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5359阅读:674来源:国知局
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水蛭养殖领域,具体是一种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



背景技术:

水蛭,俗名蚂蟥,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炮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近年新发现水蛭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但是由于水环境污染造成野生水蛭种质资源减少,水蛭的市场价格逐年上升,因此,人工养殖水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传统规模化水蛭养殖却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规模化水蛭养殖多采用落地网箱模式,未对养殖网箱采取必要底部处理措施,一方面存在换水时挡水,造成换水困难;另一方面落地网箱底部与池塘底接触,导致网箱内部淤泥、排泄物和食物残渣堆积,造成底部发臭,网箱内溶氧量低,水体生态失衡,造成水质恶化,有害菌类滋生,有益菌减少,水蛭疾病增多,影响水蛭正常生长甚至死亡,最终造成产量低。

2、传统规模化水蛭养殖未使用自动化水循环控制系统,养殖一段时间后网箱壁容易堵塞、不通畅,造成网箱内部与网箱外部水体交换困难,水体长期不交换、不循环导致网箱内水体清瘦,大量青苔滋生,有益藻类减少,从而水体溶氧量低,网箱内有害菌大量繁殖,造成养殖网箱内水质恶化,水蛭疾病增加,最终导致水蛭伤亡,产量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它可高度改善水蛭生存环境,实现网箱内外水体自动交换,增加溶氧量,加快细菌分解底质有机物,从根本上提高产量。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包括框架系统和微循环系统,所述框架系统包括养殖池,所述养殖池包括池底部和沿池底部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上端开口的围壁,所述围壁包括第一围壁、第二围壁、第三围壁和第四围壁,所述养殖池内部设有网箱装置,所述网箱装置包括长铁桩和短铁桩,所述长铁桩和短铁桩均打入池底部,所述长铁桩包括第一长铁桩、第二长铁桩、第三长铁桩、第四长铁桩,所述第一长铁桩和第三长铁桩之间设有第一钢丝绳,所述第二长铁桩和第四长铁桩之间设有第二钢丝绳,所述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距离池底部高度为20-30cm,所述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中间设有与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的第三钢丝绳,所述第三钢丝绳两端均固定在短铁桩上,所述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之间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位于第三钢丝绳下方,所述支撑杆下方设有支撑块,所述第三钢丝绳上方设有网格平台,所述网格平台的四个角分别固定在第一长铁桩、第二长铁桩、第三长铁桩、第四长铁桩,所述网格平台上支撑有长方体形状的网箱,所述网箱各角均固定在长铁桩上;所述微循环系统包括高位给水口、低位排水口、水泵、水管,所述低位排水口位于第一围壁底端,所述高位给水口位于第三围壁上端,所述水泵位于相邻网箱装置的中间,所述水管包括主水管和分支水管,所述主水管一端与水泵连接,所述主水管另一端与分支水管连接,所述分支水管另一端伸入网箱内部。

所述的水泵按每亩100瓦配置,采用潜水式水泵。

所述网箱采用尼龙线网箱。

所述支撑杆采用竹片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设有3个。

所述支撑块采用砖块支撑块。

所述水泵位于2-4个相邻网箱装置的中间。

所述分支水管设有2个。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分为框架系统和微循环系统两部分:微循环系统可通过智能水质监测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池塘内部、网箱内外的水体交换时机与时间,自动化微循环系统可以实现养殖池内部与网箱内外水体自动交换,增加溶氧量,加快细菌分解养殖池内部的有机物;底部抬高的框架模式,不仅换水通畅,还能够使食物残渣和水蛭排泄物沉到养殖池池底部,从而排水时及时冲走,使水底干净,不坏底,使生存环境得到高度改善,并能协助微循环系统达到网箱内外水体交换,降低氨氮、亚硝酸盐,从而达到净化水质效果,减少水蛭疾病的发生,最终从根本上提高水蛭产量。

2、本实用新型在相邻网箱装置的中间设置潜水泵,可通过主水管和分支水管将网箱外部水抽到每个网箱内部;使水体从网箱外流入网箱内,然后网箱内水体强制流出网箱,使水体实现养殖池内微循环。

3、本实用新型采用尼龙线网箱,造价低廉,并有利于网箱内外水体自由交换,得到充足的氧气和天然饵料,此外食物残渣和水蛭排泄物易于沉到养殖池的池底部,保持网箱内水质新鲜,提高水蛭产量。

4、本实用新型采用竹片支撑杆,竹片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

5、本实用新型采用砖块支撑块,成本低廉,支撑牢固。

6、本实用新型水泵位于2-4个相邻网箱装置的中间,使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节约成本。

7、本实用新型所述分支水管设有2个,可加快网箱内外水体的交换,增加溶氧量,加快细菌分解养殖池内部的有机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从而达到净化水质效果,减少水蛭疾病的发生,提高水蛭产量。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网箱装置左视图。

附图中所示标号:1、养殖池;2、池底部;3、第一围壁;4、第二围壁;5、第三围壁;6、第四围壁;7、网箱装置;8、短铁桩;9、第一长铁桩;10、第二长铁桩;11、第三长铁桩;12、第四长铁桩;13、第一钢丝绳;14、第二钢丝绳;15、第三钢丝绳;16、支撑杆;17、支撑块;18、网格平台;19、网箱;20、高位给水口;21、低位排水口;22、水泵;23、水管;24、主水管;25、分支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包括框架系统和微循环系统,所述框架系统包括养殖池1,所述养殖池1包括池底部2和沿池底部2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上端开口的围壁,所述围壁包括第一围壁3、第二围壁4、第三围壁5和第四围壁6,所述养殖池1内部设有网箱装置7,所述网箱装置7包括长铁桩和短铁桩8,所述长铁桩和短铁桩8均打入池底部2,所述长铁桩包括第一长铁桩9、第二长铁桩10、第三长铁桩11、第四长铁桩12,所述第一长铁桩9和第三长铁桩11之间设有第一钢丝绳13,所述第二长铁桩10和第四长铁桩12之间设有第二钢丝绳14,所述第一钢丝绳13和第二钢丝绳14距离池底部2高度为20-30cm,所述第一钢丝绳13和第二钢丝绳14中间设有与第一钢丝绳13、第二钢丝绳14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的第三钢丝绳15,所述第三钢丝绳15两端均固定在短铁桩8上,所述第一钢丝绳13和第二钢丝绳14之间设有支撑杆16,所述支撑杆16位于第三钢丝绳15下方,所述支撑杆16下方设有支撑块17,所述第三钢丝绳15上方设有网格平台18,网格平台18设为铁丝网格平台18,结构牢固,性能好,使用寿命长,所述网格平台18的四个角分别固定在第一长铁桩9、第二长铁桩10、第三长铁桩11、第四长铁桩12,所述网格平台18上支撑有长方体形状的网箱19,所述网箱19各角均固定在长铁桩上;所述微循环系统包括高位给水口20、低位排水口21、水泵22、水管23,所述低位排水口21位于第一围壁3底端,所述高位给水口20位于第三围壁5上端,所述水泵22位于相邻网箱装置7的中间,所述水管23包括主水管24和分支水管25,所述主水管24一端与水泵22连接,所述主水管24另一端与分支水管25连接,所述分支水管25另一端伸入网箱19内部。本实用新型微循环系统可通过智能水质监测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池塘内部、网箱19内外的水体交换时机与时间,自动化微循环系统可以实现养殖池1内部与网箱19内外水体自动交换,增加溶氧量,加快细菌分解养殖池1内部的有机物;底部抬高的框架模式,不仅换水通畅,还能够使食物残渣和水蛭排泄物沉到养殖池1池底部2,从而排水时及时冲走,使水底干净,不坏底,使生存环境得到高度改善,并能协助微循环系统达到网箱19内外水体交换,降低氨氮、亚硝酸盐,从而达到净化水质效果,减少水蛭疾病的发生,最终从根本上提高水蛭产量。

进一步的,所述的水泵22按每亩100瓦配置,采用潜水式水泵,可通过主水管24和分支水管25将网箱19外部水抽到每个网箱19内部;使水体从网箱19外流入网箱19内,然后网箱19内水体强制流出网箱19,使水体实现养殖池1内微循环。

进一步的,所述网箱19采用尼龙线网箱,造价低廉,并有利于网箱19内外水体自由交换,得到充足的氧气和天然饵料,此外食物残渣和水蛭排泄物易于沉到养殖池1的池底部2,保持网箱19内水质新鲜,提高水蛭产量。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16采用竹片支撑杆,所述支撑杆16设有3个,竹片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块17采用砖块支撑块,成本低廉,支撑牢固。

进一步的,所述水泵22位于2-4个相邻网箱装置7的中间,可有效节省资源。

进一步的,所述分支水管25设有2个,可加快网箱19内外水体的交换,增加溶氧量,加快细菌分解养殖池1内部的有机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从而达到净化水质效果,减少水蛭疾病的发生,提高水蛭产量。

实施例:

水蛭自动化养殖微循环框架模式,包括框架系统和微循环系统,所述框架系统包括养殖池1,所述养殖池1包括池底部2和沿池底部2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上端开口的围壁,所述围壁包括第一围壁3、第二围壁4、第三围壁5和第四围壁6,所述养殖池1内部设有网箱装置7,所述网箱装置7包括长铁桩和短铁桩8,所述长铁桩和短铁桩8均打入池底部2,所述长铁桩包括第一长铁桩9、第二长铁桩10、第三长铁桩11、第四长铁桩12,所述第一长铁桩9和第三长铁桩11之间设有第一钢丝绳13,所述第二长铁桩10和第四长铁桩12之间设有第二钢丝绳14,所述第一钢丝绳13和第二钢丝绳14距离池底部2高度为20-30cm,所述第一钢丝绳13和第二钢丝绳14中间设有与第一钢丝绳13、第二钢丝绳14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的第三钢丝绳15,所述第三钢丝绳15两端均固定在短铁桩8上,所述第一钢丝绳13和第二钢丝绳14之间设有支撑杆16,所述支撑杆16位于第三钢丝绳15下方,所述支撑杆16下方设有支撑块17,所述第三钢丝绳15上方设有网格平台18,所述网格平台18的四个角分别固定在第一长铁桩9、第二长铁桩10、第三长铁桩11、第四长铁桩12,所述网格平台18上支撑有长方体形状的网箱19,所述网箱19各角均固定在长铁桩上;所述微循环系统包括高位给水口20、低位排水口21、水泵22、水管23,所述低位排水口21位于第一围壁3底端,所述高位给水口20位于第三围壁5上端,所述水泵22位于相邻网箱装置7的中间,所述水管23包括主水管24和分支水管25,所述主水管24一端与水泵22连接,所述主水管24另一端与分支水管25连接,所述分支水管25另一端伸入网箱19内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泵22按每亩100瓦配置,采用潜水式水泵22,可通过主水管24和分支水管25将网箱19外部水抽到每个网箱19内部;使水体从网箱19外流入网箱19内,然后网箱19内水体强制流出网箱19,使水体实现养殖池1内微循环;所述网箱19采用尼龙线网箱,造价低廉,并有利于网箱19内外水体自由交换,得到充足的氧气和天然饵料,此外食物残渣和水蛭排泄物易于沉到养殖池1的池底部2,保持网箱19内水质新鲜,提高水蛭产量;所述支撑杆16采用竹片支撑杆,所述支撑杆16设有3个,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所述支撑块17采用砖块支撑块,成本低廉,支撑牢固;所述水泵22位于4个相邻网箱装置7的中间,使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所述分支水管25设有2个,可加快网箱19内外水体的交换,增加溶氧量,加快细菌分解养殖池1内部的有机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从而达到净化水质效果,减少水蛭疾病的发生,提高水蛭产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