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基导热垫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2887发布日期:2019-02-15 20:48阅读:548来源:国知局
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基导热垫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导热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导热垫片,尤其涉及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基导热垫片。



背景技术:

现今热界面材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导热油、导热硅脂、导热矽胶布等低端产品逐步发展到导热垫片、相变化材料、导热凝胶以及液态金属等高端的产品,技术也逐步得到提升,其中以导热垫片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

传统的导热垫片基本都是以硅胶或者其它高分子材料作为基体材料,通过填充导热粉体,使复合材料具有导热通道,从而起到材料的热传导作用,填充的粉体越多,粉体粒径搭配越合理,导热通道越多,相应的材料导热系数越高,但是随着填充材料越来越多,产品的力学性能,尤其是拉伸强度和可压缩性大幅下降,从而在很多场合应用受到局限,同时,填充的粉体越多,材料的密度也随之增加,显然与当今追求轻质化和用户体检的大潮流不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基导热垫片,所述导热垫片通过石墨烯和碳纳米管薄膜复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了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在特定方向上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能,在薄膜的径向方向形成大量的导热通道。具有导热效果好,拉伸和压缩变形大,重量小的特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基导热垫片,所述导热垫片包括基材和垂直设置在基材上的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所述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由至少两层的单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叠加得到,各所述单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之间设置有导热胶层。

其中,所述单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的叠加层数可以是2层、3层、4层、5层、10层、15层、20层、30层、50层、80层或100层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的厚度为0.05~2.0mm,如0.05mm、0.1mm、0.2mm、0.3mm、0.4mm、0.5mm、0.6mm、0.7mm、0.8mm、0.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1.9mm或2.0mm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热胶层的厚度为10~100μm,如10μm、20μm、30μm、40μm、50μm、60μm、70μm、80μm、90μm或100μm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10~30μm,如10μm、12μm、15μm、18μm、20μm、22μm、25μm、28μm或30μm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基材的原料为柔性高分子材料。

其中,所述柔性高分子材料为单组分或双组份导热硅胶,所述导热胶为单组分或双组分导热硅胶。上述单组分或双组份导热硅胶皆为市场上可以购买得到的现有产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可以通过如牵伸法、粉体混合抽滤制纸法、粉体混合涂布法以及阵列纺丝喷涂溶液法等方法制备得到,上述方法均为本领域的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通过导热性能优异的石墨烯与碳纳米管薄膜的复合,有效的增加了碳纳米管薄膜的导热通道,大大提高了碳纳米管薄膜在径向方向上的导热性能。由于单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厚度有限,所以又通过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与导热胶的复合,提高了多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叠加时的层间强度,制备出厚度较大的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导热胶复合材料,通过沿垂直径向方向切割即可得到石墨烯导热垫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基导热垫片可应用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芯片的散热以及压缩机等设备的节能降耗等方面。

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基导热垫片,所述导热垫片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切片厚度为0.5mm时导热系数为30w/(m·k)左右,切片厚度为2.0mm时导热系数为80w/(m·k);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基导热垫片,所述导热垫片具有优异的拉伸和压缩变形性能,质量轻,拉伸强度大于30MPa,拉伸变形率大于50%;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导热胶复合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导热胶复合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基导热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2-导热胶膜,3-基材。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下述的实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简易例子,并不代表或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典型但非限制性的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基导热垫片,所述导热垫片中所述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由100层的0.05mm厚的单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叠加得到,各所述单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之间设置有厚度为100μm导热胶层,所述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垂直设置在10μm厚的基材上。

当步骤(3)沿径向切片厚度为0.5mm时,导热垫片的导热系数为28.1W/(m·K);当步骤(3)沿径向切片厚度为2.0mm时,导热垫片的导热系数为77.6W/(m·K)。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基导热垫片,所述导热垫片中所述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由2000层的2.0mm厚的单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叠加得到,各所述单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之间设置有厚度为10μm导热胶层,所述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垂直设置在20μm厚的基材上。

当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沿径向的厚度为0.5mm时,导热垫片的导热系数为30.1W/(m·K);当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沿径向厚度为2.0mm时,导热垫片的导热系数为82.3W/(m·K)。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基导热垫片,所述导热垫片中所述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由1000层的1.0mm厚的单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叠加得到,各所述单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之间设置有厚度为12μm导热胶层,所述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垂直设置在20μm厚的基材上。

当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沿径向厚度为0.5mm时,导热垫片的导热系数为26.2W/(m·K);当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沿径向厚度为2.0mm时,导热垫片的导热系数为75.9W/(m·K)。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基导热垫片,所述导热垫片中所述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由200层的1.5mm厚的单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叠加得到,各所述单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之间设置有厚度为18μm导热胶层,所述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垂直设置在25μm厚的基材上。

当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沿径向厚度为0.5mm时,导热垫片的导热系数为28.4W/(m·K);当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沿径向厚度为2.0mm时,导热垫片的导热系数为78.6W/(m·K)。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基导热垫片,所述导热垫片中所述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由500层的0.8mm厚的单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叠加得到,各所述单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之间设置有厚度为15μm导热胶层,所述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垂直设置在15μm厚的基材上。

当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沿径向厚度为0.5mm时,导热垫片的导热系数为27.3W/(m·K);当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沿径向厚度为2.0mm时,导热垫片的导热系数为76.1W/(m·K)。

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5提供的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基导热垫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单层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与导热胶层的复合方式如图1所示,多个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与多个导热胶层的复合方式如图2所示。

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5提供的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沿径向厚度为0.5mm的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基导热垫片的导热系数最高可达30.1W/(m·K),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沿径向厚度为2.0mm的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基导热垫片的导热系数最高可达82.3W/(m·K),导热系数随着复合石墨烯-碳纳米管薄膜沿径向厚度增加而增加,可根据生产的具体需求选用合适的厚度。

申请人声明,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结构特征,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结构特征,即不意味着本实用新型必须依赖上述详细结构特征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改进,对本实用新型所选用部件的等效替换以及辅助部件的增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