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植质钵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6566阅读:1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稻植质钵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机械育秧和栽植用环保型秧盘,主要适应无土或少土育秧、栽植使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生产中使用的水稻钵育秧盘绝大多数是用塑料材质制做的秧盘,因其能反复使用,成本也不高,所以在水稻育秧过程中得到应用。但是,塑料钵育秧盘的育秧方法是有土育秧;在秧盘中需充填大量符合育秧要求的土壤。此外,塑料盘钵育秧在栽植作业时不能直接插入田间,需将秧苗从盘中取出后再进行抛秧或行抛。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大量采取育秧土不仅使大面积保护植被和土地受到破坏,甚至出现无土可取的局面。另外,塑料秧盘的有土育秧整个育秧栽植工艺过程复杂和成本较高也是极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塑料材质育秧盘必须采用有土育秧存在的技术问题和不足,设计提供一种水稻植质钵育秧盘,该秧盘由植质浆、废纸浆及肥料等成份加工成型构成,育秧时种穴上部用稻壳粉掺入少量土覆盖的少土或无土育秧方式,达到水稻育秧不破坏植被和土地,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简化育秧工艺过程、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本发明的基本设计是,水稻植质育秧盘成份由稻草浆、纸浆、肥料、松香和铝矾土Al2SO4组成,各成份按重量比所占比例依次为(45-65)%、(25-35)%、(0.3-3)%、(0.3-2)%和(5-15)%;秧盘由盘体、锥体和育秧孔穴构成,其盘体呈矩形平板状,锥体的上部与盘体刚性连接成整体结构,锥体在盘体上的分布为纵向和横向等间距经纬排列,育种孔穴与对应的锥体轴线重合,育种孔穴上口与盘体上表面平齐。
本水稻植质钵育秧盘在水稻机械化栽植时,随无土水稻秧苗一并插入稻田中,既保护秧苗根系,又可降解供应水稻秧苗营养成份,是一种环保型产品,具有制造简单、适合工厂化与规模化立体育秧和机械化栽植使用、保护环境和土地、育秧效果好、成本低廉的特点。


图1是水稻植质钵育秧盘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中件号说明1、盘体、2、锥体、3、育种孔穴。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最佳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水稻植质钵育秧盘,该秧盘材质成份由稻草浆、纸浆、肥料、松香和铝矾土Al2SO4组成,按重量比各成份所占比例分别为稻草浆(45-65)%,纸浆(25-35)%,肥料(0.3-3)%,松香(0.3-2)%,铝矾土Al2SO4(5-15)%。该秧盘总体结构由盘体1、上大下小倒置的锥体2和育种孔穴3构成,其盘体1呈矩形平板状,各锥体2的上部与盘体1连接成整体结构,锥体2在盘体1上的分布为纵向和横向等间距经纬排列,育种孔穴3与对应的锥体2轴线重合,育种孔穴3上口与盘体1上表面平齐。
举例说明。首先,将稻草和废纸分别粉碎后制成稻草浆和废纸浆;所需加入的肥料、松香及铝矾土分别粉碎成细粉状。选取稻草浆150公斤,废纸浆105公斤,肥料粉5公斤,松香粉1.5公斤,铝矾土38.5公斤,总计300公斤,各成份所占重量比为50%、35%、1.7%、0.5%、12.8%;将上述五种成份混合后搅拌均匀后进行注塑加工,即成为水稻植质钵育秧盘。盘体1可制成长×宽为580毫米×280毫米;锥体2上端Φ14毫米,下端Φ12毫米,高20毫米锥形;相应的育秧孔穴3上口Φ12毫米,下口Φ10毫米,高20毫米。纸盘酸值PH<5.5,呈微酸性。锥体2和育秧孔穴3在盘体1上为20毫米×20毫米经纬线等距分布。在成份中,稻草浆和废纸浆做为基体主要成份,肥料提供秧苗营养供应,松香提高秧盘强度和延长秧盘降解时间,铝矾土调节秧盘酸值(PH),以期满足育秧要求。
权利要求
1.一种水稻植质钵育秧盘,其特征在于该秧盘材质成份由稻草浆、纸浆、肥料、松香和铝矾土Al2SO4组成,按重量比各成份所占比例分别为稻草浆(45-65)%,纸浆(25-35)%,肥料(0.3-3)%,松香(0.3-2)%,铝矾土Al2SO4(5-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植质钵育秧盘,其特征在于该秧盘总体结构由盘体(1)、上大下小倒置的锥体(2)和育种孔穴(3)构成,其盘体(1)呈矩形平板状,各锥体(2)的上部与盘体(1)连接成整体结构,锥体(2)在盘体(1)上的分布为纵向和横向等间距经纬排列,育种孔穴(3)与对应的锥体(2)轴线重合,育种孔穴(3)上口与盘体(1)上表面平齐。
全文摘要
水稻植质钵育秧盘涉及水稻机械化育秧及栽植用环保型秧盘,本盘由重量比各占(45-65)%的稻草浆、(25-35)%的纸浆、(0.3-3)%的肥料、(0.3-2)%的松香和(5-15)%的铝矾土等组成,其盘结构包括呈矩形平板状的盘体、与盘体刚性连接的锥体及与锥体轴线重合的育种孔穴构成,锥体在盘体上的分布采用纵向和横向等距经纬排列,该盘可随无土秧苗一并插入稻田中,既可保护秧苗根系,又可降解供应秧苗营养,是环保型产品,具有制造简单、成本低廉、有利于秧苗生长、保护生态环境的特点。
文档编号A01G9/10GK1416686SQ0214746
公开日2003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02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31日
发明者汪春, 丁元贺, 张锡志, 陈恒高 申请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