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流层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97674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织造布制作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导流层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卫生巾、尿不湿多是使用非织造布,但是一般都导流性差,没有抗菌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梳粗旦抗菌导流层非织造布。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导流层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s1:将聚烯烃树脂和/或聚酯类树脂粉末与纳米银粉末混合制成纤度为4.0-7.0d的粗旦纳米银纤维;

s2:将聚烯烃树脂和/或聚酯类树脂粉末与纳米银粉末混合制成纤度为1.0-2.4d的细旦纳米银纤维;

s3:将制得的粗旦纳米银纤维和细旦纳米银纤维分别加入双梳理双交叉设备的两台梳理机中,粗旦纳米银纤维和细旦纳米银纤维分别进行开松,喂入对应的梳理机棉箱;

s4:将梳理好的纤维进入梳理工序中,粗旦纳米银纤维采用梳理机一进行梳理得到粗旦纳米银纤维网,细旦纳米银纤维采用高速杂乱梳理机二进行梳理得到细旦纳米银纤维网;

s5:将s4中得到的纤维网进入铺网工序中,粗旦纳米银纤维网采用直铺,细旦纳米银纤维采用交叉铺网,粗旦纳米银纤维铺设在细旦纳米银纤维网上,得到复合纤维网;

s6:把经步骤s5得到的复合纤维网进行热风加固机进行热风加固。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还包括步骤:

s11:将粗旦纳米银纤维油浸;

s12:将油浸后的粗旦纳米银纤维整理,整理成卷曲状。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还包括步骤:

s21:将粗旦纳米银纤维油浸;

s22:将油浸后的粗旦纳米银纤维整理,整理成卷曲状。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6后还包括步骤:

s7:后整理;

s8:检测;

s9:卷绕出成品。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和s2中还包括步骤:

s2-1:取0.1份纳米银粉末和10份偶联剂,将纳米银粉末溶于偶联剂中,充分搅拌混合后,形成纳米银混合液;

s2-2:取聚烯烃树脂和/或聚酯类树脂粉末60-100质量份,在搅拌速度为500-1000转/分钟的搅拌状态下以10-20重量份/分钟的速度添加至高聚物溶剂中,恒温保持搅拌1-5小时;

s2-3:将s11中制得的纳米银混合液以2-6重量份/分钟的速度添加至s12中制得的高聚物溶液中,制得混合溶液;

s2-4:将混合溶液在保持搅拌的状态下,以15℃/分钟的速度升温至122℃-160℃,恒温保持搅拌2-10小时使高聚物偶联剂和溶剂蒸发;降温制得皮层母粒;

s2-5:将聚烯烃树脂和/或聚酯类树脂粉末制得芯层母粒;

s2-6:将皮层母粒和芯层母粒制成纳米银纤维。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和s2中还包括步骤:

s2-1:取聚烯烃树脂和/或聚酯类树脂粉末60-100质量份,在搅拌速度为500-1000转/分钟的搅拌状态下以10-20重量份/分钟的速度添加至高聚物溶剂中,恒温保持搅拌1-5小时;

s2-2:以15℃/分钟的速度升温至240℃-260℃,恒温保持搅拌1-5小时使溶剂蒸发;

s2-3:取0.001-0.01质量份数的纳米银粉末保持搅拌状态,纳米银粉末以0.005质量份/分钟的速度添加至s22中,调温至240℃-260℃,恒温保持搅拌6-20小时;降温制得皮层母粒;

s2-4:将聚烯烃树脂和/或聚酯类树脂粉末制得芯层母粒;

s2-5:将皮层母粒和芯层母粒制成纳米银纤维。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9后还包括步骤:

s10:将s9中制成的复合非织造布上表面上附着一层胶原蛋白纤网,所述胶原蛋白纤网与复合非织造布产生位移、穿插和缠结,同时在缠接处粘结起来形成桥联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导流层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制得的非织造布用途为卫生巾、尿不湿、湿巾。

本发明采用上层粗旦纳米银纤维和下层细旦纳米银纤维制造粗旦非织造布制成双梳理非织造布,上层粗旦非织造布渗透性大于细旦非织造布渗透性,形成梯度液体吸收,使表面干爽;非织造布纤维整理成卷曲状,并经过油浸,使得液体下渗过程中分子整齐排列,并使纤维排列出倒钩,因重力和纤维倒钩的原因防止了液体反渗透,进一步使得表面干爽;纤维中添加了纳米银粉末不仅有很好的抗菌性,使得非织造布使用生产、出售、使用等过程均不需要添加防腐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导流层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s1:将聚烯烃树脂和/或聚酯类树脂粉末与纳米银粉末混合制成纤度为5.5d的粗旦纳米银纤维;将粗旦纳米银纤维油浸;将油浸后的粗旦纳米银纤维整理,整理成卷曲状。

s2:将聚烯烃树脂和/或聚酯类树脂粉末与纳米银粉末混合制成纤度为1.9d的细旦纳米银纤维;将细旦纳米银纤维油浸;将油浸后的细旦纳米银纤维整理,整理成卷曲状。

s3:将制得的粗旦纳米银纤维和细旦纳米银纤维分别加入双梳理双交叉设备的两台梳理机中,粗旦纳米银纤维和细旦纳米银纤维分别进行开松,喂入对应的梳理机棉箱;

s4:将梳理好的纤维进入梳理工序中,粗旦纳米银纤维采用梳理机一进行梳理得到粗旦纳米银纤维网,细旦纳米银纤维采用高速杂乱梳理机二进行梳理得到细旦纳米银纤维网;

s5:将s4中得到的纤维网进入铺网工序中,粗旦纳米银纤维网采用直铺,细旦纳米银纤维采用交叉铺网,粗旦纳米银纤维铺设在细旦纳米银纤维网上,得到复合纤维网;

s6:把经步骤s5得到的复合纤维网进行热风加固机进行热风加固。

s7:后整理;

s8:检测;

s9:卷绕出成品。

纳米银纤维的制造步骤包括:

s2-1:取0.1份纳米银粉末和10份偶联剂,将纳米银粉末溶于偶联剂中,充分搅拌混合后,形成纳米银混合液;

s2-2:取聚烯烃树脂和/或聚酯类树脂粉末60-100质量份,在搅拌速度为500-1000转/分钟的搅拌状态下以10-20重量份/分钟的速度添加至高聚物溶剂中,恒温保持搅拌1-5小时;

s2-3:将s11中制得的纳米银混合液以2-6重量份/分钟的速度添加至s12中制得的高聚物溶液中,制得混合溶液;

s2-4:将混合溶液在保持搅拌的状态下,以15℃/分钟的速度升温至122℃-160℃,恒温保持搅拌2-10小时使高聚物偶联剂和溶剂蒸发;降温制得皮层母粒;

s2-5:将聚烯烃树脂和/或聚酯类树脂粉末制得芯层母粒;

s2-6:将皮层母粒和芯层母粒制成粗旦纳米银纤维或细旦纳米银纤维。

本实施例采用上层粗旦纳米银纤维和下层细旦纳米银纤维制造粗旦非织造布制成双梳理非织造布,上层粗旦非织造布渗透性大于细旦非织造布渗透性,形成梯度液体吸收,使表面干爽;非织造布纤维整理成卷曲状,并经过油浸,使得液体下渗过程中分子整齐排列,并使纤维排列出倒钩,因重力和纤维倒钩的原因防止了液体反渗透,进一步使得表面干爽;纤维中添加了纳米银粉末不仅有很好的抗菌性,在非织造布的生产、储存和销售的过程中可以抑制菌类微生物在薄膜中的滋生,保证产品质量。

将纳米银粉末溶于偶联剂中,充分搅拌混合后,形成纳米银混合液再与成纤原料进行混合,使得混合更加均匀。

实施例2

一种导流层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一种导流层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s1:将聚烯烃树脂和/或聚酯类树脂粉末与纳米银粉末混合制成纤度为5.5d的粗旦纳米银纤维;将粗旦纳米银纤维油浸;将油浸后的粗旦纳米银纤维整理,整理成卷曲状。

s2:将聚烯烃树脂和/或聚酯类树脂粉末与纳米银粉末混合制成纤度为1.9d的细旦纳米银纤维;将细旦纳米银纤维油浸;将油浸后的细旦纳米银纤维整理,整理成卷曲状。

s3:将制得的粗旦纳米银纤维和细旦纳米银纤维分别加入双梳理双交叉设备的两台梳理机中,粗旦纳米银纤维和细旦纳米银纤维分别进行开松,喂入对应的梳理机棉箱;

s4:将梳理好的纤维进入梳理工序中,粗旦纳米银纤维采用梳理机一进行梳理得到粗旦纳米银纤维网,细旦纳米银纤维采用高速杂乱梳理机二进行梳理得到细旦纳米银纤维网;

s5:将s4中得到的纤维网进入铺网工序中,粗旦纳米银纤维网采用直铺,细旦纳米银纤维采用交叉铺网,粗旦纳米银纤维铺设在细旦纳米银纤维网上,得到复合纤维网;

s6:把经步骤s5得到的复合纤维网进行热风加固机进行热风加固。

s7:后整理;

s8:检测;

s9:卷绕出成品。

纳米银纤维的制造步骤包括:

s2-1:取聚烯烃树脂和/或聚酯类树脂粉末60-100质量份,在搅拌速度为500-1000转/分钟的搅拌状态下以10-20重量份/分钟的速度添加至高聚物溶剂中,恒温保持搅拌1-5小时;

s2-2:以15℃/分钟的速度升温至240℃-260℃,恒温保持搅拌1-5小时使溶剂蒸发;

s2-3:取0.001-0.01质量份数的纳米银粉末保持搅拌状态,纳米银粉末以0.005质量份/分钟的速度添加至s22中,调温至240℃-260℃,恒温保持搅拌6-20小时;降温制得皮层母粒;

s2-4:将聚烯烃树脂和/或聚酯类树脂粉末制得芯层母粒;

s2-5:将皮层母粒和芯层母粒制成纳米银纤维。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基础上,步骤s9后还包括步骤:

s10:将s9中制成的复合非织造布上表面上附着一层胶原蛋白纤网,所述胶原蛋白纤网与复合非织造布产生位移、穿插和缠结,同时在缠接处粘结起来形成桥联点。

非织造布上表面上附着一层胶原蛋白纤网,增加了非织造布的和皮肤的亲和性,触感自然,瞬间吸水、快速透湿,纤维保湿度400%以上,抗静电、防污染、天然原料、水容性亲环境、利于皮肤呼吸。

实施例4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种导流层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制得的非织造布用途为卫生巾、尿不湿、湿巾。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