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力变化的自触发式放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69453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基于重力变化的自触发式放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贝类放流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重力变化的自触发式放养装置。



背景技术:

人工贝类生态修复是指贝类在进行人工繁殖育苗后,再将其放流到贝类资源出现衰退的天然海洋水域中,使贝类自然种群得以恢复。目前人工贝类生态修复通用方式是将苗种打包后,由运输船运至放流海域,再由人工操作,将苗种播撒在某一处海域。由于贝类苗种在投放到海底后大致需要一个星期左右才能够实现附着,这使得贝类苗种投放到海底到实现附着的期间很容易被海流带走,随机分布到海底各处,而很多的海底并不适合贝类苗种附着生长(例如底泥性底质海区),使得很大一部分类贝类苗种无法成活,导致目前的人工贝类生态修复方式的贝类苗种的成活率不佳,影响贝类生态修复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人设计了一种沉底式贝类生态修复装置(申请号2017101294519,申请日2017-03-06,发明创造的名称沉底式贝类生态修复装置);该申请案虽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该申请案的沉底式贝类生态修复装置存在以下不足:其不仅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而且往往会因连接管的接口、活塞等密封不良,导致水压提前进入,而导致沉底式贝类生态修复装置的网状箱盖无法打开或提前打开的问题,其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不仅可有效避免贝类苗种在实现附着之前容易被海流带走,分布到不适合贝类苗种附着生长的海底区域,而降低贝类苗种的成活率的问题;而且结构简单,可有效避免因密封不良,而导致网状箱盖无法打开或提前打开的问题的基于重力变化的自触发式放养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重力变化的自触发式放养装置,包括:配重基座,配重基座的上表面中部设有竖直导柱,竖直导柱的外侧面上设有导柱上限位块与导柱下限位块;贝类暂养箱,贝类暂养箱由底板、顶板及前后左右四块侧板围成,其中前后左右四块侧板的下边缘分别通过铰接轴与底板铰接相连,所述顶板的下表面上设有往下延伸的连接框,且连接框位于前后左右四块侧板之间,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上设有浮力块,底板中部设有与竖直导柱配合的下导套,且下导套位于导柱下限位块的下方,所述顶板中部设有与竖直导柱配合的上导套,且上导套位于导柱上限位块的上方;以及若干沉降分离式连接机构,沉降分离式连接机构与前后左右四块侧板一一对应,沉降分离式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侧板的内侧面上部的连接杆、设置在连接框的下端面上并与连接杆相对于的连接杆过口及设置在连接杆的端部的限位挡板。

本方案的基于重力变化的自触发式放养装置不仅可有效避免贝类苗种在实现附着之前容易被海流带走,分布到不适合贝类苗种附着生长的海底区域,而降低贝类苗种的成活率的问题;而且结构简单,可有效避免因密封不良,而导致网状箱盖无法打开或提前打开的问题。

另一方面,当贝类暂养箱内的贝类分布到海底岩礁上后,基于重力变化的自触发式放养装置还可以在海底形成为鱼类苗种提供庇护的海底鱼礁结构。

作为优选,贝类暂养箱的外侧还设有与前后左右四块侧板一一对应的配重球,配重球通过连接线悬挂在对应的侧板的外侧面上部。

作为优选,竖直导柱的外侧面上设有沿竖直导柱的轴向延伸的防转限位凸条,且防转限位凸条位于导柱上限位块的上方,所述上导套内侧面上设有与防转限位凸条配合的轴向通槽。

作为优选,连接杆与对应的侧板相垂直,限位挡板与对应的连接杆相垂直。

作为优选,顶板与竖直导柱相垂直,所述连接框与顶板相垂直。

作为优选,顶板的上表面设有进料口,且进料口上设有封遮盖板。

作为优选,前后左右四块侧板均为网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不仅可有效避免贝类苗种在实现附着之前容易被海流带走,分布到不适合贝类苗种附着生长的海底区域,而降低贝类苗种的成活率的问题;而且结构简单,可有效避免因密封不良,而导致网状箱盖无法打开或提前打开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基于重力变化的自触发式放养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出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的基于重力变化的自触发式放养装置展开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

配重基座1、竖直导柱1.1、导柱下限位块1.2、导柱上限位块1.3;

贝类暂养箱2、铰接轴2.0、底板2.1、下导套2.2、侧板2.3、连接框2.4、顶板2.5、上导套2.6、进料口2.7、浮力块2.8;

配重球3;

沉降分离式连接机构4、连接杆4.1、连接杆过口4.2、限位挡板4.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重力变化的自触发式放养装置,包括:配重基座1、贝类暂养箱2、及若干沉降分离式连接机构4。

配重基座的上表面中部设有竖直导柱1.1,竖直导柱的外侧面上设有导柱下限位块1.2与导柱上限位块1.3。

贝类暂养箱由底板2.1、顶板2.5及前后左右四块侧板2.3围成,其中前后左右四块侧板的下边缘分别通过铰接轴2.0与底板铰接相连,且前后左右四块侧板均能够绕对应的铰接轴旋转。铰接轴水平设置。前后左右四块侧板均为网板。侧板的下边缘与上边缘之间的间距大于配重基座的底面与导柱下限位块之间的间距。贝类暂养箱的外侧还设有与前后左右四块侧板一一对应的配重球3,配重球通过连接线悬挂在对应的侧板的外侧面上部。

底板的下表面上设有浮力块2.8。底板中部设有与竖直导柱配合的下导套2.2,且下导套位于导柱下限位块的下方。底板与竖直导柱相垂直。

顶板中部设有与竖直导柱配合的上导套2.6,且上导套位于导柱上限位块的上方。竖直导柱的外侧面上设有沿竖直导柱的轴向延伸的防转限位凸条,且防转限位凸条位于导柱上限位块的上方。上导套内侧面上设有与防转限位凸条配合的轴向通槽。顶板与竖直导柱相垂直。顶板的上表面设有进料口2.7,且进料口上设有封遮盖板。

顶板的下表面上设有往下延伸的连接框2.4。连接框位于前后左右四块侧板之间。连接框呈矩形,连接框由与前后左右四块侧板一一对应的前后左右四块框板围成。连接框与顶板相垂直。

如图1、图2所示,沉降分离式连接机构与前后左右四块侧板一一对应。沉降分离式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侧板的内侧面上部的连接杆4.1、设置在连接框的下端面上并与连接杆相对于的连接杆过口4.2及设置在连接杆的端部的限位挡板4.3。连接杆与对应的侧板相垂直,限位挡板与对应的连接杆相垂直。连接杆穿过对应的连接杆过口。连接杆过口位于对应的限位挡板与对应的侧板之间。

本实施例的基于重力变化的自触发式放养装置的具体使用如下:

第一,将基于重力变化的自触发式放养装置下方到海水中,在浮力块的作用下,贝类暂养箱的底板将上浮并通过下导套抵在导柱下限位块上,顶板在自重作用下往下移动并通过上导套抵在导柱上限位块上,同时使连接杆穿过对应的连接杆过口,使连接杆过口位于对应的限位挡板与对应的侧板之间;接着,通过进料口将定量的贝类苗种放置到贝类暂养箱内,然后通过封遮盖板封遮进料口。

第二,如图1所示,选择岩礁性底质海区,且海底表面平坦的海域,将基于重力变化的自触发式放养装置直接由海面下放到海中。当基于重力变化的自触发式放养装置下方到海水中后,在浮力块的作用下,贝类暂养箱的底板保持抵在导柱下限位块上(浮力块的浮力大于贝类暂养箱及贝类苗种的重力之和)。

此后,贝类苗种逐渐长大,大致经过1-3周,贝类实现附着生长(贝类附着在贝类暂养箱的内侧面上);同时,由于贝类苗种不断长大、增重,从而克服浮力块的浮力,当贝类暂养箱与贝类暂养箱内的贝类的重力之和大于浮力块的浮力时,贝类暂养箱将逐渐下沉。在贝类暂养箱下沉过程中,顶板及连接框保持不动,从而使连接杆和限位挡板移至对应的连接杆过口的下方。

当使连接杆和限位挡板移至对应的连接杆过口的下方后,前后左右四块侧板在对应的配重球的作用下,绕对应的铰接轴往贝类暂养箱的外侧向下旋转,直至侧板抵在海底表面为止,将基于重力变化的自触发式放养装置展开,从而通过侧板在海底与底板之间搭建供贝类爬行的桥梁,这样贝类暂养箱内的贝类可以沿侧板表面爬行移动到海底岩礁上;从而有效避免贝类苗种在实现附着之前容易被海流带走,分布到不适合贝类苗种附着生长的海底区域,而降低贝类苗种的成活率的问题。另外,本实施例的基于重力变化的自触发式放养装置结构简单,可有效避免因密封不良,而导致网状箱盖无法打开或提前打开的问题。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当贝类暂养箱内的贝类通过侧板表面爬行移动到海底岩礁上后,在浮力块的作用下,贝类暂养箱的底板将再次上浮并通过下导套抵在导柱下限位块上,从而通过贝类暂养箱的底板、前后左右四块侧板及海底面在海底围成为鱼类苗种提供庇护的海底鱼礁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