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聚式秸秆粉碎深注还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19089发布日期:2018-12-11 19:35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聚式秸秆粉碎深注还田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化技术领域,适用于各种未处理秸秆的大田,具体涉及一种中聚式秸秆粉碎深注还田机。



背景技术: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部分的总称。通常指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棉花等农作物产品器官收获后的剩余部分。虽然秸秆可以用做牲畜饲料,近些年也有秸秆发电的报道,但由于规模和技术等的限制,秸秆量大,这些利用方式仍不是主流。秸秆主要的利用方式是秸秆还田,可以培肥土壤,保护农田不受侵蚀,并归还一部分养分等。随着保护性耕作等新型的农业生产耕作模式的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目前的秸秆还田机的结构虽然不断被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如常常出现秸秆打不碎、打不到的问题,无法实现将秸秆进行粉碎、灭茬、耕地等多道工序一机化作业,同时目前的还田方式主要是以地面覆盖还田为主,影响作物机械化播种等农事操作,造成播种等作业质量差、效率低。由于以上秸秆还田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秸秆还田的意愿,焚烧秸秆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样不但造成秸秆资源的浪费,而且也造成污染环境的问题。秸秆深还田可以清洁地表,培肥深层土壤,解决秸秆地表覆盖还田对农事操作不利影响的问题。为了达到高效便捷的秸秆深位还田的效果,改善当前秸秆还田机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聚式秸秆粉碎深注还田机,可大大节省劳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同时提高作业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聚式秸秆粉碎深注还田机,在最小程度扰动土壤的情况下,同时保证物料最大程度的填充,实现秸秆集中深位还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聚式秸秆粉碎深注还田机,包括机架1、粉碎装置2和驱动装置,机架1包括前横梁11、后横梁12、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粉碎装置2包括粉碎轴21、甩刀盘22和甩刀片23;所述粉碎轴21设置在机架1前部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在粉碎轴21上固接多个甩刀盘22,每个甩刀盘22上均装配有多个甩刀片23。

所述中聚式秸秆粉碎深注还田机还包括绞龙3和涡旋深注装置。

所述绞龙3包括绞龙轴31、左绞龙叶片32和右绞龙叶片33,所述绞龙轴31设置在机架1后部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所述左绞龙叶片32和右绞龙叶片33左右对称地固接在绞龙轴31上,且左绞龙叶片 32和右绞龙叶片33均向着绞龙轴31的中部螺旋。

所述涡旋深注装置包括涡轮5和空心铲4。

所述涡轮5包括涡轮壳体51、叶轮轴52和涡轮叶片53;所述叶轮轴52同轴连接在绞龙轴31的中部;多个涡轮叶片53固接在叶轮轴 52上;固定在机架1的后横梁12上的涡轮壳体51罩在叶轮轴52和涡轮叶片53的外侧;涡轮壳体51的左右两侧设有秸秆粉末进口,下部设有秸秆粉末出口。

所述空心铲4包括排料管41和入土铲42;排料管41的顶端与涡轮壳体51下部的秸秆粉末出口连通,入土铲42固接在排料管41的前端面上。

所述排料管41底端排料口具有一倾斜的截面,所述截面呈流线型柳叶状。

所述叶轮轴52与绞龙轴31之间通过变速器连接。

所述甩刀片23三边开刃口,且刃角不大于30度。

多个甩刀盘22螺旋布置在粉碎轴21的轴体表面,所述甩刀盘22 上通过甩刀轴24装配有一对甩刀片23。

所述甩刀片23包括横向刀部和纵向刀部,横向刀部与纵向刀部呈 120°的夹角;在同一甩刀轴24上的两个甩刀片23反向设置。

所述横向刀部与纵向刀部之间具有一弧度过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中聚式秸秆粉碎深注还田机在土壤扰动最小的同时保证物料最大程度的填充,实现秸秆的集中深位还田;与此同时,入土铲能实现深松土壤的作用,避免了土壤多次机械压实和土地翻耕的情况,更加符合保护性耕作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聚式秸秆粉碎深注还田机(省略了机架1的左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聚式秸秆粉碎深注还田机的后视图;

图3为空心铲4的侧视图;

图4a为粉碎装置2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甩刀片23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涡轮5(省略了部分涡轮壳体51)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涡轮5的侧视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

1机架 11前横梁

12后横梁 2粉碎装置

21粉碎轴 22甩刀盘

23甩刀片 24甩刀轴

3绞龙 31绞龙轴

32左绞龙叶片 33右绞龙叶片

4空心铲 41排料管

42入土铲 5涡轮

51涡轮壳体 52叶轮轴

53涡轮叶片 6传动轴

7牵引装置

箭头方向为机具作业前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中聚式秸秆粉碎深注还田机,包括机架1、粉碎装置2、绞龙3、涡旋深注装置和驱动装置。

所述机架1包括前横梁11、后横梁12、左侧板和右侧板。

所述前横梁11设置有牵引装置7。

所述粉碎装置2包括粉碎轴21、甩刀盘22和甩刀片23;所述粉碎轴21设置在机架1前部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在粉碎轴21上固接多个甩刀盘22,每个甩刀盘22上均装配有多个甩刀片23。

所述绞龙3包括绞龙轴31、左绞龙叶片32和右绞龙叶片33,所述绞龙轴31设置在机架1后部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所述左绞龙叶片32和右绞龙叶片33左右对称地固接在绞龙轴31上,且左绞龙叶片 32和右绞龙叶片33均向着绞龙轴31的中部螺旋。即,当绞龙轴31旋转时,左绞龙叶片32和右绞龙叶片33的输送方向指向绞龙轴31的中部,实现将左右两端的物料向绞龙轴31的中部集聚。

所述涡旋深注装置包括涡轮5和空心铲4。

如图5a、图5b所示,所述涡轮5包括涡轮壳体51、叶轮轴52和涡轮叶片53。所述叶轮轴52同轴连接在绞龙轴31的中部;多个涡轮叶片53固接在叶轮轴52上;固定在机架1的后横梁12上的涡轮壳体 51罩在叶轮轴52和涡轮叶片53的外侧;涡轮壳体51的左右两侧设有秸秆粉末进口,下部设有秸秆粉末出口。

如图3所示,所述空心铲4包括排料管41和入土铲42。排料管 41的顶端与涡轮壳体51下部的秸秆粉末出口连通,入土铲42固接在排料管41的前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排料管41底端排料口具有一倾斜的截面,所述截面呈流线型柳叶状,减小入土铲42的开沟阻力和注入秸秆粉末过程的阻力,并使得开沟时挤向两侧的土壤能自然回填,不需要再使用覆土装置土壤即可恢复平整。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传动轴6,传动轴6、粉碎轴21和绞龙轴31的一侧外端均装配有传动轮,这些传动轮之间通过传动件动力传动连接。

所述传动轮可以为已知的齿轮或皮带轮等,传动件可以为已知的链条和皮带等。所述传动轴6、粉碎轴21和绞龙轴31均通过轴承座与机架连接,其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故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4a所示,多个甩刀盘22螺旋布置在粉碎轴21的轴体表面,所述甩刀盘22上通过甩刀轴24装配有一对甩刀片23。

如图4b所示,所述甩刀片23包括横向刀部和纵向刀部,横向刀部与纵向刀部呈120°的夹角。在同一甩刀轴24上的两个甩刀片23反向设置。

所述横向刀部与纵向刀部之间具有一弧度过渡。

所述甩刀片23三边开刃口,且刃角不大于30度。

进一步地,所述叶轮轴52与绞龙轴31之间通过变速器连接,变速器能够将绞龙轴31所传递来的转速进行改变,使叶轮轴52与绞龙轴31之间的转速差可变,来适应不同秸秆和地貌下的工作环境,提高绞龙3输送秸秆粉末和涡轮5将秸秆粉末向下抛下的配合效率。

涡轮叶片53对秸秆粉末产生横向的挤压力,与两侧的左绞龙叶片32和右绞龙叶片33相配合,对秸秆粉末进一步的挤压粉碎。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本实用新型中聚式秸秆粉碎深注还田机由拖拉机牵引在田间作业,驱动装置的传动轴6将动力传递给粉碎轴21,带动甩刀片23粉碎宽幅多垄的秸秆并向后抛洒秸秆粉末。

粉碎的秸秆粉末进入绞龙3的工作范围,利用双向搅龙(以绞龙轴31为中心,呈对称分布的左绞龙叶片32和右绞龙叶片33),将两侧的秸秆粉末进行收集,并推向涡轮5的秸秆粉末进口。

秸秆粉末进入涡轮壳体51内,高速旋转的涡轮叶片53将秸秆粉末进一步地挤压粉碎,并沿离心向下的切线方向抛入排料管41。与此同时,入土铲42预先破松土壤,由于排料管41底端排料口的流线型柳叶状截面设计,以最小的阻力和扰动量、最大的破土深度破开硬土,将秸秆粉末以较快的速度注入土壤深层,之后,开沟时挤向两侧的土壤迅速自然回填复位,形成一条类似于深松的条痕。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者的允许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案与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