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535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系统和微循环系统,所述框架系统包括养殖池(1),所述养殖池(1)包括池底部(2)和沿池底部(2)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上端开口的围壁,所述围壁包括第一围壁(3)、第二围壁(4)、第三围壁(5)和第四围壁(6),所述养殖池(1)内部设有网箱装置(7),所述网箱装置(7)包括长铁桩和短铁桩(8),所述长铁桩和短铁桩(8)均打入池底部(2),所述长铁桩包括第一长铁桩(9)、第二长铁桩(10)、第三长铁桩(11)、第四长铁桩(12),所述第一长铁桩(9)和第三长铁桩(11)之间设有第一钢丝绳(13),所述第二长铁桩(10)和第四长铁桩(12)之间设有第二钢丝绳(14),所述第一钢丝绳(13)和第二钢丝绳(14)距离池底部(2)高度为20-30cm,所述第一钢丝绳(13)和第二钢丝绳(14)中间设有与第一钢丝绳(13)、第二钢丝绳(14)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的第三钢丝绳(15),所述第三钢丝绳(15)两端均固定在短铁桩(8)上,所述第一钢丝绳(13)和第二钢丝绳(14)之间设有支撑杆(16),所述支撑杆(16)位于第三钢丝绳(15)下方,所述支撑杆(16)下方设有支撑块(17),所述第三钢丝绳(15)上方设有网格平台(18),所述网格平台(18)的四个角分别固定在第一长铁桩(9)、第二长铁桩(10)、第三长铁桩(11)、第四长铁桩(12),所述网格平台(18)上支撑有长方体形状的网箱(19),所述网箱(19)各角均固定在长铁桩上;所述微循环系统包括高位给水口(20)、低位排水口(21)、水泵(22)、水管(23),所述低位排水口(21)位于第一围壁(3)底端,所述高位给水口(20)位于第三围壁(5)上端,所述水泵(22)位于相邻网箱装置(7)的中间,所述水管(23)包括主水管(24)和分支水管(25),所述主水管(24)一端与水泵(22)连接,所述主水管(24)另一端与分支水管(25)连接,所述分支水管(25)另一端伸入网箱(19)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泵(22)按每亩100瓦配置,采用潜水式水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箱(19)采用尼龙线网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6)采用竹片支撑杆,所述支撑杆(16)设有3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17)采用砖块支撑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22)位于2-4个相邻网箱装置(7)的中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水管(25)设有2个。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