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鞘-微藻-刺参人工优化养殖方法

文档序号:117972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海鞘-微藻-刺参人工优化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鞘-微藻-刺参人工优化养殖方法,是一种利用海水中海鞘、微藻、刺参的生物互利机制,生物转化海水中无机营养盐和有机物为刺参和海鞘及微藻生物量,并对养殖水域进行自我净化和修复,实现海水刺参人工养殖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海洋生物养殖大国。随着近海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产生大量的有机和无机废物,导致海水富营养化,致使每年的赤潮爆发面积和次数逐年增加,严重危害海水养殖业和海洋生态环境。解决养殖污染问题刻不容缓。由于海水的大尺度特点,至今仍然缺少理想的技术方法。遵从生态系统学理论,将生态位、习性和行为互利或相容的种类,按适当的比例搭配养殖在同一水体,采用多元化综合养殖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强化水体中物质循环,保持养殖系统稳定,减少自身污染并控制养殖规模,将是实现水产养殖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混养模式中,合理的种类搭配,可以使水体空间、饵料资源状况与养殖种类的生活、生长要求吻合,并能达到种间互利,强化“生物调控”和“自我修复”作用,减少污染,实现养殖业的清洁卫生。微藻对水体营养盐的高效吸收使其能够有效控制海区的营养水平,并影响浮游生物的生长及群落组成。海鞘能有效去除水体悬浮颗粒物,对浮游生物产生很强的下行控制作用。海鞘的生物沉积物沉降至海底,为底栖生物网提供重要食物来源,同时也对底栖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生物沉积物的堆积矿化也有助于海区生态系统营养盐的循环再利用。刺参能够通过摄食消除底部的污染物,在混养模式中对底部生物沉积物的消除效果明显,同时通过对沉积物中不同有机化合物的消化会导致营养盐再生。利用“海鞘一微藻一刺参”集成混养系统中的生物互利机制,可有效降低养殖水域有机质和无机物污染负荷量,对养殖水域进行自我修复净化,系统防治海水富营养化。促进海鞘、刺参生物量的增长,提高养殖收益,实现刺参养殖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鞘-微藻-刺参人工优化养殖方法,养殖生态环境生物调控与修复主要技术手段是在养殖过程中引入调控与修复因子,如饵料微藻、刺参和滤食性海鞘,采用多元综合养殖来充分利用和转化污染物质,达到环境调控与修复的目的,实现海水刺参人工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I)在栉孔扇贝养殖区采集海鞘,采集时注意连同海鞘附着基一起取下,避免损伤海鞘。在海鞘暂养池中暂养,水温15-18°C,养殖密度为100-300尾/m3,每天投喂微藻饵料两次,保持持续光照。养殖期间,水体需充入空气。采集成熟的海鞘受精卵,在孵化池中孵化成蝌蚪幼体,孵化温度18-22°C。孵化池中悬挂尼龙绳,幼体孵化后24-48h内附着到尼龙绳上。当海鞘幼体生长至O. 5-2. 5cm时,将附着海鞘的尼龙绳移入养殖箱中养成,养殖密度为100-400尾/m3。每天虹吸残饵并换水50%。2)养殖前5-7天排干混养池内的水,暴晒池塘底部,放置(10-45) cmX (10-45)cmX (10-45) cm附着基石头并加满池塘水以培养附着基上的微生物和其他附着生物,养殖池水深l_2m ;接种海洋饵料微藻(新月菱形藻、等鞭金藻、底栖硅藻、扁藻、小球藻、角毛藻等),维持水体中的微藻密度(40-100) X 104cell/mL。生物转化海水中无机营养盐为微藻生物量;3)接种微藻1-3天后,将体重5. 0-20. Og的刺参投放到微藻生物量增加的上述混养池中,滤食微藻及颗粒物;4)将附着海鞘的尼龙绳悬吊于上述混养池养殖水体中,构成海鞘-微藻-刺参混养系统。
5)水体中的微藻密度维持(40-100) X 104cell/mL,微藻密度低于(40-100) X 104cell/mL时,添加高密度微藻培养液调整微藻密度。海鞘养殖密度为50-200尾/m3,刺参养殖密度为2-15只/m2。6)养殖过程中,每天早晨6:30及下午18:30各开增氧机/充气泵增氧一次,每次2h。7)养殖期间,根据潮汐情况进行换水,平均每天换掉池塘内30% -50%的水。8)养殖过程中如需投饵,每天投饵两次,时间分别为6:30和18:30。投饵组在刺参夏眠期间停止投喂。刺参饵料主要成份为粗蛋白10-15%,粗脂肪2-5%,粗纤维10-15%,粗灰分35-50%。微藻对水体营养盐的高效吸收使其能够有效控制海区的营养水平,并影响浮游生物的生长及群落组成。海鞘能有效去除水体悬浮颗粒物,对浮游生物产生很强的下行控制作用。海鞘的生物沉积物沉降至海底,为底栖生物网提供重要食物来源,同时也对底栖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生物沉积物的堆积矿化也有助于海区生态系统营养盐的循环再利用。刺参能够通过摄食消除底部的污染物,在混养模式中对底部生物沉积物的消除效果明显,同时通过对沉积物中不同有机化合物的消化会导致营养盐再生。利用“海鞘一微藻一刺参”集成系统清除养殖海水中无机营养盐和有机物,并转化为微藻和刺参及海鞘生物量,使养殖水域实现自我净化和修复,实现海水刺参人工养殖的可持续性发展。


图I为本发明的实施流程简图。图中I是采集海鞘,2是海鞘暂养池,3是成熟的柄海鞘受精卵,4是海鞘孵化池,5是海鞘蝌蚪幼体,6是尼龙绳,7是附着海鞘的尼龙绳,8是水族箱,9是柄海稍、微藻、刺参混养池,10是附着基石头,11是刺参,12是海洋饵料微藻,13是将海鞘-微藻-刺参混养。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海区普通参池养殖I)在栉孔扇贝养殖区采集海鞘(I),采集时注意连同附着基一起取下,避免损伤海鞘。在海鞘暂养池(2)中暂养,水温15-18°C,养殖密度为100-300尾/m3,每天投喂微藻饵料两次,保持持续光照。养殖期间,水体需充入空气。采集成熟的海鞘受精卵(3),在海鞘孵化池(4)中孵化成海鞘蝌蚪幼体(5),孵化温度18-22°C。孵化池中悬挂尼龙绳¢),幼体孵化后24-48h内附着到尼龙绳上。当海鞘幼体生长至O. 5-2. 5cm时,将附着海鞘的尼龙绳
(7)移入水体体积为2. 5m3的I. 5mX I. 5mX I. 5m的水族箱(8)中养成,养殖密度为100-400尾/m3。每天虹吸残饵并换水50%。2)海区新建15个5mX5mX4m的普通参池(9),每个池塘配备两台增氧机。排干参池内的水,暴晒池塘底部,放置(10-45) cmX (10-45) cmX (10-45) cm附着基石头(10)并加满池塘水以培养附着基上的微生物和其他附着生物,养殖池水深l_2m ;3)接种海洋饵料微藻(新月菱形藻、等鞭金藻、底栖硅藻、扁藻、小球藻、角毛藻等)(11),维持水体中的微藻密度(40-100) X IO4ceI 1/mL。4)接种微藻三天后,将生长良好的体重5. 0-20. Og的刺参(12)投放到上述混养池 中,将附着海鞘的尼龙绳(7)悬吊于上述混养池养殖水体中,构成海鞘-微藻-刺参混养系统(13)。附着柄海鞘的尼龙绳距水面约50-70cm。5)水体中的微藻密度维持(40-100) X 104cell/mL,微藻密度低于(40-100) X 104cell/mL时,添加高密度微藻培养液调整微藻密度。海鞘养殖密度为50-100尾/m3,刺参养殖密度为2-15只/m2。6)养殖过程中,每天早晨6:30及下午18:30各开增氧机增氧一次,每次2h。7)养殖期间,根据潮汐情况进行换水,平均每天换掉池塘内30% -50%的水。8)养殖过程中如需投饵,每天投饵两次,时间分别为6:30和18:30。投饵组在刺参夏眠期间停止投喂。刺参饵料主要成份为粗蛋白10-15%,粗脂肪2-5%,粗纤维10-15%,粗灰分35-50%。实施例2海区网状围隔养殖I)在栉孔扇贝养殖区采集海鞘(1),采集时注意连同附着基一起取下,避免损伤海鞘。在海鞘暂养池(2)中暂养,水温15-18°C,养殖密度为200尾/m3,每天投喂微藻饵料两次,保持持续光照。养殖期间,水体需充入空气。采集成熟的海鞘受精卵(3),在海鞘孵化池(4)中孵化成海鞘蝌蚪幼体(5),孵化温度18-22°C。孵化池中悬挂尼龙绳¢),幼体孵化后24-48h内附着到尼龙绳上。当海鞘幼体生长至O. 5-2. 5cm时,将附着海鞘的尼龙绳(7)移入水体体积为2. 5m3的I. 5mX I. 5mX I. 5m的水族箱(8)中养成,养殖密度为100-300尾/m3。每天虹吸残饵并换水50%。2)采用网状围隔生态学方法,以竹竿为支撑框架,外覆网孔为O. 5cm的聚乙烯网,4面的网衣下部埋入泥下30cm。塘内共设实验围隔30个,每个围隔为SmX Sm,围隔高度约为2m,每个网围隔内放置附着基石头(10)64组。围隔配以充气泵增氧。试验前7d排干池塘内的水,暴晒池塘底部,放置附着基并加满池塘水以培养附着基上的微生物和其他附着生物;3)接种海洋饵料微藻(新月菱形藻、等鞭金藻、底栖硅藻、扁藻、小球藻、角毛藻等)(11),维持水体中的微藻密度(40-100) X IO4ceI 1/mL。4)接种微藻三天后放入生长良好的刺参(12),刺参体重10. 0-15. 0g,每个围隔分别吊养附着海鞘的尼龙绳(7),尼龙绳距水面约50 70cm。5)水体中的微藻密度维持(40-100) X 104cell/mL,微藻密度低于(40-100) X 104cell/mL时,添加高密度微藻培养液调整微藻密度。海鞘养殖密度为50-100尾/m3,刺参养殖密度为2-15只/m2。6)养殖过程中,每天早晨6:30及下午18:30各开增氧机/充气泵增氧一次,每次2h。7)养殖期间,根据潮汐情况进行换水,平均每天换掉池塘内30% -50%的水。8)养殖过程中如需投饵,每天投饵两次,时间分别为6:30和18:30。投饵组在刺参夏眠期间停止投喂。刺参饵料主要成份为粗蛋白10-15%,粗脂肪2-5%,粗纤维10-15%,粗灰分30-50%。 海鞘-微藻-刺参人工优化养殖方法可充分利用海水养殖面积,优化海水质量,提高刺参人工养殖效益,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权利要求
1.一种海鞘-微藻-刺参人工优化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排干养殖池塘内的水,暴晒池塘底部,放置附着基石头并加满池塘水,在附着基上接种海洋饵料微藻,维持水体中的微藻密度(40-100) X 104cell/mL,接种微藻1-3天后,将海鞘和刺参投放到微藻生物量增加的上述养殖池中,养殖池水深l-2m,刺参体重达5-20g时投放养殖池中。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海鞘-微藻-刺参人工优化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柿孔扇贝养殖区采集柄海鞘,将成熟的柄海鞘的受精卵在18-22°C孵化成蝌蚪幼体,附着在尼龙绳上进行单独养殖,海鞘养殖水温15-18°C,养殖密度为100-300尾/m3,每天投喂微藻饵料两次,保持持续光照;养殖期间,水体需充入空气,当海鞘幼体生长至O. 5-2. 5cm时,将附着海鞘的尼龙绳移入养殖箱中养成,养殖密度为100-400尾/m3,每天虹吸残饵并换水50%,海鞘在水体中的养殖方式为吊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鞘-微藻-刺参人工优化养殖方法,是一种利用海水混养系统的生物互利机制,实现养殖水体自净的生物修复技术和可持续的海产品养殖方法。在养殖海水中接种饵料微藻,将刺参和海鞘投放到微藻生物量增加的养殖水体中。微藻生物转化海水中无机营养盐为微藻生物量,为养殖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同时又能增加水体溶解氧的浓度;海鞘大量过滤海水滤除水体中的颗粒物和过量微藻,将大量水层颗粒有机质以粪便和假粪形式沉降到底质中。底栖碎屑食性的刺参摄食底质中的有机碎屑、底栖硅藻和微生物等,改善底质环境,降低水体污染。利用混养系统促进刺参的增养殖,对养殖水域进行自我净化和修复,实现了刺参养殖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870709SQ201110205179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4日
发明者姜爱莉, 鞠宝, 于贞, 邢荣莲, 王长海 申请人:烟台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