体板IE平行的前端部。下面具体说明。
[0051]在本实施例中,就多个长形通气孔51中的要连接有散热鳍片52通气孔51的加工而言,不将孔内材料去除,而是孔内材料的一短边保持与长形通气孔51的对应的短边连接的状态,并且使散热鳍片52具有一定的立起角度。
[0052]优选散热鳍片52的立起角度为45°?135°,尤其优选90°。这样能够减小散热鳍片52对通气孔51的遮挡影响,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0053]并且,在上述的冲压加工工序之后,进行弯折加工。在弯折加工中,将散热鳍片52的前端部分弯折成与壳体板IE平行的平板状,从而将散热鳍片52形成为立起部和前端部,并且使散热鳍片5的前端部经由导热构件直接或者间接与电源壳体内部所容置的发热构件接触。
[0054]通过形成这样的通气孔51和能够经由导热构件直接或者间接与电源壳体内部所容置的发热构件接触的散热鳍片52,通过散热鳍片52确保接触面积,并且通过通气孔51确保空气流通性,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0055]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五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能够根据需要对第一?第五实施例进行组合。
[0056]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壳体散热结构应用于电源壳体的情况,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本实用新型的壳体散热结构能够应用于各种需要散热的壳体中,这里所说的壳体不限于形成封闭空间的构件,也包括形成局部未被封闭的空间的构件,例如安装于壳体中的散热板等。在本实用新型中,构成电源壳体的壳体板和散热板相当于“壳体板”。
[0057]以上,以电源壳体上的散热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能够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壳体散热结构,应用于构成壳体的壳体板,在壳体的内部容置有发热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板上形成有多个通气孔,所述多个通气孔中的一部分通气孔各自的至少一边与由冲压出的孔内材料形成的散热鳍片相连接, 所述散热鳍片向所述壳体的内侧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经由导热构件直接或者间接与所述发热构件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壳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散热鳍片相连接的所述通气孔为长形通气孔,所述长形通气孔的长度短的两条边与所述散热鳍片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呈“V”字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包括两个以与所述壳体板的内侧表面相垂直的方式从所述壳体板的内侧表面立起的鳍片。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壳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鳍片为从所述壳体板立起的板状, 所述散热鳍片的立起角度为45°?135°。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起角度为90°。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壳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鳍片的与所述通气孔相连接的部分形成为从所述壳体板立起的立起部,并且所述散热鳍片还包括与所述壳体板平行的前端部, 所述散热鳍片的立起部的立起角度为45°?135°。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起角度为90°。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为六边形孔。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为六边形孔。
12.如权利要求7或9所述的壳体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为六边形孔。
13.—种电子设备,具有壳体,该壳体米用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散热结构。
【文档编号】H05K5/02GK203827632SQ201420129143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0日
【发明者】崔光永, 伏红玉 申请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