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42834发布日期:2018-10-23 22:35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饰面板。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用内装部件中,出于赋予高级感等的目的,对其制品施加了被称为所谓的漆黑色调的具有光泽的黑色设计。

作为对成型品的表面施加漆黑色调的设计的方法,包括这样的方法,即,使用含黑色颜料的黑色油墨对成型品的表面进行涂装,使黑色油墨干燥以形成黑色油墨层,并为了进一步赋予光泽而在黑色油墨层上进行清漆涂装(クリアー塗装)。另外,作为涂装法的替代法,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方法,即,使用在透明膜表面形成有黑色涂膜的黑色装饰用膜,以透明膜一侧为正面将该黑色装饰用膜与成型品一体化。

一般地,代表漆黑色调的漆材料使观察者感觉到高级感。漆材料赋予高级感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视觉上感觉到的“深度感”。作为着眼于这种“深度感”的技术,例如有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基材上层叠包含微粒和粘结剂树脂的含微粒薄膜层以及作为无色或有色的透明薄膜层的清漆层(クリアコート層)而成的薄膜结构。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薄膜结构中,通过在含微粒薄膜层中含有折射率不同的微粒和粘结剂树脂,从而使光在薄膜结构中复杂地折射,由此赋予“深度感”。

然而,尽管专利文献1的薄膜结构具有某种程度的“深度感”,使观察者感觉到高级感,但是仍然未表现出如同漆一样的深的漆黑色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3613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表现出如同漆一样的深的漆黑色调的装饰面板。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人对于可以表现出具有进一步的“深度感”的漆黑色调的装饰面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结果是,本发明人发现,通过以各透明层的折射率从最外侧向基材侧依次增大的方式来构成由在黑色层上设置的多个透明层形成的层叠体,从而可以表现出具有更深的“深度感”的漆黑色调。

也就是说,本发明是基于上述发现而完成的,并且本发明的装饰面板的特征在于包括基材、设置在基材上的黑色层、以及设置在黑色层上的由折射率不同的多个透明层层叠而成的层叠体,其中,层叠体中的各透明层的折射率在朝向基材的方向上依次增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构成,对于观察本发明的装饰面板的人而言,可以有效地表现出具有如同漆一样的深的“深度感”的漆黑色调。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实施例1(试验例1)的装饰面板的截面的说明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实施例2(试验例2)的装饰面板的截面的说明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比较例1(试验例3)的装饰面板的截面的说明图。

[图4]是示意性表示比较例2(试验例4)的装饰面板的截面的说明图。

[图5]表示用于说明实施方案的装饰面板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装饰面板 2:基材 21:黑色层 3:层叠体 3a、3b:树脂膜层(透明层) 3c、3d:清漆层(透明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装饰面板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将发明的实施方案记载为实施本发明的特别有用的方案,并且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案。此外,对于作为本说明书中特别提及的事项以外的事情且实施本发明所必要的事项,其可被理解为基于本领域中的现有技术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设计事项。本发明可以基于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内容以及本领域中的常规技术而实施。

本实施方案中的装饰面板具有基材、设置在基材上的黑色层、以及设置在黑色层上的层叠体。

基材为用于仪表板等车辆内饰品的成型品。基材的材质可列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合物、聚碳酸酯、苯乙烯(共)聚合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等合成高分子;二乙酸纤维素、三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等半合成高分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乳酸等聚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醚砜、聚砜、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戊烯、聚氯乙烯、聚乙烯醇缩醛、聚醚酮、聚氨酯、以及这些高分子的复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聚乳酸的复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聚氯乙烯的复合物等)等。另外,基材的材质也可以是金属。

在基材的表面上设置有黑色层。在本实施方案的装饰面板中,通过将在层叠体的最靠近基材侧配置有黑色层的层叠体与基材进行一体成型,从而在基材的表面上设置了黑色层。黑色层可通过在层叠体的表面上涂布具有黑色色素的油墨(以下称为黑色油墨)来形成。作为黑色油墨,可以使用市售的黑色油墨,并且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在层叠体的表面上形成黑色层。作为这样的方法,可列举出(例如)丝网印刷法、凹版印刷法、柔版印刷法、胶版印刷法、凸版印刷法等印刷法。

另外,黑色层只要目视被识别为黑色即可,例如期望的是,在JIS Z 8729中规定的L*a*b*表色系统中定义的L*值较小。具体而言,期望L*值在SCI模式下为27以下。

层叠体由多个透明层层叠而成。在此,透明层的所谓“透明”指的是总透光率为80%以上,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总透光率依照JIS K7361进行测定。

本发明人进行了如下的深入研究,即,通过在配置于基材表面上的黑色层上配置由多个透明层构成的层叠体,装饰面板可以如何地表现出具有深的“深度感”的漆黑色调,并在研究中着眼于构成层叠体的各透明层的折射率。然后,本发明人发现,在该层叠体中,通过将各透明层以各透明层的折射率在朝向基材的方向上依次增大的方式进行层叠,从而可以使配置有该层叠体的装饰面板表现出具有更深的“深度感”的漆黑色调。

上述理由可推测为基于图5所示的原理。如图5所示,层叠体100配置于黑色层90上,并从基材侧起依次配置有3层透明层80、70和60。各透明层的折射率设为折射率α<折射率β<折射率γ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透明层60的上方为空气层50。

此外,图5中所示的实线箭头表示入射到层叠体100的入射光,虚线箭头表示所入射的光在各透明层的边界处反射而得的反射光。具体而言,入射光40a为从空气层50入射到透明层60的光。入射光40b为透过透明层60并入射到透明层70的光。入射光40c为透过透明层70并入射到透明层80的光。入射光40d为透过透明层80并到达黑色层90的光。反射光41a为入射光40a在透明层60的表面处所反射的光。反射光41b为入射光40b在透明层60与透明层70的边界处所反射并且透过透明层60而到达空气层50的光。反射光41c为入射光40c在透明层70与透明层80的边界处所反射并且透过透明层70及透明层60而到达空气层50的光。反射光41d为入射光40d在黑色层90的表面处所反射并且透过透明层80、70及60而到达空气层50的光。

如图5所示,在由配置于黑色层90上的多个透明层60、70和80构成的层叠体100中,随着光透过透明层60、70和80,入射到层叠体100的入射光40a的光量以入射光40a的光量>入射光40b的光量>入射光40c的光量>入射光40d的光量的方式进行衰减。另外,由于随着透过透明层而衰减,因而在各透明层60、70和80的各自的边界处所反射的反射光41a、41b、41c和41d的光量以反射光41a的光量>反射光41b的光量>反射光41c的光量>反射光41d的光量的方式进行衰减。也就是说,到达黑色层90并反射从而可到达观察者的眼睛的反射光41d的光量最小。

此外,在各透明层的折射率方面,通过从最外侧的透明层的折射率α开始朝着基材的方向而依次增大,即成为折射率α<折射率β<折射率γ的关系,由此使得通过各透明层的入射光的行进方向逐渐地接近于垂直方向。因此,透过透明层80的入射光40d以较小的入射角(例如0度至10度左右)入射到黑色层90。

若入射光40d的入射角较小,则入射光40d由黑色层90反射的反射角也变小。也就是说,该反射光的行进反向也接近于垂直方向。若入射光40d的反射光的行进方向接近于垂直方向,则该反射光入射到各透明层的界面的入射角减小,因而难以发生全反射。由此,到达黑色层90的光发生反射,该反射光41d可以到达空气层50。即,观察者可以识别黑色层90的黑色。

如此地,在如图5所示的在黑色层90上设置了层叠体100而成的结构中,到达黑色层90而被反射的反射光41d与在各透明层的界面处所反射的逐步衰减的反射光41a、41b、41c、以及其他的能够到达观察者眼睛的所有反射光相互叠加并到达观察者的眼睛。此时,反射光41d的光量被最大程度地衰减。因此可以推测,通过由该层叠体100引起的光的衰减作用,如图5所示的在黑色层90上配置有层叠体100的结构对于观察者可以表现出具有深的“深度感”的漆黑色调。

透明层包含由透明树脂材料构成的树脂膜层。树脂膜层的树脂材料可列举出(例如)三乙酰纤维素等纤维素酯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乙烯降冰片烯共聚物等环状烃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等丙烯酸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芳酯系树脂、聚合物型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等。

树脂膜层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制,可根据需要设为任意的厚度。例如期望为20μm以上500μm以下。

另外,透明层包含涂布透明油墨而成的清漆层。透明油墨包含树脂成分和溶剂(水或有机溶剂),具体而言,可列举出蒸发干燥型油墨、紫外线固化型油墨、2液固化型油墨等。

蒸发干燥型油墨中所含的树脂成分为热塑性树脂,可列举出(例如)丙烯酸树脂、聚苯乙烯、聚氨酯、丙烯酸-苯乙烯系共聚物、丙烯酸-氨基甲酸酯系共聚物、丙烯酸-环氧系共聚物、聚氨酯丙烯酸酯、聚环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聚丁二烯丙烯酸酯、聚酯、聚氯乙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以及环氧树脂等。作为树脂成分,可以单独地使用这些中的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溶剂可列举出(例如)己烷、庚烷、辛烷、甲苯、二甲苯、乙苯、环己烷、甲基环己烷等烃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2-甲氧基乙酯、乙酸2-乙氧基乙酯等酯系溶剂,甲醇、乙醇、丙醇、丁醇、乙二醇、丙二醇等醇系溶剂,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异佛尔酮等酮系溶剂,二乙醚、二噁烷、四氢呋喃等醚系溶剂,以及水等。作为溶剂,可以单独地使用这些中的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紫外线固化型油墨为含有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光聚合引发剂以及溶剂的油墨。作为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可列举出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等。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可以举出苯乙酮、苯甲酮等。作为溶剂,可以使用与蒸发干燥型油墨中所含的溶剂相同的溶剂。

2液固化型油墨为含有热固化性树脂、交联剂以及溶剂的油墨。作为热固化性树脂,可列举出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苯氧基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等。作为交联剂,可列举出聚异氰酸酯、环氧树脂等。作为溶剂,可以使用与蒸发干燥型油墨中所含的溶剂相同的溶剂。

清漆层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制,可根据需要设为任意的厚度。例如,若清漆层由蒸发干燥型油墨构成,则其厚度期望为1μm以上10μm以下。另外,若清漆层由紫外线固化型油墨构成,则其厚度期望为1μm以上50μm以下。此外,若清漆层由2液固化型油墨构成,则其厚度期望为1μm以上30μm以下。

该实施方案中的层叠体由材质彼此不同的2层树脂膜层与1层清漆层构成。然而,层叠体也可以设为以下情况中的任意一种:由多个树脂膜层构成的层叠体、由多个清漆层构成的层叠体、或树脂膜层与清漆层的组合。例如,作为层叠体的构成,可以设为在基材侧具有1层或多层清漆层,并在清漆层上层叠1层或多层树脂膜层而得的构成。另外,可以设为将多层清漆层层叠而得的构成,或可以设为将多层树脂膜层层叠而得的构成。此外,也可以设为在各树脂膜层之间插入有清漆层而得的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层叠多个树脂膜层及清漆层的情况下,它们各自的材质期望为相互不同。

构成层叠体的各透明层的折射率彼此不同。在此,所谓的各透明层的折射率不同,指的是各透明层的折射率之间的差为0.01以上。另外,各透明层的折射率从最外侧的透明层朝着基材的方向而依次增大。各透明层的折射率期望在1.1以上2.0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为1.2以上1.7以下。另外,相邻的透明层彼此之间的折射率之差期望在0.01以上0.5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03以上0.2以下的范围内,并进一步优选在0.03以上0.16以下的范围内。

在构成层叠体的透明层当中,透过配置于最靠近基材侧的透明层的光入射到设置于基材上的黑色层上的入射角期望为0度以上20度以下,更优选为0度以上10度以下。通过以成为这样的入射角的方式层叠各透明层而得到层叠体,从而使装饰面板对于观察者而言可以表现出具有更深的“深度感”的漆黑色调。

装饰面板可以通过公知的方法进行制造。对于本实施方案的装饰面板,首先,通过挤出成型法将由两种以上的树脂膜层构成的树脂膜体一体成型,然后,进行丝网印刷以在该树脂膜体的表面上依次层叠清漆层、黑色层以及粘接层,从而形成膜体。其后,将该膜体成形,利用将基材的树脂材料注入到嵌入有上述成形的膜体的成型模具中的嵌入成型法,从而制造了本实施方案的装饰面板。

另外,作为其他的方法,也可以通过粘接剂以将各树脂膜层彼此接合。当将各树脂膜层彼此粘接时,也可以使用清漆层作为粘接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一个树脂膜的表面上涂布上述透明油墨,并在该透明油墨上层叠其他的树脂膜,从而可以形成具有树脂膜层+清漆层+树脂膜层的层叠体。在任一情况下,设置于基材上的黑色层上的层叠体都被构成为使得各透明层的折射率从最外侧朝着基材侧(黑色层侧)的方向而依次增大。

在黑色层与基材之间也可以设置彩色油墨层。例如,彩色油墨层期望由总透光率约为50%以上80%以下的有色透明树脂构成。树脂材料可以使用与上述树脂膜层相同的材料。

以下,在本实施方案的装饰面板中,通过使用JIS Z 8729中规定的L*a*b*表色系统中定义的L*值来进行具有深的“深度感”的漆黑色调的评价。对于各试验例的L*值,通过KONICA MINOLTA公司制的分光光度计CM-700d测定3次,并得出其平均值。L*值越小,则可以认为装饰面板能够表现出具有越深的“深度感”的漆黑色调。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试验例1及试验例2、试验例5及试验例6相当于实施例,试验例3及4、试验例7及8相当于比较例。

(试验例1)

如图1所示,试验例1的装饰面板1具有由3层的透明层3b、3a及3c构成的层叠体3。试验例1的装饰面板1通过如下方式形成。首先,通过挤出成型法形成由聚碳酸酯(PC)和丙烯酸树脂(PMMA)这两层透明层构成的树脂膜体。其后,通过丝网印刷法以在该树脂膜体的PC表面上依次涂布成为清漆层的紫外线固化型(UV固化型)的透明油墨、黑色油墨以及粘接剂并进行层叠,从而形成膜体。接着,将该膜体成形为预定形状,并将已成形的膜体配置在成型模具内并使得PMMA成为模具面一侧。然后,在该成型模具内填充作为基材的树脂材料的PC,即通过嵌入成型法将基材与膜体一体成型。如此地,形成了试验例1的装饰面板1。

如图1所示,在所形成的试验例1的装饰面板1中,从外侧开始层叠体3、黑色层21以及粘接剂层(未图示)依次层叠在基材2上。另外,在层叠体3中,在从外侧向基材2侧的方向上依次层叠有作为树脂膜层的透明层3b(PMMA)、透明层3a(PC)、以及作为清漆层的透明层3c(UV固化型)。

对于试验例1中的层叠体3的各层的厚度,透明层3b(PMMA)为60μm,透明层3a(PC)为240μm,透明层3c(UV固化型)为8μm。另外,对于层叠体3的各层的折射率,透明层3b(PMMA)为1.49,透明层3a(PC)为1.58,透明层3c(UV固化型)为1.66。在试验例1的装饰面板1中,各透明层3b、3a以及3c的折射率从最外侧朝着基材侧的方向而依次增大。

(试验例2)

如图2所示,试验例2的装饰面板1具有由3层的透明层构成的层叠体3。试验例2的装饰面板1与试验例1的装饰面板1的不同之处在于:将试验例1的装饰面板1中的清漆层的材料从UV固化型的透明油墨变更为蒸发干燥型的透明油墨,除此之外,试验例2的装饰面板1的其他构成及成型方法与试验例1相同。即,在试验例2的装饰面板1中的层叠体3中,在从外侧向基材2侧的方向上依次层叠有作为树脂膜层的透明层3b(PMMA)、透明层3a(PC)、以及作为清漆层的透明层3d(蒸发干燥型)。

对于试验例2中的层叠体3的各层的厚度,透明层3b(PMMA)为60μm,透明层3a(PC)为240μm,透明层3d(蒸发干燥型)为6μm。另外,对于层叠体3的各层的折射率,透明层3b(PMMA)为1.49,透明层3a(PC)为1.58,透明层3d(蒸发干燥型)为1.68。在试验例2的装饰面板1中,各透明层3b、3a以及3d的折射率从最外侧朝着基材侧的方向而依次增大。

(试验例3)

如图3所示,试验例3的装饰面板10具有由3层的透明层构成的层叠体30。试验例3的装饰面板10与试验例1的装饰面板1的不同之处在于:使试验例1中的层叠体3当中的树脂膜层的透明层3b与3a的配置(PMMA与PC的配置)互换,除此之外,试验例3的装饰面板10的其他构成及成型方法与试验例1相同。即,在试验例3的层叠体30中,在基材2侧的清漆层即透明层3c(UV固化型)上配置有透明层3b(PMMA),在层叠体30的最外侧配置有透明层3a(PC)。

在试验例3的层叠体30中并没有采用各层的折射率从最外侧朝着基材侧的方向而依次增大这样的构成。

(试验例4)

如图4所示,试验例4的装饰面板10具有由3层的透明层构成的层叠体30。试验例4的装饰面板10与试验例2的装饰面板1的不同之处在于:使试验例2中的层叠体3当中的树脂膜层的透明层3b与3a的配置(PMMA与PC的配置)互换,除此之外,试验例4的装饰面板10的其他构成及成型方法与试验例2相同。即,在试验例4的层叠体30中,在基材2侧的清漆层即透明层3d(蒸发干燥型)上配置有透明层3b(PMMA),在层叠体30的最外侧配置有透明层3a(PC)。

在试验例4的层叠体30中并没有采用各层的折射率从最外侧朝着基材侧的方向而依次增大这样的构成。

(试验例5)

试验例5的装饰面板与试验例1的装饰面板1的不同之处在于:使试验例1的装饰面板1的层叠体3中的作为清漆层的透明层3c(UV固化型)的厚度为20μm,除此之外,试验例5的装饰面板的其他构成及成型方法与试验例1相同。

(试验例6)

试验例6的装饰面板与试验例2的装饰面板1的不同之处在于:使试验例2的装饰面板1的层叠体3中的作为清漆层的透明层3d(蒸发干燥型)的厚度为3μm,除此之外,试验例6的装饰面板的其他构成及成型方法与试验例2相同。

(试验例7)

试验例7的装饰面板与试验例3的装饰面板10的不同之处在于:使试验例3的装饰面板10中的作为清漆层的透明层3c(UV固化型)的厚度为20μm,除此之外,试验例7的装饰面板的其他构成及成型方法与试验例3相同。

(试验例8)

试验例8的装饰面板与试验例4的装饰面板10的不同之处在于:使试验例4的装饰面板10中的作为清漆层的透明层3d(蒸发干燥型)的厚度为3μm,除此之外,试验例8的装饰面板的其他构成及成型方法与试验例4相同。

以下所示的表1及表2中示出了上述试验例中的L*值的评价。

[表1]

[表2]

如表1所示,试验例1及2的L*值为26以下,与此相对,试验例3及4的L*值为28以上。在试验例1及2的装饰面板1的层叠体3中,各透明层的折射率从外侧朝着基材侧的方向而依次增大。另一方面,在试验例3及4的装饰面板10的层叠体30中并没有采用各透明层的折射率从外侧朝着基材侧的方向而依次增大这样的构成。由此可以认为,如同试验例1及2的装饰面板1中的层叠体3那样,通过采用各透明层的折射率从外侧朝着基材侧的方向而依次增大的构成,使得具有黑色层的装饰面板对于观察者而言可以表现出具有深的“深度感”的漆黑色调。

另外,如表1所示,若将具有UV固化型的清漆层的试验例1与具有蒸发干燥型的清漆层的试验例2进行比较,则试验例2的L*值的值较小。由此可以认为,使用蒸发干燥型的清漆层的试验例2对于表现出具有更深的“深度感”的漆黑色调而言是有利的。

表2评价了只改变作为清漆层的透明层的厚度时的L*值。试验例5中层叠体的清漆层(UV固化型)的厚度比试验例1大。试验例6中层叠体的清漆层(蒸发干燥型)的厚度比试验例2小。试验例7中层叠体的清漆层(UV固化型)的厚度比试验例3大。试验例8中层叠体的清漆层(蒸发干燥型)的厚度比试验例4小。如表2所示,在任何比较中,当透明层的厚度改变时,均未发现L*值的值有显著的变化。由此可知,作为透明层的清漆层的厚度变化对L*值没有影响。

本发明的装饰面板1可以表现为以下方面。

<1>一种装饰面板1,其包括基材2、设置在基材2上的黑色层21、以及设置在黑色层21上的由折射率不同的多个透明层(3a、3b、3c、3d)层叠而成的层叠体3,其中,层叠体3中的各透明层(3a、3b、3c、3d)的折射率在朝向基材2的方向上依次增大。

<2>根据<1>所述的装饰面板1,其中,透明层(3a、3b、3c、3d)的折射率在1.2以上1.7以下的范围内。

<3>根据<1>或<2>所述的装饰面板1,其中,相邻的透明层(3a、3b、3c、3d)彼此的折射率之差在0.01以上0.5以下的范围内。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饰面板1,其中,层叠体3包含涂布透明油墨而成的清漆层(3c、3d)。

<5>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饰面板1,其中,层叠体3包含膜层(3a、3b)和清漆层(3c、3d)作为透明层,并且清漆层(3c、3d)将黑色层21与膜层(3a、3b)粘接。

<6>根据<4>或<5>所述的装饰面板1,其中,清漆层(3c、3d)为UV固化型和/或蒸发干燥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