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加系统可靠性的低温冷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184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增加系统可靠性的低温冷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谷物低温储藏的空调出风装置结构,具体讲是一种增加系统可靠性的低温冷风装置。
背景技术
稻谷历来是我国主要的储藏粮食,由于谷物在储藏期间极易不耐高温,容易陈化是稻谷储藏的重要问题,低温储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低温储粮是使粮堆温度长
期保持在15°C (低温)或20°C (准低温)以下,是国际公认的科学、无污染储粮方式。而传统的机械制冷装置存在低温增湿引起结露,或者出风温差小不能在高温工况提供有效的低温出风,或者有低出风但系统装置本身可靠性差的问题。传统的低温制冷装置结果如下当前环境空气温度为初始进入第一个蒸发器的温度,与第一个蒸发器之间的温差大,换热效果好,其对应的制冷系统蒸发温度高,蒸发压力也高。第一个蒸发器出口的空气温度由于已经跟第一个蒸发器已进行了热交换,所以其温度相对环境温度要低很多,其再与第二蒸发器进行热交换时温差相对小很多,所以其对应的制冷系统蒸发温度低、蒸发压力也低。这样就造成同一台机组中,两个独立系统之间的差异巨大,第一个制冷系统回气温度高,系统负荷大,压缩机功耗高,长期工作在高负荷状态下,影响压缩机的使用寿命。其中第二系统由于热交换温差小,换热效果差,甚至部分制冷剂无法完全蒸发,在这样的状态下长期运行,会引起压缩机润滑油溶解于未被蒸发的制冷剂中而稀释,导致压缩机润滑不良而故障。特别是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运行,存在严重的制冷剂无法完全蒸发的隐患,不仅会导致压缩机润滑不良,更会引起制冷剂液体直接进入压缩机腔体内,而制冷剂液体是无法被压缩的,直接导致压缩机涡旋盘损坏。以上这种做法降低了产品的可靠性,第一个系统的压缩机长期工作在高负荷下,使得压缩机寿命降低,第二个压缩机长期工作在低负荷下,存在制冷剂无法完成蒸发引起润滑不良或制冷剂液体压缩的双重隐患下。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缺陷,进行了有益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增加系统可靠性的低温冷风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增加系统可靠性的低温冷风装置,包括主风道、一号蒸发器、二号蒸发器、蒸发侧风机、一号制冷循环系统、二号制冷循环系统,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一号蒸发器安装在靠近主风道进风口的位置,所述二号蒸发器安装在一号蒸发器的后方,一号蒸发器的排方口与二号蒸发器的进口相通,所述蒸发侧风机安装在主风道的出风口和二号蒸发器之间,所述一号制冷循环系统与一号蒸发器连接,所述二号制冷循环系统与二号蒸发器连接,所述低温冷风装置还包括能够使部分高温气体绕过一号蒸发器直接进入二号蒸发器的次风道,使得进入二号蒸发器的气体为经过一号蒸发器热交换后的气体和绕过一号蒸发器的那部分高温气体的混合体;进一步地,所述一号制冷循环系统包括一号压缩机、一号冷凝器、一号干燥过滤器、一号节流装置、一号气液分离器、一号高压压力表、一号高压开关、一号低压压力表、一号低压开关和检测针阀,其中所述一号压缩机的排气口与一号冷凝器进口连接,所述一号冷凝器的出口通过一号干燥过滤器、一号节流装置与一号蒸发器连接,所述一号蒸发器还与一号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所述一号气液分离器的出口与一号压缩机连接,其中,所述一号压缩机的排气口与一号冷凝器的进口之间还设置有一号高压压力表、一号高压开关和检测针阀,所述一号气液分离器出口到一号压缩机进气口之间设有一号低压压力表、一号低压开关、检测针阀;进一步地,所述二号制冷循环系统包括二号压缩机、二号冷凝器、二号干燥过滤 器、二号节流装置、二号气液分离器、二号高压压力表、二号高压开关、二号低压压力表、二号低压开关和检测针阀,其中所述二号压缩机的排气口与二号冷凝器进口连接,所述二号冷凝器的出口通过二号干燥过滤器、二号节流装置与二号蒸发器连接,所述二号蒸发器还与二号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所述二号气液分离器的出口与二号压缩机连接,其中,所述二号压缩机的排气口与二号冷凝器的进口之间还设置有二号高压压力表、二号高压开关和检测针阀,所述二号气液分离器出口到二号压缩机进气口之间设有二号低压压力表、二号低压开关、检测针阀;进一步地,所述一号蒸发器内安装有一号温度表,用以测量一号蒸发器内盘温度,所述二号蒸发器内安装有二号温度表,用以测量二号蒸发器内盘温度;进一步地,所述次风道的进口部位安装次风道开度调整机构,通过控制该次风道开度调整机构,可以控制直接进入二号蒸发器的高温气体的比例;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I)与一号蒸发器进行热交换的那部分空气,温度高,与蒸发器的热交换大,但是由于空气流量减小了,同步导致热交换量下降,从而使制冷系统蒸发温度降低、蒸发压力减小;(2)与二号蒸发器进行热交换的那部分空气,是一号蒸发器交换后与绕过一号蒸发器的高温空气的混合体,其温度相对一号蒸发器的进口温度要低,但通过两部分空气混合后,其温度要高于一号蒸发器的出口温度,风量也要大于一号蒸发器的风量。故能增加热交换换量,从而使制冷系统的蒸发温度提高,蒸发压力增大;(3)作为改进,以上两个系统之际的风量分配百分比,可通过回风结构的设计,从0-50%之间实现自由设计,可在出风温度、制冷系统负荷大小之间实现一个平衡点;(4)这种设计方法,不仅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进一步降低了成本。传统的做法很多时候为了增加第二个系统的热交换量,需要增大蒸发器的换热面积,而由于换热温差小,换热系数低,效果不明显,而且成本极高。本设计方案可解决上述问题,同时又能达到10°C以下的出风温度,满足粮堆温度15°C (低温)或20°C (准低温)的要求。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风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循环系统原理图;[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次风道机构图,其中次风道的开度可以调整。附图标记1. 一号压缩机;2. —号冷凝器;3. —号干燥过滤器;4. 一号节流装置;5. 一号蒸发器;6. —号气液分离器;7. 二号压缩机;8. 二号冷凝器;9. 二号干燥过滤器;10. 二号节流装置;11. 二号蒸发器;12. 二号气液分离器;13.蒸发侧风机;14. 一号压力开关;15· —号高压压力表;16· —号低压压力表;17·检测针阀;18· 二号压力开关;19· 二号高压压力表;20. 二号低压压力表;21.次风道;22.次风道开度调整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图1-3所示,本方案的结构为,高温空气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高温空气在入口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一号蒸发器进行热交换,一部分绕过一号蒸 发器,再与经过一号蒸发器的那部分空气混合后,再同时与二号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增加系统可靠性的低温冷风装置,包括主风道、一号蒸发器、二号蒸发器、蒸发侧风机、一号制冷循环系统、二号制冷循环系统,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一号蒸发器安装在靠近主风道进风口的位置,所述二号蒸发器安装在一号蒸发器的后方,一号蒸发器的排方口与二号蒸发器的进口相通,所述蒸发侧风机安装在主风道的出风口和二号蒸发器之间,所述一号制冷循环系统与一号蒸发器连接,所述二号制冷循环系统与二号蒸发器连接,所述低温冷风装置还包括能够使部分高温气体绕过一号蒸发器直接进入二号蒸发器的次风道,使得进入二号蒸发器的气体为经过一号蒸发器热交换后的气体和绕过一号蒸发器的那部分高温气体的混合体,其中一号制冷循环系统包括一号压缩机、一号冷凝器、一号干燥过滤器、一号节流装置、一号气液分离器、一号高压压力表、一号高压开关、一号低压压力表、一号低压开关和检测针阀,其中所述一号压缩机的排气口与一号冷凝器进口连接,所述一号冷凝器的出口通过一号干燥过滤器、一号节流装置与一号蒸发器连接,所述一号蒸发器还与一号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所述一号气液分离器的出口与一号压缩机连接,其中,所述一号压缩机的排气口与一号冷凝器的进口之间还设置有一号高压压力表、一号高压开关和检测针阀,所述一号气液分离器出口到一号压缩机进气口之间设有一号低压压力表、一号低压开关、检测针阀。二号制冷循环系统包括二号压缩机、二号冷凝器、二号干燥过滤器、二号节流装置、二号气液分离器、二号高压压力表、二号高压开关、二号低压压力表、二号低压开关和检测针阀,其中所述二号压缩机的排气口与二号冷凝器进口连接,所述二号冷凝器的出口通过二号干燥过滤器、二号节流装置与二号蒸发器连接,所述二号蒸发器还与二号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所述二号气液分离器的出口与二号压缩机连接,其中,所述二号压缩机的排气口与二号冷凝器的进口之间还设置有二号高压压力表、二号高压开关和检测针阀,所述二号气液分离器出口到二号压缩机进气口之间设有二号低压压力表、二号低压开关、检测针阀。—号蒸发器内安装有一号温度表,用以测量一号蒸发器内盘温度,所述二号蒸发器内安装有二号温度表,用以测量二号蒸发器内盘温度,次风道的进口部位安装次风道开度调整机构,通过控制该次风道开度调整机构,可以控制直接进入二号蒸发器的高温气体的比例。如图2所示两个制冷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同,其制冷基本原理为压缩机中的制冷剂及部分润滑油经压缩机压缩之后变成气体,制冷剂和润滑油的混合气体进入冷凝器,液化后放出热量形成高压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混合物,混合液体经干燥过滤器后进入节流装置,变成低压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混合物,混合液体流经蒸发器,其中制冷剂和少部分的润滑油被蒸发器蒸发汽化成气体后进入气液分离器,然后再回到压缩机。如图I所示在蒸发侧风机作用下,需要冷却的空气被吸入,其中一部分空气经过一号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其中另一部分空气绕过一号蒸发器,直接进入二号蒸发器侧,与一号蒸发器出口的空气混合后一起与二号蒸发器进行热交换,最后被蒸发侧风机带出,达到低温出风的目的。如图3所示其中直接进入二号蒸发器的风道的开口大小可调整,可以完全关闭,也可以完全打开。用于调整直接进入二号蒸发器的风量调节。·[0028]实施例1,根据图1,设计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固化直接进入二号蒸发器的次风道的大小,即在一定风量的情况下,固化风道与1#蒸发器的风量分配比例。理论上次风道21的风量占比可在O %-50%之间自由固化(即次风道21的风量/总进风量=50% ),例如次风道21的风量占比为30%时,则一号蒸发器的风量咱比为100% -30%= 70%。通过在设计时的实验验证来确定两者之间的风量占比。此案例实施简便、成本低,不需要次风道大小的调整机构、不需要参数采集、反馈、执行机构,适用于工作条件相对单一的场所。实施例2,根据附图I、附图3,当机组正常开机运行时,次风道21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在机组运行3分钟后,机组控制板检测并记录二号蒸发器的内盘温度T2。根据T2来判定次风道21开口角度的大小,控制板微处理器每60S记录一次T2的温度值。风道开口的具体大小按如下原则进行若T2彡5°C,次风道21角度保持关闭;若2°C彡T2 < 5°C,微处理器以T2 = 5为目标,调整次风道21开口角度;若T2 < 2°C,次风道21角度完全打开;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增加系统可靠性的低温冷风装置,包括主风道、一号蒸发器、二号蒸发器、蒸发侧风机、一号制冷循环系统、二号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蒸发器安装在靠近主风道进风口的位置,所述二号蒸发器安装在一号蒸发器的后方,一号蒸发器的排方口与二号蒸发器的进口相通,所述蒸发侧风机安装在主风道的出风口和二号蒸发器之间,所述一号制冷循环系统与一号蒸发器连接,所述二号制冷循环系统与二号蒸发器连接,所述低温冷风装置还包括能够使部分高温气体绕过一号蒸发器直接进入二号蒸发器的次风道,使得进入二号蒸发器的气体为经过一号蒸发器热交换后的气体和绕过一号蒸发器的那部分高温气体的混合体。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增加系统可靠性的低温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制冷循环系统包括一号压缩机、一号冷凝器、一号干燥过滤器、一号节流装置、一号气液分离器、一号高压压力表、一号高压开关、一号低压压力表、一号低压开关和检测针阀,其中所述一号压缩机的排气口与一号冷凝器进口连接,所述一号冷凝器的出口通过一号干燥过滤器、一号节流装置与一号蒸发器连接,所述一号蒸发器还与一号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所述一号气液分离器的出口与一号压缩机连接,其中,所述一号压缩机的排气口与一号冷凝器的进口之间还设置有一号高压压力表、一号高压开关和检测针阀,所述一号气液分离器出口到一号压缩机进气口之间设有一号低压压力表、一号低压开关、检测针阀。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一种增加系统可靠性的低温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号制冷循环系统包括二号压缩机、二号冷凝器、二号干燥过滤器、二号节流装置、二号气液分离器、二号高压压力表、二号高压开关、二号低压压力表、二号低压开关和检测针阀,其中所述二号压缩机的排气口与二号冷凝器进口连接,所述二号冷凝器的出口通过二号干燥过滤器、二号节流装置与二号蒸发器连接,所述二号蒸发器还与二号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所述二号气液分离器的出口与二号压缩机连接,其中,所述二号压缩机的排气口与二号冷凝器的进口之间还设置有二号高压压力表、二号高压开关和检测针阀,所述二号气液分离器出口到二号压缩机进气口之间设有二号低压压力表、二号低压开关、检测针阀。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一种增加系统可靠性的低温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蒸发器内安装有一号温度表,用以测量一号蒸发器内盘温度,所述二号蒸发器内安装有二号温度表,用以测量二号蒸发器内盘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增加系统可靠性的低温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次风道的进口部位安装次风道开度调整机构,通过控制该次风道开度调整机构,可以控制直接进入二号蒸发器的高温气体的比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增加系统可靠性的低温冷风装置,包括主风道、一号蒸发器、二号蒸发器、蒸发侧风机、一号制冷循环系统、二号制冷循环系统,所述一号蒸发器安装在靠近主风道进风口的位置,所述二号蒸发器安装在一号蒸发器的后方,一号蒸发器的排方口与二号蒸发器的进口相通,所述蒸发侧风机安装在主风道的出风口和二号蒸发器之间,所述一号制冷循环系统与一号蒸发器连接,所述二号制冷循环系统与二号蒸发器连接,所述低温冷风装置还包括能够使部分高温气体绕过一号蒸发器直接进入二号蒸发器的次风道,使得进入二号蒸发器的气体为经过一号蒸发器热交换后的气体和绕过一号蒸发器的那部分高温气体的混合体。
文档编号A01F25/16GK202663826SQ20122035178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9日
发明者王永杰 申请人:王永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