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抗吸附抑菌澡巾布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92970发布日期:2020-11-10 18:33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抗吸附抑菌澡巾布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抗菌面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抗吸附抑菌澡巾布面料。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纺织品面料的要求从美观提升到抗菌健康、功能保健,面料的舒适性能、外观性能和抗菌性能是服用性能中较为重要的性能指标,抗菌性能也决定着面料在品种开发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澡巾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是贴身使用面料,尤其在这一方面更加注重所使用面料的抑菌能力。现有的澡巾布大多是由纤维及棉质面料组成,虽然保证了舒适度却很难达到理想的抑菌效果。

本申请在现有技术下进行改进,现有技术中,这类面料固然能够阻挡一部分的细菌病毒,但在高温天气下非常适合微生物的繁殖,这种面料不能做到对热敏感且容易引发交叉感染,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本发明目的是使用抗菌功能材料的面料,杀死附着在面料上的细菌病毒,而达到减少交叉感染,同时能够在较高温度下对热敏感而改变原有的面料颜色释放出灭菌分子从而达到二次杀菌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抗吸附抑菌澡巾布面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抗吸附抑菌澡巾布面料,所述新型抗吸附抑菌澡巾布面料由以下组分组成:外层的制备原料、感温粉、具有疏水性共混的聚丙烯材料、抗菌防臭剂、抗菌熔喷层的制备原料和吸水无纺布层的制备原料;

所述抗过敏抑菌防护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3%的德国抗菌防臭整理剂biobaczs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感温粉共同搅拌30min,得到混合溶液;

s2:按比例将无纺布浸入混有感温粉的3%的德国抗菌防臭整理剂biobaczs混合溶液中浸泡30min;

s3:将s2制备得到的无纺布在150℃的温度下使用专门的轧车轧干其表面残留的防臭整理剂溶液,轧车速度为25m/min;

s4:将s3中制备得到的无纺布经过胚布预定型、烘干、熔喷、定型加工成产品,裁剪即得新型热力敏感抗菌面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制备原料中包括抗菌组分,所述抗菌组分含量占0.5~4wt%,所述感温粉组分含量为1~5wt%,所述具有疏水性共混的聚丙烯材料包括聚丙烯和聚偏氟乙烯,所述聚偏氟乙烯的重量占所述聚丙烯的6~10wt%。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抗菌熔喷层的制备原料为高熔体指状纤维的聚丙烯材料;所述高熔体指状纤维的聚丙烯材料在230℃/2.16kg下的熔融指数不低于8g/10min。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吸水无纺布层的制备原料包括聚烯烃和高吸水树脂,所述高吸水树脂的含量占所述聚烯烃的10~25wt%。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抗菌防臭纤维占布料比重为70%,所述抗菌防臭纤维中含有抗菌防臭剂的含量为2.0~4.0wt%,所述抗菌防臭剂为biobaczzs溶液,所述溶液浓度为1.5%~3%。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s4中的定型方法为:所述定型温度为140~150℃,机速为24~26m/min,为确保面料的热力敏感抗菌功能和良好手感,需在定型时加入吸湿排汗助剂;为确保布面纹路清晰紧致,门幅不宜拉宽。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经多组实验得出本申请中通过新型抗过敏抑菌防护面料制备的澡巾布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提高了面料对人体的防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所提供的同种面料的衣物样品图;

图2为衣物样品的抗菌性能检测报告;

图3为面料图;

图4为所述面料的抗菌性能检测报告;

图5为面料实物与扫描电镜图;

图6为两种菌种的抑菌圈(a大肠杆菌抑菌圈;b金色葡萄球菌抑菌圈);

图7为大肠杆菌抑菌效果;

图8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新型抗吸附抑菌澡巾布面料,抗过敏抑菌防护面料由以下组分组成:外层的制备原料、感温粉、具有疏水性共混的聚丙烯材料、抗菌防臭剂、抗菌熔喷层的制备原料和吸水无纺布层的制备原料;

抗过敏抑菌防护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3%的德国抗菌防臭整理剂biobaczs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感温粉共同搅拌30min,得到混合溶液;

s2:按比例将无纺布浸入混有感温粉的3%的德国抗菌防臭整理剂biobaczs混合溶液中浸泡30min;

s3:将s2制备得到的无纺布在150℃的温度下使用专门的轧车轧干其表面残留的防臭整理剂溶液,轧车速度为25m/min;

s4:将s3中制备得到的无纺布经过胚布预定型、烘干、熔喷、定型加工成产品,裁剪即得新型热力敏感抗菌面料。

制备原料中包括抗菌组分,抗菌组分含量占0.5~4wt%,感温粉组分含量为1~5wt%,具有疏水性共混的聚丙烯材料包括聚丙烯和聚偏氟乙烯,聚偏氟乙烯的重量占聚丙烯的6~10wt%。

抗菌熔喷层的制备原料为高熔体指状纤维的聚丙烯材料;高熔体指状纤维的聚丙烯材料在230℃/2.16kg下的熔融指数不低于8g/10min。

吸水无纺布层的制备原料包括聚烯烃和高吸水树脂,高吸水树脂的含量占聚烯烃的10~25wt%。

抗菌防臭纤维占布料比重为70%,抗菌防臭纤维中含有抗菌防臭剂的含量为2.0~4.0wt%,抗菌防臭剂为biobaczzs溶液,溶液浓度为1.5%~3%。

s4中的定型方法为:定型温度为140~150℃,机速为24~26m/min,为确保面料的热力敏感抗菌功能和良好手感,需在定型时加入吸湿排汗助剂;为确保布面纹路清晰紧致,门幅不宜拉宽。

实施例二

(1)配置的混合溶液包括:去离子水、感温粉和biobaczs抗菌防臭整理剂,并且去离子水与德国biobaczs抗菌防臭整理剂的质量比例为30~33:1;

(2)将面料在55±10℃的抗菌抗病毒混合溶液中至少浸泡15秒;

(3)完成浸泡后将面料烘干。

实施例三

我们将原始无纺布的面料浸泡于温度为45℃的抗菌抗病毒混合液中,抗菌抗病毒混合溶液中去离子水和德国biobaczs抗菌防臭整理剂的质量比例为33:1,保证其中的无纺布以25m/min的速度往烘箱方向运行,并且无纺布面料需要在混合液中浸泡满15秒,将面料取出混合溶液中有轧车轧出残留的混合液,再回收入原始混合液中使其二次利用,面料继续进行烘干操作,设定温度为150℃,时间为1min,完成烘干后面料备用。

上述优选的制备方法能使面料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又能使面料具备优异的抗菌抗病毒并具有感温热敏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面料的材质为无纺布或者水刺布,biobaczs抗菌防臭整理剂是由德国生产的一种表面活性剂。

面料在抗菌抗病毒混合液中浸泡并烘干后,biobaczs抗菌防臭整理剂会牢固地结合在面料的纤维上,使纤维具有抗菌抗病毒能力,并且不会从纤维表面游离,并且混合了感温材料,从而使面料能具有优异的抗菌抗病毒热敏感功能。

实施例四

外层的制备原料为聚丙烯和防臭剂的混合物,其中聚丙烯含量为5wt%,防臭剂含量为3wt%;中间层的制备原料为高熔指聚丙烯和抗菌组分的混合物,其中抗菌组分的含量为3wt%,其中高熔指聚丙烯含量为6wt%;其中里层制备原料为聚丙烯和高吸水树脂的混合物,其中高吸水树脂的含量为16wt%,所得到的面料抑菌率为98%。

实施例五

外层的制备原料为聚丙烯和防臭剂的混合物,其中聚丙烯含量为5wt%,防臭剂含量为3wt%;中间层的制备原料为高熔指聚丙烯和抗菌组分的混合物,其中抗菌组分的含量为3wt%,其中高熔指聚丙烯含量为6wt%;其中里层制备原料为高吸水树脂,添加的感温粉含量为7wt%,所得到的面料抑菌率为99.67%。

实施例六

我们将原始无纺布的面料浸泡于温度为45℃的抗菌抗病毒混合液中,抗菌抗病毒混合溶液中去离子水和德国biobaczs抗菌防臭整理剂的质量比例为30:1,保证其中的无纺布以26m/min的速度往烘箱方向运行,并且无纺布面料需要在混合液中浸泡满30秒,将面料取出混合溶液中有轧车轧出残留的混合液,再回收入原始混合液中使其二次利用,面料继续进行烘干操作,设定温度为160℃,时间为3min,完成烘干后面料备用。

上述抗菌性能的测试方法为:将纤维样品剪成5mm,紫外灯光照射下灭菌30min。实验器具均高温高压灭菌。用无菌处理的棉拭子蘸取100μl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母液或白色念珠菌母液,在固体培养基平板表面均匀涂抹3次。每涂抹1次,转动平板60°,再用棉拭子绕平板边缘涂抹一周。盖好平皿,置室温干燥5min。最后将试样放于平板表面,并轻压样片使其紧贴于平板表面。盖好平皿,放置在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24h并观察结果。

实验参照国家标准《gb/t20944.3-2008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进行。取对照样、抗菌样0.05g分别于3个试管中,另3个试管不加试样作为空白对照样。在9个试管中分别加入5μl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或白色念珠菌母液加入4ml液体培养基;盖好瓶塞,将9个试样的烧瓶置于恒温振荡器,振荡24h(24±1℃,150r/min)。吸取1ml试液于试管,用十倍稀释法稀释至合适菌液浓度。取100μl稀释液,在固体培养基平板表面均匀涂抹3次。每涂抹1次,转动平板60°,最后将棉拭子绕平板边缘涂抹一周。每个试管作两个平板作平行样。室温凝固,倒置平板,37℃培养48h;记录每个平板中的菌落数。抑菌率计算公式如下:

抑菌率(%)=(a-b)×100/a

其中:

a——3个对照样振荡之后活菌浓度的平均值(cfu/ml);

b——3个抗菌实验样振荡之后活菌浓度的平均值(cfu/ml)。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