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静电的化纤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96561发布日期:2018-10-02 19:35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面料,特别是涉及一种防静电的化纤面料。



背景技术:

目前,化纤已成为服装、箱包、毛毯、布匹等用品的重要组成材料,应用非常广泛,化纤具有强度高、耐磨、密度小、弹性好、不发霉、不怕虫蛀、易洗快干等优点,但是化纤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由于摩擦等原因易产生静电。带有静电的纤维容易吸附尘埃形成污垢,在加工过程中,电荷的吸引或排斥还会加大加工的难度。综上所述,如何使化纤面料在使用或加工过程中减少静电的产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静电的化纤面料,解决了化纤面料亦产生静电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静电的化纤面料,包括复合在一起的透气层、棉布层、第一防静电层、竹炭纤维层、第二防静电层和化纤面料层,所述透气层为纯棉面料制成,所述透气层的厚度为0.5mm~0.8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静电层由纳米银纤维、聚苯胺导电涤纶纤维以及木棉纤维混纺编织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竹炭纤维层由竹纤维丝与竹炭纤维丝混纺。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防静电层采用PET防静电聚酯纤维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化纤面料层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所述经线为涤纶丝,所述纬线为涤锦复合丝。

更进一步地,所述化纤面料层长1500~4500mm。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面料设有第一防静电层和第二防静电层,因而可以分别降低面料外表面摩擦后和面料内表面摩擦后产生的静电;

2.由于面料设有竹炭纤维层,因而能够吸附异味,抗菌抑菌;

3.由于面料设有透气层和棉布层,因而舒适性比较好。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透气层1、棉布层2、第一防静电层3、竹炭纤维层4、第二防静电层5、化纤面料层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实施例一

下面参考图1所示的一种防静电的化纤面料,包括复合在一起的透气层1、棉布层2、第一防静电层3、竹炭纤维层4、第二防静电层5和化纤面料层6,所述透气层1为纯棉面料制成,所述透气层1的厚度为0.5mm~0.8mm;所述第一防静电层3由纳米银纤维、聚苯胺导电涤纶纤维以及木棉纤维混纺编织而成,且各成分所占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所述纳米银纤维占7%~11%,所述聚苯胺导电涤纶纤维占24%~28%,所述木棉纤维占61%~69%;所述竹炭纤维层4 由竹纤维丝与竹炭纤维丝混纺,竹炭纤维丝采用经高温炭化后纳米化形成的竹炭制成;所述第二防静电层5采用PET防静电聚酯纤维制成;所述化纤面料层 6长1500~4500mm,所述化纤面料层6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所述经线为涤纶丝,所述纬线为涤锦复合丝。

优选地:所述透气层1的厚度为0.55mm;所述第一防静电层3内的各成分所占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所述纳米银纤维占7.5%,所述聚苯胺导电涤纶纤维占25%,所述木棉纤维占67.5%;所述化纤面料层6长1600mm。

实施例二

下面参考图1所示的一种防静电的化纤面料,包括复合在一起的透气层1、棉布层2、第一防静电层3、竹炭纤维层4、第二防静电层5和化纤面料层6,所述透气层1为纯棉面料制成,所述透气层1的厚度为0.5mm~0.8mm;所述第一防静电层3由纳米银纤维、聚苯胺导电涤纶纤维以及木棉纤维混纺编织而成,且各成分所占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所述纳米银纤维占7%~11%,所述聚苯胺导电涤纶纤维占24%~28%,所述木棉纤维占61%~69%;所述竹炭纤维层4 由竹纤维丝与竹炭纤维丝混纺,竹炭纤维丝采用经高温炭化后纳米化形成的竹炭制成;所述第二防静电层5采用PET防静电聚酯纤维制成;所述化纤面料层 6长1500~4500mm,所述化纤面料层6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所述经线为涤纶丝,所述纬线为涤锦复合丝。

优选地:所述透气层1的厚度为0.75mm;所述第一防静电层3内的各成分所占重量百分比分别为:所述纳米银纤维占10.5%,所述聚苯胺导电涤纶纤维占26.5%,所述木棉纤维占63%;所述化纤面料层6长4200mm。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