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感光变色的热风无纺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2628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感光变色的热风无纺布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型纤维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感光变色的热风无纺布。



背景技术:

无纺布是新一代环保材料,其中,热风无纺布被广泛应用在服装领域。热风无纺布的蓬松度高、弹性好、手感柔软、保暖性强的优点,但是在应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例如现有的热风无纺布的色彩呈现和一般的布料没有什么区别,没有很好的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来实现更佳的色彩呈现效果,另外,现有的热风无纺布的吸湿性不够,人在穿着的时候很容易感到潮湿,穿着体验不佳。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深入研究,遂得到本案一种感光变色的热风无纺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光变色的热风无纺布,其具有转动的时候可以根据光线强弱实现变色、吸湿性好的优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感光变色的热风无纺布,包括依次叠加的第一无纺布层、第二无纺布层和第三无纺布层,所述第三无纺布层上具有若干渗水孔且该第三无纺布层为拒水无纺布层,所述渗水孔的孔径大小为0.2-0.4mm,所述第二无纺布层为亲水无纺布层,所述第一无纺布层和第二无纺布层为感光变色层且颜色不一,所述第一无纺布层不完全覆盖所述第二无纺布层。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无纺布层上具有贯穿该第一无纺布层的 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孔径大小为1-2mm,所述通孔占所述第一无纺布层面积的10%-90%。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无纺布层为固定于所述第二无纺布层上的若干突起,所述突起为圆柱形、方块形或棱柱形,所述第一无纺布层与所述第二无纺布层的面积比为1:10-9:10。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无纺布层和第二无纺布层共同形成固定于所述第三无纺布层上的若干圆锥,所述第二无纺布层构成所述圆锥的下半部分,所述第一无纺布层构成所述圆锥的上半部分,所述各圆锥的底部周边相互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三无纺布层背向所述第二无纺布层的一面呈凹凸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感光变色层,让布料能够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显示效果;同时,通过具体设置渗水孔等吸湿结构让布料具有了良好的吸湿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感光变色的热风无纺布的实施例一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感光变色的热风无纺布的实施例二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感光变色的热风无纺布的实施例三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感光变色的热风无纺布的第二无纺布层的纤维的截面图。

图中:

第一无纺布层-1;第二无纺布层-2;超吸水纤维-21;

竹炭纤维-22;颗粒活性炭-23;第三无纺布层-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叠加的第一无纺布层1、第二无纺布层2和第三无纺布层3,所述第三无纺布层3上具有若干渗水孔且该第三无纺布层3为拒水无纺布层,所述渗水孔的孔径大小为0.2-0.4mm,所述第二无纺布层2为亲水无纺布层,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和第二无纺布层2为感光变色层且颜色不一,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不完全覆盖所述第二无纺布层2。具体的,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和第二无纺布层2中添加有感光变色颜料,实现其感光变色的目的。

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上具有贯穿该第一无纺布层1的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孔径大小为1-2mm,所述通孔占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面积的10%-90%。我们可以在看到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的颜色的同时通过所述通孔看到所述第二无纺布层2的颜色。

所述第三无纺布层3背向所述第二无纺布层2的一面呈凹凸状。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包括依次叠加的第一无纺布层1、第二无纺布层2和第三无纺布层3,所述第三无纺布层3上具有若干渗水孔且该第三无纺布层3为拒水无纺布层,所述渗水孔的孔径大小为0.2-0.4mm,所述第二无纺布层2为亲水无纺布层,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和第二无 纺布层2中添加有颜色不一样的感光变色颜料。

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为固定于所述第二无纺布层2上的若干突起,所述突起为圆柱形、方块形,棱柱形等几何形状,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与所述第二无纺布层2的面积比为1:10-9:10。这样呈现的视觉效果为以所述第二无纺布层2的颜色为底色,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在所述第二无纺布上形成颜色点缀。

所述第三无纺布层3背向所述第二无纺布层2的一面呈凹凸状。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包括依次叠加的第一无纺布层1、第二无纺布层2和第三无纺布层3,所述第三无纺布层3上具有若干渗水孔且该第三无纺布层3为拒水无纺布层,所述渗水孔的孔径大小为0.2-0.4mm,所述第二无纺布层2为亲水无纺布层,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和第二无纺布层2中添加有颜色不一样的感光变色颜料。

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和第二无纺布层2共同形成固定于所述第三无纺布层3上的若干圆锥,所述第二无纺布层2构成所述圆锥的下半部分,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构成所述圆锥的上半部分,所述各圆锥的底部周边相互连接。这样形成的视觉效果是: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布料的正面,多可以看到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和第二无纺布层2的颜色,产生颜色叠加的效果,所述第三无纺布层3背向所述第二无纺布层2的一面呈凹凸状。

其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无纺布层2所使用的纤维为复合纤维单丝,所述复合纤维单丝为由超吸水纤维和竹炭纤维组成的橘瓣型复合纤维单丝,超吸水纤维21和竹炭纤维22结合紧密,更有利于两种纤维之间的配合,所述橘瓣型复合纤维单丝外表面附上一层颗粒活性炭23。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阐述:感光变色颜料是一种能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显示出不一样的的颜色的物质,其基本原理是由于紫外线的强度不同,所以呈现出不一样的颜色显示效果。

我们将不同颜色的感光变色颜料添加在所述第一无纺布层和第二无纺布层中,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所述第一无纺布层和第二无纺布层就能产生颜色变化,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

另外,所述第三无纺布层为拒水无纺布层并设有渗水孔,所述第二无纺布层为亲水无纺布层,当人在穿着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风无纺布所制作的服装时,所述第三无纺布层接触人的皮肤,当皮肤上有汗液流出时,由于所述渗水孔的孔径设置能够很好的实现毛细作用,汗液被迅速吸入到所述第二无纺布层,被所述第二无纺布层吸收,由于所述第三无纺布层是拒水无纺布层,所以汗液不会停留于所述第三无纺布层中,人能一直感觉到干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感光变色层,让布料能够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显示效果;同时,通过具体设置渗水孔等吸湿结构让布料具有了良好的吸湿性能。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