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云芝的人工仿野生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云芝栽培技术,特别是云芝的人工仿野生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云芝成熟的人工栽培方法不多,且栽培模式各异,不成规模;代料栽培配方及配比也不同,存在生物学效率、子实体商品率较低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成熟的适于商品化生产的云芝的人工仿野生栽培方法,该方法具有生物学效率、子实体商品率明显提高,且省时省工的特点。其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云芝的仿野生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母种培养、原种培养、栽培袋制作、接种、发菌管理、仿野生出芝管理、采收;其中
母种培养基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土豆200 g (煮汁)、葡萄糖20 g、麸皮40 g (煮汁)、磷酸二氢钾3 g、硫酸镁1.5 g、琼脂20 g,水1 L,pH值自然;
原种培养基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锯末40%、棉籽壳40%、麸皮17%、糖1%、石膏 1%、石灰1% ;
栽培培养基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锯末40%、棉籽壳40%、麸皮18%、石膏1%、石灰1%。
具体实施例方式菌种选择
菌种是生产云芝的基础,选用良种是夺取云芝优质高产的关键,菌种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栽培的成败,要求菌种的遗传性状稳定、繁育质量好。目前生产上主栽品种有泰山云芝 II,其适应性广,稳定性好,抗杂抗污染能力强,生物学效率、子实体商品率高等特点。除选择优良品种外,在培养云芝的各级菌种中,都要严格把关,注意合理配料,繁育洁白粗壮、生活能力强的适龄菌种,为云芝的优质高产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1、制种
1. 1母种制作
采用18X180 mm试管,每支试管装10 ml培养基,棉塞封口,7支一把用硫酸纸包好,于 0. 12 MPa压力下蒸汽灭菌35 min,取出后摆成斜面。随机抽取20支置于28°C生化培养箱内培养48 h,检测无杂菌后在无菌条件下挑取3 5 mm见方的母种块转移至待接试管培养基上,位置偏下,接种完毕至于23 25°C生化培养箱内暗培养。培养3 d后第一次检查有无杂菌,菌丝发至半管第二次检查,满管时第三次检查,发现不良个体及时剔除。
1.2原种制作
母种发满管后及时制作原种。按配方将配制好的培养料装到500 ml玻璃菌种瓶中,松紧适度,料中间打一口径1. 5 cm的洞,利于通气,用聚丙烯塑料薄膜封口,及时灭菌,不可隔夜,防止酸败,于0.12 MPa压力下蒸汽灭菌3 h。灭菌结束取出冷却至28°C左右时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一支母种可接5瓶原种,接种完毕置于23 25°C条件下黑暗发菌,环境湿度不高于70%,每天通风2次,每次1 h。发菌期间检查3次菌种生长情况,及时捡出污染、生长不良个体。2 栽培 2.1栽培季节
云芝属于中低温结实性菌类,根据其生物学特性,长江以北地区1月中旬制栽培袋,经 45 d左右发满菌袋,3月中旬即可摆袋出芝;或8月制栽培袋,9月底摆袋出芝。长江以南地区春季于3月上旬安排出芝,秋季于10月上旬安排出芝。具体栽培时间应根据云芝生物学特性,结合当地气候特点、栽培设施,灵活安排适宜的栽培期。2.2 拌料
选用新鲜、无霉变、无虫蛀、干净、干燥的原料,按配方称取原辅料机械拌勻,拌料后用手握一把料,以中等手力握指缝间有水滴渗出,但不滴下为宜。2.3装袋灭菌
栽培袋采用17X33 cm聚乙烯折角塑料袋,机械装料,中间留一孔径2 cm的洞,用尼龙绳扎紧袋口,每袋装干料0.5 kg左右,袋料松紧度要适宜。装袋后及时进行常压蒸汽灭菌, 当温度达到100°C时维持12 h,停火后再闷12 h即可出锅,待料袋温度降至28°C以下时即可接种。2.4 接种
接种可在接种箱内进行,空间消毒剂使用紫外线、二路异氰尿酸钠烟雾剂和75%酒精。 在无菌接种箱内用无菌镊子剔除菌种表面的老化菌层,并将菌种捣成花生仁大小,打开料袋扎口,接入菌种,立即封口,扎紧,周而复始。菌种接种在孔洞内,每瓶菌种可接种15袋
栽培袋ο2.5 发菌培养
接种栽培袋后,将栽培袋移入预先消毒的培养室内,垂直摆放在层架上,袋与袋之间留 1.5 cm空隙。发菌期环境温度控制在23 25°C为宜,空气湿度控制在70%以下,发菌期间结合温度、湿度情况进行适当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每天通风2 3次,每次2 h。菌丝黑暗条件下生长良好,光线过强抑制菌丝生长,所以光线宜弱不宜强。接种3 d后开始检查料袋是否有杂菌污染,凡出现红色、绿色、黑色等菌丝的即是杂菌,应及时防治或挑出,集中处理。以后每隔7 d检查杂菌一次,经45 d左右菌丝即可发满栽培袋。2.6人工仿野生栽培出芝栽培环境
产地环境符合NY/T 391的规定。要求地势开阔,通风、排水良好,远离饲料仓库、畜禽棚舍、垃圾场等污染源;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野外大田或塑料大棚内均可栽培。野外大田需搭遮阴设施,塑料大棚上盖草苫子, 遮阴度80%左右。
整畦
畦宽1 m,长度不限,畦面平整,排水通畅;畦与畦之间留30 cm走道,便于操作管理;畦面上撒一薄层生石灰粉,利于消毒,防杂菌。开口方法1:
栽培袋发满菌,培养条件具备后及时开口进行仿野生栽培。开口方式以“一字”型为宜。 开口时,用75%酒精消毒刀片,沿袋壁划“一字”型,深度0.5 cm,长度3 4 cm,每圈4 5个,划3圈,成品字形分布。底部划口距离袋底5 cm,可有效防止芝片与地面接触,影响产品质量;顶部划口距离袋顶2 cm,划口平整,料、袋不分离。方法2:
开口方式也以“一字”型为宜。只是在开口时,沿袋方向在袋壁上划3行“一字”型口, 每行3道,每道长3 4 cm,要求划口均一。中间一行划口垂直向上,两边每行与中间一行角度为45°C,便于出芝,同时可有效防止芝片与地面接触,影响产品质量;划口要求平整, 料、袋不分离。
菌袋摆放方法1:
开口后即可摆袋出芝。将方法1开口的栽培袋垂直摆放在下挖2 cm的畦面上,四周覆土,固定菌袋。袋与袋之间留15 cm空隙,利于通风,同时避免出芝后芝片粘连。方法2
将方法2开口的栽培袋平行摆放在畦面上,菌袋摆稳,开口向上,袋与袋之间留15 cm 空隙,每行之间留2 cm空隙,避免芝片粘连,同时利于通风。出芝管理
菌袋摆放完毕,2 d之内不浇水,让菌丝恢复生长。2 d后,畦内浇大水,并适当通风,诱导原基。7 d后原基陆续出现,进行正常管理,保持空气湿度90%左右;24 h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环境温度尽可能控制在15 20°C,促使芝片肥厚宽大。为保证芝棚里的湿度, 可每天向畦面灌水1次,如湿度达不到要求,可再向空中喷雾,禁止向原基和芝片喷水,防止湿度过大霉变、腐烂。整个生长阶段,保持芝棚里有散射光照,光照强度800 2000 Ix0成熟期
子实体经30多天的生长发育进入成熟阶段,芝片边缘白色生长点消失,菌盖不再扩展。此阶段适当控制通风,环境湿度在85%左右,对芝片成熟有促进作用,同时防止高温高湿霉菌发生,影响芝片商品性。采收标准
芝片充分展开,芝片边缘白色生长点消失,芝片木质化。采收
成熟的芝片已停止生长,抗逆性减弱,加之芝棚的温湿度较高,易感染霉菌,影响商品性,应及时采收。采收时一手按住菌袋,一手轻轻掰下芝片即可。采下的芝片应及时放在干净的晒场上晾晒,严防杂物粘附。二潮芝管理
第一潮芝采收完毕,立即清理残余的芝体及畦面残留物,停水3 d,让菌丝恢复生长。3d后进行正常管理,此栽培法一般可采收2 3潮芝。经上述人工仿野生栽培管理,干云芝的生物学效率可达10%左右,且畸形芝少,子实体商品率高。由上可以看出,使用本发明的人工仿野生栽培方法,其子实体商品率、发病率、生物学效率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且宜于规模化栽培。以下为本发明的栽培培养基与几种常用的培养基的对比试验。①棉籽壳80%、麸皮18%、石膏1%,石灰1%。②棉籽壳30%,木屑58%,麦麸10%,石膏1%,石灰1%。 ③棉籽壳70%、麸皮18%、玉米粉10%,石膏1%,石灰1%。④木屑80%,麦麸18%,石膏1%,石灰1%。⑤本发明的栽培培养基。表1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权利要求
1.云芝的人工仿野生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母种培养、原种培养、栽培种培养、接种、发菌管理、开口、出芝管理、采收;其中母种培养基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土豆200 g (煮汁)、葡萄糖20 g、麸皮40 g (煮汁)、磷酸二氢钾3 g、硫酸镁1.5 g、琼脂20 g,水1 L,pH值自然;原种培养基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锯末40%、棉籽壳40%、麸皮17%、糖1%、石膏 1%、石灰1% ;栽培种培养基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锯末40%、棉籽壳40%、麸皮18%、石膏1%、石灰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云芝的人工仿野生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发菌期温度控制在 23 25°C,空气湿度控制在70%以下,培养基利用农、林业废弃物。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云芝的人工仿野生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云芝生长期环境湿度控制在90%左右,光照800 2000 Ix,环境温度控制在15 20°C。
4.根据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云芝的人工仿野生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菌袋开口方式及摆放出芝模式分为两种方法,即环袋开口与站袋出芝方法和横袋开口与横袋出芝方法。
5.一种云芝栽培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锯末 40%、棉籽壳40%、麸皮18%、石膏1%、石灰1%。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云芝的人工仿野生栽培方法,包括母种培养、原种培养、栽培袋制作、接种、发菌管理、仿野生栽培出芝、采收等步骤。该方法具有生物学效率、子实体商品率明显提高,省时省工,能规模化栽培的特点。
文档编号A01G1/04GK102379213SQ20111036865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0日
发明者于清伟, 兰玉菲, 唐丽娜, 孔怡, 安秀荣, 李秀梅, 王庆武, 王明才, 薛会丽 申请人: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