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钵苗的变行距移栽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1729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稻钵苗的变行距移栽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林机械种植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稻钵苗的变行距移栽机。



背景技术:

我国部分水稻产区,特别是南方双季稻种植地区,水稻行距移栽需同时适应晚稻、杂交稻稀植、早稻密植或超级稻小行距制种的移栽。国内现有插秧机的行距主要固定为30cm宽一种模式,在阳光、雨量均充足的南方双季稻区普遍存在缺陷:对于生长期短、植株相对矮小的早稻,种植密度偏稀,往往到成熟时都难以完全封行,进而导致有效穗数不足,不仅浪费田地、不利于早稻高产,更不能充分发挥机插稻的增产潜力,形成相对减产现象;再者,如果早稻使用小行距24cm、晚稻使用大行距30cm插秧机插植,又将出现同一亩地使用两种插秧机的设备资源浪费现象,固定行距的插秧机无法满足我国水稻种植的实际需要,故迫切需要同时适应24-30cm的行距秧苗移栽机。

同时,农户使用机械插秧时对育秧技术要求太高,且育秧过程容易受到限制,水分、肥料管理等环节复杂繁琐;苗期控制不易:若苗期过长,则苗茎又长又大,运输或栽插抓取时易折断伤苗或出现“搭桥”现象;若苗期过短,则小苗又嫩又细,栽植时易夹伤碰伤,两种情况均易导致栽插后秧苗返青期长,生长质量不高,从而造成减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水稻钵苗的变行距移栽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水稻钵苗的变行距移栽机,包括送秧机构、取秧机构、输秧机构和栽植机构,送秧机构用于将水稻钵苗送到待夹取位置,在通过取秧机构夹取水稻钵苗后经输秧机构输送至栽植机构,从而完成水稻钵苗的变行距移栽,具体结构如下:

所述送秧机构中,输送滚筒上设置有多根拨杆,装有水稻钵苗的软钵盘放置在空钵盘中,空钵盘置于相邻两个拨杆的间隙处,输送滚筒下方设置有钵盘收集箱;

所述取秧机构中,夹秧片安装在支撑架上;

所述输秧机构中,包括多个输秧筒,且各个输秧筒之间为变行距,以实现变行距移栽;同时输秧筒上部输送入口为倒锥形结构,输送入口面积较大,当输秧筒需变行距移动时,即使送秧位置不变,输秧筒输送入口也能较好的接收由取秧机构投入的水稻钵苗;且能避免水稻钵苗输送过程中出现钵上苗下的现象而伤害秧苗;输秧筒的筒体为圆柱形结构,可将不同苗高的水稻钵苗梳顺,以直立状态进入输送出口;

所述栽植机构中,包括用于开栽植沟壑的开沟装置和用于将水稻钵苗两边的稀泥推向水稻钵苗的壅泥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软钵盘为塑料材质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中,拨杆在输送滚筒上呈均匀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空钵盘底部设置有凹口,并在输送滚筒上设置有用于凹口插入的凸台,以将空钵盘暂时固定在输送滚筒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钵盘收集箱内设置有隔板,用于收集空钵盘。

在本实用新型中,夹秧片包括一对夹片及安装在一对夹片内的弹簧。

在本实用新型中,空钵盘直径大于软钵盘直径,且空钵盘与软钵盘均为梯形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移栽工序如下:

首先人工将装有水稻钵苗的软钵盘放入空钵盘中,而后输送滚筒旋转动力旋转拨杆,从而带动空钵盘往斜下方运动,将水稻钵苗输送到待夹取位置,同时空钵盘沿输送滚筒掉落至钵盘收集箱中;

当送秧机构将空钵盘的水稻钵苗输送至夹取位置时,取秧机构也刚好到达夹取位置时,夹秧片夹紧水稻钵苗,从而完成水稻钵苗的夹取、上提动作,并促使水稻钵苗脱离空钵盘后到达投苗位置,此后,夹秧片松开,水稻钵苗自行落入输秧机构,而后取秧机构回到初始位置准备下一次夹取;

由于输秧筒输送入口为倒锥形结构,输送入口面积较大,当输秧筒需变行距移动时,即使送秧位置不变,输秧筒输送入口也能较好的接收由取秧机构投入的水稻钵苗;且能避免水稻钵苗输送过程中出现钵上苗下的现象而伤害秧苗;而输秧筒的筒体为圆柱形结构,可将不同苗高的水稻钵苗梳顺,以直立状态进入输送出口,无论是大苗还是小苗,均可直接落入栽植沟壑中进行栽植,不会对秧苗造成“搭桥”、折断和夹伤等现象;

开沟装置在栽植行开出一条栽植沟壑后,输秧筒中的水稻钵苗由于软钵盘钵体的重力作用,落入栽植沟壑中;壅泥装置从水稻钵苗两边将稀泥推向水稻钵苗,以掩埋水稻钵苗根部和软钵盘钵体,达到立苗效果,从而完成从水稻钵苗到田间的一系列栽植过程。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输秧机构中设置有多个输秧筒,且各个输秧筒之间为变行距,以实现变行距移栽;同时结合送秧机构、取秧机构与栽植机构,从而完成从水稻钵苗到田间的一系列栽植,有效实现一对一的水稻钵苗抓取插植,对水稻钵苗苗高要求不高,根据实际需求改变行距,可大幅度提高我国粮食产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的水稻钵苗变行距栽植工序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的输秧筒实现变行距栽植过程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的输秧筒输送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清晰,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一种水稻钵苗的变行距移栽机,包括送秧机构、取秧机构、输秧机构和栽植机构,送秧机构用于放置水稻钵苗,通过取秧机构夹取水稻钵苗后经输秧机构输送至栽植机构,从而完成水稻钵苗的变行距移栽,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1所示,包括放置有水稻钵苗的软钵盘1、送秧机构2、输送滚筒3、拨杆4、空钵盘5、钵盘收集箱6、夹秧片7、支撑架8、输秧筒9、开沟装置10及壅泥装置11;

所述送秧机构中,输送滚筒3上均布有拨杆4,人工将放置有水稻钵苗的塑料软钵盘1放入送秧机构2的空钵盘5中,输送过程中空钵盘5卡入拨杆4间隙处,通过输送滚筒3旋转动力旋转拨杆4从而带动空钵盘5往斜下方运动,将水稻钵苗输送到待夹取位置,同时空钵盘5沿着输送滚筒3掉落至钵盘收集箱6中;

所述取秧机构用于实现对水稻钵苗夹取、上提,当送秧机构2将空钵盘5的水稻钵苗输送至夹取位置时,支撑架8也刚好到达夹取位置时,夹秧片7夹紧水稻钵苗,从而完成水稻钵苗的夹取、上提动作,并促使水稻钵苗脱离空钵盘5后到达投苗位置,此后,夹秧片7松开,水稻钵苗自行落入输秧机构,而后支撑架8回到初始位置准备下一次夹取;

所述输秧机构是由多个输秧筒9组成,各个输秧筒9之间间距可调,以实现变行距移栽;由于输秧筒9输送入口为倒锥形结构,输送入口面积较大,当输秧筒9需变行距移动时,即使送秧位置不变,输秧筒9输送入口也能较好的接收由夹秧片7投入的水稻钵苗;且能避免水稻钵苗输送过程中出现钵上苗下的现象而伤害秧苗;且输秧筒9的筒体为圆柱形结构,可将不同苗高的水稻钵苗梳顺,以直立状态进入输送出口,无论是大苗还是小苗,均可直接落入栽植沟壑中进行栽植,不会对秧苗造成“搭桥”、折断和夹伤等现象;

所述栽植机构包括开沟装置10和壅泥装置11,所述开沟装置10用于开沟,在栽植行开出一条栽植沟壑后,输秧筒9中的水稻钵苗由于软钵盘1钵体的重力作用,落入栽植沟壑中;所述壅泥装置11用于掩埋水稻钵苗,从水稻钵苗两边将稀泥推向水稻钵苗,以掩埋水稻钵苗根部和软钵盘1钵体,达到立苗效果;

水稻钵苗经送秧机构2、取秧机构、输秧机构和栽植机构作业后,从而完成从水稻钵苗到田间的一系列栽植过程。

当水稻钵苗从输秧筒9中直立下落至泥土之前,开沟装置10已经在田间相应栽植位置开出栽植沟壑,由于软钵盘1钵体自重,水稻钵苗落入栽植沟壑中;为了使水稻钵苗更好的直立于泥土中,壅泥装置11及时从水稻钵苗两边向中间壅泥,刚好埋没水稻钵苗的根系和软钵盘1钵体,使水稻钵苗更稳固的直立于泥土中,有助于生长。

如图2所示,水稻钵苗从送秧机构2的纵向输送下来,到达待夹取位置时,由位置固定的支撑架8夹取投入到输秧筒9中,本实施例中,输秧筒9共有4个,分为A、B、C、D,以第C个为基准,当位置调整为I状态时,输秧筒9间距为25mm,实现水稻钵苗25mm行距的移栽;当位置调整为II状态时,输秧筒9间距为30mm,实现水稻钵苗30mm行距的移栽;同理设置调整为III状态时,实现输秧筒9间距28mm的水稻钵苗移栽,从而完成水稻钵苗的变行距栽植;同时从图2中可以看出,输送筒B、D入口结构相同,而输送筒A入口比其他入口要大,因为输秧筒A调整的间距是输秧筒B、输秧筒C的两倍;使移栽机实现当保持纵向输秧台输秧间距30cm不变,变行距移栽移动输秧筒9时,由于倒锥形结构输秧筒9输送入口面积较大,输送入口能较好的接收由取秧机构投入的水稻钵苗;且能避免水稻钵苗输送过程中出现钵上苗下的现象而伤害秧苗;圆柱形结构可将不同苗高的水稻钵苗梳顺,以直立状态进入输送出口,如图3所示,无论是大苗还是小苗,均可顺利的落入栽植沟壑,不会对水稻钵苗造成“搭桥”、折断和夹伤等现象。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