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滑织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51395发布日期:2020-08-14 18:18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滑织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防滑织带,属于织带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织带以各种纱线为原料制成狭幅状织物或管状织物。带织物品种繁多,广泛用于服饰、鞋材、箱包、工业、农业、军需、交通运输等各产业部门。

由于编织带可承受的力很大,且造价低,重量轻,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青睐,但现有的编织带表面较为光滑,防滑性能不够,容易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防滑织带,利用弹性导柱增强织带的整体弹性恢复效果,并且通过弹性导柱实现连接层表面上形成凹凸不平的平面,从而增强织带平面的粗糙度,提高人们的使用效果,并且连接层上设置有凸起,进一步增强连接层表面的粗糙度,利用连接层增强外表层的粗糙度,同时通过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加捻方式不同,使得合股纱线形成起绉现象,从而编织后的外表层表面形成起绉现象,进一步提高外表层表面粗糙度,提高人们的使用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防滑织带,包括织带主体,所述织带主体包括外表层、连接层,所述外表层与连接层均设置有两个,所述外表层与连接层缝合连接,两个所述连接层远离外表层的一侧相互缝合连接,两个所述连接层相互缝合的一侧设置有弹性导柱,所述弹性导柱与连接层胶合连接,所述连接层与外表层缝合连接的一侧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设置有若干个,并且凸起均匀分布在连接层上,所述外表层采用合股纱线编织而成,所述合股纱线包括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述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合并加捻而成,所述第一纱线采用s型加捻,所述第二纱线采用z型加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弹性导柱增强织带的整体弹性恢复效果,并且通过弹性导柱实现连接层表面上形成凹凸不平的平面,从而增强织带平面的粗糙度,提高人们的使用效果,并且连接层上设置有凸起,进一步增强连接层表面的粗糙度,利用连接层增强外表层的粗糙度,同时通过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加捻方式不同,使得合股纱线形成起绉现象,从而编织后的外表层表面形成起绉现象,进一步提高外表层表面粗糙度,提高人们的使用舒适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纱线包括第一芯纱、第一缠绕纱,所述第一缠绕纱采用s型加捻方式与第一芯纱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芯纱、第一缠绕纱之间的连接方式,增强第一纱线的整体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第二纱线包括第二芯纱、第二缠绕纱,所述第二缠绕纱采用z型加捻方式与第二芯纱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二芯纱、第二缠绕纱之间的连接方式,增强第二纱线的整体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缠绕纱和第二缠绕纱均采用芳纶纤维制成,所述第一芯纱与第二芯纱均采用甲壳素纤维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芳纶纤维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赋予第一缠绕纱和第二缠绕纱耐磨性,甲壳素纤维具有杀菌,抗菌的特点,赋予第一芯纱与第二芯纱杀菌抗菌性。

优选的,所述连接层由第一经线、第二经线和纬线编织而成,所述第一经线与第二经线间隔分布,所述第一经线的直径小于第二经线的直径,每根所述纬线采用过一根第一经线或压一根第一经线,再压一根第一经线或过一根第一经线循环编织而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经线、第二经线和纬线之间的连接方式,增强连接层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第一经线的直径小于第二经线的直径,从而使得连接层上形成凸起,增强连接层表面的粗糙程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经线采用氨纶纤维制成,所述纬线采用poy弹性纤维制成,所述第二经线采用锦纶纤维、氨纶纤维混纺而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氨纶纤维具有良好的弹性力和耐磨性,赋予第一经线弹性力和耐磨性,poy弹性纤维具有良好的弹性力,赋予纬线弹性力,锦纶纤维具有优异的耐磨性,从而使得第二经线具有优异的弹性力和耐磨性。

优选的,所述弹性导柱为中空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中空结构增强弹性导柱的整体结构弹性,提高弹性导柱的使用舒适度。

优选的,所述弹性导柱采用软质橡胶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质橡胶具有弹性及柔软性好的特点,从而提高弹性导柱的使用舒适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利用弹性导柱增强织带的整体弹性恢复效果,并且通过弹性导柱实现连接层表面上形成凹凸不平的平面,从而增强织带平面的粗糙度,提高人们的使用效果,并且连接层上设置有凸起,进一步增强连接层表面的粗糙度,利用连接层增强外表层的粗糙度,同时通过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加捻方式不同,使得合股纱线形成起绉现象,从而编织后的外表层表面形成起绉现象,进一步提高外表层表面粗糙度,提高人们的使用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滑织带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表现防滑织带的整体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合股纱线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表现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之间的连接方式;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纱线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表现第一芯纱与第一缠绕纱之间的连接方式;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纱线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表现第二芯纱与第二缠绕纱之间的连接方式;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层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表现纬线、第一经线和第二经线之间的编织方式。

附图标记:1、外表层;2、凸起;3、纬线;4、连接层;5、弹性导柱;6、合股纱线;7、第一纱线;8、第二纱线;9、第一芯纱;10、第一缠绕纱;11、第二芯纱;12、第二缠绕纱;13、第一经线;14、第二经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5所示,一种防滑织带,包括织带主体,织带主体包括外表层1、连接层4,外表层1与连接层4均设置有两个,外表层1与连接层4缝合连接,两个连接层4远离外表层1的一侧相互缝合连接,利用外表层1起到保护连接层4的效果,同时外表层1采用合股纱线6编织而成,合股纱线6包括第一纱线7和第二纱线8,第一纱线7与第二纱线8合并加捻而成,第一纱线7采用s型加捻,第二纱线8采用z型加捻,利用第一纱线7与第二纱线8加捻方式不同,使得合股纱线6形成起绉现象,从而编织后的外表层1表面形成起绉现象,增强外表层1表面粗糙度起到防滑效果,并且第一纱线7包括第一芯纱9、第一缠绕纱10,第一缠绕纱10采用s型加捻方式与第一芯纱9相连接,第二纱线8包括第二芯纱11、第二缠绕纱12,第二缠绕纱12采用z型加捻方式与第二芯纱11相连接,利用第一芯纱9、第一缠绕纱10之间的连接方式,增强第一纱线7的整体结构强度,利用第二芯纱11、第二缠绕纱12之间的连接方式,增强第二纱线8的整体结构强度,进而提高合股纱线6的整体结构强度和牢固性,使得外表层1结构更加牢固更好的保护连接层4,并且第一缠绕纱10和第二缠绕纱12均采用芳纶纤维制成,芳纶纤维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赋予第一缠绕纱10和第二缠绕纱12耐磨性,从而赋予外表层1良好的耐磨性,使得外表层1可以更高的保护连接层4,第一芯纱9与第二芯纱11均采用甲壳素纤维制成,甲壳素纤维具有杀菌,抗菌的特点,赋予第一芯纱9与第二芯纱11杀菌抗菌性,避免外表层1长期与外界相接触,外界杂质粘附在外表层1上造成细菌的滋生,提高人们的使用卫生性,两个连接层4相互缝合的一侧设置有弹性导柱5,弹性导柱5与连接层4胶合连接,弹性导柱5采用软质橡胶制成,软质橡胶具有弹性及柔软性好的特点,从而避免弹性导柱5硬度过高,对人们的使用造成不适感,同时增强织带整体的弹性,并且弹性导柱5为中空结构,利用中空结构增强弹性导柱5的整体结构弹性和柔软性,进一步提高织带整体的使用舒适度,同时利用弹性导柱5使得连接层4的外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平面,从而增强织带平面的粗糙度起到防滑效果,连接层4由第一经线13、第二经线14和纬线3编织而成,第一经线13与第二经线14间隔分布,每根纬线3采用过一根第一经线13或压一根第一经线13,再压一根第一经线13或过一根第一经线13循环编织而成,利用第一经线13、第二经线14和纬线3之间的连接方式,增强连接层4的整体结构强度,保证织带的结构牢固性,并且第一经线13的直径小于第二经线14的直径,从而使得连接层4上形成凸起2,增强连接层4表面的粗糙程度,第一经线13与第二经线14间隔分布,使得凸起2均匀分布在连接层4上,进一步增强连接层4表面的粗糙度,提高连接层4增强外表层1的粗糙度,使得织带具有更好的防滑效果,并且第一经线13采用氨纶纤维制成,氨纶纤维具有良好的弹性力和耐磨性,赋予第一经线13弹性力和耐磨性,纬线3采用poy弹性纤维制成,poy弹性纤维具有良好的弹性力,赋予纬线3弹性力,第二经线14采用锦纶纤维、氨纶纤维混纺而成,氨纶纤维具有良好的弹性力和耐磨性,锦纶纤维具有优异的耐磨性,从而使得第二经线14具有优异的弹性力和耐磨性,使得连接层4具有耐磨性和弹性,提高连接层4的使用寿命和织带的整体弹性。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