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点播机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260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谷物点播机芯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谷子播种技术,具体是一种谷物点播机芯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谷子播种技术播种量过大、无法合理控制播种量的问题。谷物点播机芯结构包括种箱、隔板、活动板、点播棒、漏斗;其中,活动板的板面并排开设有N个上下贯通的点播棒装配孔;点播棒的数目为三组,且每组点播棒均由N个点播棒组成;第一组点播棒的每个点播棒的上部侧面均开设有一个点播凹孔;第二组点播棒的每个点播棒的上部侧面均开设有两个点播凹孔;第三组点播棒的每个点播棒的上部侧面均开设有三个点播凹孔;每个点播凹孔的底面均为弧形底面,且每个点播凹孔的孔深均自上而下逐渐减小;N为正整数。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农作物播种,尤其适用于谷子播种。
【专利说明】谷物点播机芯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谷子播种技术,具体是一种谷物点播机芯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进行谷子播种时,普遍采用耧车或条播机进行条播(条播是指将谷种成行地播于苗床上)。实践表明,条播由于自身原理所限,普遍存在播种量过大、无法合理控制播种量的问题。具体如下:其一,在进行条播时,为了保证足够的出苗率,播种量需要大大超过留苗量,由此造成谷苗拥挤。为了保证谷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在谷种出苗过程中或完全出苗后,势必需要进行间苗(间苗是指采用机械、人工、化学等人为方法去除多余的谷苗),而间苗不仅误工费时,而且造成了谷种的严重浪费。其二,在进行条播时,耧车或条播机无法根据苗床的地力和墒情合理控制播种量的大小,使得谷种的顶土能力无法适应苗床的地力和墒情,由此导致谷子难以实现稳产高产。基于此,有必要发明一种全新的播种装置,以解决现有谷子播种技术播种量过大、无法合理控制播种量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谷子播种技术播种量过大、无法合理控制播种量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谷物点播机芯结构。
[0004]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谷物点播机芯结构,包括种箱、隔板、活动板、点播棒、漏斗;其中,隔板安装于种箱的内腔,且隔板将种箱的内腔分隔为上部储种腔和下部点播腔;上部储种腔的上腔壁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入种孔;下部点播腔的左腔壁和右腔壁各开设有一个左右贯通的轨道孔;活动板平行安装于隔板的下方,且活动板的左端和右端分别滑动支撑于两个轨道孔内;隔板的板面并排开设有N个上下贯通的点播棒导向孔;活动板的板面并排开设有N个上下贯通的点播棒装配孔;点播棒的数目为三组,且每组点播棒均由N个点播棒组成;第一组点播棒的每个点播棒的上部侧面均开设有一个点播凹孔;第二组点播棒的每个点播棒的上部侧面均开设有两个点播凹孔;第三组点播棒的每个点播棒的上部侧面均开设有三个点播凹孔;每个点播凹孔的底面均为弧形底面,且每个点播凹孔的孔深均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活动板的板面并排开设有N个上下贯通的点播引导孔;其中一组点播棒的各个点播棒的中部一一对应可拆卸地装配于各个点播棒装配孔内,该组点播棒的各个点播棒的上部一一对应滑动穿设于各个点播棒导向孔内,且该组点播棒的各个点播棒的点播凹孔与各个点播引导孔位置一一对应;下部点播腔的下腔壁并排开设有N个上下贯通的漏斗装配孔;漏斗的数目为N个;各个漏斗一一对应固定装配于各个漏斗装配孔内,且各个漏斗的进口与各个点播引导孔位置一一对应;N为正整数。
[0005]工作时,将活动板与外部动力源(如点播耧的驱动轮)进行联接,并通过入种孔将谷种倒入上部储种腔内。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当进行播种时,外部动力源驱动活动板,使得活动板沿两个轨道孔进行上下往复运动,活动板由此带动点播棒沿点播棒导向孔进行上下往复运动,使得点播凹孔进行上下往复运动。当点播凹孔向上运动至上部储种腔内时,上部储种腔内的谷种滚入点播凹孔内(每个点播凹孔内均只能容纳一粒谷种)。当点播凹孔向下运动至下部点播腔时,点播凹孔内的谷种滚出并下落,然后依次穿过点播引导孔和漏斗,并通过漏斗的出口播于苗床上,由此实现了谷种的精密点播。在此过程中,根据苗床的地力和墒情,能够合理控制精密点播的播种量。具体而言,如果苗床的地力和墒情较好,则将第一组点播棒装配于点播棒装配孔内,由此实现了谷种的单粒精密点播(当苗床的地力和墒情较好时,单粒谷种进行顶土,即可保证谷种出苗)。如果苗床的地力和墒情适中,则将第二组点播棒装配于点播棒装配孔内,由此实现了谷种的两粒精密点播(当苗床的地力和墒情适中时,两粒谷种共同进行顶土,以此保证谷种出苗)。如果苗床的地力和墒情较差,则将第三组点播棒装配于点播棒装配孔内,由此实现了谷种的三粒精密点播(当苗床的地力和墒情较差时,三粒谷种共同进行顶土,以此保证谷种出苗)。基于上述过程,与现有谷子播种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谷物点播机芯结构具有如下优点:其一,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谷物点播机芯结构通过采用全新结构,实现了谷种的精密点播。相较于条播,精密点播的播种量更接近留苗量,由此不会造成谷苗拥挤。因此,在谷种出苗过程中或完全出苗后,便不再需要进行间苗,由此彻底避免了因间苗导致的误工费时和谷种浪费。其二,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谷物点播机芯结构通过采用全新结构,实现了根据苗床的地力和墒情合理控制播种量的大小,由此使得谷种的顶土能力能够完全适应苗床的地力和墒情(无论苗床的地力和墒情好还是差,谷种的顶土能力都能保证谷种出苗),从而有效保证了谷子稳产高产。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谷物点播机芯结构通过采用全新结构,有效解决了现有谷子播种技术播种量过大、无法合理控制播种量的问题。
[0006]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设计巧妙,有效解决了现有谷子播种技术播种量过大、无法合理控制播种量的问题,适用于各种农作物播种,尤其适用于谷子播种。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组点播棒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组点播棒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组点播棒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中:1_种箱,2-隔板,3-活动板,4-点播棒,5-漏斗,6_上部储种腔,7_下部点播腔,8-入种孔,9-轨道孔,10-点播凹孔,11-点播引导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2]谷物点播机芯结构,包括种箱1、隔板2、活动板3、点播棒4、漏斗5 ;其中,隔板2安装于种箱I的内腔,且隔板2将种箱I的内腔分隔为上部储种腔6和下部点播腔7 ;上部储种腔6的上腔壁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入种孔8 ;下部点播腔7的左腔壁和右腔壁各开设有一个左右贯通的轨道孔9 ;活动板3平行安装于隔板2的下方,且活动板3的左端和右端分别滑动支撑于两个轨道孔9内;隔板2的板面并排开设有N个上下贯通的点播棒导向孔;活动板3的板面并排开设有N个上下贯通的点播棒装配孔;点播棒4的数目为三组,且每组点播棒4均由N个点播棒4组成;第一组点播棒4的每个点播棒4的上部侧面均开设有一个点播凹孔10 ;第二组点播棒4的每个点播棒4的上部侧面均开设有两个点播凹孔10 ;第三组点播棒4的每个点播棒4的上部侧面均开设有三个点播凹孔10 ;每个点播凹孔10的底面均为弧形底面,且每个点播凹孔10的孔深均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活动板3的板面并排开设有N个上下贯通的点播引导孔11 ;其中一组点播棒4的各个点播棒4的中部一一对应可拆卸地装配于各个点播棒装配孔内,该组点播棒4的各个点播棒4的上部一一对应滑动穿设于各个点播棒导向孔内,且该组点播棒4的各个点播棒4的点播凹孔10与各个点播引导孔11位置一一对应;下部点播腔7的下腔壁并排开设有N个上下贯通的漏斗装配孔;漏斗5的数目为N个;各个漏斗5 —一对应固定装配于各个漏斗装配孔内,且各个漏斗5的进口与各个点播引导孔11位置一一对应;N为正整数。
[0013]具体实施时,N的数值根据苗床的垄数而定。每个点播凹孔10的容积均为单粒谷种的体积的1.8-2.0倍。
【权利要求】
1.一种谷物点播机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种箱(I)、隔板(2)、活动板(3)、点播棒(4)、漏斗(5);其中,隔板(2)安装于种箱(I)的内腔,且隔板(2)将种箱(I)的内腔分隔为上部储种腔(6)和下部点播腔(7);上部储种腔(6)的上腔壁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入种孔(8);下部点播腔(7)的左腔壁和右腔壁各开设有一个左右贯通的轨道孔(9);活动板(3)平行安装于隔板(2)的下方,且活动板(3)的左端和右端分别滑动支撑于两个轨道孔(9)内;隔板(2)的板面并排开设有N个上下贯通的点播棒导向孔;活动板(3)的板面并排开设有N个上下贯通的点播棒装配孔;点播棒(4)的数目为三组,且每组点播棒(4)均由N个点播棒(4)组成;第一组点播棒(4)的每个点播棒(4)的上部侧面均开设有一个点播凹孔(10);第二组点播棒(4)的每个点播棒(4)的上部侧面均开设有两个点播凹孔(10);第三组点播棒(4)的每个点播棒(4)的上部侧面均开设有三个点播凹孔(10);每个点播凹孔(10)的底面均为弧形底面,且每个点播凹孔(10)的孔深均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活动板(3)的板面并排开设有N个上下贯通的点播引导孔(11);其中一组点播棒(4)的各个点播棒(4)的中部一一对应可拆卸地装配于各个点播棒装配孔内,该组点播棒(4)的各个点播棒(4)的上部一一对应滑动穿设于各个点播棒导向孔内,且该组点播棒(4)的各个点播棒(4)的点播凹孔(10)与各个点播引导孔(11)位置一一对应;下部点播腔(7)的下腔壁并排开设有N个上下贯通的漏斗装配孔;漏斗(5)的数目为N个;各个漏斗(5) —一对应固定装配于各个漏斗装配孔内,且各个漏斗(5)的进口与各个点播引导孔(11)位置一一对应;N为正整数。
【文档编号】A01C7/18GK203723042SQ201420124167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19日
【发明者】吴三社, 闫京东 申请人:吴三社, 闫京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