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化消落带的浮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6065发布日期:2018-06-28 01:19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绿化消落带的浮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绿化消落带的浮床装置。



背景技术:

消落带是指水库、江河、湖泊等的水体随季节性涨落,水陆衔接处土地周期性出露于水面而形成的干湿交替地带。消落带长期经受雨水冲刷以及波浪淘蚀作用,土体被层层剥离,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岩石裸露,影响生态系统健康和美观。

现有的消落带绿化方式主要采用工程修复和人工植被重建的方式。工程修复往往采用混凝土等材料硬化坡面的方式,其后果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健康;人工植被重建是在消落带不同高程范围内种植适合生长的植物,这种方式目前尚未成熟,且筛选的植物大多不适宜大幅度水位变化的情况,死亡腐烂的植物进入水体后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绿化消落带的浮床装置,可组合后布设于消落带,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二次污染,且能够美化环境。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绿化消落带的浮床装置,包括布置于消落带区域的浮床,所述浮床包括多个互相连接的浮体,所述浮体呈圆筒形结构,其内环区域设有放置培育袋的培育槽,所述浮体顶部一侧与固定板一端铰接连接,所述固定板另一端与浮体顶部另一侧互相配合。

优选地,所述浮体外侧壁设有连接环,多个浮体之间通过连接环连接形成浮床。

优选地,所述浮体外侧壁四周各设有一个连接环,多个浮体纵横排列连接形成浮床。

优选地,所述固定板一端通过销轴与设于浮体顶部一侧的铰接座铰接连接,所述固定板另一端与设于浮体顶部另一侧的固定扣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通过将多个浮体相互连接成浮床并布设于消落带,克服了原水体消落带裸露造成的水土流失、二次污染、不美观等问题,具有结构简单、组合方便快捷、便于批量生产、成本低的特点,组合后布设于消落带可防止水土流失和二次污染,且能够美化环境。

附图说明

图1 为一种绿化消落带的浮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浮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培育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绿化消落带的浮床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浮床1、浮体2、连接环2.1、铰接座2.2、固定扣2.3、培育袋3、培育槽4、固定板5、销轴5.1、消落带岸边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绿化消落带的浮床装置,包括布置于消落带区域的浮床1,所述浮床1包括多个互相连接的浮体2,所述浮体2呈圆筒形结构,其内环区域设有放置培育袋3的培育槽4,所述浮体2顶部一侧与固定板5一端铰接连接,所述固定板5另一端与浮体2顶部另一侧互相配合。

优选地,所述浮体2外侧壁设有连接环2.1,多个浮体2之间通过连接环2.1连接形成浮床1。

优选地,所述浮体2外侧壁四周各设有一个连接环2.1,多个浮体2纵横排列连接形成浮床1。

优选地,所述固定板5一端通过销轴5.1与设于浮体2顶部一侧的铰接座2.2铰接连接,所述固定板5另一端与设于浮体2顶部另一侧的固定扣2.3配合。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培育袋3里面的育种为铺地黍。铺地黍具有优良的两栖特性,铺地黍长期在陆地上生长良好,在水淹的情况下也能正常生长,在全淹8—9个月退水后仍能存活,其水土保持效果明显。而且由于铺地黍具有耐旱、耐淹、耐瘠的特性,后期维护中能节省人力物力,节约成本。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浮体2为中空结构,这样其浮力更大。

本实施例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将培育袋3设于浮体2上的培育槽4内,由固定板5将培育袋3压紧在培育槽4上,然后通过连接环2.1将多个浮体2连接成浮床1,然后将浮床1布设于消落带岸边6即可。本实施例组合方便快捷,便于批量生产,成本低,组合后布设于消落带可防止水土流失和二次污染,美化环境。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