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100531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5年08月31日、名称为“联合收割机”、申请号为201520668886.7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联合收割机,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具备对收割谷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对在所述脱粒装置中得到的谷粒进行储存的谷粒箱和将储存于所述谷粒箱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联合收割机的谷粒送出装置具备将从谷粒箱的下部送出到外方的谷粒朝上方输送的纵向输送输送机和从该纵向输送输送机的输送终止端部起沿水平方向输送谷粒的横向输送输送机,谷粒送出装置绕纵轴芯转动自如地支承纵向输送输送机,并旋转操作自如地构成以便能够变更谷粒的排出位置。以往,纵向输送输送机使下端部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机体框架,在从机体框架立设的纵框架上支承如电动马达等旋转操作机构,并且利用该纵框架支承纵向输送输送机的上下方向的途中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5106号公报在对上述谷粒排出装置进行旋转操作的情况下,需要使纵向输送输送机与横向输送输送机以一体转动的方式进行旋转。在这样的旋转操作中,需要较大的驱动力,相对于旋转操作的驱动反作用力也大。因此,在上述现有结构中,将施加有相对于旋转操作的驱动反作用力的位置设为较低的位置,利用一根纵框架承受并支承驱动反作用力。若如上述现有结构那样,使施加有相对于旋转操作的驱动反作用力的位置处于较低的位置,则在联合收割机行驶时,存在抵接于田埂或其他外物而导致旋转操作机构等受到损伤的隐患。因此,为了减少这种损伤的隐患,考虑将施加有相对于旋转操作的驱动反作用力的位置设定为较高的位置,但若利用一根纵框架在较高的位置施加驱动反作用力,则存在纵框架在驱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变形而不能良好地进行旋转操作的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所期望的是,能够将旋转操作力所作用的位置设定为较高的位置并且能够良好地进行旋转操作。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在于:联合收割机具备对收割谷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对在所述脱粒装置中得到的谷粒进行储存的谷粒箱和将储存于所述谷粒箱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所述谷粒排出装置具备将从所述谷粒箱的下部送出到外方的谷粒朝上方输送的纵向输送输送机和从该纵向输送输送机的输送终止端部起沿水平方向输送谷粒的横向输送输送机,所述谷粒排出装置被绕上下轴芯旋转操作自如地设置,以从机体框架立设的状态设置有第一支柱及第二支柱,所述纵向输送输送机被所述第一支柱及所述第二支柱绕所述上下轴芯转动自如地支承。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纵向输送输送机而使之绕上下轴芯转动,能够使纵向输送输送机与横向输送输送机以一体转动的方式进行旋转。即使是在将旋转操作力所作用的位置设置于较高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利用从机体框架立设的强度大的第一支柱及第二支柱这两根支柱对纵向输送输送机进行支承,使纵向输送输送机以稳定的状态保持姿势。其结果,能够使旋转操作力良好地作用于纵向输送输送机而良好地进行旋转操作。因此,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将旋转操作力所作用的位置设定为较高的位置并且能够良好地进行旋转操作的联合收割机。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支柱在所述纵向输送输送机的横向侧方部位从所述机体框架立设,所述第二支柱在所述纵向输送输送机的后方侧部位从所述机体框架立设。根据本结构,纵向输送输送机被位于横向侧方部位的第一支柱和位于后方侧部位的第二支柱支承,因此能够利用第一支柱阻止纵向输送输送机在横向方向上的姿势变动,利用第二支柱阻止纵向输送输送机在前后方向上的姿势变动。如此,能够通过利用两根支柱有效地阻止纵向输送输送机在两个不同方向上的姿势变动,切实地使纵向输送输送机以稳定的状态保持姿势。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谷粒箱以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之间绕上下轴芯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机体框架,该谷粒箱在该作用姿势下退入机体内方而储存谷粒,在该维护姿势下向机体外方伸出,所述第一支柱相对于所述纵向输送输送机在机体横向侧内方部位从所述机体框架立设。根据本结构,在进行收割作业时,能够使谷粒箱以作用姿势储存经过脱粒处理得到的谷粒,在进行机体内部的维护作业时,通过将谷粒箱切换为向机体外方伸出的维护姿势,能够较大地敞开机体的内侧空间,易于进行作业。并且,由于第一支柱相对于纵向输送输送机位于机体横向侧内方部位,因此,在将谷粒箱切换为维护姿势时,能够使谷粒箱在不对第一支柱造成干扰的情况下较大地向外方伸出。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将所述第一支柱与所述第二支柱连结的连结部件。根据本结构,通过利用连结部件连结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使两根支柱彼此相互支承,能够提高用于支承纵向输送输送机的整体性的支承强度。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将所述第一支柱及所述第二支柱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连结于所述脱粒装置的连结部件。根据本结构,由于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中的任意一方或者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这两者经由连结部件连结于脱粒装置,因此能够以更加易于稳定的状态支承纵向输送输送机。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谷粒箱与所述脱粒装置之间设置有作业台,所述作业台支承于所述连结部件。根据本结构,作业人员能够通过搭乘于作业台,高效地进行谷粒箱和脱粒装置的清扫和检查等辅助作业。并且,无需使用用于支承作业台的特别的支承部件,就能够有效地利用将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与脱粒装置连结的连结部件对作业台进行支承。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转动保持部,该转动保持部引导所述纵向输送输送机的上下中间部进行滑动,并且将所述纵向输送输送机的该上下中间部保持为绕所述上下轴芯转动自如,所述转动保持部连结于所述第一支柱及所述第二支柱。根据本结构,纵向输送输送机的上下中间部被转动保持部转动自如地保持。转动保持部连结于第一支柱及第二支柱而被稳固地支承,因此纵向输送输送机以姿势变动较少的稳定状态被绕上下轴芯转动自如地支承。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机体框架具备位于后端部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框架体、位于所述第一横框架体的前方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横框架体和横跨所述第一横框架体与所述第二横框架体延伸的第一支承框架体,利用所述第一支承框架体支承所述第一支柱或所述第二支柱中的任意一方,利用所述第二横框架体支承所述纵向输送输送机的下部。根据本结构,第一支柱或第二支柱中的任意一方被第一支承框架体支承,第一支承框架体横跨第一横框架体与第二横框架体延伸而被稳定地支承,第一横框架体与第二横框架体是机体框架中的主要强度构件。另外,纵向输送输送机的下部支承于第二横框架体。因此,第一支柱或第二支柱中的任意一方或者纵向输送输送机被机体框架稳定地支承。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机体框架具备位于所述第二横框架体的前方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三横框架体和横跨所述第二横框架体与所述第三横框架体延伸的第二支承框架体,利用所述第二支承框架体支承所述第一支柱或所述第二支柱中的任意另一方。根据本结构,第一支柱或第二支柱中的任意一方被第一支承框架体支承,并且纵向输送输送机支承于第二横框架体,除此之外,第一支柱或所述第二支柱中的任意另一方被第二支承框架体支承,第二支承框架体横跨第二横框架体与第三横框架体延伸而被稳定地支承。因此,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及纵向输送输送机各自被机体框架稳定地支承。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机体框架具备位于左右两侧端部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体,所述第二横框架体以横跨左右一对所述主框架体的后端部彼此的方式被连结,所述第一横框架体以与左右一对所述主框架体相比更位于机体内方侧的状态连结于所述第二横框架体,燃料箱支承于所述第二横框架体,并且,所述第一横框架体以位于所述燃料箱的后端部的后方的状态配置。根据本结构,燃料箱被第二横框架体支承,第二横框架体以横跨左右一对主框架体的后端部彼此的方式被连结而被稳固地支承。另外,第一横框架体位于燃料箱的后端部的后方,因此第一横框架体能够起到燃料箱的后方侧的保护部件的作用,能够避免燃料箱碰撞外物而损伤的不利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框架;脱粒装置,其设于所述机体框架,对收割谷杆进行脱粒处理;谷粒箱,其设于所述机体框架,对在所述脱粒装置中得到的谷粒进行储存;谷粒排出装置,其设于所述机体框架,将储存于所述谷粒箱的谷粒向外部排出;所述谷粒排出装置具备将从所述谷粒箱的下部送出到外方的谷粒朝上方输送的纵向输送输送机和从该纵向输送输送机的输送终止端部起沿水平方向输送谷粒的横向输送输送机,所述联合收割机还具备:第一支柱,其以从所述机体框架立设的状态设置,对所述纵向输送输送机进行支承;第二支柱,其以从所述机体框架立设的状态设置;支柱连结部件,其将所述第一支柱与所述第二支柱连结。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联合收割机具备:脱粒部连结部件,其将所述第一支柱及所述第二支柱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连结于所述脱粒装置。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脱粒部连结部件设置在比所述支柱连结部件高的位置。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脱粒部连结部件连结于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支柱在所述纵向输送输送机的横向侧方部位从所述机体框架立设,所述第二支柱在所述纵向输送输送机的后方侧部位从所述机体框架立设。附图说明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图3是谷粒排出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谷粒排出装置的后视图。图5是图4的V-V线剖视图。图6是图4的VI-VI线剖视图。图7是图4的VII-VII线剖视图。图8是图4的VIII-VIII线剖视图。图9是机体框架的后部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机体框架4脱粒装置5谷粒箱6谷粒排出装置17作业台21纵向输送输送机23横向输送输送机38转动保持部39第一支柱40第二支柱67连结部件73燃料箱74主框架体75第一横框架体76第二横框架体77第三横框架体78第一支承框架体79第二支承框架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整体结构〕图1、图2中示出了将稻、麦等作为收获对象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行驶机体,在该行驶机体的前部,以绕横轴芯摆动升降自如的方式连结有收割输送部3,行驶机体在机体框架1的下部装备有左右一对履带式行驶装置2,收割输送部3对收获对象的植立谷杆进行收割并将其朝后方输送的作为收割部。并且,在机体框架1上设置有脱粒装置4、谷粒箱5、谷粒排出装置6、驾驶部7等,脱粒装置4对来自收割输送部3的收割谷杆实施脱粒处理,并且对通过该脱粒处理得到的脱粒处理物实施分选处理,谷粒箱5储存来自脱粒装置4的谷粒,谷粒排出装置6用于将储存于谷粒箱5的谷粒向机外排出,驾驶部7供操纵人员搭乘来进行驾驶操作。驾驶部7位于机体前部右侧,谷粒箱5位于驾驶部7的后方。以脱粒装置4位于左侧、谷粒箱5位于右侧的状态,将脱粒装置4与谷粒箱5以在左右方向上并列的状态设置。并且,在驾驶部7的下方侧设置有驱动用的发动机8,发动机8的动力被传递到各部分。注意,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定义左方及右方时,以机体行进方向为基准定义左右。收割输送部3具备分禾器9、拨禾轮10、推子形的收割装置11、横向输送搅龙12、输送设备13等,分禾器9伴随机体行驶而将植立谷杆梳分为收获对象的植立谷杆与除收获对象之外的植立谷杆,拨禾轮10将收获对象的植立谷杆朝后方拨入,收割装置11切断收获对象的植立谷杆的株根侧,横向输送搅龙12将切断后的收割谷杆聚集于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规定部位并朝后方送出,输送设备13将收割谷杆朝脱粒装置4输送。并且,收割输送部3被未图示的液压缸支承为绕横轴芯升降摆动自如。脱粒装置4在由左右两侧的侧壁与上部的顶板围成的内部空间的上部侧利用绕前后轴芯旋转的脱粒筒对由输送设备13输送而来的收割谷杆进行脱粒处理,之后将脱粒处理物分选为谷粒、二次物、排秆屑等,对此将不再详述。谷粒在被未图示的一次回收搅龙输送到横向一侧之后,被谷粒扬送装置15向上方输送而储存于谷粒箱5中。二次物在被未图示的二次回收搅龙输送到横向一侧之后,被二次物回送装置16回送到脱粒装置4内部,排秆屑等被向机体后方侧外侧排出。在收割作业结束之后,储存于谷粒箱5中的谷粒被谷粒排出装置6向机外排出。如图1、图2所示,在脱粒装置4与谷粒箱5之间设置有作业台17。该作业台17沿脱粒装置4朝机体前后方向从与脱粒装置4的前端部相比稍稍位于后部侧的部位延伸至脱粒装置4的后端部。该作业台17设置于与脱粒装置4中的顶板4B的摆动支点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脱粒装置4的右侧的横向侧部位,沿脱粒装置4的侧壁4A向机体前后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作业台17以被前后分割为位于谷粒扬送装置15的前方侧的前部侧作业台17A和位于谷粒扬送装置15的后方侧的后部侧作业台17B的状态设置。另外,在作业台17的下方侧设置有排气管18,排气管18为了朝机体后上方排出发动机8的排出气体而沿机体前后方向形成得较长。〔谷粒排出装置〕如图1、图3所示,在谷粒箱5的底部设置有底搅龙19,底搅龙19将所储存的谷粒向后方侧外方送出。设置有谷粒排出装置6,谷粒排出装置6利用底搅龙19对从谷粒箱5的下部送出到外方的谷粒进行输送,从而将谷粒向机体外部的未图示的排出部位排出。谷粒排出装置6具备连接壳体20、作为纵向输送输送机的纵搅龙输送机21、作为横向输送输送机的横搅龙输送机23和连接部22,连接壳体20为了将从谷粒箱5的下部沿横向送出到外方的谷粒变更为朝上的输送方向而沿倾斜方向进行输送,纵搅龙输送机21将谷粒朝上方输送,横搅龙输送机23从该纵搅龙输送机21的输送终止端部起沿水平方向输送谷粒,连接部22将纵搅龙输送机21与横搅龙输送机23连接。纵搅龙输送机21在圆筒状的外筒壳体24的内部设置有纵向输送搅龙25,能够通过使纵向输送搅龙25旋转而向上方输送谷粒。另外,横搅龙输送机23也是一样,在圆筒状的外筒壳体26的内部设置有横向输送搅龙27,能够将谷粒沿横向输送并从形成于前端部的排出口30向外部排出谷粒。如图3所示,底搅龙19的终止端部与纵搅龙输送机21的纵向输送搅龙25的起始端部经由斜齿轮机构31连动地连结。纵向输送搅龙25的终止端部与连接部22的旋转轴经由斜齿轮机构32连动地连结,连接部22与横向输送搅龙29的起始端部经由斜齿轮机构33连动地连结。来自发动机8的动力经由带张紧式的排出离合器34断续自如地传递到底搅龙19的前端部。斜齿轮机构31将底搅龙19与纵搅龙输送机21连动地连结,该斜齿轮机构31在连接壳体20中安装于齿轮收纳部35内,齿轮收纳部35以与谷粒所通过的谷粒通过区域隔离的状态形成。如后所述,谷粒排出装置6以整体绕纵搅龙输送机21的中心的上下轴芯Y旋转操作自如的方式构成。另外,横搅龙输送机23以通过升降缸C的驱动而绕横轴芯X摆动升降自如的方式构成。即,如图3所示,纵搅龙输送机21的外筒壳体24的下端部连接于连接壳体20的上端部,在该连接部位被相对转动自如地支承。连接壳体20连结于谷粒箱5的后壁部5A。整个谷粒排出装置6的载荷是通过利用圆筒状的突起部37承接支承轴部36而被支承的,支承轴部36朝下方突出形成于连接壳体20的底面部,突起部37设置于机体框架1。设置有引导纵搅龙输送机21的上下中间部进行滑动并且将纵搅龙输送机21的该上下中间部保持为绕上下轴芯Y转动自如的转动保持部38,该转动保持部38连结于从机体框架1立设的第一支柱39及第二支柱40。如图4、图5、图7所示,第一支柱39形成为方筒状,并且,第一支柱39相对于纵搅龙输送机21在机体横向侧内方部位以向上方延伸至转动保持部38所在的位置的状态从机体框架1立设。与该第一支柱39的下端部连结的横向的连结板41被螺栓连结于机体框架1。如图4、图5、图7所示,第二支柱40形成为方筒状,并且,第二支柱40相对于纵搅龙输送机21在机体后方部位以向上方延伸至转动保持部38所在的位置的状态从机体框架1立设。第二支柱40与第一支柱39一样,通过将与下端部连结的横向的连结板42用螺栓连结于机体框架1而被固定。另外,利用作为连结部件的连结件43,将第一支柱39的上下中间部与第二支柱40的上下中间部连结。该连结件43的一端部被螺栓连结于托架44,另一端部被螺栓连结于托架45,托架44固定在第一支柱39的上下中间部,托架45固定在第二支柱40的上下中间部。如此,通过将第一支柱39与第二支柱40连结,使支承强度提高。对转动保持部38进行说明。如图3、图4、图7所示,转动保持部38具备前部侧滑动支承体46、俯视时呈大致L形的后部侧滑动支承体47、侧视时呈槽形的后部连结体48、马达支承台49和沿前后方向观察时呈槽形的侧部连结体50,前部侧滑动支承体46的前部侧在俯视时形成为包围纵搅龙输送机21的前部侧外周的圆弧状,并且后部侧的左右两侧部在俯视时从圆弧状部分向后方侧呈直线状延伸,后部侧滑动支承体47连结于前部侧滑动支承体46,并且包围纵搅龙输送机21的后部侧外周,后部连结体48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与后部侧滑动支承体47的左右两侧部连结,马达支承台49连结于前部侧滑动支承体46的外周部,侧部连结体50连结于前部侧滑动支承体46的外周部。若进一步说明,则转动保持部38为以利用前部侧滑动支承体46与后部侧滑动支承体47进行夹持的状态相对转动自如地支承纵搅龙输送机21的结构,后部侧滑动支承体47一体地连结于后部连结体48,并且多个部位沿横向被螺栓连结于前部侧滑动支承体46的左右两侧部。另外,在前部侧滑动支承体46上设置有前后朝向的焊接螺栓51,该焊接螺栓51穿过固定于后部连结体48的横向的连结板52,利用焊接螺栓51与螺母53沿前后方向连结前部侧滑动支承体46与后部连结体48。如图4所示,在第一支柱39的上端部连结有沿前后方向观察时呈槽形的托架54,该托架54与侧部连结体50以背面彼此抵接的状态利用螺栓连结。另外,在第二支柱40的上端部连结有侧视时呈大致槽形的托架55,该托架55与后部连结体48以背面彼此抵接的状态利用螺栓连结。如图3、图7所示,利用马达支承台49支承用于对谷粒排出装置6进行旋转操作的旋转驱动用电动马达(以下,称作“旋转马达”)56。注意,在图4中省略了旋转马达。安装于旋转马达56的输出轴57的小齿轮58与固定于纵搅龙输送机21的外筒壳体24的大径齿轮59啮合,能够利用旋转马达56的驱动力使纵搅龙输送机21绕上下轴芯Y转动,对谷粒排出装置6进行旋转操作。该齿轮啮合式的驱动部的周围被未图示的罩覆盖。如图3所示,旋转马达56设于较高的位置,因此,旋转马达56抵接于外物而损伤的隐患较少。并且,由于支承纵搅龙输送机21的转动保持部38被第一支柱39与第二支柱40支承,因此,能够抑制纵搅龙输送机21的姿势变化而良好地进行旋转动作。另外,由于第二支柱40位于纵搅龙输送机21的后方侧,因此,在机体后退等情况下,外物抵接于纵搅龙输送机21而导致外筒壳体24损伤的隐患较少。如图3、图4所示,纵搅龙输送机21在比转动保持部38更靠上方侧的部位被连结于谷粒箱5的滑动支承部61支承。如图6所示,滑动支承部61具备滑动支承体62和连结用支承体64,滑动支承体62为与转动保持部38中的前部侧滑动支承体46相同的结构的圆弧状,连结用支承体64具有滑动支承部63,该滑动支承部63在俯视时为与后部侧滑动支承体47相同的大致L形。连结用支承体64在俯视时从滑动支承部63的左右两侧部向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并且在端部具备俯视时弯折为L形的连结部65,连结部65被螺栓连结于谷粒箱5的后壁部5A。另外,滑动支承体62的左右两端部被螺栓连结于连结用支承体64的左右两侧部,并且利用增强板66将连结用支承体64的左右两侧部彼此连结。纵搅龙输送机21能够在与连接壳体20接合的接合部分相对转动,并且能够分别利用转动保持部38和滑动支承部61引导上下中间部进行滑动,能够以姿势稳定的状态绕上下轴芯Y转动。如图4所示,设置有作为连结部件的方筒状的横向连结体67,横向连结体67为横向姿势,将第一支柱39与脱粒装置4连结。如图8所示,该横向连结体67在右侧端部,连结有具有前后朝向的板面的安装板68,该安装板68与固定于第一支柱39的侧视时呈槽形的安装板69被螺栓连结。另外,在横向连结体67的左侧端部,连结有具有左右朝向的板面的安装板70,该安装板70被螺栓连结于脱粒装置4的侧壁4A。如图4所示,在作业台17的右侧部中的与后部侧对应的部位,从横向连结体67的左右途中部朝上方延伸设置有方筒状的纵向支承体71。纵向支承体71的上端部被螺栓连结于作业台17的右侧部的下表面侧。也就是说,作业台17的后端部被横向连结体67支承。注意,作业台17的前部侧位置被从机体框架1立设的未图示的前部侧支柱支承,对此将不再详述。〔谷粒箱〕谷粒箱5的底面在沿前后方向观察时以底搅龙19所在的部位位于最下部的方式呈大致V字状地形成为倾斜姿势。并且,在从后侧观察机体时,底搅龙19设于比左右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偏向横向外侧(右侧)的位置。如图4所示,在谷粒箱5的左侧下方形成有较大地敞开的空间,利用该空间配备燃料箱73。在沿前后方向观察时,燃料箱73以上部表面以靠近谷粒箱5的倾斜状底面的状态沿着该倾斜状底面的方式形成为倾斜状,燃料箱73延伸至空间的较高位置,有效地利用空间来增多储存量。谷粒箱5以在作用姿势和维护姿势之间绕沿着纵搅龙输送机21的中心的上下轴芯Y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机体框架1,谷粒箱5在作用姿势下退入机体内方而储存谷粒,在维护姿势下向机体外方伸出。即,谷粒箱5能够在被纵搅龙输送机21支承的状态下绕上下轴芯Y转动。不过,在将谷粒箱5切换为维护姿势时,需要预先解除排出离合器34的连动状态并将传动带拆下。在从作用姿势改变谷粒箱5的姿势时,如图2所示,使谷粒箱5以谷粒箱5的前部侧转向机体外方的方式转动。此时,连接壳体20的底面部的支承轴部36相对于突起部37进行相对转动,并且在连接壳体20与外筒壳体24之间进行相对转动。另外,在滑动支承部61,在与纵搅龙输送机21之间进行相对转动。如上所述,由于纵搅龙输送机21被第一支柱39及第二支柱40稳定地支承,因此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摆动所导致的姿势变化较少。并且,利用这种姿势稳定的纵搅龙输送机21,转动自如支承地谷粒箱5。〔机体框架〕接下来,对机体框架1中的机体后部侧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如图3、图4、图9所示,在机体框架1中的机体后部侧部位,设置有位于左右两侧端部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体74、位于后端部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框架体75、位于第一横框架体75的前方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横框架体76、位于第二横框架体76的前方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三横框架体77、横跨第一横框架体75与第二横框架体76延伸的第一支承框架体78和横跨第二横框架体76与第三横框架体77延伸的第二支承框架体79。左右一对主框架体74、第一横框架体75、第二横框架体76及第三横框架体77分别形成为方筒状。另外,除了上述各框架体74~79以外,机体框架1还具备第一前后朝向框架体80和第二前后朝向框架体81,第一前后朝向框架体80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与第一横框架体75及第三横框架体77各自的左侧端部和第二横框架体76的左右中间部连结,第二前后朝向框架体81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与第一横框架体75及第三横框架体77各自的左右中间部和第二横框架体76的左右中间部的靠右侧部位连结。这些第一前后朝向框架体80与第二前后朝向框架体体81分别形成为方筒状。因此,第一横框架体75使左右两侧端部与第一前后朝向框架体80和第一支承框架体78连结,且使中间部连结于第二前后朝向框架体81,从而被它们支承。第二横框架体76以横跨左右一对主框架体74的后端部彼此的方式被连结,且使中间部连结于第二前后朝向框架体81,从而被它们支承。第三横框架体77以横跨右侧的主框架体74与第一前后朝向框架体80的方式被连结,且使中间部连结于第二前后朝向框架体81,从而被它们支承。第一支承框架体78具备横向的板状体78A和方筒状的前后延伸设置体78B,板状体78A以跨设载置于第一横框架体75与第二横框架体76的状态被固定,前后延伸设置体78B沿该板状体78A的下表面延伸,且分别与第一横框架体75、第二横框架体76及板状体78A连结。第二支承框架体79具备水平姿势的板状体79A和纵向的板状体79B,板状体79A以横跨第二横框架体76与第三横框架体77的方式固定于各自的上表面,板状体79B沿该水平姿势的板状体79A的下表面延伸,且与水平姿势的板状体79A的下表面连结成T字形,并且板状体79B的两侧端部连结于第二横框架体76与第三横框架体77。也就是说,形成了将一对板状体79A、79B连结成T字形的构造的框架体。水平姿势的板状体79A并非仅是在从第二横框架体76至第三横框架体77的前后方向上延伸,还具备沿第三横框架体77的上方在横向上延伸的横向延伸设置部79A1。该横向延伸设置部79A1在变更姿势时能够在保持对支承体的支承的情况下以载置支承谷粒箱5的后壁部5A的下部所设置的支承体82的状态使支承体滑移,能够容易地进行姿势变更操作。第二支柱40被第一支承框架体78支承,第一支柱39支承于第二支承框架体79。即,设于第二支柱40下端部的连结板42被螺栓连结于第一支承框架体78的板状体78A的上表面。另外,设于第一支柱39下端部的连结板41被螺栓连结于第二支承框架体79的水平姿势的板状体79A的上表面。第二横框架体76以横跨左右一对主框架体74的后端部彼此的方式连结,从而使第二横框架体76被以两点支承状态稳定地支承。如此,利用两侧被稳定支承的第二横框架体76支承纵搅龙输送机21的下部。即,在第一支承框架体78固定于第二横框架体76的部位,在其上表面侧连结有圆筒状的突起部37,突起部37对纵搅龙输送机21进行支承。并且,利用第二横框架体76与第三横框架体77支承燃料箱73。由于第二横框架体76被左右一对主框架体74以两点支承状态稳定地支承,第三横框架体77被右侧的主框架体74与第一前后朝向框架体80稳定地支承,因此能够良好地支承燃料箱73。另外,如图8所示,第一横框架体75以位于燃料箱73的后端部的后方的状态配置。通过这样构成,在机体后退等情况下,第一横框架体75作为保护部件发挥功能,容易避免外物直接碰撞燃料箱73而损伤燃料箱73。〔其他实施方式〕(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设置将第一支柱39连结于脱粒装置4的作为连结部件的横向连结体67的结构,但也可以取代该结构,或者在此基础上,设置将第二支柱40连结于脱粒装置4的连结部件。(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机体框架1中的第一支承框架体78支承第二支柱40,利用第二支承框架体79支承第一支柱39,但也可以取代这种结构,利用第一支承框架体78支承第一支柱39,利用第二支承框架体79支承第二支柱40。(3)第一支柱39与第二支柱40的配置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第一支柱39设置于纵搅龙输送机21的左侧部位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第一支柱39设置于纵搅龙输送机21的右侧部位的结构。(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旋转马达56支承于转动保持部38的结构,但也可以取代这种结构,采用将旋转马达56支承于相对于转动保持部38另行从机体框架立设的支承部件或谷粒箱5的结构。(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谷粒箱5与脱粒装置4之间设置作业台17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不设置这种作业台17的结构。(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机体框架1中的第一横框架体75以位于燃料箱73的后端部的后方的状态设置的结构,但也可以取代这种第一横框架体75而另外设置包围燃料箱73的后方侧的保护部件。另外,也可以采用仅利用第二横框架体76支承燃料箱73的结构,取代利用第二横框架体76与第三横框架体77支承燃料箱73的结构。(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联合收割机而应用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但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工业实用性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和半喂入联合收割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