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64123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安全钩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钩,其具备钩部、能够闭塞钩部的入口的闭塞部。安全钩例如用于当作业者在高处进行作业时将作业者坠落防止用绳索等卡定于被卡定构件。



背景技术:

作业者在高处进行作业时,将在作业者坠落防止用绳索等的前端设置的安全钩卡定于被卡定构件。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17573号公报)中公开了具备钩部和开闭杆的安全钩。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安全钩中,在开闭杆上设有供指尖进入的凹部。而且,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安全钩中,具有通过配置在该凹部的指尖按压开闭杆而使钩的开口部开放的结构。

另外,在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46895号公报)中公开了具备止开锁定构造的钩。专利文献2所述的钩具备钩体、开闭体以及阻止体。开闭体以使钩体的开口部开闭的方式枢接在钩体上。另外,阻止体以能够阻止开闭体的开放转动的方式枢接在钩体上。在开闭体开放时,作业者首先按压阻止体的操作部而解除阻止体与开闭体的卡合。之后,作业者按压钩体而使开闭体开放。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175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4689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作业者在高处等进行作业时,大多在手上戴有手套而进行作业。特别是,在作业者进行电气施工等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作业者触电而需要橡胶制的厚手套。因此,作业者在手上戴有手套的状态下进行将安全钩卡定在被卡定构件的作业的情况居多。然而,在专利文献1以及2所记载的钩中,当按压开闭杆时,手指或手指上戴的手套可能会夹(或者挂)在开闭杆的前端与钩的前端之间。特别是,作业者在另单手中持有其他工具的情况下,不容易将挂住的手套从钩部的前端与开闭杆的前端之间取出。

本发明认识到戴着手套操作安全钩时手套容易挂住这一课题,进行了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技术开发。结果发现,通过对闭塞钩部的入口的闭塞体的形状、及/或闭塞体的配置进行设置能够解决上述课题。

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套或手指不易夹在钩部的前端部与闭塞体的前端部之间的安全钩。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以下示出的安全钩。

(1)一种安全钩,其中,所述安全钩具备:钩部;闭塞体,其由所述钩部支承为能够绕第一轴摆动,所述闭塞体在位于闭塞位置时与所述钩部的前端部即钩部前端部抵接,且在位于开放位置时从所述钩部前端部分离而使所述钩部的入口开放;以及第一施力构件,其对所述闭塞体从所述开放位置朝向所述闭塞位置施力,所述闭塞体具备:闭塞体基部,其是由所述钩部支承的部分;第一臂部,其从所述闭塞体基部延伸而能够使所述钩部的入口开闭;以及第二臂部,其从所述闭塞体基部延伸,且沿与所述第一臂部延伸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臂部具备用于使所述闭塞体从所述闭塞位置向所述开放位置移动的闭塞体操作部,所述闭塞体操作部配置在所述钩部的入口的相反侧。

(2)根据上述(1)所述的安全钩,其中,所述安全钩还具备将所述闭塞体固定于所述闭塞位置的锁定构件,对所述锁定构件进行操作的锁定构件操作部相对于所述钩部而配置在所述闭塞体操作部的相同侧。

(3)根据上述(1)所述的安全钩,其中,所述安全钩还具备将所述闭塞体固定于所述闭塞位置的锁定构件,对所述锁定构件进行操作的锁定构件操作部相对于所述钩部而配置在所述闭塞体操作部的相反侧。

(4)根据上述(2)或(3)所述的安全钩,其中,在由单手支承所述钩部的基部的状态下,能够不改变所述单手的手掌的位置而对所述闭塞体操作部以及所述锁定构件操作部这双方进行操作。

(5)根据上述(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钩,其中,所述闭塞体操作部以及所述锁定构件操作部这双方构成为,通过使拇指与拇指以外的手指向相对接近的方向移动的动作来解除锁定构件的锁定,并且使所述闭塞体从所述闭塞位置向所述开放位置移动。

(6)根据上述(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钩,其中,所述安全钩还具备对所述锁定构件从锁定开放位置朝向锁定位置施力的第二施力构件,所述第二施力构件的作用力比所述第一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手套或手指不易夹在钩部的前端部与闭塞体的前端部之间的安全钩。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的侧视图。图1的(b)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的俯视图。

图2的(a)以及(b)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的(a)示出闭塞体位于闭塞位置的状态,图2的(b)示出闭塞体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

图3的(a)以及(b)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3的(a)示出闭塞体位于闭塞位置的状态,图3的(b)示出闭塞体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对具有同种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而且,有时对标注有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的构件省略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的(a)以及(b)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的(a)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的一例的侧视图。图1的(b)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的俯视图。安全钩1-1至少具备钩部10、闭塞体20、以及第一施力构件30。

钩部10具备钩形状部16、即接收被卡定构件的部分。只要具有供被卡定构件穿过的空间和与该空间连通的入口,钩形状部16的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钩形状部16的形状例如是c字形状、u字形状等。钩形状部16在其内侧对接收被卡定构件的空间4进行规定。需要说明的是,被卡定构件是棒状体、管体、索体、绳索、金属丝、配件等。

另外,钩部10具备钩部基部12和钩部前端部14。在钩部基部12例如卡定有坠落防止用绳索等。在图1的(a)所述的示例中,在钩部基部12设有供坠落防止用绳索等绳状构件卡定的贯通孔12a。在钩部基部12的前端设有钩形状部16的基端。在图1的(a)所述的示例中,钩部基部12与钩形状部16成形为一体。在钩形状部16的前端设有钩部前端部14。钩部前端部14的内侧面14a、即面向空间4的面作为承接后述的第一臂部22的限位部而发挥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安全钩除坠落防止用以外,例如,也可以与拉伸电线的装置即夹线器(掴線器)组合使用,或者作为在绞盘上卷绕的绳索的前端设置的钩而使用。在与其他装置组合的情况下,只要通过链或金属丝经由贯通孔12a而与其他装置连结即可。另外,在将本发明的安全钩设置在绞盘上卷绕的绳索的前端的情况下,只要将绳索的前端安装在贯通孔12a中即可。

在钩部10上,更具体而言,在钩部基部12上配置有第一轴3。换言之,第一轴3是以通过钩部基部12的方式配置的轴。第一轴3是对闭塞体20的摆动中心进行规定的轴,也是以通过后述的闭塞体基部21的方式配置的轴。第一轴3的延伸方向是与闭塞体20摆动的面垂直的方向。

闭塞体20以能够绕第一轴3摆动的方式由钩部10支承。闭塞体20具备闭塞体基部21、第一臂部22以及第二臂部24。

闭塞体基部21是由钩部10支承的部分。闭塞体基部21也可以借助沿着第一轴3配置的轴销而由钩部10支承。轴销也可以是与钩部10以及闭塞体20不同的个体。例如,也可以在钩部10以及闭塞体20上分别设置能够接收轴销的贯通孔。取而代之,轴销也可以与钩部10以及闭塞体20中的一方成为一体。

第一臂部22是从闭塞体基部21延伸而能够使钩部10的入口5开闭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入口5是钩形状部16的内侧的空间4(比钩形状部16的内侧面16a靠内侧的空间)与钩形状部16的外侧之间的边界。在图1的(a)所示的示例中,入口5是位于钩部前端部14与第一轴3之间的开口部分。当闭塞体20位于图1的(a)所示的闭塞位置时,第一臂部22的前端部22a与钩部前端部14的内侧面14a接触。在将从闭塞体基部21朝向前端部22a的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时,第一臂部22沿着第一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当闭塞体20位于开放位置时,第一臂部22的前端部22a进入钩形状部16的内侧区域(即空间4),从而使入口5开放。

第二臂部24是从闭塞体基部21延伸且具备闭塞体操作部26的部分。第二臂部24向与第一臂部22延伸的第一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即,第二臂部24以在第一臂部22与第二臂部24之间配置有闭塞体基部21的方式从闭塞体基部21延伸。在图1的(a)所示的示例中,第二臂部24具备第二臂部基部24a、弯曲部24b以及第二臂部前端部24c。在图1的(a)所示的示例中,第一臂部22从闭塞体基部21(更具体而言为第一轴3)延伸的方向即第一方向与第二臂部基部24a从闭塞体基部21(更具体而言为第一轴3)延伸的方向即第二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度是大致90度,但该角度也可以是60度以上120度以下的角度。

闭塞体操作部26设于第二臂部24。更具体而言,闭塞体操作部26设于第二臂部前端部24c。闭塞体操作部26配置在钩部10的外侧,更具体而言,配置在钩形状部16的外侧。在图1的(a)所示的示例中,闭塞体操作部26相对于钩部10而配置在入口5的相反侧。闭塞体操作部26是用于使闭塞体20从闭塞位置向开放位置移动的部分。在图1的(a)所示的示例中,将闭塞体操作部26从与闭塞体20的闭塞位置对应的默认位置向闭塞体操作部26接近钩部基部12的方向按压,从而闭塞体20从闭塞位置向开放位置移动。即,第一臂部22向空间4内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当闭塞体20从闭塞位置向开放位置移动时,闭塞体操作部26不会进入空间4内。

在图1的(a)以及(b)所示的示例中,作业者在由单手的手掌支承钩部基部12的状态下,能够通过该单手的手指(例如拇指)来进行闭塞体操作部26的操作。即,作业者能够极其容易地执行闭塞体20的开放动作。

第一施力构件30是对闭塞体20从开放位置朝向闭塞位置施力的构件。第一施力构件30的一端与钩部10接触,第一施力构件30的另一端与闭塞体20接触。在图1的(a)所示的示例中,第一施力构件30包含扭转螺旋弹簧。扭转螺旋弹簧的一端与钩部基部12接触,扭转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一臂部22(更具体而言为第一臂部22的背面、即面向空间4的面)接触。通过配置第一施力构件30,钩部10的入口5意外地开放的情况得以抑制。其结果是,安全性得到提高。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闭塞体操作部26配置在钩部10的外侧。因此,在对闭塞体操作部26进行操作时,手套或手指不会夹在钩部的前端部14与闭塞体20的前端部22a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的(a)所示的示例中,在第二臂部24上设有弯曲部24b,使得闭塞体操作部26的位置接近钩部基部12。因此,作业者进行的闭塞体20的开放动作变得更容易。另外,在图1的(a)所示的示例中,在闭塞体操作部26上设有操作面26a。而且,操作面26a朝向从钩部基部12的长度方向中心轴分离的方向。换言之,该操作面26a与钩部基部12的长度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度是小于90度的角度(例如为30度以上80度以下的角度)。因此,进行操作使得闭塞体操作部26接近钩部基部12是极其容易的。并且,作业者能够通过按压在钩部10的外侧配置的操作面26a来实现闭塞体20的开放动作,因此在使闭塞体20转动时,手套或手指不会夹在闭塞体20与钩部10之间。

另外,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在从第一轴3的延伸方向观察时,无论在闭塞体20位于闭塞位置时还是位于开放位置时,第二臂部24都不与空间4重叠。因此,由于在空间4内配置的被卡定构件而不需要的力作用于第二臂部24的情况得以抑制。为了避免第二臂部24与空间4重叠,只要对形成第一轴3的位置与第一臂部22以及第二臂部24的角度进行调节即可。

闭塞体20以夹着钩部10的方式由两片板部形成闭塞体基部21、第一臂部22以及第二臂部24,第一臂部22由连结板22b连结,第二臂部24也由连结板连结即可。在图1的(a)所示的示例中,第二臂部24的连结板设为操作面26a。需要说明的是,闭塞体20也可以由一片板部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下,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一臂部22形成为大致l字状,从而增大与钩部前端部14的内侧面14a抵接的前端部22a的宽度。另外,第二臂部前端部24c也可以根据需要而设为大致l字状来形成操作面26a。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2的(a)以及图2的(b)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的(a)以及图2的(b)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的一例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的(a)示出闭塞体位于闭塞位置的状态,图2的(b)示出闭塞体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1-2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1-1的不同点在于:具备锁定构件40;在闭塞体20上设有能够与锁定构件40卡合的第一卡合构件19;以及在钩部10上设有用于支承锁定构件40的机构。关于其他部分,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关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1-2的各构成要素,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已经说明的构成要素对应的构成要素省略重复说明。

锁定构件40是将闭塞体20固定于闭塞位置的构件。锁定构件40具备用于对该锁定构件40进行操作的锁定构件操作部46。锁定构件操作部46相对于钩部10而配置在闭塞体操作部26的相同侧。

锁定构件40以能够绕第二轴4摆动的方式由钩部10支承。锁定构件40具备锁定构件基部41、锁定构件第一臂部42以及锁定构件第二臂部44。

锁定构件基部41是由钩部10支承的部分。锁定构件基部41也可以借助沿着第二轴4配置的轴销而由钩部10支承。轴销也可以是与钩部10以及锁定构件40不同的个体。例如,也可以在钩部10以及锁定构件40上分别设置能够接收轴销的贯通孔。取而代之,轴销也可以与钩部10以及锁定构件40中的一方成为一体。

第二轴4是以通过锁定构件基部41以及钩部基部12的方式配置的轴。第二轴4是对锁定构件40的摆动中心进行规定的轴。第二轴4的延伸方向是与锁定构件40摆动的面垂直的方向。

锁定构件第一臂部42是从锁定构件基部41延伸且具备与闭塞体20的第一卡合构件19卡合的第二卡合构件49(参照图2的(b)。)的部分。在图2的(a)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卡合构件19是在第二臂部24上配置的销,第二卡合构件49是设于锁定构件第一臂部42的凹部。取而代之,也可以第一卡合构件19是凹部或凸部,第二卡合构件49是与第一卡合构件19的凹部或凸部卡合的凸部或凹部。当第一卡合构件19与第二卡合构件49相互卡合时,闭塞体10由锁定构件40固定在闭塞位置。另外,第一卡合构件19与第二卡合构件49未相互卡合时,通过对闭塞体10的闭塞体操作部26进行操作,从而闭塞体20能够使钩部10的入口5开放。

锁定构件第二臂部44是从锁定构件基部41延伸且具备锁定构件操作部46的部分。锁定构件第二臂部44向与锁定构件第一臂部42延伸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即,锁定构件第二臂部44以在锁定构件第一臂部42与锁定构件第二臂部44之间配置有锁定构件基部41的方式从锁定构件基部41延伸。在图2的(a)所示的示例中,锁定构件第一臂部42从锁定构件基部41(更具体而言为第二轴4)延伸的方向即第三方向与锁定构件第二臂部44从锁定构件基部41(更具体而言为第二轴4)延伸的方向即第四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度是30度以上90度以下的角度。

锁定构件操作部46设于锁定构件第二臂部44。锁定构件操作部46配置在钩部10的外侧,更具体而言,配置在钩形状部16的外侧(比钩形状部16的外侧面16b靠外侧)。在图2的(a)所示的示例中,锁定构件操作部46配置在比闭塞体操作部26更远离钩部基部12的位置。锁定构件操作部46是用于使锁定构件40从锁定位置(同第一卡合构件19与第二卡合构件49相互卡合的状态对应的位置)向锁定开放位置(同第一卡合构件19与第二卡合构件49的卡合解除的状态对应的位置)移动的部分。在图2的(a)以及图2的(b)所示的示例中,将锁定构件操作部46从与锁定位置对应的默认位置(参照图2的(a))向锁定构件操作部46接近钩部基部12的方向按压,从而锁定构件40从锁定位置向锁定开放位置(参照图2的(b))移动。

在图2的(a)以及图2的(b)所示的示例中,作业者在由单手的手掌支承钩部基部12的状态下,能够通过该单手的手指(例如,拇指)来进行锁定构件操作部46的操作。另外,在图2的(a)以及图2的(b)所示的示例中,通过单手的手指使锁定构件操作部46向第五方向(朝向钩部基部12的方向)移动,从而解除锁定构件40的锁定。而且,通过继续使锁定构件操作部46向第五方向(朝向钩部基部12的方向)移动,从而借助锁定构件操作部46按压闭塞体操作部26,能够使闭塞体20向开放位置移动。即,在图2的(a)以及图2的(b)所示的示例中,能够不改变单手的手掌的位置而对锁定构件操作部46以及闭塞体操作部26这双方进行操作。另外,在图2的(a)以及图2的(b)所示的示例中,能够借助锁定构件操作部46对闭塞体操作部26进行操作。即,仅操作锁定构件操作部46,便能够实现锁定构件40的锁定开放动作与闭塞体20的开放动作。另外,在图2的(a)以及图2的(b)所示的示例中,作业者能够在以单手的手掌支承钩部基部12的状态下通过使该单手的拇指与拇指以外的手指向相对接近的方向移动的动作,来对锁定构件操作部46与闭塞体操作部26这双方进行操作。如上述那样,在图2的(a)以及图2的(b)所示的示例中,作业者能够极其容易地执行锁定构件40的锁定开放动作以及闭塞体20的开放动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有对锁定构件40从锁定开放位置朝向锁定位置施力的第二施力构件(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的(a)以及图2的(b)中,为了避免附图的复杂化而未图示出第二施力构件。)。第二施力构件的一端与钩部10接触,第二施力构件的另一端与锁定构件40接触。第二施力构件也可以是扭转螺旋弹簧。通过配置第二施力构件,锁定构件40的锁定意外地解除的情况得以抑制。其结果是,安全性得到提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施力构件的作用力也可以比第一施力构件30的作用力小。通过使第二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小于第一施力构件30的作用力,从而作业者能够通过传递至手指的触感来把握锁定构件40的锁定开放动作的结束与闭塞体20的开放动作的开始。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施力构件的作用力优选设定为如下那样的强度:在结束锁定构件操作部46的按压时,位于锁定开放位置的锁定构件40自动地返回锁定位置。通过该设定,安全性得到提高。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锁定构件40进行操作的锁定构件操作部46相对于钩部10而配置在闭塞体操作部26的相同侧。因此,能够通过一个手指对锁定构件操作部46与闭塞体操作部26进行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的(a)所示的示例中,在锁定构件操作部46设有操作面46a。而且,操作面46a朝向从钩部基部12的长度方向中心轴分离的方向。换言之,该操作面46a与钩部基部12的长度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度是小于90度的角度(例如为30度以上80度以下的角度)。因此,进行操作使得锁定构件操作部46接近钩部基部12是极其容易的。

在闭塞体20以夹着钩部10的方式由两片板部形成的情况下,锁定构件40也以一部分夹着闭塞体20的方式由两片板部形成,锁定构件第二臂44由连结板连结即可。在图2的(a)以及图2的(b)所示的示例中,连结板设为操作面46a。或者也可以在闭塞体20的一方的板部侧形成锁定构件40。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将锁定构件第二臂44的前端部分设为大致l字状来形成操作面46a。在闭塞体20由一片板部形成的情况下,只要将锁定构件40形成在闭塞体20的相同侧即可。

然而,在将安全钩卡定于金属丝等能够变形的被卡定构件的情况下,因被卡定构件扭曲,有时会推顶闭塞体20的第一臂部22。即,即使不对闭塞体操作部26进行操作,也可能因被卡定构件本身的扭曲而导致被卡定构件从安全钩脱离。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1-2具备锁定构件40。因此,被卡定构件即使在扭曲的情况下也不会从安全钩1-2脱离,安全性得到提高。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3的(a)以及图3的(b)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的(a)以及图3的(b)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的一例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3的(a)示出闭塞体位于闭塞位置的状态,图3的(b)示出闭塞体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

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1-3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1-1的不同点在于:具备锁定构件40-3、在闭塞体20上设有能够与锁定构件40-3卡合的第一卡合构件19、以及在钩部10上设有用于支承锁定构件40-3的机构。关于其他部分,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1-3的锁定构件40-3的形状以及配置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的锁定构件40的形状以及配置不同。关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1-3的各构成要素,对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中已经说明的构成要素对应的构成要素省略重复说明。

锁定构件40-3是将闭塞体20固定于闭塞位置的构件。锁定构件40-3具备用于对该锁定构件40-3进行操作的锁定构件操作部46-3。锁定构件操作部46-3相对于钩部10而配置在闭塞体操作部26的相反侧。

锁定构件40-3以能够绕第二轴4摆动的方式由钩部10支承。锁定构件40-3具备锁定构件基部41-3、锁定构件第一臂部42-3以及锁定构件第二臂部44-3。

锁定构件基部41-3是由钩部10支承的部分。锁定构件基部41-3也可以借助沿着第二轴4配置的轴销而由钩部10支承。轴销也可以是与钩部10以及锁定构件40-3不同的个体。例如,也可以在钩部10以及锁定构件40-3上分别设置能够接收轴销的贯通孔。取而代之,轴销也可以与钩部10以及锁定构件40-3中的一方成为一体。

第二轴4是以通过锁定构件基部41-3以及钩部基部12的方式配置的轴。第二轴4是对锁定构件40-3的摆动中心进行规定的轴。第二轴4的延伸方向是与锁定构件40-3摆动的面垂直的方向。

锁定构件第一臂部42-3是从锁定构件基部41-3延伸且具备与闭塞体20的第一卡合构件19卡合的第二卡合构件的部分。在图3的(a)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卡合构件19是在第二臂部24上配置的销,第二卡合构件是设于锁定构件第一臂部42-3的凹部。取而代之,也可以第一卡合构件19是凹部或凸部,第二卡合构件是与第一卡合构件10的凹部或凸部卡合的凸部或凹部。当第一卡合构件19与第二卡合构件相互卡合时,闭塞体10由锁定构件40-3固定于闭塞位置。另外,第一卡合构件19与第二卡合构件未相互卡合时,通过对闭塞体10的闭塞体操作部26进行操作,从而闭塞体20能够使钩部10的入口5开放。

锁定构件第二臂部44-3是从锁定构件基部41-3延伸且具备锁定构件操作部46-3的部分。锁定构件第二臂部44-3向与锁定构件第一臂部42-3延伸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即,锁定构件第二臂部44-3以在锁定构件第一臂部42-3与锁定构件第二臂部44-3之间配置有锁定构件基部41-3的方式从锁定构件基部41-3延伸。在图3的(a)所示的示例中,锁定构件第一臂部42-3从锁定构件基部41-3(更具体而言为第二轴4)延伸的方向即第三方向与锁定构件第二臂部44-3从锁定构件基部41-3(更具体而言为第二轴4)延伸的方向即第四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度是90度以上180度以下的角度。

锁定构件操作部46-3设于锁定构件第二臂部44-3。锁定构件操作部46-3配置在钩部10的外侧,更具体而言,配置在钩部基部12的外侧(比钩部基部12的外侧面12b靠外侧)。锁定构件操作部46-3是用于使锁定构件40-3从锁定位置(同第一卡合构件19与第二卡合构件相互卡合的状态对应的位置)向锁定开放位置(同第一卡合构件19与第二卡合构件的卡合解除的状态对应的位置)移动的部分。在图3的(a)以及图3的(b)所示的示例中,将锁定构件操作部46-3从与锁定位置对应的默认位置(参照图3的(a))向锁定构件操作部46-3接近钩部基部12的方向按压,从而锁定构件40-3从锁定位置向锁定开放位置(参照图3的(b))移动。

在图3的(a)以及图3的(b)所示的示例中,作业者在由单手的手掌支承钩部基部12的状态下,能够通过该单手的手指(例如食指、中指、或无名指)来进行锁定构件操作部46-3的操作。另外,在图3的(a)以及图3的(b)所示的示例中,通过单手的手指使锁定构件操作部46-3向第六方向(从锁定构件操作部46-3的默认位置朝向钩部基部12的方向)移动,从而解除锁定构件40-3的锁定。而且,继续在由单手的手掌支承钩部基部12的状态下,通过由拇指等其他手指使闭塞体操作部26向第五方向(从闭塞体操作部26的默认位置朝向钩部基部12的方向)移动,能够使闭塞体20向开放位置移动。即,在图3的(a)以及图3的(b)所示的示例中,能够不改变单手的手掌的位置而对锁定构件操作部46-3以及闭塞体操作部26这双方进行操作。另外,在图3的(a)以及图3的(b)所示的示例中,作业者能够在由单手的手掌支承钩部基部12的状态下通过使该单手的拇指与拇指以外的手指向相对接近的方向移动的动作,来对锁定构件操作部46与闭塞体操作部26这双方进行操作。如上述那样,在图3的(a)以及图3的(b)所示的示例中,作业者能够极其容易地执行锁定构件40-3的锁定开放动作以及闭塞体20的开放动作。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有对锁定构件40-3从锁定开放位置朝向锁定位置施力的第二施力构件50。第二施力构件50的一端与钩部10接触,第二施力构件50的另一端与锁定构件40-3接触。在图3的(a)以及图3的(b)所示的示例中,第二施力构件50包含扭转螺旋弹簧。扭转螺旋弹簧的一端与钩部基部12接触,扭转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与锁定构件第二臂部44-3(更具体而言,锁定构件操作部46-3的背面、即面向钩部基部12的面)接触。通过配置第二施力构件50,锁定构件40-3的锁定意外地解除的情况得以抑制。其结果是,安全性得到提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施力构件50的作用力也可以比第一施力构件30的作用力小。通过使第二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小于第一施力构件30的作用力,从而在作业者同时按压锁定构件操作部46-3与闭塞体操作部26时,可以顺畅地执行先使锁定构件40-3的锁定解除再使闭塞体20的入口5的闭塞开放这一系列的动作。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施力构件50的作用力优选设定为如下那样的强度:在结束锁定构件操作部46-3的按压时,位于锁定开放位置的锁定构件40-3自动地返回锁定位置。通过该设定,安全性得到提高。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锁定构件40-3进行操作的锁定构件操作部46-3相对于钩部10而配置在闭塞体操作部26的相反侧,并且两操作部的移动方向也不同。因此,在按压力意外地作用于锁定构件操作部46-3以及闭塞体操作部26中的任一方的情况下,闭塞体20也不会开放。因此,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的(a)所示的示例中,在锁定构件操作部46-3上设有操作面46a-3。而且,操作面46a-3朝向从钩部基部12的长度方向中心轴分离的方向。换言之,该操作面46a-3与钩部基部12的长度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度是小于90度的角度(例如为10度以上80度以下的角度)。因此,进行操作使得锁定构件操作部46-3接近钩部基部12是极其容易的。

在闭塞体20以夹着钩部10的方式由两片板部形成的情况下,锁定构件40-3也以一部分夹着闭塞体20的方式由两片板部形成,锁定构件第二臂44-3由连结板连结即可。在图3的(a)以及图3的(b)所示的示例中,连结板设为操作面46a-3。或者也可以在闭塞体20的一方的板部侧形成锁定构件40-3。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将锁定构件第二臂44-3的前端部分设为大致l字状来形成操作面46a-3。在闭塞体20由一片板部形成的情况下,只要将锁定构件40-3形成在闭塞体20的相同侧即可。

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安全钩1-3也具备锁定构件40-3。因此,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被卡定构件即使在扭曲的情况下也不会从安全钩1-3脱离,安全性得到提高。

工业实用性

若使用本发明的安全钩,则手套或手指夹在钩部的前端部与闭塞体的前端部之间的可能性较低。因此,作业者能够顺畅地将安全钩卡定于被卡定构件。因此,对于安全钩的制造业者以及利用该安全钩的施工业者而言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1~1-3…安全钩,3…第一轴,4…第二轴,5…入口,10…钩部,12…钩部基部,12a…贯通孔,12b…外侧面,14…钩部前端部,14a…内侧面,16…钩形状部,16a…内侧面,16b…外侧面,19…第一卡合构件,20…闭塞体,21…闭塞体基部,22…第一臂部,22a…前端部,22b…连结板,24…第二臂部,24a…第二臂部基部,24b…弯曲部,24c…第二臂部前端部,26…闭塞体操作部,26a…操作面,30…第一施力构件,40~40-3…锁定构件,41~41-3…锁定构件基部,42~42-3…锁定构件第一臂,44~44-3…锁定构件第二臂,46~46-3…锁定构件操作部,46a~46a-3…操作面,49…第二卡合构件,50…第二施力构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