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形毯状秧苗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925阅读:7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钵形毯状秧苗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育秧盘,特别涉及一种水稻育秧盘。
背景技术
随着插秧机的推广应用,与其配套的秧苗也要机械化生产,所以使用育秧盘育秧, 采用育秧盘育秧不但省时、省工,而且质优高效,目前市场上的育秧盘有的强度不够,不能多次使用,因而成本相对较高,有的强度高,但其单块育秧盘使用的塑料较多,育秧盘的成本也相对提高了。目前,现有方形钵体育秧盘存在着盘根不充分,起秧困难,机插伤根率高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使钵形毯状秧苗成型好、秧苗盘根充足、起秧顺畅、机插伤根率低、秧苗返青期早的钵形毯状秧苗育秧盘。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技术方案是一种钵形毯状秧苗育秧盘,该育秧盘包括盘边、由盘边底部向下并向内延伸形成的盘底、均勻排列的连接在盘底上并由盘底向下突起的多个钵碗、连接在钵碗外侧相邻钵碗的侧壁间的连接加强筋、连接在育秧盘四周最外排钵碗外侧壁与盘底间的盘底加强筋,钵碗为上大下小的方形倒台结构,每一钵碗相邻侧壁间及四个侧壁与底壁间分别设置为圆角结构,钵碗的底部设有透水孔。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的连接加强筋和盘底加强筋为弧形或圆角结构。本实用新型钵形毯状秧苗育秧盘(下面简称“育秧盘”)由于设有连接加强筋和盘底加强筋,使得育秧盘在不增加厚度的同时强度得到很好的加强,可提高育秧盘重复利用的次数,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在育秧盘底部设置连接加强筋,在育秧盘的内侧,连接加强筋内侧即形成连接相邻钵碗间的通道,这样有利于秧苗生长,改善现有秧苗盘根充足的缺陷; 钵碗为上大下小的方形倒台结构,每一钵碗相邻侧壁间及四个侧壁与底壁间分别设置为圆角结构,具有起秧顺畅、机插伤根率低、秧苗钵形毯状成型好、易于插秧机抓取等有益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钵形毯状秧苗育秧盘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钵形毯状秧苗育秧盘的侧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钵形毯状秧苗育秧盘的仰视局部放大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钵形毯状秧苗育秧盘的立体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1-盘边,2-钵碗,3-盘底,4-连接加强筋,5-透水孔,6-通道, 7-盘底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钵形毯状秧苗育秧盘(下面简称“育秧盘”),该育秧盘包括盘边1、由盘边1底部向下并向内延伸形成的盘底3、均勻排列的连接在盘底3上并由盘底3向下突起的多个钵碗2、连接在钵碗2外侧相邻钵碗2的侧壁间的连接加强筋4、 连接在育秧盘四周最外排钵碗2外侧壁与盘底3间的盘底加强筋7,钵碗2为上大下小的方形倒台结构,每一钵碗2相邻侧壁间及四个侧壁与底壁间分别设置为圆角结构,钵碗2的底部设有透水孔5。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加强筋4和盘底加强筋7为圆角结构,当然连接加强筋4和盘底加强筋7也可为弧形结构。在育秧盘的内侧,连接加强筋4内侧即形成连接相邻钵碗2间的通道6。本育秧盘纵向钵碗排列可为10行、12行、14行、16行、18行或20行, 各行之间均布排列,横向钵碗成对排列,即钵碗为双数个,当然钵碗在横纵向的个数也可以按照实际需要适当调整。本育秧盘采用PVC材料一次热塑成型,具有质量轻,结构扎实,可重复使用等优点。本实用新型由于通过优化育秧盘结构,使钵形毯状秧苗成型好,盘根充足,起秧顺畅,机插伤根率低,秧苗返青期早等优点,最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列举的形式,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如本育秧盘的结构适用于软硬两种盘育秧盘中。
权利要求1.一种钵形毯状秧苗育秧盘,其特征在于,该育秧盘包括盘边(1)、由盘边(1)底部向下并向内延伸形成的盘底(3)、均勻排列的连接在盘底(3)上并由盘底(3)向下突起的多个钵碗(2)、连接在钵碗(2)外侧相邻钵碗(2)的侧壁间的连接加强筋(4)、连接在育秧盘四周最外排钵碗(2)外侧壁与盘底(3)间的盘底加强筋(7),钵碗(2)为上大下小的方形倒台结构,每一钵碗(2)相邻侧壁间及四个侧壁与底壁间分别设置为圆角结构,钵碗(2)的底部设有透水孔(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钵形毯状秧苗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加强筋(4)和盘底加强筋(7)为弧形或圆角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钵形毯状秧苗育秧盘,涉及一种育秧盘,该育秧盘包括盘边、由盘边底部向下并向内延伸形成的盘底、均匀排列的连接在盘底上并由盘底向下突起的多个钵碗、连接在钵碗外侧相邻钵碗的侧壁间的连接加强筋、连接在最外排钵碗外侧壁与盘底间的盘底加强筋,钵碗为上大下小的方形倒台结构,每一钵碗相邻侧壁间及四个侧壁与底壁间分别设置为圆角结构,钵碗的底部设有透水孔。本实用新型具有强度高、成本低、起秧顺畅、机插伤根率低、秧苗钵形毯状成型好、易于插秧机抓取等有益效果。
文档编号A01G9/10GK202222201SQ2011203313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6日
发明者张世珍, 覃文龙, 郑长鹏, 陈明钢 申请人: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