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甘薯脱毒种薯繁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72537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作物育种领域,涉及种薯的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甘薯(I pomoeas batatas Lam.)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具有营养丰富、稳产性好、产量高等优点,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甘薯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0%以上。甘薯主要通过茎蔓、薯块和秧苗进行繁殖,生产中易受病毒侵染,引起叶片皱缩、植株矮小等症状,造成品质变劣,产量逐年降低。甘薯田间植株病毒感染率在30%-60%,严重的可达80%-90%,每年造成25%-57%的产量损失,我国年平均减产达29.4%,年损失高达40亿元以上。

甘薯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民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农民种植甘薯大多以自留种为主,种性退化越来越严重,特别是随着新型复合病毒SPVD的蔓延,退化所引起的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等日趋明显,必须通过脱毒对其种性进行复壮,才能恢复其高产和高品质。

现有技术中,一般脱毒苗的培育及应用程序如下:

①用茎尖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②经病毒检测确定脱除病毒的脱毒苗,

③利用脱毒苗生产原原种薯,

④次年原原种薯催芽得原种种苗,

⑤原种种苗栽植大田原种繁殖地得原种种薯,

⑥原种种薯可作为生产商品薯的用种,即原种种薯催芽的芽苗栽植大田,生产的甘薯薯块可作为商品薯;也可继续作为种薯用,但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增加,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

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1、大鹏直插繁殖系数很低,成活率低。将组培苗直接种植于网棚土壤上,因其苗小,长势弱,15-20天剪一次,成活率在80%左右。

2、脱毒苗直接扦插于土壤,结薯慢且种薯大小不均匀。

术语解释:

用原原种苗在无病网棚内种植出的种薯,即为原原种。利用原原种育出的苗,经快繁后栽于夏薯无病留种田内生产出的种薯,即为原种。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繁殖甘薯脱毒种薯的方法。

发明人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尝试,以及多次的实验和努力,不断的改革创新,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甘薯脱毒种薯繁殖方法,包括原原种种苗繁育步骤,具体如下:

a) 将脱毒瓶苗洗净培养基后定植于水培定植板,盖上透明保水膜,用自来水进行培养;

b) 待种苗长出0.4-0.6cm白色新根,添加1/2第一营养液继续培养;

c) 待幼苗长至15-20cm,剪下幼苗上部9-11cm茎尖,用于原原种生产;

d) 补充1/2第一营养液,待侧芽长至15-20cm,剪下侧芽上部9-11cm茎尖,用于原原种生产;重复本步骤4-5次。

根据本发明甘薯脱毒种薯繁殖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原原种生产步骤,具体如下:

e) 在网棚内铺设草碳层;将所述茎尖扦插于草炭上,浇足底水;

f) 浇施第二营养液,促进营养根的膨大,生长过程中通过打蔓控制茎叶旺长;

g) 采收薯种,即为原原种。

根据本发明甘薯脱毒种薯繁殖方法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定植板上阵列设置有定植孔,孔径为0.5cm,孔间距为5*5cm。

根据本发明甘薯脱毒种薯繁殖方法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透明保水膜为透明塑料薄膜。

根据本发明甘薯脱毒种薯繁殖方法的一个进一步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营养液是在水中溶入以下化合物制成:NH4NO3、KNO3、Ca(NO3)2、KH2PO4、MgSO4.7H2O。

根据本发明甘薯脱毒种薯繁殖方法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营养液中各化合物及其含量为:1268g/kg NH4NO3、1795g/kg KNO3、492g/kg Ca(NO3)2、170g/kg KH2PO4、370g/kg MgSO4.7H2O。

根据本发明甘薯脱毒种薯繁殖方法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草碳层厚度为20-25cm;扦插的密度为10*15cm。

根据本发明甘薯脱毒种薯繁殖方法的一个进一步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营养液是在水中溶入以下化合物制成:NH4NO3、KNO3、CaCl2·H2O、KH2PO4、MgSO4.7H2O。

根据本发明甘薯脱毒种薯繁殖方法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营养液中各化合物及其含量为:1650g/kg NH4NO3、1389g/kg KNO3、440g/kg CaCl2·H2O、170g/kg KH2PO4、370g/kg MgSO4.7H2O。

根据本发明甘薯脱毒种薯繁殖方法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a) 将脱毒瓶苗洗净培养基后定植于水培定植板,盖上透明保水膜,用自来水进行培养5-7天;

b) 待种苗长出0.4-0.6cm白色新根,添加1/2第一营养液继续培养;所述第一营养液中,N、P、K的物质的量的比为55.47:1.25:19.02,NH4+/NO3-的物质的量的比为0.40;

c)培养7-10天后,幼苗长至15-20cm,剪下幼苗上部9-11cm茎尖,用于原原种生产;

d) 补充1/2第一营养液,继续培养7-10天,待侧芽长至15-20cm,剪下侧芽上部9-11cm茎尖,用于原原种生产;重复本步骤4-5次;

e) 在网棚内铺设20-25cm厚的草碳层;将步骤c)和步骤d)中剪的的茎尖扦插于草炭上,扦插密度为10*15cm,浇足底水;

f) 浇施第二营养液,促进营养根的膨大,生长过程中通过打蔓控制茎叶旺长;所述第二营养液中,N、P、K的物质的量的比为55.00:1.25:15.00,NH4+/NO3-的物质的量的比为0.60;

g) 采收薯种,即为原原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a)本发明方法将组培苗先通过水培进行繁育,成活率可达到100%,且7天可剪苗一次,一次定植可以剪苗5-6次,1苗在两月内可繁育出20苗左右,完全实现脱毒苗的工厂化生产,达到壮苗和快繁的目的。

b)本发明原原种繁育方法,30天左右即可收获原原种,薯块大小50-100克,单株可收获3-6个原原种,扦插苗结薯早,且结薯大小均匀。

c)常规下对甘薯原原种种苗生产只能在室内超净台上进行,要求较高,且生长较缓慢,20天左右1苗只能繁殖4-5苗,且苗弱,不易成活。本发明改进的原原种苗传统繁育方式,成本低,见效快,繁育出的原原种苗粗壮,用于再繁苗或原原种生产均易成活。

d)常规方式下将原原种苗扦插于土壤进行原原种生产,时间长,通常需要150天甚至更长,见效慢,繁育效率低下。本发明甘薯原原种采用无土栽培方式进行繁育,从种植到收获仅需要30-50天,大大提高的繁育效率,对加快新品种的推广、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解决SPVD及相似病毒的浸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加快了甘薯产业发展的进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一般脱毒苗的培育方法的步骤如下:

用茎尖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经病毒检测确定脱除病毒的脱毒苗,利用脱毒苗生产原原种薯,次年原原种薯催芽得原种种苗,原种种苗栽植大田原种繁殖地得原种种薯。原种种薯可作为生产商品薯的用种,即原种种薯催芽的芽苗栽植大田,生产的甘薯薯块可作为商品薯;也可继续作为种薯用,但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增加,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

本发明对甘薯原原种种苗的繁育方式以及原原种生产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发明人除了对传统繁育的方式进行了改进外,还对无土繁殖的营养液进行了改进,促进原原种种苗和原原种的健康繁育。

本发明甘薯脱毒种薯繁殖方法,包括两个主要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原原种种苗繁育步骤,第二个步骤是原原种生产步骤。在其他现有技术的支撑下,这两个步骤均可以单独实施。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单独实施原原种种苗繁育的步骤,而原原种生产的步骤采用现有技术进行替换。

本实施例所描述的甘薯脱毒种薯繁殖方法,将上述两个步骤,即原原种种苗繁育步骤和原原种生产步骤结合在一起进行描述,具体步骤如下。其中,步骤a)至d)为原原种种苗繁育步骤,步骤e)-g)为原原种生产步骤。

a) 将脱毒瓶苗洗净培养基后定植于水培定植板,盖上透明保水膜,用自来水进行培养5-7天。定植板上的定植孔直径为0.5cm,孔间距为5*5cm。定植板上定植孔孔径和孔距的尺寸选择是本发明的优选选择和推荐,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该基础上进行无创造性的拓展。

b) 采用自来水培养5-7天后,70%以上种苗长出0.5cm白色新根,添加1/2第一营养液继续培养;所述第一营养液中,N、P、K的物质的量的比为55.47:1.25:19.02,NH4+/NO3-的物质的量的比为0.40。第一营养液配方如表1所示。

表1 第一营养液配方

c)培养7-10天后,幼苗长至15-20cm,剪下幼苗上部9-11cm茎尖,用于原原种生产。

d) 补充1/2第一营养液,继续培养7-10天,待侧芽长至15-20cm,剪下侧芽上部9-11cm茎尖,用于原原种生产;重复本步骤4-5次。发明人以西成薯007为对象,进行了对比实验,对比数据见表2.

表2西成薯007组培苗不同繁苗方式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本发明与现有方法相比,存活率达到100%,已至极限。剪苗周期大幅缩短,能够在相同时间内增加剪苗次数,进一步提升繁苗总量。本发明一次定植总共可剪苗5-6次,1株定植苗在两月内可繁育出20苗左右,完全实现脱毒苗的工厂化生产。

e) 在网棚内铺设20-25cm厚的草碳层;将步骤c)和步骤d)中剪的的茎尖扦插于草炭上,扦插密度为10*15cm,浇足底水。本实施例甘薯原原种无土栽培方式进行繁育,薯块大小均匀,采收种薯更加方便、快捷,避免了种薯表面损伤,避免了破薯、烂薯。使用草炭,有利于保障薯快健壮生长、薯皮光滑,无侧根。

草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形成于第四纪,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嫌气条件下, 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含有大量水分和未被彻底分解的植物残体、腐殖质以及一部分矿物质。有机质含量在30%以上,质地松软易于散碎,比重0.7-1.05,多呈棕色或黑色,具有可燃性和吸气性。

f) 扦插15天后浇施第二营养液,促进营养根的膨大,每周施一次,生长过程中通过打蔓控制茎叶旺长。所述第二营养液中,N、P、K的物质的量的比为55.00:1.25:15.00,NH4+/NO3-的物质的量的比为0.60。第二营养液的配方见表3。

表3 第二营养液配方

50天左右即可收获,薯块大小50-100克,单株可收获3-6个原原种。

g) 采收薯种,即为原原种。

本发明方法获得的无毒原原种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薯皮光滑、无侧根,脱毒甘薯具有萌芽性好、大田长势强、结薯早、薯块膨大快、结薯集中、整齐、薯皮颜色鲜亮、商品性好、抗病性强等优点,增产保产效果显著。

常规下对甘薯原原种种苗生产只能在室内超净台上进行,要求较高,且生长较缓慢,20天左右1苗只能繁殖4-5苗,且苗弱,不易成活。本发明改进的原原种苗繁育,成本低,见效快,繁育出的原原种苗粗壮,用于再繁苗或原原种生产均易成活。

常规方式下将原原种苗扦插于土壤进行原原种生产,时间长,通常需要150天甚至更长,见效慢,繁育效率低下。本发明甘薯原原种无土栽培方式进行繁育,从种植到收获仅需要50天左右,大大提高的繁育效率,对加快新品种的推广、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解决SPVD及相似病毒的浸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加快了甘薯产业发展的进程。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