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喷灌管路中的水杂质滤除装置及自动喷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5133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食用菌喷灌管路中的水杂质滤除装置及自动喷灌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用菌自动喷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食用菌喷灌管路中的水杂质滤除装置及自动喷灌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所见到最多的自动喷灌控制器并不是按照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而进行自然的灌溉,这样一来即浪费了资源,而且问题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可能有时候还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负面的影响,自动喷灌中喷头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喷灌中所用的水主要来自地下井水及经初步除杂处理后的水,由于所使用的水未经过精细的除杂处理,长时间的使用后其水中的杂质会聚集在喷头中,最终将导致喷头的水量降低,严重者造成喷头完全堵死,影响喷灌质量和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新颖、适合喷灌领域中推广使用的食用菌喷灌管路中的水杂质滤除装置及自动喷灌系统。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设计一种食用菌喷灌管路中的水杂质滤除装置,安装于喷头的进水端口上,它包括一通水管,所述通水管的一端与喷头的进水端口连接,其另一端与供水管的出水管连接;在所述通水管的中部开设有一通孔,还包括呈L状的集杂管,所述集杂管的一端与通孔对接,另一端封闭并向下延伸设置;在通孔位置处的所述通水管内设有一倾斜设置的滤网,所述滤网呈30°-45°角设置,且所述滤网面向所述通孔设置。

优选的,所述滤网最低端的高度不低于所述通孔最低处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滤网的下表面设有一金属支撑网板,所述金属支撑网板与通水管固定连接,所述滤网设置于所述金属支撑网板上。

优选的,在所述金属支撑网板上表面的边缘上的通水管的管壁上设有一环状压件,所述环状压件与所述金属支撑网板间隔设置,所述环状压件压在所述滤网的边缘上。

优选的,在所述集杂管的封闭端的端部上设有一穿孔,所述穿孔内设有一推杆,靠近所述集杂管内部的穿孔端部上设有一直径大于所述穿孔直径的除杂通道,所述推杆亦穿过除杂通道,除杂通道的端部上还设有一环状台阶,在所述集杂管内的推杆端部上连接有一与所述环状台阶匹配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上设有柔性密封垫,所述柔性密封垫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环状台阶的表面积;在所述集杂管的封闭端的端部内设有一与所述除杂通道连通的排杂通道,所述集杂管的内腔依次通过除杂通道、排杂通道与外界连通,位于所述集杂管外部的推杆端部上设有套有一弹簧,所述推杆的端部上连接有挡板,所述弹簧的端部顶在所述挡板上;所述弹簧对所述挡板施加弹力,此时,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环状台阶上,所述柔性密封垫将所述环状台阶的开口密封并压在所述环状台阶侧部的集杂管的端部内壁上。

优选的,在所述集杂管的封闭端的端部内还设有一倒扣的圆筒状支撑网,所述圆筒状支撑网扣在所述柔性密封垫上,且所述柔性密封垫可在圆筒状支撑网内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本设计它还设计了一种自动喷灌系统,它包括水泵、各水泵的出水口上分别连接有若干个供水管,各供水管的出水端口上分别连接有一个喷头,还包括与所述喷头数量对应的如上所述的食用菌喷灌管路中的水杂质滤除装置,所述喷头的进水端口通过所述通水管与供水管的出水端口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数据处理终端、与所述数据处理终端连接的接触器,所述水泵通过接触器与电源连接;还包括与该数据处理终端通信连接的服务器、及亦与该数据处理终端通信连接的管理平台;它还包括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通过云网络与所述服务器通信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于大棚内的环境数据采集器,所述环境数据采集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该环境数据采集器中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均通过通信网络与所述数据处理终端通信连接。

优选的,所述数据处理终端包括智能手机;所述管理平台为计算机,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系统实施中可根据大棚内的实时环境数据进行自动喷灌操作,不需要种植者亲自去控制喷灌器,可以提高作物的种植效率,减少人力劳动,同时,实施中种植者通过手机或者计算机远程控制本系统进行喷水操作,实施中可以降低因环境因素所带来的损失,能够有效的提高作物品质和生产效益。

本系统中的水杂质滤除装置实施中可以对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可以避免长时间的使用后水中的杂质聚集在喷头中造成堵塞现象的发生,能够降低维修次数,提高喷灌效率和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气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通水管;3.滤网;4.环状压件;5.金属支撑网板;6.通孔;7.集杂管;8.集杂管的封闭端的端部;9.圆筒状支撑网;10.除杂通道;11.排杂通道;12.推杆;13.柔性密封垫;14.弹簧;15.挡板;16.连接板;17.环状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食用菌喷灌管路中的水杂质滤除装置,参见图1至图3;本装置安装于喷头的进水端口上,本装置它包括一通水管1,所述通水管1的一端与喷头的进水端口连接,其另一端与供水管的出水管连接;本设计是在所述通水管1的中部开设有一通孔6,本设计还在通孔6位置处的所述通水管1内设有一倾斜设置的滤网3,所述滤网3呈30°-45°角设置,所述滤网最低端的高度不低于所述通孔最低处的高度,且所述滤网3面向所述通孔设置,为了实现对滤网的固定,避免水流对滤网造成移位现象的发生,本设计在所述滤网3的下表面设有一金属支撑网板5,所述金属支撑网板5与通水管1固定连接,所述的滤网3设置于所述金属支撑网板5上,同时,还在所述金属支撑网板5上表面的边缘上的通水管的管壁上设有一环状压件4,所述环状压件4与所述金属支撑网板5间隔设置,所述环状压件4压在所述滤网3的边缘上。

进一步的,本装置它还包括呈L状的集杂管7,所述集杂管7的一端与通孔6对接,另一端封闭并向下延伸设置;同时,还在所述集杂管7的封闭端的端部上设有一穿孔,所述穿孔内设有一推杆12,靠近所述集杂管7内部的穿孔端部上设有一直径大于所述穿孔直径的除杂通道10,所述推杆12亦穿过除杂通道10,除杂通道10的端部上还设有一环状台阶17,本设计还在所述集杂管7内的推杆12端部上连接有一与所述环状台阶17匹配的连接板16,所述连接板16的上表面上设有柔性密封垫13,所述柔性密封垫13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环状台阶17的表面积,还在所述集杂管7的封闭端的端部内还设有一倒扣的圆筒状支撑网9,所述圆筒状支撑网9扣在所述柔性密封垫13上,且所述柔性密封垫13可在圆筒状支撑网9内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本设计还在所述集杂管7的封闭端的端部内设有一与所述除杂通道10连通的排杂通道11,所述集杂管7的内腔依次通过除杂通道10、排杂通道11与外界连通,位于所述集杂管7外部的推杆12端部上设有套有一弹簧14,所述推杆12的端部上连接有挡板15,所述弹簧14的端部顶在所述挡板15上;所述弹簧14对所述挡板施加弹力,此时,所述连接板16位于所述环状台阶17上,所述柔性密封垫13将所述环状台阶17的开口密封并压在所述环状台阶侧部的集杂管7的端部内壁上。

本装置使用中,如图1所示,水流由通水管1的顶部向下部流动,此时,水流经滤过对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经滤网滤除后的杂质被水流经倾斜的滤网引导后进入集杂管中,进入集杂管中的杂质在集杂管内部聚集,经过一定时间后的收集后,向上按动挡板,将推杆上移,此时,柔性密封垫将环状台阶上端开口打开,而后,集杂管7的内腔依次通过除杂通道10、排杂通道11与外界连通,此时,集杂管中的杂质依次通过除杂通道10、排杂通道11被集杂管中的水压冲出,而后松开挡板即可实现柔性密封垫的回位,通过本装置的使用可以对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可以避免长时间的使用后水中的杂质聚集在喷头中造成堵塞现象的发生,能够降低维修次数,提高喷灌效率和质量。

实施例2,一种自动喷灌系统,参见图4,它包括水泵、各水泵的出水口上分别连接有若干个供水管,各供水管的出水端口上分别连接有一个喷头,还包括与所述喷头数量对应的如实施例1所述的食用菌喷灌管路中的水杂质滤除装置,所述喷头的进水端口通过所述通水管与供水管的出水端口连接;还包括数据处理终端、与所述数据处理终端连接的接触器,所述水泵通过接触器与电源连接;还包括与该数据处理终端通信连接的服务器、及亦与该数据处理终端通信连接的管理平台;它还包括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通过云网络与所述服务器通信连接;还包括设置于大棚内的环境数据采集器,所述环境数据采集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该环境数据采集器中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均通过通信网络与所述数据处理终端通信连接;所述的数据处理终端包括智能手机;所述管理平台为计算机,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

实施中,通过环境数据采集器对大棚内温度、湿度等数据进行采集,其后台的管理终端可以对各个数据进行查看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同时,本系统采用目前常用的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身处外地的智能终端设备亦可实时的查看相关数据,为实现对大棚的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为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提供可靠的依据;实施中可根据大棚内的实时环境数据进行自动喷灌操作,不需要种植者亲自去控制喷灌器,可以提高作物的种植效率,减少人力劳动,同时,实施中种植者通过手机或者计算机远程控制本系统进行喷水操作,实施中可以降低因环境因素所带来的损失,能够有效的提高作物品质和生产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