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夹片式秧苗移栽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27428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新型夹片式秧苗移栽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移栽机的技术领域,是一种新型夹片式秧苗移栽机。



背景技术:

现有移栽机主要由喂入器、导苗管、扶苗器、开沟器和覆土镇压轮等工作部件组成,目前现有移栽机的喂入器大多是旋转杯式喂入器,喂入器由数个喂入杯组成,喂入杯的直径与秧苗本体的大小相对应,每个喂入杯的下面设置有活门,活门的开闭由凸轮机构控制,在工作时,需要先人工分苗,然后将秧苗一个个投入到喂入杯中,当喂入杯转到导苗管的上方时,喂入杯下面的活门打开,秧苗依靠重力下落到导苗管内,通过倾斜的导苗管将秧苗引入到开沟器开出的苗沟内,在栅条式扶苗器的扶持下,秧苗呈直立状态,然后在开沟器和覆土镇压轮之间所形成的覆土流的作用下,进行覆土、镇压,完成栽植过程,在这种栽植形式下,秧苗纯粹是依靠自身重力而最终栽植到地里,因此秧苗的栽植效率低、可控性差,栽偏的几率很大,移栽的效果不好,对于旋转杯式喂入器,其极限是70株/分,如果超过极限,操作者就会感到紧张,出现漏栽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夹片式秧苗移栽机,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移栽机移在移栽秧苗的过程中,只能将秧苗一个一个的人工投入到喂入器中,然后靠秧苗的自身重力栽种到地里,不仅效率低,而且可控性差,很容易造成漏栽与栽偏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新型夹片式秧苗移栽机包括机架、秧苗传送装置、秧苗取出装置、秧苗移栽装置,秧苗移栽装置安装在机架的底部,秧苗传送装置安装在秧苗移栽装置上方的机架上,在秧苗传送装置前方的机架上安装有秧苗取出装置,秧苗传送装置、秧苗取出装置、秧苗移栽装置共同构成了一个工作单元,机架内至少安装有一个工作单元,秧苗移栽装置包括滚轮本体、夹苗器,在机架下方的前、后两侧安装有第一轴承座,第一转轴安装在第一轴承座内,每个工作单元内的滚轮本体都安装在第一转轴上,每个滚轮本体轴向可调,每个滚轮本体的前端面或后端面上沿圆周方向都均布有多个夹苗器,秧苗传送装置包括第一横梁、左链轮、右链轮,滚轮本体上方的机架内安装有第一横梁,在第一横梁的左、右两侧安装有第二轴承座,左侧的第二轴承座内安装有左转轴,左转轴的下端安装有左链轮,右侧的第二轴承座内设置有右转轴,右转轴的下端安装有右链轮,在左链轮与右链轮之间安装有传动链条,传动链条上均布有多个支架,每个支架的下端都水平安装有一个托片,托片上设置有卡放秧苗的卡槽,右转轴的上端安装有能使传动链条运动的第一驱动装置,每个运动到右链轮右侧的托片与其下方的夹苗器相对应,秧苗取出装置包括第二转轴、圆形卡盘、秧苗导向片,第一横梁上方的机架上其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三轴承座,第二转轴安装在第三轴承座内,在第二转轴的左侧安装有能使第二转轴转动的第二驱动装置,在第二转轴右侧的机架上安装有棘轮机构,第二转轴的右端与棘轮机构上的棘轮固定连接,第二转轴上至少均布有两个圆形卡盘,卡盘外沿的圆周方向上均布有多个能拨动秧苗托盘的卡齿,每个卡盘的外侧都设置有安装在机架上的秧苗导向片,秧苗导向片与卡盘的位置相对应,秧苗导向片呈倾斜状,在相邻卡盘之间的间隙内都设置有推杆,推杆的上方设置有第二横梁,推杆的上端安装在第二横梁上,推杆的下端为自由端,第二横梁的左侧设置有摆臂,摆臂的一端与第二横梁铰接,摆臂的另一端与机架铰接,第二横梁右侧的机架上设置有能使第二横梁前后摆动的第三驱动装置,在机架上设置有控制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夹苗器的控制系统。

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夹苗器包括活动夹片与固定夹片,固定夹片安装在滚轮本体上,固定夹片远离滚轮本体圆心的一端外伸出滚轮本体且其外伸端上设置有第一夹持凹槽,固定夹片的外侧铰接有与固定夹片相对应的活动夹片,活动夹片远离滚轮本体圆心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夹持凹槽相对应的第二夹持凹槽,在第一夹持凹槽一侧的边缘上安装有外伸出第二夹持凹槽的横向拨片,沿第一夹持凹槽的外侧边缘一体连接有凸片,活动夹片接近圆心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外伸出活动夹片的压杆,压杆接近圆心的一侧设置有翘起端,在压杆翘起端的内侧设置有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压杆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滚轮本体固定连接。

上述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接近开关、第二接近开关、拨杆、压筒,压筒套装在第一转轴外侧的第一轴承座上,压筒左半部的内侧端面与滚轮本体的外侧端面之间设置有挤压压杆翘起端的挤压空隙,压筒右半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容纳压杆翘起端的缺口,在缺口下方的机架上铰接有拨杆,拨杆的铰接端位于拨杆的中部偏下位置,使拨杆呈跷跷板状,压杆通过拨杆由缺口处进入到挤压空隙内,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步进电机、齿轮箱、离合器,离合器安装在右转轴上,第一步进电机安装在右转轴上方的机架上,第一步进电机通过齿轮箱能驱动右转轴旋转,第二驱动装置为第二步进电机,第三驱动装置为电缸,在右链轮处的第一横梁上安装有第一接近开关,在压筒缺口处的机架上安装有第二接近开关,在压杆翘起端的外侧安装有与第二接近开关配合使用的感应片,机架上设置有控制第一步进电机、第二步进电机、电缸的plc控制器,第一接近开关、第二接近开关分别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上述滚轮本体前后两侧的机架上分别设置有前地轮支架、后地轮支架,后地轮支架与前地轮支架分别铰接在机架的下方,后地轮支架与前地轮支架上分别安装有后地轮、前地轮,第一转轴的一端与后地轮之间设置有后万向联轴器,后万向联轴器的一端与后地轮的转轴固定连接,后万向联轴器的另一端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第一转轴的另一端与前地轮之间同理设置有前万向联轴器,在后地轮支架与机架之间、前地轮支架与机架之间都至少倾斜安装有一个减震器,安装在后地轮支架一侧的减震器其一端铰接在机架上,减震器的另一端铰接在后地轮支架上,安装在前地轮支架一侧的减震器其一端铰接在机架上,减震器的另一端铰接后地轮支架。

上述秧苗导向片包括弧形导片、斜导片,弧形导片、斜导片都呈倾斜状,弧形导片设置在卡盘的外侧,斜导片设置在卡盘的下方,弧形导片内侧与卡盘外沿之间设置有间距,弧形导片的下端与斜导片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斜导片与机架之间设置有连片,连片的一端与机架固定连接,连片的另一端与斜导片固定连接,在靠近右链轮一侧的连片上安装有避免秧苗甩落的弧形护栏。

上述推杆包括传动杆、导头,传动杆呈“c”形,导头呈圆柱状,传动杆的上端安装在第二横梁上,传动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导头,托片包括弯钩部、长柄部,弯钩部与长柄部共同构成“j”状的托片,弯钩部的内侧形成卡放秧苗的卡槽,托片的长柄部上安装有与卡槽位置相对应的挡片,卡槽呈前大后小的斜坡口状,长柄部外伸至斜导片的下方。

上述活动夹片与固定夹片之间设置有错位分布的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第一加强板与固定夹片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与活动夹片固定连接,或/和,第一横梁的正下方安装有一个左低右高的弧形舌板。

上述滚轮本体的外侧端面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圆孔阵列,固定夹片通过螺钉与圆孔阵列安装在滚轮本体上。

上述机架的左端安装有站立平台,机架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牵引架,或/和,机架的前后两侧都安装有秧苗摆放架。

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通过设置秧苗传送装置、秧苗取出装置、秧苗移栽装置,可以将秧苗的投放、运输、栽种三个环节有机高效地结合在一起,其能有效解决现有移栽机移在移栽秧苗的过程中,只能将秧苗一个一个的人工投入到喂入器中,然后靠秧苗的自身重力栽种到地里,不仅效率低,而且可控性差,很容易造成漏栽与栽偏的问题。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中秧苗移栽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中秧苗移栽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包含了后地轮支架与前地轮支架的秧苗移栽装置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1中秧苗取出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附图5中所示结构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附图1中秧苗传送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附图1中秧苗传送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附图1中秧苗传送装置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0为秧苗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1为后地轮支架与前地轮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2为后地轮支架与前地轮支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3为后地轮支架与前地轮支架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机架,2为滚轮本体,3为第一轴承座,4为第二轴承座,5为第三轴承座,6为第一转轴,7为第二转轴,8为活动夹片,9为固定夹片,10为第一夹持凹槽,11为第二夹持凹槽,12为横向拨片,13为凸片,14为压杆,15为感应片,16为弹簧,17为压筒,18为缺口,19为圆孔阵列,20为后地轮,21为前地轮,22为第一加强板,23为第二加强板,24为牵引架,25为挡片,26为轴承锁紧套,27为棘轮机构,28为卡盘,29为卡齿,30为摆臂,31为弧形导片,32为斜导片,33为连片,34为传动杆,35为导头,36为第一步进电机,37为第二步进电机,38为电缸,39为秧苗摆放架,40为左链轮,41为右链轮,42为第一横梁,43为第二横梁,44为支架,45为卡槽,46为齿轮箱,47为离合器,48为弯钩部,49为长柄部,50为舌板,51为小格,52为第一接近开关,53为第二接近开关,54为护栏,55为站立平台,56为拨杆,57为传动链条,58为后地轮支架,59为前地轮支架,60为后万向联轴器,61为前万向联轴器,62为减震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至10所示,该新型夹片式秧苗移栽机包括机架1、秧苗传送装置、秧苗取出装置、秧苗移栽装置,秧苗移栽装置安装在机架1的底部,秧苗传送装置安装在秧苗移栽装置上方的机架1上,在秧苗传送装置前方的机架1上安装有秧苗取出装置,秧苗传送装置、秧苗取出装置、秧苗移栽装置共同构成了一个工作单元,机架1内至少安装有一个工作单元,秧苗移栽装置安装在机架1的底部,秧苗传送装置安装在秧苗移栽装置上方的机架1上,在秧苗传送装置前方的机架1上安装有秧苗取出装置,秧苗移栽装置包括滚轮本体2、第一转轴6,在机架1下方的前、后两侧安装有第一轴承座3,第一转轴6安装在第一轴承座3内,第一转轴6上至少安装有一个滚轮本体2,每个滚轮本体2都轴向可调,每个滚轮本体2的前端面或后端面上沿圆周方向都均布有多个夹苗器,秧苗传送装置包括第一横梁42、左链轮40、右链轮41,滚轮本体2上方的机架1内设置有第一横梁42,在第一横梁42的左、右两侧安装有第二轴承座4,左侧的第二轴承座4内安装有左转轴,左转轴的下端安装有左链轮40,右侧的第二轴承座4内设置有右转轴,右转轴的下端安装有右链轮41,在左链轮40与右链轮41之间安装有传动链条57,传动链条57上均布有多个支架44,每个支架44的下端都水平安装有一个托片,托片上设置有卡放秧苗的卡槽45,右转轴的上端安装有能使传动链条57运动的第一驱动装置,每个运动到右链轮41右侧的托片与其下方的夹苗器相对应,秧苗取出装置包括第二转轴7、圆形卡盘28、秧苗导向片,第一横梁42上方的机架1上其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三轴承座5,第二转轴7安装在第三轴承座5内,在第二转轴7的左侧安装有能使第二转轴7转动的第二驱动装置,在第二转轴7右侧的机架1上安装有棘轮机构27,第二转轴7的右端与棘轮机构27上的棘轮固定连接,第二转轴7上至少均布有两个圆形卡盘28,卡盘28外沿的圆周方向上均布有多个卡齿29,每个卡盘28的外侧都设置有安装在机架1上的秧苗导向片,秧苗导向片与卡盘28的位置相对应,秧苗导向片呈倾斜状,在相邻卡盘28之间的间隙内都设置有推杆,推杆的上方设置有第二横梁43,推杆的上端安装在第二横梁43上,推杆的下端为自由端,第二横梁43的左侧设置有摆臂30,摆臂30的一端与第二横梁43铰接,摆臂30的另一端与机架1铰接,第二横梁43右侧的机架1上设置有能使第二横梁43前后摆动的第三驱动装置,在机架1上设置有控制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夹苗器的控制系统。

由于滚轮本体2是可调节的安装在第一转轴6上的,在栽种前,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的调整播种行距,实现滚轮本体2在第一转轴6上的活动可调,其方式方法有很多,例如在滚轮本体2与第一转轴6之间安装较为常见的轴承锁紧套26,先将装有秧苗的秧苗托盘摆放到秧苗摆放架39上,然后将本发明拖挂在拖拉机的后方,操作工人事先站在本发明的机架1上,做好投苗的准备,当拖拉机拖拽着本发明前行时,同时启动本发明,此时从秧苗摆放架39上取出一盘秧苗,将秧苗托盘倒置在秧苗导向片上,使秧苗托盘卡在卡盘28与秧苗导向片之间的间隙内,秧苗托盘的结构类似于盛装鸡蛋的托盘,它也是由多排小格51相互连接而成,每个小格51内都放置有一株秧苗,由于此秧苗托盘自身结构的特点,在秧苗托盘背面的小格51结合部会形成凹槽,此时卡盘28上的卡齿29正好卡扣在秧苗托盘背面的凹槽内,秧苗此时头部朝下、根部朝上并且位于相邻两个秧苗导向片之间的间隙内,在第二驱动装置与棘轮机构27的共同作用下,卡盘28可做出间歇的旋转运动,使秧苗托盘一步一步地沿着秧苗导向片向下移动,推杆在第三驱动装置、横梁、摆臂30的共同作用下做周期性的上下运动,当秧苗托盘上的小格51运动到推杆的正下方时,推杆正好向下运动,并将一整排小格51内的秧苗同时推出,推出后的秧苗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秧苗导向片向托片上的卡槽45滑去,秧苗卡在托片内后,在第一驱动装置的作用下,传动链条57会带着秧苗向右链轮41处移动,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夹苗器会将托片上的秧苗一个个取下来,通过滚轮本体2的滚动,夹苗器将取到的秧苗一个个栽种到地里,当秧苗托盘上的此排秧苗全部栽种到地里后,卡盘28会再次卷动秧苗托盘,将秧苗托盘上一排新的秧苗推送到推杆的正下方,再由推杆将秧苗推出,以此重复进行,整个移栽秧苗的过程,秧苗都是可控状态,并且一次性可投入多个秧苗,大大缓解了操作员的紧张感,能够有效避免漏栽与栽偏状况的发生。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新型夹片式秧苗移栽机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至4所示,夹苗器包括活动夹片8与固定夹片9,固定夹片9安装在滚轮本体2上,固定夹片9远离滚轮本体2圆心的一端外伸出滚轮本体2且其外伸端上设置有第一夹持凹槽10,固定夹片9的外侧铰接有与固定夹片9相对应的活动夹片8,活动夹片8远离滚轮本体2圆心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夹持凹槽10相对应的第二夹持凹槽11,在第一夹持凹槽10一侧的边缘上安装有外伸出第二夹持凹槽11的横向拨片12,沿第一夹持凹槽10的外侧边缘一体连接有凸片13,活动夹片8接近圆心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外伸出活动夹片8的压杆14,压杆14接近圆心的一侧设置有翘起端,在压杆14翘起端的内侧设置有弹簧16,弹簧16的一端与压杆14固定连接,弹簧16的另一端与滚轮本体2固定连接。

夹苗器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托片上倒置的秧苗取下,而活动夹片8与固定夹片9上的第一夹持凹槽10、第二夹持凹槽11,其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更加稳当地夹持住秧苗的根部,而又不损伤秧苗,只要压杆14受到挤压,活动夹片8就会相对于固定夹片9张开,一旦压杆14不再受到挤压,活动夹板就会在弹簧16的作用力下相对于固定夹板闭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秧苗进行夹持与播种,由于固定夹片9上设置有凸片13,因此当夹苗器快运动到滚轮本体2的最低点时,固定夹片9上的凸片13会最先接触地表,破开覆盖在地表上的坚硬土层,然后第一夹持凹槽10与第二夹持凹槽11一同进入到相对疏松的土壤内,在土层内形成栽植秧苗的地窝,在夹苗器离开地窝的同时,压杆14会受到挤压,秧苗此时会自动落入地窝中,夹苗器离开地窝后,其四周的土壤会迅速自动覆盖住秧苗的根部,进而完成秧苗的移栽工作。

如附图3、4、7、8所示,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接近开关52、第二接近开关53、拨杆56、压筒17,压筒17套装在第一转轴6外侧的第一轴承座3上,压筒17左半部的内侧端面与滚轮本体2的外侧端面之间设置有挤压压杆14翘起端的挤压空隙,压筒17右半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容纳压杆14翘起端的缺口18,在缺口18下方的机架1上铰接有拨杆56,拨杆56的铰接端位于拨杆56的中部偏下位置,使拨杆56呈跷跷板状,压杆14通过拨杆56由缺口18处进入到挤压空隙内,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步进电机36、齿轮箱46、离合器47,离合器47安装在右转轴上,第一步进电机36安装在右转轴上方的机架1上,第一步进电机36通过齿轮箱46能驱动右转轴旋转,第二驱动装置为第二步进电机37,第三驱动装置为电缸38,在右链轮41处的第一横梁42上安装有第一接近开关52,在压筒17缺口18处的机架1上安装有第二接近开关53,在压杆14翘起端的外侧安装有与第二接近开关53配合使用的感应片15,机架1上设置有控制第一步进电机36、第二步进电机37、电缸38的plc控制器,第一接近开关52、第二接近开关53分别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接近开关与步进电机都为现有公知的技术,夹苗器会随着滚轮本体2的转动而转动,当夹苗器上压杆14的翘起端进入到压筒17内的缺口18处时,压杆14不在受到压筒17的挤压,夹苗器上的活动夹片8会相对于固定夹片9由张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此时,压杆14上的感应片15会靠近第二接近开关53,第二接近开关53就会给plc控制器传达一次信号,假设秧苗托盘上一排有八个小格51,即八颗秧苗,随着滚轮本体2的不断转动,当压杆14八次经过第二接近开关53后,plc控制器就会接收到第二接近开关53的八次信号,这就说明秧苗托盘上的八颗秧苗已被全部取下,此时的plc控制器就会发出信号给第二步进电机37,第二步进电机37就会动作一下,卡盘28将秧苗托盘上一排新的秧苗运送到推杆的正下方,与此同时,plc控制器发出信号给电缸38,电缸38会收缩一次,在第二横梁43的作用下,推杆会上下浮动一次,将新的秧苗从秧苗托盘内推出,秧苗顺着秧苗导向片滑到托片上,最后plc控制器再发出信号给第一步进电机36,第一步进电机36会动作八次,通过传动链条57将秧苗一个个输送给夹苗器,秧苗被夹苗器依次取下并依次播种到地里,以此重复进行,就可实现秧苗移栽的连续作业,使秧苗的移栽效率与准确性大为提高,拨杆56在此过程的作用就是方便压杆14进入到压缩空隙中,当压杆14的翘起端运动到缺口18的底部时,会首先挤压拨杆56的下部,与此同时,拨杆56的上部会进一步挤压压杆14的翘起端,使压杆14的翘起端进入到压缩空隙内,进入到压缩间隙内的压杆14,就会在压筒17的左半部受到持续的挤压,此时活动夹板相对于固定夹板保持持续张开的状态,直至压筒17的最高点,在横向拨片12的拨动下,正好将托片上的秧苗取下,压杆14的翘起端离开压筒17的最高点后就会进入到压筒17上的缺口18内,活动夹板会相对于固定夹板闭合,通过这样的动作,能将秧苗从托片上稳定的取下并不断地播种到地里。

如附图1、2、4所示,滚轮本体2前后两侧的机架1上分别设置有前地轮支架59、后地轮支架58,后地轮支架58与前地轮支架59分别铰接在机架1的下方,后地轮支架58与前地轮支架59上分别安装有后地轮20、前地轮21,第一转轴6的一端与后地轮20之间设置有后万向联轴器60,后万向联轴器60的一端与后地轮20的转轴固定连接,后万向联轴器60的另一端与第一转轴6固定连接,第一转轴6的另一端与前地轮21之间同理设置有前万向联轴器61,在后地轮支架58与机架1之间、前地轮支架59与机架1之间都至少倾斜安装有一个减震器62,安装在后地轮支架58一侧的减震器62其一端铰接在机架1上,减震器62的另一端铰接在后地轮支架58上,安装在前地轮支架59一侧的减震器62其一端铰接在机架1上,减震器62的另一端铰接后地轮支架58。

设置铰接在机架1上的后地轮支架58、前地轮支架59,可以保证滚轮本体2、后地轮20、前地轮21在高低不平的田地上运动时,由之前的刚性硬接触变为现在可浮动的软接触,抵消了大部分来自地面的作用力,不仅能够对机架1、后地轮支架58、前地轮支架59形成有效保护,而且能使后地轮20与前地轮21始终保持与地面接触的状态,进而使本发明保持正常的作业姿态,而后万向联轴器60与前万向联轴器61的设置,则可以使滚轮本体2、后地轮20、前地轮21间保持同步转动,进而能够进一步保障移栽秧苗的连续性与高效性。

如附图5、6所示,秧苗导向片包括弧形导片31、斜导片32,弧形导片31、斜导片32都呈倾斜状,弧形导片31设置在卡盘28的外侧,斜导片32设置在卡盘28的下方,弧形导片31内侧与卡盘28外沿之间设置有间距,弧形导片31的下端与斜导片32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斜导片32与机架1之间设置有连片33,连片33的一端与机架1固定连接,连片33的另一端与斜导片32固定连接,在靠近右链轮41一侧的连片33上安装有避免秧苗甩落的弧形护栏54。

弧形导片31的设置是为了配合卡盘28的外形,这样不仅方便卡盘28对秧苗托盘进行卡扣,也方便秧苗托盘下滑时的流畅性,斜导片32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方便秧苗进入到链轮式秧苗传送装置的输入端上,进一步保证秧苗下滑的流畅性,护栏54的作用就是避免秧苗在运送到右链轮41处时,由于离心力从托片上意外飞出,进一步避免了秧苗的意外缺失,进一步确保了本发明不会漏播。

如附图5、6所示,推杆包括传动杆34、导头35,传动杆34呈“c”形,导头35呈圆柱状,传动杆34的上端安装在第二横梁43上,传动杆3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导头35,托片包括弯钩部48、长柄部49,弯钩部48与长柄部49共同构成“j”状的托片,弯钩部48的内侧形成卡放秧苗的卡槽45,托片的长柄部49上安装有与卡槽45位置相对应的挡片25,卡槽45呈前大后小的斜坡口状,长柄部49外伸至斜导片32的下方。

托片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作,长柄部49外伸至斜导片32的下方,这方便将秧苗从斜导片32上拨下,再加上卡槽45呈前大后小的斜坡口状,这样的形状可以更加方便秧苗进入到卡槽45内,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秧苗通过其根部的基质卡放到卡槽45内,此时秧苗的状态是头部朝下、根部朝上,而挡片25的设置可以避免进入到卡槽45内的秧苗发生歪斜,使秧苗更加接近理论上的垂直状态,对于确保了秧苗在运输过程中的连续性,提高本发明的运输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附图2、3、4所示,活动夹片8与固定夹片9之间设置有错位分布的第一加强板22与第二加强板23,第一加强板22与固定夹片9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板23与活动夹片8固定连接,或/和,第一横梁42的正下方安装有一个左低右高的弧形舌板50。

这样可以增强固定夹片9与活动夹片8插入土地中后的抗扭强度,避免固定夹片9与活动夹片8因为土层阻力而发生错位,影响夹持秧苗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播种秧苗的准确性,而舌板50的设置,是为了避免夹苗器在经过压筒17最低点后,依然处于闭合状态进而损坏设备的意外情况,有了舌板50的存在,即使遇到这种状况,舌板50也会从中间强行将活动夹板与固定夹板分开,不仅确保了本发明的持续作业能力,还提高了本发明的安全性。

如附图1、2所示,滚轮本体2的外侧端面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圆孔阵列19,固定夹片9通过螺钉与圆孔阵列19安装在滚轮本体2上。设置圆孔阵列19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调整夹苗器在滚轮本体2上的位置,根据移栽秧苗的实际需求对秧苗的株距进行灵活调整。

如附图1、2、3所示,机架1的左端安装有站立平台55,机架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牵引架24,或/和,机架1的前后两侧都安装有秧苗摆放架39。站立平台55的设置,方便了操作人员能够随车操作,秧苗摆放架39可以摆放秧苗,此设计更加合理、人性化,而牵引架24的设置则方便将本发明拖挂到拖拉机上。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