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钵苗行播机播秧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739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稻钵苗行播机播秧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水稻钵苗行播机播秧机构,涉及水稻移栽机械的改进,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
目前,水稻钵苗移栽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特别是有序播秧技术完全克服了无序抛秧技术的缺点,是水稻钵苗机械移栽的发展方向。现有的国内外钵苗移栽机械结构复杂,成本高,应用钵盘费用大,实用性差,影响了水稻钵苗机械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水稻钵苗行播机播秧机构,目的是解决现有钵苗移栽机械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技术性和实用性差等问题。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解决方案如下机架本体上设有送秧托板及输秧器,输秧器与钵盘钵体构成运动内啮合付,输秧器转动带动钵盘运动,输秧器的上方装置有数组分秧器和梳秧器,使钵苗通过分秧器分成与播秧行数一致的组数,同时经梳秧器使钵苗梳成纵向单行进入拔秧区,做好拔秧准备。在输秧器对应的拔秧区设有上、下拔秧器,底部相应的连接有拔秧导管,上、下拔秧器上分别装置有对应的数对拔秧触头,两拔秧器相反转动,对应的拔秧触头啮合时夹住钵苗,继续转动拔下钵苗,当转动到两触头脱离啮合时,秧苗被释放落入相应的播秧导管播入田中,完成钵苗行播作业。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采用输秧器送秧,分秧器分秧,梳秧器梳秧,拔秧器拔秧,通过播秧导管播秧,结构简单,输秧、分秧、梳秧、拔秧、播秧准确,操作简单,工作可靠,效率高,不伤秧苗,空穴率低,立秧率高,有序播秧,是水稻钵苗移栽机械理想的播秧机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秧梳秧结构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在
图1、2中,送秧托器8沿输秧器11一切线方向固定在机架本体5上,输秧器11通过轴承安装在机架本体5上,输秧器11的圆周均匀分布栅条,栅条与钵盘钵体构成一种内啮合付,随输秧器11转动实现钵苗输送,其上方配置分秧器6和梳秧器7,钵苗通过分秧器分成播秧行数组,通过梳秧器7梳成纵向单行进入拔秧区。输秧器11的对应拔秧区设有上、下拔秧器9、10,分别通过轴承安装在机架本体5上,可相反方向同速联动,其中下拔秧器10与输秧器11转向相同,上下拔秧器9、10上分布互相对应的拔秧触头12,在每对拔秧触头12啮合时夹住单体钵苗,转过啮合时钵苗脱离拔秧触头12,落入接秧器13,滑进播秧导管14,再靠自重沿播秧导管落入田中。拔秧触头12的啮合轨迹应大于钵苗从钵盘拔出所需的距离,为保护钵苗不被夹坏,拔秧触头12外层安装弹性材料。播秧导管14可横向调整,实现播秧行距调整。
结合图3,动力机械1通过传动箱2实现与钵苗行播机3的动力传递和牵引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完成水稻钵苗行播作业。
权利要求1.一种水稻钵苗行播机播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机架本体(5)上设有送秧托板(8)和输秧器(11),输秧器(11)与钵盘钵体构成运动内啮合付,输秧器(11)的上方装置分秧器(6)和梳秧器(7),在输秧器(11)对应的拔秧区设有上拔秧器(9)、下拔秧器(10),上拔秧器(9)和下拔秧器(10)上分别装置有对应的数对拔秧触头(12),下拔秧器(10)底部设有接秧器(13)和播秧导管(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钵苗行播机播秧机构,其特征在于输秧器(11)的圆周均匀分布栅条,栅条与钵盘钵体构成内啮合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钵苗行播机播秧机构,其特征在于分秧器(6)使钵苗分成播秧行数组,梳秧器(7)使钵苗梳成纵向单行进入拔秧区。
专利摘要一种水稻钵苗行播机播秧机构,机架上设有送秧托板和输秧器,输秧器与钵盘钵体构成运动内啮合副,输秧器的上方装置有数组分秧器和梳秧器,在输秧器对应的拔秧区设有上、下拔秧器,底部连接有相应的接秧器和播秧导管,上、下拔秧器上分别设有对应的数对拔秧触头,上下拔秧器相反转动,对应的拔秧触头夹住钵苗拔下,两触头脱离时,秧苗被释放落入接秧器,滑进相应的播秧导管播入田中,完成钵苗行播作业。
文档编号A01C11/02GK2425486SQ002118
公开日2001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00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2000年5月10日
发明者王大海, 邹世丽, 张勇智 申请人: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