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直线电动机电梯的动子振动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13950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直线电动机电梯的动子振动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用于直线电动机电梯的动子振动吸收装置,特别涉及用于可靠吸收电梯轿突然加速或降速时产生的运行振动的装置的减振橡皮的结构改进。
参考

图1,示出了有典型动子振动吸收装置的直线电动机电梯的透视图。如该图中所示,电梯包括一对水平支承轴1,其相对端固定到一对侧支持柱2上使得该轴1有间隔地平行隔开布置。各支承轴1装有一对可转动的滑轮3。二绳索5绕于滑轮3,使各绳索5通常绕于第一轴1的滑轮3之一上并绕于第二轴1的滑轮3之一上。绳索5的一端通常接到电梯轿4,而绳索5的另一端通常接到副支持单元20。
通常接到绳索5另一端的该副支持单元20是一直角六面体单元,其前和后壁分别对前和后敞开。该单元20装有杆型的直线电动机定子6,该电动机定子6垂直地贯穿直角六面体单元20。垂直布置的定子6的顶端固定到顶支持框2a底面的中心,而定子6底端固定到底支持框8的中心。直线电动机的中空圆柱动子7固定地置于副支持单元20的中心。定子6垂直地贯穿该动子7,使得动子7在垂直布置的定子6上滑动时垂直地直线往复运动。
一对第一导轨9垂直地设置在有动子7的副支持单元20的相对侧。用于引导由直线电动机驱动的副支持单元20的垂直往复运动的该第一导轨9与定子6以相同间隔隔开并与之平行。为引导电梯轿4的垂直往复运动,在轿4的相对侧垂直地设置一对第二导轨9a。
如结合图2A、2B和3来详细描述副支持单元20,固定置于单元20中心的动子7的底部和顶部分别接到顶和底框21和22。再接到单元20的顶和底面的该顶和底框21和22在它们的中心部位开有纵向沟槽从而成为凹形框。顶和底框21和22的内部被作成凹形,以便它们与中空的环型顶和底吸振橡皮30和40更加牢固地接合。副支持单元20亦有与单元20内侧接合的辅助支撑23。辅助支撑23的宽度稍小于副支持单元20的宽度。
在上述电梯中,当电梯轿4突然加速或减速时,动子7的顶面可能猛撞在顶框21的突边21a上且产生剧烈的机械振动。为吸收该撞击振动,该电梯包括吸振装置。该吸振装置有包括顶框21的突边21a、顶支持件31和若干顶吸振橡皮30的顶吸振单元50。
以同样的方式,当电梯轿4突然加速或减速时,动子7的底面可能猛撞在顶框22的突边22a上且产生剧烈的机械振动。为吸收该撞击振动,该电梯亦有包括底框22的突边22a,底支持件41和若干底吸振橡皮40的底吸振单元51。该顶和底吸振单元50和51构成了典型的吸振装置。
在下面将对该装置的顶和底吸振单元50和51的构造加以更详细的说明。
在顶吸振单元50中,如图3所示,在中空圆柱动子7的顶面上装有中空的圆柱顶支持件31。四块吸振橡皮即顶吸振橡皮30置于顶框21的突边21a和顶支持件31的突边31a之间的空间中,使该四块顶橡皮30以90°角相隔设置。为把这些元件装配成顶吸振单元50,若干第一螺栓32往上穿过顶支持件31的突边31a、与其相关的中空环型顶吸振橡皮30和顶框21的突边21a。第一螺栓32再与位于顶框21的突边21a顶面上相关的第一螺帽33紧密地拧合。
在底吸振单元51中,如图3所示在中空圆柱动子7的底面上装有中空圆柱形底支持件41。四块吸振橡皮即底吸振橡皮40置于底框22的突边22a和底支持件41的突边41a之间的空间中,使该四块底橡皮40以90°角相隔设置。为把这些元件装配成底吸振单元51,若干第二螺栓42往下穿过底支持件41的突边41a、与其相关的中空环型底吸振橡皮40和底框22的突边22a。该第二螺栓42再与位于底框22的突边22a底面上相关的第二螺帽43紧密拧合。
在上述直线电动机电梯的运行中,动子7被通电,以便启动该直线电动机。传导磁场由此产生在直线电动机的定子6和动子7间,而使动子7与副支持单元20一起在第一导轨9的导引下沿垂直布置的定子6垂直地往上或往下移动。由此电梯轿4与副支持单元20相配合在第二导轨9a的导引下垂直地往下或往上移动。
在上述直线电动机电梯的电梯轿4的垂直往复运动中,当电梯轿4被突然加速或减速时由动子7的顶和底面在顶和底框21和22上撞击所引起的机械振动被顶和底吸振橡皮30和40所吸收。这就是说,由于动子7顶面在顶框21上撞击而在顶框21的突边21a和顶支持件31的突边31a二者中所产生的冲力被顶吸振单元50所吸收。在顶吸振单元50中,在穿过环型顶吸振橡皮30的第一螺栓32的无螺纹柄部的导引下顶支持件31的突边31a往上移动,由此压缩橡皮30并使橡皮30吸收碰撞冲力。
以同样的方式,由于动子7底面在底框22上撞击而在底框22的突边22a和底支持件41的突边41a二者中所产生的冲力被底吸振单元51所吸收。在底吸振单元51中,在穿过环型底吸振橡皮40的第二螺栓42的无螺纹柄部的导引下底框41的突边41a往下移动,由此压缩橡皮40并使橡皮40吸收碰撞冲力。
但在这典型的吸振装置中,底吸振橡皮40在电梯轿被停止时被直接加上了动子7的重量。底吸振橡皮40在电梯轿4停运期间总是这样被动子7的重量所压缩。关于这一点,在经过预定时间之后,比起顶吸振橡皮30的弹性回复力底吸振橡皮40的弹性回复力将降低更多。
如上所述,所设计的用于直线电动机电梯的典型吸振装置使得底吸振橡皮被直接加上了直线电动机动子的压力。由此吸振装置存在底吸振橡皮的弹性回复力比顶吸振橡皮的弹性回复力降低更多的问题。另外,在装置的顶吸振单元中,在经过预定时间之后,由于动子的重量将在顶框突边的底面和顶吸振橡皮顶面间以及在顶支持件突边的顶面和顶吸振橡皮的底面间形成间隙。由于间隙,顶框与动子分离而使得当直线电动机动子在启动和停止时,动子不能与顶吸振橡皮平稳接触。由此造成顶吸振橡皮的不均匀磨损并产生副支持单元的振动和电梯轿的振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直线电动机电梯的动子吸振装置,从而使上述问题得以克服且能可靠地吸收电梯轿突然加速或突然减速所产生的振动而在电梯轿正常速度运行中达到平稳的吸振效果。
为完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用于直线电动机电梯的动子吸振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副支持单元的顶和底部的顶和底框;分别与该顶和底框的突边配合的上钢板;分别设置在直线电动机中空圆柱动子的顶和底面上的顶和底支持件;分别与该顶和底支持件的突边配合的下钢板;顶和底吸振橡皮,其各放置在相应的上钢板和相应的下钢板之间;和固定装置,用于把上钢板固定到顶和底框的突边上以及把下钢板固定到顶和底支持件的突边上。
从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说明中将会对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其它优点有更清楚的了解,其中图1是有典型动子吸振装置的直线电动机电梯的透视图;
图2A是说明副支持单元的顶框与典型吸振装置的顶吸振橡皮接合的平面图;
图2B是说明副支持单元的底框与典型吸振装置的底吸振橡皮接合的平面图;
图3是说明典型吸振装置的结构的沿图1截线A-A剖开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动子吸振装置的吸振橡皮的分解剖视图;
图5是对应于图3但以分解剖视图的方式说明本发明的视图;
图6是对应于图3但说明本发明的视图。
在用于本发明的直线电动机电梯的动子吸振装置中,电梯的外形和构造类似于图1的现有实施例,但以改变其顶和底吸振单元来实现发明目的。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不对电梯的外形和构造另作解释。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吸振装置的特征在于顶吸振橡皮90和底吸振橡皮100的新构型,为电梯副支持单元(参见图1)而设的该橡皮90和100用以吸收由动子67与顶和底框81和82撞击而引起的机械振动。请注意由于顶和底橡皮90和100有同样构型和同样的作用效果,因此下面仅就顶吸振橡皮90加以说明。
中空环型的各顶吸振橡皮90在其顶部和底部分别与上钢板94和下钢板95相配,该钢板94和95为比环形橡皮90的外径有更大直径的盘。上钢板94的中心焊有第一螺栓92,而在下钢板95中心形成有第一螺栓92从中穿过的螺栓接纳孔(未示出)。在把相应元件装配成顶吸振单元110的过程中,各上钢板94的第一螺栓92穿过相应顶吸振橡皮90的内孔(未示出)后,插入相应下钢板95的螺栓接纳孔中,以使该螺栓92从下钢板95的底面伸出。在这之后,伸出下钢板95的螺栓的有螺纹端部与第一螺帽93接合。以预定力拧紧该第一螺帽93,使该顶吸振橡片90适度地压缩在上钢板94和下钢板95间。请注意各底吸振橡皮100比各顶吸振橡皮90被更多压缩,以使底橡皮100克服直线电动机动子67的重量。
作为对第一和第二螺栓92和102分别拧紧第一和第二螺帽93和103而把顶和底吸振橡皮90和100压缩的结果,橡皮90和100的高度被缩短了,而橡皮90和100的中部被隆起。按上述方式压缩了的顶和底橡皮90和100分别有往上和往下方向的弹性回复力。由于各底橡皮100比各顶橡皮90受到更多压缩,压缩了的底橡皮100的高度要低于压缩了的顶橡皮90的高度。
在顶吸振单元110中,如图4、5和6所示,中空圆柱顶支持件91装在中空的圆柱动子67的顶面上。四块吸振橡皮即顶吸振橡皮90置于顶框81的突边81a和顶支持件91的突边91a间的空间中,使该四块顶吸振橡皮90以90°角相隔。为装配顶吸振单元110,各顶橡皮90的下钢板95的四端用固定装置即以螺栓和螺帽96固定到顶支持件91的突边91a上,使下钢板95的四端以90°角相隔。另外,各顶橡皮90的上钢板94按与所述用于顶橡皮90的下钢板95的相同方式固定到顶框81的突边81a上。
在底吸振单元111中,中空圆柱底支持件101装在中空圆柱动子67的底面上。四块吸振橡皮即底吸振橡皮100置于底框82的突边82a和底支持件101的突边101a间的空间中,使该四块底吸振橡皮100以90°角相隔。为装配底吸振单元111,各底橡皮100的下钢板105的四端用固定装置即以螺栓和螺帽96固定到底支持件101的突边101a上,使该下钢板105的四端以90°角相隔。另外,各底橡皮100的上钢板104按与所述用于橡皮100的下钢板105的相同方式固定到底框82的突边82a上。
在装配完顶和底吸振单元110和111后,分别压缩顶橡皮90和底橡皮100的第一螺帽93和第二螺帽103被适当地松动,从而顶橡皮90和底橡皮100具有了它们预定的弹性回复力。在这种情况下,与动子67的顶面相连接的顶支持件91与顶框81通过顶橡皮90借助于固定装置96相互紧密地配合。以同样的方式与动子67的底面相连接的底支持件101与底框82通过底橡皮100借助于固定装置96相互紧密地配合。因此,即使顶单元110如上述被松动时,动子67受其自身重量的作用也不下沉。但动子67的顶面和底面分别通过顶和底橡皮90和100的弹性回复力被压缩。
在图4中,标号102表示用于底吸振橡皮100的第二螺栓。
与现有实施例不同,本发明装置的底吸振橡皮100的弹性回复力不管电梯的长时间使用也不降低。本发明的吸振装置由此可靠地吸收电梯轿突然加速或突然减速所产生的振动,并使电梯轿和副支持单元都不振动。
在图4中,标号102表示用于底吸振橡皮100的第二螺栓。
与现有实施例不同,本发明装置的底吸振橡皮100的弹性回复力不管电梯的长时间使用也不降低。本发明的吸振装置由此可靠地吸收电梯轿突然加速或突然减速所产生的振动,并使电梯轿和副支持单元都不振动。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用于直线电动机电梯的动子吸振装置中,顶吸振橡皮和底吸振橡皮分别设置在副支持单元顶部和动子顶面之间以及副支持单元底部和动子底面之间,并被它们的上和下钢板所压缩。在这方面,与电梯的长时间使用无关,该顶和底吸振橡皮不降低它们的弹性回复力而可靠地吸收振动。本发明的吸振装置可靠地吸收电梯轿突然加速或突然减速所产生的振动,且达到电梯轿正常速度运行时平稳的吸振效果。
尽管本发明仅揭示了用于说明目的最佳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懂得在不违背公开在所附权利要求中的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精神的前提下,可做出各种变型、增添和替换。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直线电动机电梯的动子吸振装置,所述电梯包括通过直线电动机沿电梯轿相对方向垂直往复运动的副支持单元,杆型的定子垂直地贯通该副支持单元,其顶和底端分别固定到顶支持框和底支持框,以及设置在该副支持单元中心的中空圆柱动子,其中心可滑动地接纳定子并沿定子垂直往复运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副支持单元的顶和底部上的顶和底框;分别与顶和底框的突边配合的上钢板;分别设置在中空圆柱动子顶和底面上的顶和底支持件;分别与所述顶和底支持件的突边配合的下钢板;顶和底吸振橡皮,其各放置在相应的上钢板和相应的下钢板之间;以及固定装置,用于把上钢板固定到顶和底框的突边上以及把下钢板固定到顶和底支持件的突边上。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动子吸振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至少有两块顶吸振橡皮和两块底吸振橡皮。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动子吸振装置,其中所述顶和底吸振橡皮放在所述上和下钢板之间通过螺栓和螺帽以预定压力被压缩。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动子吸振装置,其中所述上和下钢板通过螺栓和螺帽被相互拧紧或松动以便以预定压力压缩顶和底吸振橡皮。
5.根据权利要求3的动子吸振装置,其中各底吸振橡皮的弹性回复力要强于各顶吸振橡皮的弹性回复力。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动子吸振装置,其中所述固定装置至少包括两个螺栓和两个螺帽。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直线电动机电梯的动子吸振装置,该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副支持单元的顶和底部上的顶和底框。若干上钢板分别与顶和底框的突边配合,分别在直线电动机的中空圆柱动子的顶和底面上设置有顶和底支持件。若干下钢板分别与顶和底支持件的突边相配合。每个顶和底吸振橡皮被放在相应的上钢板和相应的下钢板之间。采用螺栓和螺帽把上钢板固定到顶和底框的突边上以及把下钢板固定到顶和底支持件的突边上。
文档编号B66B9/02GK1109841SQ9411868
公开日1995年10月11日 申请日期1994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1993年11月5日
发明者赵吉熙 申请人:金星产电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