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机插钵苗育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88880阅读:7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的育秧方法,属于水稻栽培种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稻米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容易消化,不仅是我国的主要食粮,世界上也约有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谷副产品用途广泛,其米糠既是家畜的精饲料,也是医药原料;谷壳可作为工业原料;稻草除作家畜饲料和食用菌生产原料以及有机肥料外,还是造纸工业等的原料。目前水稻的育秧方法很多,但秧苗素质不高,成本较高,良种使用率低,插秧成活率也无法进一步提高,培育方式不当,制约着水稻产量的提高;在每年播种季节,总有少部分农户由于育秧过程操作不当引起水稻育秧期间水稻的坏种、烂芽,以及水稻的各种病虫害的发生,造成水稻产量明显减少,影响了农民的正常收入。因此一种新型高效的水稻育秧方法的开发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稻机插钵苗育秧方法,实现钵盘精确培育大秧龄的带土钵体壮秧,秧龄弹性大,可精确取秧根系带土钵苗精确有序机插,无伤秧伤根,机插后秧苗返青快,缓苗时间短、发根低位分蘖早,栽插均匀,漏秧率低的水稻育秧方法。

发明内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稻机插钵苗育秧方法,包括如下实施步骤:

1)种子选择:根据不同茬口、品种特性以及安全齐穗期,选择适合当地稻区所需品种的水稻种子;

2)浸种催芽:浸种时间的长短,因水温而异,晚稻种子浸种时水温较高,温度为30~35℃,浸1~2天,浸种要结合种子消毒进行;浸种时加入适量多菌灵、线菌清、菌虫清或施保克浸种1~2天;

3)苗床准备:包括秧田选择、营养土配制、秧盘选择和秧板制作;

4)播种;

5)苗床管理:包括水分管理、化学调控和预防病害;

6)起秧运秧:根据秧龄和栽插进度,起秧移栽时,做到随起、随运、随栽;

7)大田移栽:秧苗移栽时要做好基本苗数的计算、栽插深度的调节,以及提高栽插质量的其它配套措施。

其中,上述步骤1)中种子的品种为:对应长江中下游稻区:选择y两优1号、新两优6号、中浙优1号、内5优8015、珞优8号、连粳7号或秀水134品种的种子;对应华南稻区:选择特优757、天优998、粤晶丝苗2号或天优122品种的种子;对应西南稻区:选择宜香优211、f优498、内5优39或楚粳28号品种的种子;对应北方稻区:选择龙粳25、通禾836、沈农9816或宁粳43号品种的种子。

其中,上述步骤2)浸种催芽前进行晒种和精选种子,常规稻种子播种前晒1~2天,杂交稻种子只摊晾通气,晒种后精选种子,常规稻种子用泥水或质量比为1:50~55的盐水选种,杂交稻种子用清水浸泡1~2小时后去秕谷;秧田选择具体为选择地块平整、土质肥沃、运秧方便及排灌便利的弱酸性砂质壤土作为育秧田块,按照秧田与大田的比例留足秧田,常规稻为1:45~50,杂交稻为1:55~60,秧田必须适当提前耕翻晒垡碎土,旱育秧床土要求调酸、培肥和清毒,ph6.0~6.5。

其中,上述步骤3)中营养土配制具体为:育秧营养土选用0~20厘米表层土用孔径4~6毫米的筛子过筛,并覆农膜使床土熟化;常规稻按亩大田面积备足营床土80公斤,杂交稻按60公斤;在落谷前7~10天再按每100公斤床土拌入壮秧剂0.5公斤,拌匀制成营养土备用,每个秧盘装土量为1.5公斤左右。

其中,上述步骤3)秧盘选择为:选用规格为长61.8cm×宽31.5cm×高2.5cm,每盘448孔,孔径1.6cm的秧盘,每亩大田用盘35-40张。

其中,上述步骤3)秧板制作为:常规秧田要求播种前10天上水整地,以薄水平整地表,无残茬、秸秆和杂草等,泥浆深度达到5~8厘米,田块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经过2天沉实后排水晾田,开沟作秧板,要求板面平整,根据钵盘尺寸规格,秧板宽1.6~1.8米,侧沟宽0.3~0.4米,深0.2米左右,做到灌、排分开,内、外沟配套并多次上水整田验平,高差不超过1厘米。

其中,上述步骤4)播种前严格调试播种机,精播匀播,钵内营养底土厚度稳定2/3孔深,盖表土厚度不超过盘面,以不见芽谷为宜,要因品种类型确定每孔每盘播种量:常规稻每孔播种3~5粒,确保每孔3~5苗;杂交稻3粒左右,每孔确保2苗。

其中,上述步骤5)水分管理:1~3叶期,晴天早晨叶尖露水少及时补水,3叶期后,秧苗发生卷叶于当天傍晚补水,4叶期后,注意控水,以促盘根,移栽前1天,适度浇好起秧水;化学调控:每100公斤土混入壮秧剂0.5公斤,严格控制用量,充分拌匀,以防壮秧剂伤苗,2叶期,每百张秧盘用15%多效唑粉剂4克,兑水喷施,均匀喷露;预防病害:齐苗后喷施一遍“敌克松”500倍液,一星期后喷施“移栽灵”防病促发根,移栽前打好送嫁药。

其中,上述步骤6)要求秧龄30~35天,叶龄4.5~5.5,苗高15~20厘米,单株茎基宽0.3~0.4厘米,平均单株带蘖0.3~0.5个,单株白根数13~16条,发根力5~10条,百株干重8.0克以上,钵体重5克。

其中,上述步骤7)中精准确定大田基本苗:精准确定大田基本苗为:常规稻采用株距12厘米,亩插1.6~1.7万穴,每穴3~5苗,每亩基本苗6万/亩以上,杂交稻采用株距14~16厘米,亩插1.4~1.5万穴,每穴2苗,每亩基本苗3万以上;精确控制栽插深度为:机插稻栽插深度调节控制在2.0厘米左右有利于高产;提高栽插质量为:机插稻大田整地要做到田平,全田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表土上烂下实。为防止壅泥,水田整平后需沉实,沙质土沉实1天左右,壤土沉实1~2天,粘土沉实2~3天,待泥浆沉淀、表土软硬适中、作业时不陷机,保持薄水机插

上述的一种水稻机插钵苗育秧方法,具体包括如下实施步骤:

步骤1,种子选择:

根据不同茬口、品种特性以及安全齐穗期,选择适合当地稻区所需品种的水稻种子;对应不同的稻区,选择种子的品种为:对应长江中下游稻区:选择y两优1号、新两优6号、中浙优1号、淮稻8号、南粳46、武运粳23号、连粳7号或秀水134品种的种子;对应华南稻区:选择特优757、天优998、粤晶丝苗2号或天优122品种的种子;对应西南稻区:选择宜香优211、f优498、内5优39或楚粳28号品种的种子;对应北方稻区:选择龙粳25、通禾836、沈农9816或宁粳43号品种的种子。

步骤2,浸种催芽:

要做好晒种、选种、浸种、消毒工作,提高发芽率,整齐度、减少种子带病;晒种,常规稻种子播种前晒1~2天,杂交稻种子只摊晾通气;精选种子,常规稻种子用泥水或质量比为1:50的盐水选种,杂交稻种子用清水浸泡1~2小时后去秕谷;浸种,浸种时间的长短,因水温而异,晚稻种子浸种时水温较高(温度为30~35℃),一般浸1~2天,浸种要结合种子消毒进行,浸种时加入适量多菌灵、线菌清、菌虫清或施保克浸种1~2天,可以有效的预防由稻种传播的恶苗病、稻干尖线虫病等,浸种后催芽,催芽,要求达到快、齐、匀、壮,即催芽2~3天发芽率90%以上,芽谷均匀一致,根芽粗壮、芽色白亮,根长一粒谷,芽长半粒谷,对于单季晚稻播种时,气温已高,芽谷露白即可,催芽方法包括保温催芽法和蒸气催芽法催芽,保温催芽法为将浸好消毒的种子用箩筐或纤维袋装好,将其置于带有取暖器的空间内即可;所述蒸气催芽法将浸好消毒的种子用箩筐装好后,在箩筐外罩上浴罩,将100℃的水蒸气导入浴罩内;中稻和晚稻采取“三浸三露”的方法浸种催芽;

步骤3,苗床准备:

(1)秧田选择:选择地块平整、土质肥沃、运秧方便及排灌便利的弱酸性砂质壤土作为育秧田块。按照秧田与大田的比例留足秧田,常规稻为1:50,杂交稻为1:60。秧田必须适当提前耕翻晒垡碎土,旱育秧床土要求调酸、培肥和清毒,ph6.0~6.5。

(2)营养土配制:育秧营养土可选用0~20厘米表层土用孔径4~6毫米的筛子过筛,并覆农膜使床土熟化;常规稻按亩大田面积备足营床土80公斤,杂交稻按60公斤;在落谷前7~10天再按每100公斤床土拌入壮秧剂0.5公斤,拌匀制成营养土备用,一般每个秧盘装土量为1.5公斤。如选用基质育秧,当前各地应用的基质育秧种类较多,可因地制宜选用适合的类型,一般每亩大田备足基质80~100公斤。

(3)秧盘选择:选用规格为长61.8cm×宽31.5cm×高2.5cm,每盘448孔,孔径1.6cm的秧盘,每亩大田用盘35-40张。

(4)秧板制作:常规秧田要求播种前10天上水整地,以薄水平整地表,无残茬、秸秆和杂草等,泥浆深度达到5~8厘米,田块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经过2天沉实后排水晾田,开沟作秧板,要求板面平整。根据钵盘尺寸规格,秧板宽1.6米,侧沟宽0.3~0.4米,深0.2米,做到灌、排分开,内、外沟配套并多次上水整田验平,高差不超过1厘米。

育秧温室可选用glp832型连栋圆拱型温室(带遮阳网)或其改进型作为育秧厂房,温室建设时要做好通水、通电、通道路、平整和压实场地等工作。育秧温室东西长、南北长可根据生产需要和实际情况自由组合,一般东西长45~55米,南北长50~60米,单个温室面积2000~2500平方米,一般温室跨度8米、间距4米、拱间距1米、肩高3米、顶高4.8米、外遮阳网高5.4米。

步骤4,播种:

根据“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的原则,合理安排播期。要根据插秧机工作效率和机手熟练程度,安排好插秧进度,合理分批播种,确保批批秧苗适龄移栽。播前严格调试播种机,精播匀播,钵内营养底土厚度稳定2/3孔深,盖表土厚度不超过盘面,以不见芽谷为宜,要因品种类型确定每孔每盘播种量:常规稻每孔播种3~5粒,确保每孔3~5苗;杂交稻3粒左右,每孔确保2苗。

步骤5,苗床管理:

(1)水分管理:1~3叶期,晴天早晨叶尖露水少及时补水,3叶期后,秧苗发生卷叶于当天傍晚补水,4叶期后,注意控水,以促盘根,移栽前1天,适度浇好起秧水。

(2)化学调控:每100公斤土混入壮秧剂0.5公斤,严格控制用量,充分拌匀,以防壮秧剂伤苗,2叶期,每百张秧盘用15%多效唑粉剂4克,兑水喷施,均匀喷露。

(3)预防病害:齐苗后喷施一遍“敌克松”500倍液,一星期后喷施“移栽灵”防病促发根,移栽前打好送嫁药。

步骤6,起秧运秧:

(1)移栽标准:要求秧龄30~35天,叶龄4.5~5.5,苗高15~20厘米,单株茎基宽0.3~0.4厘米,平均单株带蘖0.3~0.5个,单株白根数13~16条,发根力5~10条,百株干重8.0克以上,钵体重5克左右。

(2)起运秧程序:根据秧龄和栽插进度,起秧移栽时,做到随起、随运、随栽。

步骤7,大田移栽:

秧苗移栽时要做好基本苗数的计算、栽插深度的调节,以及提高栽插质量的其它配套措施。

(1)精准确定大田基本苗:常规稻采用株距12厘米,亩插1.68万穴,每穴3~5苗,每亩基本苗6万/亩上,杂交稻采用株距14厘米,亩插1.44万穴,每穴2苗,每亩基本苗3万左右。

(2)精确控制栽插深度:栽插过深,活棵慢,分蘖发生推迟,分蘖节位升高,地下节间伸长,群体穗数严重不足;栽插过浅,容易造成漂秧。实践表明,机插稻栽插深度调节控制在2.0厘米左右有利于高产。

(3)提高栽插质量:机插稻大田整地要做到田平,全田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表土上烂下实。为防止壅泥,水田整平后需沉实,沙质土沉实1天左右,壤土沉实1~2天,粘土沉实2~3天,待泥浆沉淀、表土软硬适中、作业时不陷机,保持薄水机插。要调整株行距,使栽插密度符合设计的合理密度要求,调节秧爪取秧面积,使栽插穴苗数符合计划栽插苗数,提高安装链箱质量,放松挂链,船头贴地,插深合理均一。田间水深要适宜,水层太深,易漂秧、倒秧,水层太浅易导致伤秧、空插。一般水层深度保持1~3cm,利于清洗秧爪,又不漂不倒不空插,可降低漏穴率,保证足够苗数。要培训机手,熟练操作。行走规范,接行准确,减少漏插,提高均匀度,做到不漂秧、不淤秧、不勾秧、不伤秧。

有益效果:相比目前的水稻育秧技术,本发明采用水稻机插钵苗育秧方法结合了传统毯状机插和抛秧技术的优势,利用工厂化营养土消毒处理机和全自动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精量播种,经过暗化处理移盘秧池旱育保温管理,实现钵盘精确培育大秧龄的带土钵体壮秧育,秧龄弹性大,可达30~35天,可精确取秧根系带土钵苗精确有序机插,无伤秧伤根,机插后秧苗返青快,缓苗时间短、发根低位分蘖早,栽插均匀,漏秧率低。该育秧方法可在常规秧田中育秧,也可在在温室中育秧,可节省了苗床、良种、肥料、用水、用工以及抗旱、消毒的过程,大大降低了育秧成本,节约了劳力。另外,采用本发明育秧方法得到的秧苗素质高,即出苗率高,苗体健壮,返青活棵快,碳氮含量较高,发根力较强,从而提高了后续水稻的亩产量。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水稻机插工厂化育秧方法,具体包括如下实施步骤:

步骤1,种子选择:

根据不同茬口、品种特性以及安全齐穗期,选择适合当地稻区所需品种的水稻种子;对应不同的稻区,选择种子的品种为:对应长江中下游稻区:选择y两优1号、两优培九、新两优6号、中浙优1号、淮稻8号、南粳46、武运粳23号、连粳7号或秀水134品种的种子;对应华南稻区:选择特优757、天优998、粤晶丝苗2号或天优122品种的种子;对应西南稻区:选择宜香优211、f优498、内5优39或楚粳28号品种的种子;对应北方稻区:选择龙粳25、通禾836、沈农9816或宁粳43号品种的种子。

步骤2,浸种催芽:

要做好晒种、选种、浸种、消毒工作,提高发芽率,整齐度、减少种子带病;晒种,常规稻种子播种前晒1~2天,杂交稻种子只摊晾通气;精选种子,常规稻种子用泥水或质量比为1:50的盐水选种,杂交稻种子用清水浸泡1~2小时后去秕谷;浸种,浸种时间的长短,因水温而异,晚稻种子浸种时水温较高(温度为30~35℃),一般浸1~2天,浸种要结合种子消毒进行,浸种时加入适量多菌灵、线菌清、菌虫清或施保克浸种1~2天,可以有效的预防由稻种传播的恶苗病、稻干尖线虫病等,浸种后催芽,催芽,要求达到快、齐、匀、壮,即催芽2~3天发芽率90%以上,芽谷均匀一致,根芽粗壮、芽色白亮,根长一粒谷,芽长半粒谷,对于单季晚稻播种时,气温已高,芽谷露白即可,催芽方法包括保温催芽法和蒸气催芽法催芽,保温催芽法为将浸好消毒的种子用箩筐或纤维袋装好,将其置于带有取暖器的空间内即可;所述蒸气催芽法将浸好消毒的种子用箩筐装好后,在箩筐外罩上浴罩,将100℃的水蒸气导入浴罩内;中稻和晚稻采取“三浸三露”的方法浸种催芽;

步骤3,苗床准备:

(1)秧田选择:选择地块平整、土质肥沃、运秧方便及排灌便利的弱酸性砂质壤土作为育秧田块。按照秧田与大田的比例留足秧田,常规稻为1:50,杂交稻为1:60。秧田必须适当提前耕翻晒垡碎土,旱育秧床土要求调酸、培肥和清毒,ph6.0~6.5。

(2)营养土配制:育秧营养土可选用0~20厘米表层土用孔径4~6毫米的筛子过筛,并覆农膜使床土熟化;常规稻按亩大田面积备足营床土80公斤,杂交稻按60公斤;在落谷前7~10天再按每100公斤床土拌入壮秧剂0.5公斤,拌匀制成营养土备用,一般每个秧盘装土量为1.5公斤。如选用基质育秧,当前各地应用的基质育秧种类较多,可因地制宜选用适合的类型,一般每亩大田备足基质80~100公斤。

(3)秧盘选择:选用规格为长61.8cm×宽31.5cm×高2.5cm,每盘448孔,孔径1.6cm的秧盘,每亩大田用盘35-40张。

(4)秧板制作:常规秧田要求播种前10天上水整地,以薄水平整地表,无残茬、秸秆和杂草等,泥浆深度达到5~8厘米,田块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经过2天沉实后排水晾田,开沟作秧板,要求板面平整。根据钵盘尺寸规格,秧板宽1.6米,侧沟宽0.3~0.4米,深0.2米,做到灌、排分开,内、外沟配套并多次上水整田验平,高差不超过1厘米。

育秧温室可选用glp832型连栋圆拱型温室(带遮阳网)或其改进型作为育秧厂房,温室建设时要做好通水、通电、通道路、平整和压实场地等工作。育秧温室东西长、南北长可根据生产需要和实际情况自由组合,一般东西长45~55米,南北长50~60米,单个温室面积2000~2500平方米,一般温室跨度8米、间距4米、拱间距1米、肩高3米、顶高4.8米、外遮阳网高5.4米。

步骤4,播种:

根据“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的原则,合理安排播期。要根据插秧机工作效率和机手熟练程度,安排好插秧进度,合理分批播种,确保批批秧苗适龄移栽。播前严格调试播种机,精播匀播,钵内营养底土厚度稳定2/3孔深,盖表土厚度不超过盘面,以不见芽谷为宜,要因品种类型确定每孔每盘播种量:常规稻每孔播种3~5粒,确保每孔3~5苗;杂交稻3粒左右,每孔确保2苗。

步骤5,苗床管理:

(1)水分管理:1~3叶期,晴天早晨叶尖露水少及时补水,3叶期后,秧苗发生卷叶于当天傍晚补水,4叶期后,注意控水,以促盘根,移栽前1天,适度浇好起秧水。

(2)化学调控:每100公斤土混入壮秧剂0.5公斤,严格控制用量,充分拌匀,以防壮秧剂伤苗,2叶期,每百张秧盘用15%多效唑粉剂4克,兑水喷施,均匀喷露。

(3)预防病害:齐苗后喷施一遍“敌克松”500倍液,一星期后喷施“移栽灵”防病促发根,移栽前打好送嫁药。

步骤6,起秧运秧:

(1)移栽标准:要求秧龄30~35天,叶龄4.5~5.5,苗高15~20厘米,单株茎基宽0.3~0.4厘米,平均单株带蘖0.3~0.5个,单株白根数13~16条,发根力5~10条,百株干重8.0克以上,钵体重5克左右。

(2)起运秧程序:根据秧龄和栽插进度,起秧移栽时,做到随起、随运、随栽。

步骤7,大田移栽:

秧苗移栽时要做好基本苗数的计算、栽插深度的调节,以及提高栽插质量的其它配套措施。

(1)精准确定大田基本苗:常规稻采用株距12厘米,亩插1.68万穴,每穴3~5苗,每亩基本苗6万/亩上,杂交稻采用株距14厘米,亩插1.44万穴,每穴2苗,每亩基本苗3万左右。

(2)精确控制栽插深度:栽插过深,活棵慢,分蘖发生推迟,分蘖节位升高,地下节间伸长,群体穗数严重不足;栽插过浅,容易造成漂秧。实践表明,机插稻栽插深度调节控制在2.0厘米左右有利于高产。

(3)提高栽插质量:机插稻大田整地要做到田平,全田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表土上烂下实。为防止壅泥,水田整平后需沉实,沙质土沉实1天左右,壤土沉实1~2天,粘土沉实2~3天,待泥浆沉淀、表土软硬适中、作业时不陷机,保持薄水机插。要调整株行距,使栽插密度符合设计的合理密度要求,调节秧爪取秧面积,使栽插穴苗数符合计划栽插苗数,提高安装链箱质量,放松挂链,船头贴地,插深合理均一。田间水深要适宜,水层太深,易漂秧、倒秧,水层太浅易导致伤秧、空插。一般水层深度保持1~3cm,利于清洗秧爪,又不漂不倒不空插,可降低漏穴率,保证足够苗数。要培训机手,熟练操作。行走规范,接行准确,减少漏插,提高均匀度,做到不漂秧、不淤秧、不勾秧、不伤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所有步骤均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为本实施例水稻品种为杂交稻两优培九,用泥水或质量比为1:55的盐水选种。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所有步骤均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为本实施例的水稻品种为常规稻武运粳23号,用泥水或质量比为1:55的盐水选种。

对比例1:

本对比例的所有步骤均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为育秧方式为肥床旱育秧。(肥床旱育秧就是指在肥沃、深厚、疏松,呈“海绵状”的旱地苗床上,杜绝水层漫灌,采用适量浇水的方法培育出水稻秧苗的育秧方式。)

对比例2:

本对比例的所有步骤均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为水稻生产采用水直播技术。

实验例1:试验田育苗效果验证

2016年在江苏洪泽湖农场取同一批同一品种水稻种子(淮稻8号、杂交稻两优培九、常规稻武运粳23号)进行育秧试验,分别设为对照组(淮稻8号)、实施例1组(淮稻8号)、实施例2组(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实施例3组(常规稻武运粳23号),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湿润育秧方法进行育秧,实施例1组、实施例2组和实施例3组分别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2和3方法进行育苗,移栽后采用相同的方法管理,播种后30考察水稻叶龄、苗高、单株白根数、单株带蘖数和百株干重。结果见下表1。收获时考察水稻每亩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实际产量。结果见下表2.

表1各组水稻叶龄、苗高、单株白根数、单株带蘖数和百株干重

表2各组水稻每亩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实际产量

由上表结果可得,相比常规的湿润育秧技术,本发明机插钵苗育秧方法单株白根数、单株带蘖数和百株干重显著提高,发根力强,同时所得水稻移栽后,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实际产量也显著增加。

此外,本发明方法所得水稻苗体健壮,返青活棵快,碳氮含量较高,发根力较强。从而节省了苗床、良种、肥料、用水、用工以及抗旱、消毒的过程,大大降低了育秧成本,节约了劳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